我们与柳高的那些事

谭斯培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庆祝母校柳高115周年华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庆祝同学入读柳高60周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我们与柳高的那些亊</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 在柳高那短暂而有意义的三年学习生活,是我们人生轨迹的交点。虽然我们沿着各自的奋斗方向不断延伸着人生轨迹的曲线,离交点渐行渐远,但我们的手牵着连着交点的曲线,使我们心有灵犀一“点”通,传感着无穷无尽的情和意。 </p><p class="ql-block"> -------题记------ </p> <p class="ql-block">  百年柳高,积淀深厚,与千年文化古龙城交相辉映,光耀熠熠。柳州高中,已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名号,她是一个灵魂,是一个精神寓所。<span style="font-size:15px;">(韦晓明)</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柳高65(2)班大多数同学出生在日本投降的第二年即1946年,目睹或参加过解放后大多数的“运动”,在“三年困难时期”的最后一年即1962年考入柳州高中。当年柳州市高中招生人数减少,柳高只招4个班(其中一个俄语班),全市总共招8个高中班,全市高中新生总人数约为350人左右。</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的教育强调两个“必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p><p class="ql-block"> 1962年毛主席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1963年又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其后一直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p><p class="ql-block"> 我们经常参加与贫下中农“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课程,在太阳村、沙塘上垌村、柳东牛车坪等地都有我们“三同”的身影;在雀儿山公园、大龙潭公园、柳候公园留下我们挥汗建设的足迹。“学雷锋”做好事已成为我们生活常事。我们响应“全民皆兵”的号召,我们的教学班就叫做民兵排,经常参加民兵训练。</p><p class="ql-block"> 图为我们民兵排女民兵在做军事训练: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班排练的英语剧《 The Ant and the Dragon fly 》在市中学生文艺会演获奖,張少玉、陈品美、严亮珍、邓惠贞、龙桂兰、苏慧、许佩芸、崔爱萍、黄杰玲、陈柳英和林大毛、杨德轲、谭进禄等同学付出了巨大努力。 </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的体育在学校名列前茅,校足球队、篮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不乏我班同学,罗国兴、梁志成、兰宝森、李志强、陈济雄、谭进祿、邹亮畴都代表学校参加中学足球赛。郑永美、陈柳英、邓惠贞为校女篮主力。邹亮畴获得市中学田径运动会一百米及二百米冠军。邓惠贞为校女乒乓球队主力队员,曾获全市中学生团体冠军,在市中学生运动会还获跳远第五名。刘明德是市射击队小口径步枪项目主力,多次参加全区比赛。李兰文同学参加市武术队,童子功基础扎实,在市队是有名望的大师兄。梁志成、陈德强、雷少强同学潜心钻研无线电技术,取得许多成果。杨德轲热心于绘画艺术,酷爱音乐,双艺齐輝。汪建国潜心钻研古典文学,文学功底厚实。专心攻读英文的林大毛、李兰文。市潜水队、市航海模型队中也有我班同学。……。 </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每一个同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色发展。 </p><p class="ql-block"> 柳高老师教学競競业业,一丝不苟。柳高对学生的学业管理的要求从未放松过,还保留了“留级”的制度,我们65(2)班入学时40多人,毕业时只有40人;有一个班入学时40多人,毕业时才有32人。柳高同时大力表彰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凡段考平均分在85分以上的学生可授于“成绩优秀奖”,奖品为当时柳州市委书记梁山著的书----《柳州星火》,陈柳英、梁志诚、黄忠奎等同学曾获此奖;凡期末各科平均分90分以上,任一单科不低于85分的学生均授于“柳高优秀学生”称号,并发给奖状和奖金,但只评了三学期,后因故停评,邹亮畴同学三次获此殊荣。 </p><p class="ql-block"> 冯如强同学还力挫群雄获市数学竞赛优胜奖。 </p><p class="ql-block"> 在柳高的三年,学校培养我们爱党爱国之心,学校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本性,学校培养我们执着追求理想的靭劲和内驱力,学校培养我们学习刻苦钻研的自觉性。 </p><p class="ql-block"> 1965 年7月 ,我们参加了高考,谁也没有料到,这是文革前的最后一次全国统一高考。 </p><p class="ql-block"> 我们65(2)班40位同学,15位考上了北京,武汉,南宁,桂林等地的大学,进入知识的殿堂,他们是天之骄子,也是我们班的骄傲!我们班分到柳师一年制班的共有11人,回乡与插队的7人,自谋职业的7人。这些同学中,有干部子女,有普通家庭出身的,大多数为所谓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p><p class="ql-block"> 考上大学或进入柳师一年制班或下乡插队或自谋职业的同学,所处的社会环境各有不同,但我们不分高低和贵贱都生活在同样一个平凡的世界里,我们生而平凡,只要把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好即不简单。所以,我们这些平凡人都不甘平庸,更不要沉沦,我们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为光明前程而拼爭。上大学的同学毕业后,有的当了大学教师、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中学高级教师;柳师一年制的同学,大多数成为中小学的骨干教师,有的担任了中小学校的领导、有的成为教学名师、有的成为高级教师、有的成为特级教师、有的成为大学教授;插队与自谋职业的同学中,有的成为律师、有的成为自创企业致富的带头人、有的成为管理几百人的运输车队的领导、有的成为柳州知名企业的管理人员、有的成为技术科科长、有的成为美工设计师。 </p><p class="ql-block"> 梁明志同学经历坎坷曲折,后来回家务农,改革开放后当上小学老师,参加“电大”学习,仅用一年时间通过电大所有课程考试,获得大专文凭,又适逢所在小学是民主选校长的试点,明志同学的人品、学识众望所归,当选为校长,是个务实、敬业的好校长。梁明志同学不甘平庸,积极向上,受到大家交口称赞。</p><p class="ql-block"> 邹亮畴同学参加1965年高考和文革后高考,两次高考皆因故不予录取。他一气之下第二年直接报考研究生,在华东片考区,他的成绩名列前茅,没大学基础的考生竟然考得这么好,校方感到不可思议,于是派专人到柳州对邹亮畴单独复考,在市教育局见证下,确认其真才实学才予于录取。