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清涧中学及早期的老师

健康和谐平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 &nbsp;清涧中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清</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涧是一个千年古县,是一个文化名县,明丶清两朝考出的进士丶拨贡丶举人总数在陕北26县居第二名,仅次于绥德县,远高于延安、榆林县。米脂第三。</span></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清涧办的学校数在陕北是遥遥领先的第一县。 </p><p class="ql-block"> 清涧中学又大、又好。中学位于南关.在街道东侧,占地200亩,规划的方方整整.操场临街,标高0米,校内是个大四合院。操场东侧是食堂歺厅,是排长长的大窑洞歺厅,有30多孔,每班一间。4X10米大。这条件在50年代是独有的,校园区标高4米。以中轴为中,两侧各两排4幢平房,共8幢平房,每座3个教室,24个班。校院正面是三层窑洞宿舍,称为一斋丶二斋丶三斋,每斋一线45孔窑洞.设有三个楼梯间,十分壮观,还有南斋丶北斋,各10孔窑洞.。南丶北各修有一座很大的双面厕所。校园十分工整美观,是陕北最好的中学,比榆中丶延中丶米中丶绥中的校园平整多了。 </p><p class="ql-block"> 清涧中学的教学质量,文革前在陕北也是鹤立鸡群的。为什么,教师好!五丶六十年代,每年加分来的大学丶中专生,首选要求去清涧,其次才是绥丶米,因为清涧麦子种的多,吃得好。离延安丶西安也近。因此,清中好教师多,自然教学质量就高了。</p><p class="ql-block"> 高61级是清中首届高中毕业生,以此为例,看清中升学率有多高。61年困难时期,全国大学放长假一年,当年全国招生仅5%,清中68名考生,高考录取了36名,升学率超过了50%,是招生率的10倍之多。这是其一,其二,考中名校率很高。北大一名,师春生;西安交大6名,天津大学1名,西工大2名,陕工大1名,西北大学8名,陕师大4名,西安医学院1名,⋯。高62级考中十四名,而当年延安全地区只考上了四名。清中又拨得陕北高考头筹!夠厉害的吧!怀念我的母校!<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二 忆清涧中学的老师</b></p><p class="ql-block">&nbsp;&nbsp;</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清涧中学是1953年建立的,当年招生,首届学生1956年毕业,称为56级。我是1974年进校,1975年高中毕业。我在校还在文革时期,学校外地老师还不少。二年高中学校基本没有正常上课,助农支厂干了不少。清涧中学生活学习2年,但认识和听到老师和同学讲起许多外来的好老师,当时有个别几位已被调走,但大多还在,今天想起还难以忘怀。</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i>&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校长&nbsp;曹国璋 </i></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清涧中学是县上的最高学府,校长曹国璋和县长一个级别,我上高中时校长还是他,我毕业后曹校长调教育局当局长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涧中学最早老师多是外地来的大学毕业生,很洋气。清涧人尊师的传统很深厚,对中学的老师格外敬重。学校的气氛很好,学生尊称老师为先生,教师宿舍的门牌上也写着"XⅩX先生“。以后什么时候改称老师,不得而知。老师们来自天南海北,口音各异。有东北的、广西的、江苏的、河南的,当然陕西的居多,关中陕南都有,本地的相对较少。</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的记忆中下列几位老师是我记忆犹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体育老师邵先生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哈尔滨体院毕业,高个子,大块头,身体魁梧,性格豪爽,戴近视眼镜。他常感叹说,清中有些学生身体素质不错,有运动潜力,就是因为穷,吃得差,营养跟不上。听说他是资本家家庭出身,有个漂亮的妻子在哈尔滨,没过两年,他就调回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语文的窦先生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也是高个子,很帅气,篮球打得好,能唱浑厚的男中音,晚会上经常登台演出。听说他是孤儿,神学院毕业的,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抓走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史地的李维宁、李素玉夫妻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长得漂亮,课讲得好,学生们都喜欢。尤其是教历史的男老师李维宁板书字写得有特色,许多学生跟着摹仿。这些老师无形中成了学生心中的偶像。</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语文老师白家骥先生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是清涧高杰村人,出身书香门第。他父亲白雍熙是清末秀才,民国初就读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回乡投身教育事业,1920年在高杰村创办清涧县第二高小,曾任校长,培养了许多革命人才。白老师的大哥</span><b style="font-size: 20px;">白家驹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是北京大学出来的地质学家,1951年参加西南地区土改时殉职。白老师从小受父兄影响,爱好古诗词,名作多能背诵。