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上海体院任教,教学勤奋,科研成果迭出,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和研究生院院长,曾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活动。 </p><p class="ql-block"> 2008年作为中国奥委会科技代表团成员访美</p> <p class="ql-block">  邹亮畴同学不甘平庸,自强不息的经历成就了一段佳话。 </p><p class="ql-block"> 感谢上天赐与我们经历过的坎坷与磨炼,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就没有今天的生活,这些经历,就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平凡不是平庸,总有平凡成伟大;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优秀并非优越,常闻优秀出贫寒。 </b><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网络楹联)</p><p class="ql-block">  我们柳高65(2)班的师生</p> <p class="ql-block"> 难忘师恩 </p> <p class="ql-block">  左起往右:数学老师陈庚娣,化学老师聂大中,物理老师冯宝庆,韦家本主任,班主任于辉耀,刘贞藩副校长,体育老师杨因,廖才生主任,政治老师石有香,物理老师梁伦滔。</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面说说“我们与柳高的那些事”</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卖蛋</b></p><p class="ql-block"> 文/谭斯培</p> <p class="ql-block">  母亲经人介绍在罗池路教育系统幼儿园做临时工,每月工资24元,我父亲当时没有工作,全家四人住在“教幼”临街的楼上,四个哥姐在外地读书全靠同学、好友接济生活,母亲肩上的担子真的是太承重了。 </p><p class="ql-block"> 1962年,我从四中考上柳州高中,四中雷淑兰主任亲自送入学通知到我家,对我勖勉有加,她是中山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学识水平很高,恰好我父亲也曾在中大工作过,他们用粤语交谈甚欢。送走雷主任后,在楼下又踫巧遇到来接小孩的柳高校长余昭华先生,他得知我刚得柳高入学通知书,余校长高兴地对我说:考上柳高不容易,好好学习哦!后来未来的班主任于辉耀老师又到家里来家访,一校长一教导主任一班主任都在我入读柳高前对我勉励有加,我好感动、好幸福啊。</p><p class="ql-block"> 快要开学了,母亲这几天总在叼念我和妹妹的学费,难免也叫我兄妹心情有点焦急。 </p><p class="ql-block"> 教幼出门口往南丁字口的街道是个菜市场,我看见有的菜贩子有时也拿几个鸡蛋、鸭蛋在地摊上摆卖,我心想:学费有了!原来,我在幼儿园后面的活动场地的花圃的墙边用木条钉了一个笼子,养了两只小鸡,每天从幼儿园食堂潲水缸捞些残羮剩饭喂养,现在小鸡长大已经下蛋了,鸡虽小,下的蛋可大了,而且是红壳子蛋,这些蛋我们舍不得吃,一个一个地攒起来,已有十多二十个了吧,我想如果把蛋就近拿到罗池菜市场卖,不就能解决学费了吗?</p><p class="ql-block"> 我高兴地跑回家把想法跟母亲说了,得到母亲同意后,我和妹妹用一个大碗装了十几个蛋到菜市场卖。可是问题来了,我们从来没卖过东西,而且又不知道“市管会”准不准我们卖。到了市场,我和妹妹瞄准两个菜贩子地摊间的空隙把一碗蛋摆在路上,我俩有些害羞或心慌地退到街边看着。“蛋怎么卖?”有人问价了,“三毛”我壮起胆子报价,最后以两毛一个蛋卖给他,就这样我们兄妹蹲守在菜市半天才把蛋卖完,我们如释重负地高高兴兴地回家了。通过卖蛋解决了我和妹妹的部分学费。</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在市场里卖东西,第一次享受自已的劳动成果,我感到太高兴了。 </p><p class="ql-block"> <b> </b></p><p class="ql-block"><b> 我与柳高乒乓球队</b></p><p class="ql-block"> 文/邓惠贞</p> <p class="ql-block">  15岁那年,我有幸考上了柳高,我生性好动,喜欢运动,每当放学后我不是去运动场跑步就是去乒乓球室打乒乓球。有一天,我正在打球时,李安荣老师对我说:邓惠贞啊,我观察你一段时间了,你步伐灵活,抽球姿势规范,你参加校队吧?就这样我成为柳高乒乓球代表队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在校乒乓球女队,与其他学姐相比,我显得个子小,又瘦又黑,大家都叫我邓巴斯(苏联顿巴斯盛产煤矿),再加上他(她)们多数是在市业余体校的学员,而我只是个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是“自学成才”的水平,我与他们一起练球,总有点拘束。</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家境贫寒,家中姊妹众多,球鞋都没有一双,每天都是光着两个脚丫子参加练球。因为还要回家帮做家务,每天练球不能太晚,练球时间有限,但我每次练球都刻苦、认真,积极主动地向老师及队友们学习,球技还是有长足进步的。</p><p class="ql-block"> 柳州市经常组织乒乓球赛,一般情况下,全市参赛学校编成两个组(每组多个队),分组赛后由每组的前两名对决,争夺全市冠、亚军。分组赛我们好像不是很吃力,每场五打三胜即为胜,每队五个球员,排在前面打的球员只要有三个胜了,后面的就不用打啦。每场比赛由于我常常都是排在最后一位,经常轮不到我上场就已经结束了。常常在场边观战而没得上场,我心里难免有点沮丧,失落。李安荣老师看到我的低落情绪便对我说:邓惠贞别丧气,“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李老师的一番话提振了我的精神,我更加努力投入到训练并与老师和学兄、学姐经常研究实战案例,进步不小啊!</p><p class="ql-block"> 1963年柳州市中学生兵兵球锦标赛开赛,在决赛的一场关键比赛时,我照例排在第五比赛位置,我也心情坦然地坐在“千年老五”的位置上观战。但是这场比赛却风云突变,也许是对方研究了我们排兵布阵的特点,前面四名队员居然打成2胜2负,要轮到我这个“千年老五”上场去争夺胜负,承担起决定我们柳高队是否出局的重担。当时我紧张得手心全泌出汗,本来我临场轻验就少,如今重任在肩,胜败就在此一搏了,我能不紧张么?李安荣老师说:邓惠贞,别紧张,按平常训练打。天啊,第一局还是让我失掉了,此时李安荣老给我鼓励“备战这么久,不要怕,放开手脚去拼”。又实时地在旁点拨。我越打越上手,最后两局被我扳回来了,起死回生啦,为柳高爭得了胜利,我与全队的队员高兴地相拥在一起,这场球赛让我永世难忘。</p><p class="ql-block"> 银球往返似穿梭,</p><p class="ql-block"> 扣挡推搓脚步挪;</p><p class="ql-block"> 苦志拼抡终获冠,</p><p class="ql-block"> 牛人还数柳高多。 </p><p class="ql-block"> 1963年柳州市中学生兵兵球锦标赛落幕,柳州高中男、女乒乓球球队最终双夺冠,副市长和市体委主任接见我们,并和我们指导老师和队员们合影,留下永世难忘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比赛结束后,李安荣老师先前对我的教诲中的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时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一生一世的座右铭。这,也就是我们柳高精神! </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不论我在考大学时,不论我在公安系统工作时,不论我在服务行业工作时,不论我在教育后辈时,……,这个座右铭都在时时提醒我,要发扬光大柳高精神,成为我做事的准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勤工俭学拉板车</b></p><p class="ql-block"> 文/梁志诚 </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二年,柳江河涨水,东台路被淹了,大概淹到柳高大榕树脚以上吧。东台路玻璃厂也被淹,于是玻璃厂搬迁提到了议事日程。</p><p class="ql-block"> 63年春后,玻璃厂决定搬迁到五里卡耐火材料厂,当时耐火材料厂已下马,刚好空出厂房场地。</p><p class="ql-block"> 63年放暑假,玻璃厂要把东台路老厂的碎玻璃搬到新厂。我知道这个消息后,联系唐延义和李志强二位同学,准备勤工俭学赚点学费。这两位同学各有一部板车。我和我弟借了中山西路左姓人家的一部板车,我们就开始劳动了。板车运玻璃的路线是:从东台路,经小南路车渡马头,到五里卡新厂,这个路线可不算短,光空着手走路都要两、三个钟头,中途还有车渡码头一上一下两个大坡,拉上满载的一车玻璃,在夏日炎炎的暑天,挥汗如雨,气喘如牛,够辛苦的了。</p><p class="ql-block"> 唐延义、李志强身强体壮一人拉一车,我兄弟俩力气小,俩人一车,到车渡码头,我们四人互相帮助,之字形往上挪,脚板底死撑,几步一歇,最后还算顺利地拉上了码头。</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天拉两车,连续拉了四天。第五天只剩一车,由我们兄弟俩完成。每运一车的报酬是人民币3元,这样这个暑假每车赚了二十多元,除赚到学费外,还可以买点其他的书藉。</p><p class="ql-block"> 回想当年那个暑假,夏日炎炎,辛苦异常,用广东话讲:鬼叫你穷呀,顶硬上!</p><p class="ql-block"> 可是我们却快乐着,精神着!</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英语课本剧获奖记</b></p><p class="ql-block"> 本文由邹亮畴、杨德轲、严亮珍、邓惠贞、许佩芸、陈品美集体创作,陈品美执笔,杨德轲作画。</p> <p class="ql-block">  1963年,柳州市举办中学生文艺汇演比赛,柳高征集选拔参赛节目,各班的同学热情高涨,都在积极准备节目,1班、3班、4班的同学都长于舞蹈,3班又有专业舞台柱伍勉勉,4班更有单口相声一绝盛凯林,我班没有突出的文艺人才,找不到出得台面的节目。当时文艺委员张少玉组织大家讨论演出什么节目时,面对实际情况,同学们一筹莫展,无可奈何。</p><p class="ql-block"> “有了”,突然张少玉同学一声喊,打破了沉静,她说:“我们另辟蹊径,剑走偏锋,排演英语课本剧:《The Ant and the Dragon Fly》(巜蚂蚁与蜻蜓》)!原来这几天我们班正上着英语课《The Ant and the Dragon Fly》,英语老师贲维扬上课时读到蜻蜓因夏天只玩不劳动,不去屯粮,至冬天又冻又饿的课文情节时,贲老师退缩到讲台一旁,佝偻着背,两手相抱,全身瑟瑟发抖,口里不仃地说:how cold it is!</p> <p class="ql-block">  贲老师形象的喜剧般地表演,让同学们忍俊不禁,记忆深刻,如果把《The Ant and the Dragon Fly》排成英语课本剧,其“劳动最光荣”的主题思想突出,表演又富有喜剧性,还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真可谓一举三得,而且节目与众不同,必生奇效。所以这一建议一提出立即得到全班同学的赞成。我们班把排演英语课本剧的方案上报,得到学校团委及学生会的支持。贲维杨老师也大力支持,贲老师曾就读香港英国人办的华仁书院,书院全英文教学,学生常排演英语课本剧,经验丰富,而且他做过高级翻译官,一口标准的伦敦口语,他热心地为我们精心编辑了精彩简练的英语课本剧的剧本,对我们的语音、音调一一作了指导。</p><p class="ql-block"> 在少玉同学的主持下选出了严亮珍、苏慧、黄杰玲、陈品美四位同学演蜻蜓,邓惠贞、龙桂兰、许佩芸、崔愛萍四位同学演蚂蚁。</p><p class="ql-block"> 排练时少玉同学最辛苦了,要每天到处找排练场地,有时在体育馆、有时在操场一个安静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由于剧情简单,蚂蚁、蜻蜓没多少台词,必须配以音乐、动作来烘托,于是大家又七嘴八舌提出意见,绞尽脑汁选配乐,从多首歌曲中选中了一首儿歌《劳动最光荣》为主题曲:“太阳出来金亮亮,雄鸡唱三唱,………幸福的生活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 </p><p class="ql-block"> 排练得差不多了,就要考虑服装问题了,蚂蚁服装好办,黑、褐色衣裙即可。蜻蜓服装将我们难住了,没有漂亮的服装怎么表现出蜻蜓高傲地起舞弄影呢?就在大家为难之时,大家还记得吗?我们班的郑永美同学是华侨,她主动提出回家(华侨大院)向朋友借那种鲜艳的青兰色上衣,白色的百褶伞形裙,很适合蜻蜓,真是喜出望外呀!可惜60年了,没再见过郑永美同学,真想念她啊!</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还少了件上衣没借到,大家正愁眉不展时,机会降临了:一天放学后我和亮珍等几位同学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位大概初中生模样的小姑娘身穿一件鲜艳的天兰色上衣,与我们需要的上衣大致相同,于是立即奔向小姑娘,说明原因,向她借用上衣,小姑娘开始有些犹豫,我们答应用校徽作抵押,约好还衣服的时间,地点在文化大院门口,小姑娘终于答应了。啊!那年头的人啊真是纯朴善良。回想起来,为了演出成功,我们这些从来不愿求人的矝肃的柳高女生也祘豁出去啦。</p><p class="ql-block"> 一切都顺利并愉快地进行着,预演时发现台词没多少,只有蚂蚁邓惠贞看到蜻蜓们快被冻僵时说了句:Lazy book save you right, 蜻蜓品美说了句:How cold it is to dey,蜻蜓苏慧最后说了:God !help me!显得有些单调。因此贲老师编排了用英语旁白来增加剧情说明,增添了整个剧情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演出时的英语旁白是由陈柳英同学在幕后说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英语课本剧终于被选上到市里汇演了。</p><p class="ql-block"> 市政府大礼堂的舞台上灯光闪亮,《劳动最光荣》的主题曲奏响,秋风习习,蚂蚁们辛勤劳作,蜻蜓们愉快地得意洋洋地飞来飞去。不久天气变凉了,风越吹越大,风声呜呜呜地作响,天气越来冷了。蚂蚁们安然地躲进自己建造好的安乐窝里过冬。蜻蜓们却一个个又冷又饿,再也翻飞不起,终于被冻僵倒地。</p><p class="ql-block"> 陈柳英标准、清脆的英语旁白响彻全场,音乐欢快、悦耳,观众好奇、兴奋、好评四起,剧终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演出成功,我们得奖了!我们全班都沉浸在欢乐中。</p><p class="ql-block"> 英语课本剧演出得如此成功还得益于几个鼎力相助的幕后英雄:杨德轲、林大毛、谭进禄同学。杨德轲、林大毛两人大胆地爬上舞台的顶樑上抛洒用白纸做成的雪花,给观众看到漫天雪飘的冬景,谭进禄同学操作的电风扇及挥舞着用竹子做成工具,使其发出呜呜作响的大风声增加了冷彻心骨的寒风效果。这些使观众身临其境的场景,大大增加了演剧获奖的概率。</p><p class="ql-block"> 据说我们的英语课本剧是首次登上全市汇演这个大雅之堂的英语课本剧,也是首次获得市级奖的英语课本剧。