晚年退休后笔耕不辍,出了两本诗词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音乐老师是韩世琦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汉中地区西乡县人。韩老师本来学的是中文专业,但有音乐方面的特长,听说上学时就兼任过家庭音乐教师。清中当时没有专门学过音乐的老师,只好让韩老师带音乐课。韩老师聪明傲气,学生有点怕他。他思乡心切,虽然与清中毕业的一个女学生结婚,总还想着调回陕南的事。第一个孩子出生,起名"北雁"。他对我说,你明白这个意思。文革结束后,他调到延安大学中文系任写作课老师。为了适应高校教学要求,教学和科研过于辛苦,不幸英年早逝。</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57年反右以后,学校里来了两个年轻的新老师,一个是哈尔滨外语学院毕业的<u>赵显贵老师,</u>一个是西北大学毕业的<u>蒋修业老师。</u></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们都在大学毕业前打成右派,发配到陕北改造来了。这对他们二人来说是极大的不幸,可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实在是万幸,否则我们大概无缘见到这些出色的老师。赵老师教俄语,小个子,说东北话,课讲得好,待学生很亲切,很受学生欢迎。听说文革中打成"黑帮",受了不少苦,半夜哭声常惊醒同宿舍的人。文革后期调回沈阳,38岁才结婚。关于蒋老师,我后面再细说。</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i>&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58年,学校里来了两个从中央外贸部下放的老师,俩口带着三个孩子。男的叫李家篁,后来才知道是李鸿章的曾孙,复旦大学毕业。女的叫谭丽珠,出身青岛名门,辅仁大学毕业。 </i></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估计是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从北京的中央国家机关下放到陕北,当了中学教师。李家篁老师说话带安徽口音,文字功底扎实,但口才不是很好,带初中语文。谭丽珠老师口才非常好,标准普通话,带高中语文。后来才知道,谭老师原来是当翻译的,英语水平非同一般。李、谭两位老师宅心仁厚,经常帮助那些品学兼优却家庭贫困的学生,有几个学生正是由于他们的资助才顺利完成中学和大学的学业,后来有所作为。因此,他们终身都感恩这两位老师。文革后期他们调到榆林地区外贸部门,后来李、谭两位老师调到省外贸部门工作,他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上学,李老师很自豪地说那是我的母校。三女儿李谠在山东建材学院上学,二女儿在西安工作。因为谭老师特别爱干净整洁,要求严格,家里人有点受不了。李家篁老师说:你们看我们家的暖壸都要排得齐齐整整,壸把一律向右看齐"。大女儿说:"我们早上起来已经把屋子整理好了,她不满意,非得自己重新整理一遍。我在学校里一周才叠一次被子“。谭老师马上就说"那怎么行呢?“大女儿说:"我们学校的外国留学生半年才叠一次被子"。小女儿对着李老师说:"爸,这种女人你怎么受得了!"李老师无可奈何的说:"没办法,已经习惯了"。好强的谭老师在女儿的指责面前一声不响。这个小女儿李谠很厉害,李老师说她是家里三个女儿中最有商业头脑的。先在政界当过陕西省省长助理,转入商界担任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董事、总经理,业绩突出,成了著名女企业家,又担任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声名显赫。</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i>&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蒋修业老师 </i></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是清涧中学给我印象最深也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他是四川大竹县人,出身名门。祖父留日归来,最早在家乡办新式学堂,是当地教育界元老。蒋老师非常聪明有才气,是西北大学物理系高材生,本来准备选派去苏联留学,因整风时说了一些话,成了右派,来清中当了物理老师。我们有了一个好老师,中国却少了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刚来时,每月只有27元工资,穿着破旧的衣服,戴着近视眼镜,但气质不凡。他性格温和文静,不急不躁。虽被打成右派分子,但精神上不垮,没有颓废悲观之情绪。他精通英语、俄语,订阅几种外文的物理和文学刊物,中外文学的书都看,阅读面远超我这个文艺学的硕士研究生。他会拉小提琴,能打乒乓球,也跳交际舞,生活很丰富。他的物理、数学水平我们觉得高深莫测,听说高中数学老师有不懂的也去问他。他上课挟一本教材,从不看,内容全装在脑子里,讲得非常清晰。我们常常跟不上他的推理演算思路。有时他在推理过程中稍作跳跃,就出现我们瞪眼,他也瞪眼的情况。学生是弄不清怎么推出这个结论,而他困惑的是,这么简单的过程怎么会听不明白。&nbsp;文革后期,蒋老师调到榆林师范学校。听榆师的一个老师说,蒋老师生活很规律,每天准时去琴房弹一小时钢琴。因为清中没有钢琴,我们也不知道他会弹钢琴。在那个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荒诞年代,许多人都不读书了,而蒋老师却持之以恒地潜心读书,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听说他还在自学日语和法语。我中学大学研究生接连学了好几年俄语,榆林地区图书馆订的几十种外文期刊,大概只为他一个订的。后来听说蒋老师调回四川的一所大学任教,这也是顺理成章之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上高中的老师有: </b><b style="font-size: 22px;">语文老师吴寅生,政治老师姚瑶,数学老师白玉泽、肖克,物理老师李锡强,化学老师王养民,英语老师王天士,体育老师绍老师等。除数学,英语三位老师其它都是外地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