感谢剧目组的全体演员的精彩表演和幕前幕后的为剧目组辛苦服务的同学们,感恩贲老师的全力支持和付出。</p><p class="ql-block"> 一个英语课本剧增强我们同学们团结互助为集体的友爱之情,拉近了我们师生的友谊之情,增强了我们敢开口讲英语的胆量和学好英语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我醉了</b></p><p class="ql-block"> 文/杜广堂</p><p class="ql-block"> 我醉游在德轲的书画前,</p><p class="ql-block"> 久久地久久地不舍离去。</p><p class="ql-block"> 我陶醉在书画的意境里,</p><p class="ql-block"> 身心熬游在爽爽的瀚海中。</p><p class="ql-block"> 我沐浴在书画情的温泉里,</p><p class="ql-block"> 情智被重新点燃,生命被激活焕发。</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几十年前的同窗,</p><p class="ql-block"> 那心灵的撞闯,那情感和流淌,此时铸成倒海翻江</p><p class="ql-block"> 我都梦然不知,</p><p class="ql-block"> 那是深埋海底的魂宝,</p><p class="ql-block"> 那是戈壁滩里的和田,</p><p class="ql-block"> 是金子总要发光!</p><p class="ql-block"> 今天,</p><p class="ql-block"> 当我白发盈装之时,</p><p class="ql-block"> 看了德轲之画,</p><p class="ql-block"> 就象初次喝了茅台呵,</p><p class="ql-block"> 那么醇香,</p><p class="ql-block"> 那么恋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醉了……。</p><p class="ql-block"> 杨德轲同学擅长人物、山水画,其作品无一不是省市级以上画展的佳作,令人陶醉而驻足不前,请看德轲同学部分画作。</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65(2)班的内宿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谭斯培</span></p><p class="ql-block"> 我家搬到柳州市东郊,走读不方便,于是申请学校内宿。记得刚开始我被分配在柳高“内石坪”住宿。</p> <p class="ql-block">  这原是东台路广东会馆原址,柳高搬到此处后变成柳高的一部分,记得两旁是厢房,中间全是青石板铺地。我们65(2)班内宿生8个人住在会馆东边厢房的第一间。</p><p class="ql-block"> 后搬迁到大礼堂楼上打地铺。</p> <p class="ql-block">  曾经在一起内宿的65(2)的同学合影于校园小木桥上</p> <p class="ql-block">  从右往左数起:黄忠奎、康铭、罗国兴、谭斯培、刘明德、冯如强、梁明志、梁志诚、孙以中。</p><p class="ql-block">还有许天铎同学是内宿生。</p><p class="ql-block"> 柳高内宿采取自律、开放的管理方式,每个内宿生都能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很自由、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其他活动。</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我下午做作业晚了一点,匆匆到食堂吃过饭立即拎上锑桶去洗澡,洗澡三步骤:淋水,擦肥皂,冲去肥皂泡就祘完成了,然后匆忙地跑到教室上晚修,还好,刚踏脚进教室门,上课铃就响了。罗国兴同学看我气喘吁吁的样子,哈哈大笑说道:我们同学都是消防队员的速度!</p><p class="ql-block"> 记得大多数内宿生都能积极地参加课外活动。</p><p class="ql-block"> 内宿生罗国兴、梁志诚参加了校足球队,班上还有邹亮畴、兰宝森、谭进禄、李志强、陈济雄等五同学也参加了,我班同学占了校足球队的大半人数,其中多人还是校队主力。</p><p class="ql-block"> 内宿生刘明德擅长射击项目,他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国家一级裁判,是市射击队队员兼教练助理,带动了不少学友、学弟、学妹们参加到这一国防运动项目来。</p><p class="ql-block"> 市体委在柳高举办业余潜水培训班,罗国兴和黄忠奎两位内宿生及谭进禄、蓝宝森、陈济雄等同学一起参加培训班,经过严格培训他们掌握了潜水的基本要领,能深潜到13米。</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要放寒假了,学校食堂把过年的品种发给我们内宿生带回家,其中有糯米。有一位同学提议:带什么回家,我们把糯米一起煮来吃,大会餐!他的提议得到全宿舍的同学赞同,于是借锅的借锅,找砖头架灶的去找砖头,其他同学到处去找干树枝和废木作柴火,不一会糯米饭的香气扑鼻而来,大家不由深深咽下引发食欲的口水。开饭了,大家边谈笑边吃,没有任何配料的糯米饭很快就一扫而光,锅头里只剩下一指厚的炭化的黑锅巴!</p><p class="ql-block"> 我们内宿生的生活就是这样:一半是平淡,重复着朝六晚九的有规律的紧张的学习生活;一半是诗意,享受着丰富多彩、青春活力四射的青年人的愉快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们内宿生有缘在柳高三年,既是同学又像兄弟一样同住、同吃、同玩、同学习,大家在柳高一起快乐地渡过了高中学习生活的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忆柳英</b></p><p class="ql-block"> 文/雷少强</p><p class="ql-block"> 读了书汇用发自肺腑的语言来忆柳英,读着读着,我的眼睛就模糊了。</p><p class="ql-block"> 柳英是我读十几年书中最喜爱的女同学,我同她还是街坊,(初中在细柳巷住时和亮畴是街坊),我那时住中山西路口,往二中方向过去几家是亮珍家,再过几家就是柳英家,上学时,时儿会碰上她同她一起走,我有点男女界限,总是跟在她后面,她很开朗,走走会等我一下。</p><p class="ql-block"> 考不上大学后她问过我以后怎样,我也不记得当时是怎么说的了,我到过柳师报到但又不去读,</p><p class="ql-block">考不上大学后她问过我以后有什么打算?她来找过我两次,一次自己来的,一次是同亮畴、亮珍一同来的。</p><p class="ql-block"> 唉,我这人头脑发育迟钝,不会追女同学,不过追也可能无效,我人瘦体弱,闷头鸡一个,这个闷头鸡一直到做了两三百人的车队领导才转变过来。</p><p class="ql-block"> 我心中一直都装有柳英那俊美的形象,前段亮畴发他们几个同柳英去旅游的视频,看着看着心就难受起来,因为想起她走了,离开我们去天堂了!</p> <p class="ql-block">  <b>回忆我的同学陈柳英</b></p><p class="ql-block"> 文/苏慧</p> <p class="ql-block">  陈柳英是六十年代我的高中同学,她的学习成绩是我班女同学中最好的,是班里的学习委员,还担任过柳高女子篮球队队长。</p><p class="ql-block"> 有—天我在她家玩她拿出—张年代已久发黄的照片给我看,说这是她爸。她告诉我她很小就没有了爸爸、是妈妈—个人把她们姐妹二人撫养成人,先是给别人洗衣服挣钱养家,后来又进柳州二运公司做肩挑运煤工,每月20多元工资就是全家的生活费和两姐妹的学费。妈妈杷她当男孩来养要她多做事,柳英读小学时就会帮妈妈到别人家收集要洗的衣服,再把洗干净的衣服一—送还给人家,上初中时她已学会在家里安装电灯、煮饭、洗衣、搞卫生等工作,家务事她样样能干。每个寒暑假她就到二运煤场顶替妈妈挑煤,让妈妈休息。听了柳英的讲述。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我见过的跃进路旁煤场的场景:高高大大的煤堆搭着长长的木板,运煤エ挑着煤担子艰难的上上下下。我不禁对柳英和她妈妈肅然起敬!尽管生活多么艰难,柳英也不气馁,每天总是精神十足地干活、学习,我也是幼年丧父,是妈妈和哥哥撫养我和姐姐长大,我要学习柳英的自强自立精神,多帮妈妈做事,共同撑起一个家。</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正值文革时期,我们一同被分配到柳州师范学校学习,一起到大苗山实习、一起分配到市郊区学校工作,我分配在文笔中学任教,她分配在在沙塘杨柳中学(后合并到11中)任教。她说去报到那天,她借了别人的一辆自行车、跟邹亮畴同学一起骑车去,她还不会骑呢,邹同学作指导和保护,几十里的沙石路,她边学边骑,挨跌跤无数次,爬起又骑,身上多处碰伤,到返程时她已学会骑自行车了!我真被她这种不怕苦不怕累、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p><p class="ql-block"> 后来因工作调动,我到长塘中学任教,分到一间简单的宿舍,需要安装一个烧柴的节能灶,要上屋顶安装烟囱,我不敢爬上屋顶,请本校男教师星期天帮我做,柳英知道后马上说:"不要麻烦别人,我帮你做!星期天我要出差、明天我抽时间来做。",她说到做到、第二天我还在上课,她来到我校立马投入到做灶的劳动中,当她爬上屋顶掀开瓦片安装烟囱时,被学生发现了,惊呼起来,问我这人是谁?我骄傲地回答他们:这是我的同学,沙塘11中的陈老师!"学生们都佩服地伸出大姆指,齐声称赞:"陈老师真了不起!文武双全!"。事实也是如此,柳英一个人从挑着撮箕来回运料、配料、拌料,先安装好炉膛、再爬上屋顶安装烟囱,半天的功夫,一个节能灶就做好了,并且很好用。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事后柳英跟我说她在11中杨柳分校任教几年,条件差,很多事都要自己动手解决,艰苦的环境锻炼了她,学会了各种生产生活技能。有一次带学生到校外上课,电线杆她都能爬上去!</p><p class="ql-block">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她的影响下,我立志做—个受学生们欢迎的老师,我用业余时间自学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对上课感兴趣、爱听、易懂、勤思考。多次带学生到田间地头水塘边,到公社水利工地上课,使他们实地学到测量计算的方法和知识。我的努力得到学生的好评和同事的认可,年终被评为先进,出席了柳州市第二届教师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 陈柳英的行动和精神时时都在感染和激励我,使我在逆境面前能选择坚强,在七九年十月,我哥哥突然病逝,留下三个小孩,最小的6岁最大的还在读小学五年级。悲痛过后,我和姐姐协助嫂嫂—起把她们养大,直到她们一个中专毕业两个大学毕业,都有了工作,能够自立。这期间漫长的艰苦岁月离不开陈柳英的各种幇助。平时她经常来我家.尽力为我排忧解难,有次她白天没有空,晚上陪我骑单车模黑走小路到柳师找刘主任咨询小孩读书事谊。</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各自都有了家庭都在柳钢安了家。</p><p class="ql-block"> 我在柳钢一小上班,她在九中上班,她对自己的家庭尽心尽力,有担当。及时带年老有病行动不便的母親去治疗、亲自为她换药、清洗,日夜细心照料,经常背母親从四楼到一楼晒太阳,后来柳英的老伴生病了,她一人要照顾两病人又要上班,太忙太累了,我就经常去她家,想帮她做点事,她说她一个人做就可以了,不肯让我做,我坚决不离开,她就把找赶到书房学电脑。有一天,她站在小板凳上换灯泡,下来时太急,站不稳,踉跄了一下,后来感觉胸痛,她才接受让我陪她到中医院看病,诊断结果是前胸骨折,需要住院,她不肯住院,叫医生开药给她回家休息,她才把在外地工作的大女儿招回,期间有同学想来家看她,她都回绝了,她还叮嘱我不要把她的病情告诉其他同学,不要麻烦大家来看她。</p><p class="ql-block"> 柳英工作卓越、成绩优秀曾在九中当过副校长、党总支书记。有一天柳英对我说上级领导来学校检查工作,要学校各级领导自报几年来收受学生和家长各种礼品的情况,她自报只是收了已毕业学生送的一支钢笔,其他礼品她一律拒收。上级领导有些不相信,又再查,结果一样,就是一枝钢笔。我对柳英说:“他们不信,我信!你这么自律、可以当纪委书记了。”,柳英轻轻一笑说:“你开玩笑了。”</p><p class="ql-block"> 我与柳英交往时间不短,深知她的品行,她从不占别人和公家的便宜,早年柳州刚时兴安装家庭电话座机时,安装费很贵要上千元,九中领导在家安装可报销----她不安装。学校新起宿舍她申请可住----她不申请,她说不和老师争住房,她全家一直住在柳钢的窄小宿舍.她严于律己.却宽厚待人。</p><p class="ql-block"> 2000年后那段时间,我和柳英都先后退休了,她和老伴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他们就到上海帮大女儿带小孩。柳英和两个女儿几次邀请我去上海和深圳游玩,我都婉言谢绝了。因为我的工作单位是工厂企业学校,月工资只有几百元、我女儿刚上大学,所需费用是个大数目。我老伴退休后还到外地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我不可能去吃喝玩乐乱花钱的。柳英却不放弃,有次她回柳办事要返回上海时,直接就买了我的飞机票,对我说:"跟我去上海,我带你出去玩!一辈子辛辛苦苦、退休有时间了,为什么不出去玩?”。就这样,她坚持带我游了上海周边景点、还坐动车游了苏州、杭州、无锡、南京等地.每到一地的动车票、住店费、景点门票、用歺费、柳英都抢着付,只给我象征性地付很小一部分。她说:"费用我来出,你工资低,留钱存起来给女儿交学费。”她的小女儿还带我们去北京,去承德避暑山庄,我有幸实地瞻仰了缩小板的西藏布达拉宫。后来又带我们去深圳、去香港、去中英街购物。她的两个女儿还买了高档毛衣、羽绒服、玉佩、玉手串送给我,“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待我如亲人,使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柳英真情,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在我女儿大学毕业以后,有了工作并在南宁安了小家,我在南宁看中一套适合我们老人居住</p><p class="ql-block">的住房,计划贷款买下,可以和女儿互相照应,柳英知道了忙来电问首付够不够?还差多少?我说还差10万,准备向我姐和亲戚借点。柳英马上说:"你赶快把银行帐号发过来,我把五万转给你,不收利息,你何时有钱何时还,不要着急还。柳英真是雪中送炭啦!</p><p class="ql-block"> 那几年是我家和柳英家相处最融洽、最幸福的时段,大家身体都还健康、小孩有工作,大家开开心过日子。</p><p class="ql-block"> 可是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进入70岁以后我们的身体大不如前,我们各自都挨住院动过手术,在2021年1月我在南宁,柳英在深圳同时住院治疗,我们互相鼓励,约定坚持不放弃,活一天就抗争一天,希望能渡过至暗的时刻,争取生活能自理。医院护工来电说柳英很坚强的,只要她有力气能做的事她都自己做。可是事不如人意,柳英用尽了カ气也无力回天,终于在2021年10月永远离开了我们。 </p><p class="ql-block"> 陈柳英,我的同学、我的知己、我的良师益友,你教会了我在逆境中不沉沦、不放弃,自强自立。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你的行动和精神,仍然在激励我们要坚强,你的音容笑貌永誌心中,我们永远怀念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我们的物理老师</b></p><p class="ql-block"> 文/谭斯培 </p> <p class="ql-block">  一个好老师上课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学生带来求知的欲望、积极向学的动力,甚至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教学魅力仍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高中的冯宝庆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好老师。 </p><p class="ql-block"> 冯宝庆老师是我高中的物理老师。上我们的课时,他刚大学毕业没几年,国字脸,浓眉大眼,膀大腰圆,一看就是一个体健身壮的帅哥老师,据说他还是广西大学生运动会投掷手榴弹的冠军,他的紀录保持许多年都无人能破。他的普通话鼻音厚重,略带玉林白话的尾音,声音缓慢清晰而娓娓动听。他一走进课堂就让人感到他是一个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p><p class="ql-block"> 他授课与其他老师不同,别有一番风味。一些老师上课的开场白往往是:“同学们开始上课了,请打开课本某某页”,而冯老师的开场白却是:“同学们开始上课了,请把你们的课本合上,放在课桌的左上角或右上角,注意听我讲,认真做笔记。”,一边说一边把自己的课本和教案叠在一起放在讲台的右上角上。如此自信的开场白,来源于他下足功夫的备课,吃透了教材的底气,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法业已成竹在胸!隨着粉笔在黑板的移动,黑板上出现一行行整齐有序而且字体大小同一的板书,同時用他略带玉林腔的普通话,不紧不慢的语速,抑扬顿挫的语调开始讲课。由于摆脱了材料的束缚,就能潇洒自如地放开讲课,冯老师一边写一边根据板书的提纲,时而高谈阔论,时而论述入微,在他口若悬河地旁征博引和言简意赅地阐述下,一个个看起来深奥的物理问题往往在他深入浅出的分析中化为一个个简单昜懂的知识。讲完一个定理后,他会提醒同学们:“请翻开课本第某某页,在第某行把这个定理勾划一下”。他不用翻书就知道定理在某页某行,如此非凡的记忆力,不得不令人佩服。一节课下来,同学感到精神特好,心情很愉悦。特别是抬头看到那一黑板的简捷而明了、纵横整齐划一的板书,那才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智慧的再现啊!要不是第二节课还要上课,值日生真不忍心抹掉这艺术的杰作。 </p><p class="ql-block"> 冯老师岂只是在用“力”上课,更是在用“心”上课啊,他的教学已经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了。 教学实实在在是一门艺术,教学到了艺术的境界,就会让受教者体会到一种绵绵不绝的知识力量,高雅情操的熏陶,或隐或现的智慧启迪,生活和生命的乐趣,积极向上的理想,高山仰止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我很荣幸曾受教于冯宝庆老师的艺术般的教学,更感谢他的教学曾给我带来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尽管现在的课堂教学用上了光、电、声、色等现代辅助教学手段和先进科技的“电子白板”,但是我至今仍感到冯宝庆老师教学艺术风彩依然光彩照人! </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大学录取通知书</b></p><p class="ql-block"> 文/梁志诚</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五年参加高考,这是我们同学人生的一道坎,是我们同学人生走向不同方向的分水岭。</p> <p class="ql-block">  我们高中班的同学个个都是棒棒的,但是由于今天大家都懂得的原因,很多比我成绩优秀得多的同学没能到高校学习!十分遗憾!还好的是,参加工作之后,各位都取得不错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当年高考完之后,大家都不很在乎考上或沒考上大学,等通知不像今天的学生与家长有那么大的焦虑!都是一付平常心态。但我觉得班主任于辉跃老师好像比同学都着急!</p><p class="ql-block"> 放暑假时,我仍住在东台路租的几平米的小房子,无亊就到柳高转转。65年8月10号,大概十点多钟,在大榕树下见到了于老师。他问我:你得了录取通知书吗?我回答:是寄到玻璃厂的!他立马叫我打电话去厂里问。于老师带我去柳高办公室找到冯干事,向她说明原因,请她打电话向玻璃厂询查录取通知书。冯干事找到黄页本,找到玻璃厂电话号码,拨通电话后,她让我直接询问厂办,有无我接到我的录取通知书!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拿起电话筒打电话,记忆深刻。厂办那边兴奋地说:梁志诚,你考上清华了!我一听,乖乖,我没有报这个大学!难不成破格录取?自己也知道无此水平!平时只是和同坐兰宝森同学私下互相鼓励,杀到外省去!当时年少不知道天高地厚哟!接完电话,向于老师讲了。当时其它的三个班相继有同学拿到通知书了,我班没有!于老师非常着急,关切地叫我回厂去落实一下! </p><p class="ql-block"> 到厂里一了解,所谓考上清华,是一场误会!想想原因,可能是玻璃厂的工人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占90%以上。整个厂的人员讲广东话多,是走日本鬼子时,从广东流落到柳州的。就是发薪水的日子,也不用签字,拿私章排队盖章领取。所以工人们认为考上北京的学校,就是清华了!另外,信封上有清华东路3号!可能他们看见“清华”两字,就以为我录取清华了!呵呵!直到现在,遇到玻璃厂老职工,他们还认为我上的大学是清华呢。</p><p class="ql-block"> 中午,老爸从厂里拿通知书回给我,他上班三班倒,有时间!我一看,是第四志愿的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我在北农机读了五年。</p><p class="ql-block"> 下午在大榕树下告诉了于老师我录取的消息,他好像轻松点,高兴地笑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谭进禄,韦经武,兰宝森考进武汉钢铁学院(武汉科技大学)。陈济雄考进武汉机械学院。冯如强考进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大学)。黄忠奎考进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p><p class="ql-block"> 四同学在武汉长江大桥下合影,由左至右为谭进禄、韦经武、兰宝森、梁志诚。</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难忘青葱岁月,感恩于老师</b></p><p class="ql-block"> 文/陈品美</p> <p class="ql-block">  图中前排由左往右数,左3是于老师,左4是我。</p><p class="ql-block"> 时间在不停流逝着,岁月一去不复返。那些青葱的岁月也慢慢埋藏在记忆深处。年代越长越发甘醇。</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高中同学群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了高中时代的人丶事丶物。高中是青春的时代,那时的我们刚刚经历过初中三年自然灾害的洗礼。我也莫名地被彔取升入柳州高中,心中自然是高兴的。</p><p class="ql-block"> 三年的高中生活丶学习丶同学的友情丶老师的教诲不禁油然而生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 看,我们女生开怀大笑,不知道是哪位摄影师抓拍得如此精妙。</p><p class="ql-block"> 看,我们劳动后仍然如此精神抖擞。到柳候公园挖人工湖的劳动场面至今记忆犹新。还常向后代炫耀:这人工湖是我们当年上高中时来参加挖土而修成的啵。</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们常唱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学习雷锋好榜样",受着革命精神的薰陶,我们女生的合影照片上注上了:红色接班人几个字。</p><p class="ql-block"> 我们跳舞:不爱红装爱武装。</p><p class="ql-block">我们排练英语剧"蚂蚁和蜻蜓",居然还得了奖,到市里参加汇演。</p><p class="ql-block"> 我们女生到了高二只剩下十三人了,每次活动课打篮球,除了一两位同学清假外,其余的全上场,一边5人,还有一人做裁判。德智体全面发展啊!</p><p class="ql-block"> 全班男生丶女生各有兴趣爱好,各有不一样的性格脾气,但始终是团结友爱丶勤奋学习的。那时的青葱丶无虑,也促进了我们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我也在这样的激情中完成了三年的高中学习。虽然无虑,但我并不是无忧的。而今回想起来,我必须深深地感恩高中班主任于辉耀老师!</p><p class="ql-block"> 考上柳州市的高级学府,心里自然高兴自豪,可是开学后我与别的同学不一样的心情是难过,同学们个个都兴高采烈的报到丶缴学费。而我却是胆怯地,不敢抬头挺胸地走进柳高,手中拿着一纸父亲写好的助学金申请报告。只因家里子妹多,母亲无工作,只靠父亲一人每月微薄的薪金维持一家9口人的生活,根本无法拿出我的学费。到校报到时只能怯生生地向于老师交上申请缓交学费丶助学金申请报告。于老师看了看我交上的报告,抬眼看了看我,收下了,心平气和地说:"先进班上课吧,我帮你送到学校领导那里,经过审批后再告诉你。"我含着泪走进了教室。</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第一关审批权是在班主任于老师手上。他批了学校那一级基本就没问题了,如果班主任都不批准的话,学校就根本不可能审核通过。没过几天学校批准了我的申请,并且获得了甲等助学金,等领到首月助学金后即补交上了学费。</p><p class="ql-block"> 以后的每年开学我都必须重新向于老师递交申请助学金报告,三年,我就靠着这每月的甲等助学金完成了学业。</p><p class="ql-block"> 愉快幸福的三年高中学习,也是我含泪度过的三年,感恩于老师的关怀愛护远不止三年,虽然做不到涌泉相报,但却时刻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 因为于老师的一片爱心的灌浇,一片耕耘的辛劳,才有了我如今的稳定生活。</p><p class="ql-block"> 愿我的感恩谢意化成一束不凋的鲜花,给于老师的天堂生活带来芬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德学俱高吾一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忆我的老师于辉耀先生</b><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 </p><p class="ql-block"> 文/谭斯培</p> <p class="ql-block">  值此柳高百年校庆将要来临之际,我的心情感到很激动,当年在柳高三年学习生活的如烟往事,一件件如同电影般地出现在脑海。特别是我的班主任于辉耀老师的和蔼、睿智、干练的形象更是令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与于老师第一次见面,是很突然而略感惊喜的的那么一个时候。</p><p class="ql-block"> 四十五年前,正是秋高气爽,我欣喜地收到了柳州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正当我考虑如何到学校注册报到时,邻居带了一个人来到我家里,说:这是柳高的老师,来找你的。柳高?找我的?当时我一楞,疑惑地看着来人。“首先,我祝贺你考上柳高”来人笑容满面地向我祝贺。接着,他自我介绍,说:“我是你的班主任,姓于名辉耀”,啊?原来是我未来的柳高老师,我惊喜得不知所措,忙不迭地让座倒茶。我回过神来才得以认真地打量于老师:</p><p class="ql-block"> 中等的个头,有一付壮实的身板,显得精力过人,给人感觉他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之人;有一张白里带红的圆脸庞,始终带着和蔼可亲的笑容,沒有一种老教师的架子;有一双炯烔有神、闪着智慧亮光的大眼睛;一头早白的华发掩盖了于老师的实际年龄。</p><p class="ql-block"> 总之,和蔼、睿智、干练是于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p><p class="ql-block"> 于老师仔细地了解我的家庭情况并做了详细地记录。然后给我详尽地介绍了柳高情况,他谈到了见证柳高沧海桑田变化、叠翠欲滴,冠盖校園的老榕树;他谈到了引起多少年青学人连篇遐想的图书馆、和平楼、解放楼、大礼堂、操场。他告诉我:解放楼是解放前地下党搞革命活动的地点,我们班的教室就在解放楼下靠西边的那间。他还特别告诫我:能考上柳高很不容易,而且能荣幸地在有革命传统的大楼里学习,要好好珍惜噢。</p><p class="ql-block"> 送走于老师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啊,还没有正式成为柳高的学生,就得到老师促膝谈心的家访,我能不激动吗?于老师的家访反映了柳高爱生的传统,更体现了于老师过细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p><p class="ql-block"> 不久,于老师过细、负责、爱生的高尚品质又一次在我身上得到验证。</p><p class="ql-block"> 由于家庭变故,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在外读书的四位哥姐,完全靠勤工俭学和友人的帮助来度过难关。在柳州的四口人,也只靠妈妈做临时工的每月24元钱来维持生计。开学的学费,我只有靠卖自养兩只鸡生的蛋来缴纳。无形的压力使我变得性格内向,沉默少言,郁郁寡欢。</p><p class="ql-block"> 于老师知道我的情况以后,他一方面鼓励我要“处变不惊”,“在逆境中成才”;另一方面积极帮我向学校申请了乙等助学金,缓解了我在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解除了我学习的后顾之忧,我从内心感激于老师和学校的关怀。</p><p class="ql-block"> 于老师教学认真负责。上课时,他对每个知识点都是旁征博引,尽量让学生能够理解,能够记住;板书也是一丝不苟,一堂课下来,他喜爱的中山装上总是沾了不少粉笔灰。</p><p class="ql-block"> 他还善于抓住学生思想的“一闪念”来进行励志、理想和前途的教育。有一次晚修刚下课,有一个同学向他请教一个关于高次方程的问题。我在旁边听到后,也立即动手做起来,我利用辅导书上的一个结论,很快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此时,我感到很惬意,不知不觉流露出自以为是的神情,似乎对这种问题不屑一顾。 </p><p class="ql-block"> 于老师发现我的思想情况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学数学不只是会解题,重要的是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能否把这些方法归纳一下,找到一种既简捷又符合我们知识范围以內的好方法?另外,对这一类问题,能否可以把它的题设、结论变化一下,使它拓展成一个新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思考的,这叫做:学无止境。</p><p class="ql-block"> 于老师的一番话使我茅塞顿开,使我对如何学好数学有了一番新的体会。离开柳高后,“学无止境”成了我以后的四十余年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生涯的座右铭,鞭策着我奋发上进。</p><p class="ql-block"> 在于老师的影响下,我喜欢上数学,并继承了于老师的事业,成为一个数学老师。后来在于老师“学无止境”的思想指导下,我如饥似渴地开拓知识领域,工作上力求精益求精,在育人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新的成绩,被评为数学特级教师,还出了专著。</p><p class="ql-block"> 弹指间,离开柳高,离开于老师己经四十二年了。其间,我与于老师很少有相见的机会。其实,我与于老师的人生轨迹就像两条相交的曲线,柳高那短暂而有意义的三年,是我们的交点。虽然我们沿着各自的奋斗方向不断延伸着曲线,离“交点”渐行渐远。但是我们的手都牵着一根连着交点的曲线,使我们心有灵犀一“点”通,传感着无穷无尽的情和意。</p><p class="ql-block"> 四十二年的风雨路上,每当我工作有一点成绩,稍有点自呜得意之時;每当我做事深陷迷惘,偶露消沉之时,我总感觉那个“点” 通过这根线在警醒着我,总感觉到于老师闪着亮光的双眼在注视着我,给我增添了许多了热和力,使我浑身上下充满了新的动力,推着我向着目标奋勇前进。 </p><p class="ql-block"> 四十二年过去了,我敬爱的于老师想必已有85高龄了吧?值此柳高百年校庆之际,我衷心祝愿于老师健康长寿。 </p><p class="ql-block">(本文是柳高百年校庆获奖征文,发表于《龙城教育》2008年7、8月合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柳高110周年校庆纪念长跑</b></p><p class="ql-block"> 文/谭斯培</p><p class="ql-block"> 2017-11-11</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11日,我们的柳高啊,迎来了110周年生日,能与你一起过生日,是我们每一个柳高人,最光荣的人生经历。</p><p class="ql-block"> 每个柳高人都选择了自己庆祝母校华诞的方式:或欢歌载舞或学术讲座或举行汽排球、足球、篮球、羽毛球友谊赛……。而我们六五(2)班的古稀老学生别出心裁地以长跑的形式来庆祝毌校110周年华诞!</p><p class="ql-block"> 长跑的始点选在老柳高的百年老榕树脚,终点是柳高新校区的庆生会场。</p> <p class="ql-block">这个长跑寓意深刻啊,他象征着 110年来的柳高人不改初衷、团结一致为国奋发图强,风雨同路同行,终将到达辉煌灿烂终点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用长跑庆柳高110周年华诞的创意人,是柳高65(2)班的黄忠奎校友,年届72岁的黄校友原打算一个人休闲跑一回,谁知他的壮举却引来了人们的关注和热情参与。你们看:</p><p class="ql-block"> 65(2)班的梁明志学友参加进来了,在他的带动下,儿子和三个读小学的孙辈也参加进来了,祖孙三代同跑长跑路颇引人注目;84级的躹红霞、俸克昭、胡昕、邹柳辉等4人也参加进来了; 86级的梁同学也参加进来了。</p> <p class="ql-block">  柳高领导表示把用长跑庆校庆的创意纳入庆典之中并做好相应的安排;65(2)的同学也纷纷表示不能参跑也要去做啦啦队,许天铎学友还主动承担全程摄影工作; ……,真是太感动人了。</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回顾一下长跑庆校庆的壮举吧!</p><p class="ql-block"> 在老榕脚下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长跑起动仪式,全体人员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跑出龙中校门,跑在马路上,跑上文昌桥了……。</p> <p class="ql-block">  在滨江路荣城天誉路口与柳高长跑队会合,在柳高长跑队护送下跑向柳高110周年建校庆典会场。</p> <p class="ql-block">  65(2)班学友和众校友在校门热烈欢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精神煥发地跑进会场</p> <p class="ql-block">  受到柳高校庆总指挥韦振益书记亲切接见,并接受学妹献上的鲜花和纪念品</p><p class="ql-block"> 在主席台上向全体贵宾、学弟学妹、全体老师致意!</p> <p class="ql-block">  与参加柳高110周年华诞庆典的同学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为梁明志老校友跑后抓拍的小师弟问道:</p><p class="ql-block"> 真的很想知道长跑完的老爷爷望着母校心中在思考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他呀风雨五十余年有多少话儿想对母校说,却又说不出来,他面色凝重但内心却心潮澎湃。刚刚他率儿子和三孙子(女)轻松跑完全程,他感到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柳高代有人才出,希望无限啊!</p><p class="ql-block"> 110年风华,书写巍巍学府岁月如歌;</p><p class="ql-block"> 110个理由,诉说莘莘学子拳拳之心。</p> <p class="ql-block"> <b>我们和楊老师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是1963年广西师大到柳高的实习老师,他和蔼可亲,深得同学喜欢,在学校文艺汇演时他导演我班抗日歌曲大合唱,特别是男女二重唱特别精彩,在杨老师的培养下,林培德同学的合唱指挥很有力到位,“划船式”的独特指挥方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第二排右4是杨老师</p> <p class="ql-block">  <b>我们与陈显达老师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  <b>我们同学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  <b>我们曾学习生活过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原广东会馆,我们曾经住宿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回眸六二入高中,</p><p class="ql-block"> 满志踌躇望碧空;</p><p class="ql-block"> 世事如棋多变幻,</p><p class="ql-block"> 神差鬼使各西东;</p><p class="ql-block"> 年将喜寿常相聚,</p><p class="ql-block"> 语短言长意绪通;</p><p class="ql-block"> 映耀桑榆霞未晚,</p><p class="ql-block"> 闲时煮酒话英雄。</p>

同学

柳高

我们

课本剧

英语

老师

蜻蜓

邹亮畴

柳州

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