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子之家隔两行,十全归一道沧桑。五湖四海盘中算,三教九流珠上忙。柴米油盐小黎庶,江山社稷大朝堂。八方天地经营手,六六无穷今古章。”这是古人描写算盘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人们甚至还常常把它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二O一三年十二月,珠算被列入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算盘配飨殊荣,众望所归,名符其实。</p> <p class="ql-block">我与算盘结缘实属偶然。一九八O年六月二十日,我参加高考之前的师范筛选考试,成功上岸后,静待师范的录取通知书。虽心有不愿,但对于我这个农村娃来说,能够摘掉“农帽帽”,爬出“护村堰”,吃上“商品粮”已实属不易。“饥不择食”,先走出农村再说。</p><p class="ql-block"> 因为有了师范垫底,毫无压力,一身轻松的我又参加了全国的高考。</p><p class="ql-block"> 对于高考,我并未十分重视,也未寄予多大的希望。一心等着师范的录取通知。</p><p class="ql-block"> 突然有一天,杨老师打来电话告知,我高考的分数达到了中专的录取分数线。师范未正式录取前可以调剂。只是可以选择的只剩吕梁的农校、卫校、会校。我决定放弃师范录取。遂征求父亲的意见。或许受“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算盘一响,黄金万两”旧思想的影响,父亲毫不犹豫地说:“上会校吧”。父遂我愿。</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O年金秋十月十日,我从一马平川的老家文水,背着行李,抗着木箱,一腔热血,满怀期望来到了山城离石—一吕梁会计学校。从此开启了令人难忘的美好岁月,也与算盘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入学报到时,学校除了发放本学期所学的课本外,还有一架“十珠十三档”木质算盘。这也是我与算盘的缘起。</p><p class="ql-block"> 记得上珠算的第一节课,高老师给我们讲了算盘的起源、发展、结构、应用、意义……这是我初识算盘。在之后的学期里,无论是寒风凛冽的严冬,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无论是晨读,还是晚自习,教室里噼哩啪啦的拨珠声、“三下五去二”、“二一添作五”的朗朗口诀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校园。打算盘也成了同学们比、学、赶、帮、超的主要课程和苦练基本功的重点。从简单的“打百子”、“练指625”,逐步到“三遍九”、“九遍九”,“凤凰展翅”,最后是复杂的“归除法”、“狮子滚绣球”等等。练速度、练准确率。那时,从吕梁山、太行山汇集会校的莘莘学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虽书生意气不免青涩,却难掩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p> <p class="ql-block"> 起初,我对算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练的少,速度慢,准确率低。直到有一回,现实重重地打了我的脸,才引起足够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九八一年我在家休署假期间,正好遇上村里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地到户。队长觉得我上的是会计学校,算盘一定打得好。遂叫我参与队里分地到户的测算分配工作。来到队部,只见桌子上放着一摞表格,一架破旧的算盘。老会计戴着老花镜,眯着眼介绍说:“咱们队有口粮地一百三十多亩,分布在郭家滩、方傲则等十处;户数八十多户;分地人口三百三十多人。由于各处地块优劣不等、灌溉条件不同,需按地块、各户的人口平均分配。四儿,你是学会计专业的科班出生,算盘打得一定好。这样吧,你打算盘计算,我来记录”。我虽知自己打算盘的功底不扎实,碍于脸面,又不好推辞。硬着头皮从第一块地算起。算着算着,人还有,地没了。从头重算,一连算了四次,同样的结果,人和地怎么也合不上。第一次算错,还觉得无所谓,错误在所难免;第二次算错,感觉脸在发红;第三次算错,额头在冒汗,脸在发烧;第四次算错,羞愧难当,恨不得地上有条缝,一头钻进去,丢人哪……</p><p class="ql-block"> 被现实打脸后,回到学校,我加强了算盘的练习。虽没有达到其他同学的快、准的水平,但还是顺利通过了毕业考试和珠算定级考核,获得珠算普通四级。等级证书至今我还珍藏着,由中国珠算协会、山西珠算协会联合签发,加盖了中国珠算协会、山西珠算协会的大红印章,还有山西珠算协会的钢印。第一页印着周恩来总理的嘱托“不要把算盘丢掉”几个草书大字。</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三年七月,学业期满毕业。九月金秋,我分配到家乡文水财税局企业股从事国营企业财务会计工作。</p><p class="ql-block"> 那时,计算机还未普及。记账、算帐、稽核、报表等业务都是手工操作。特别是年终清算、决算、汇总工作,涉及企业户数多,报表种类、项目繁杂,时间紧,时效强。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把单位报表分门别类,有序地排成一行,对准项目行次,左手用直尺压住,眼盯数字,右手拨珠,通宵达旦,算盘声不断。平时练就的珠算基本功真正派上了用场。</p><p class="ql-block"> 在财政局工作期间,我也亲眼见证了张锡彩、张通善、张育春、张凌汉、刘秉坚、南培文、张应杰、向玉英等老前辈们“铁账、铁规章、铁算盘”的工作作风。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业务水平,特别是珠算技能有了很大提升,几次被地区财政局企业科抽调帮助做年终决算汇总工作。</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临近年终决算,局里给每人配发了一个日本产小型卡西欧计算器。小巧玲珑,既能计算,还可以显示日历、时间。乘除法的计算很方便、快捷,但财政、会计业务大部分是用加减法,计算器的速度远比不上算盘。小计算器配不上大用场,成了人们闲时显摆的把玩。</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九九O年,企业股配置的286台式计算机是财政局的第一台计算机。随后几年,各股室也陆续配置了计算机。计算机也不断升级换代。由286、486、586到杨天、启天、笔记本电脑,再到专业软件、会计电算化、金财工程、金税工税,网络互联,资源共享。操作越来越便简、准确,工作效率大幅提高。把财务会计人员从繁重的计账、算账、报账、报表中解脱出来,着重财务状况分析、资金监管、绩效评价。算盘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二OO二年一月,我调任文水县财政支付核算中心主任。负责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和财政资金直接支付工作。尽管当时中心已配备了一流的计算机等办公硬件,会计电算化软件、网络系统也很完善,为做到双保险,运行的第一年,还是要求手工记账和电算化双运行。配备办公用品时,特意为中心每个同志配备了一架五珠十三档新式算盘。让珠算这个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与算盘结缘,不仅成就了我的事业,而且成就了我的爱情。</p><p class="ql-block"> 我与妻子是会校的同班同学。在校时,她是班上年龄最小的。性格文雅娴静,不善言辞。但学习非常刻苦用功,各科成绩名列前茅。特别是打的一手好算盘。什么“三遍九”、“九遍九”、“凤凰展翅”、“师子滚绣球”,拨起珠子来,指在盘上舞,珠在档上飞,如行云流水,目不暇接,既快又准。那时,最头疼的是除数是4和7的“四、七归除法”。俗话说:“四、七归,难日鬼”。但对她来说,那是信手拈来。在全校的珠算比赛中,曾夺得第二名。</p><p class="ql-block"> 会校毕业后,我分配到财政局,她分配到税务局。从会校的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到成家后的互敬、互谅、互助、互勉。风风雨雨四十年,志同道合,并肩前行。虽谈不上珠联璧合,但也相得益彰。都说“千里有缘一线牵”,对我来说,牵缘的不是月老的红线,而是算盘,是串串算珠拨动了爱情之弦。</p> <p class="ql-block">小算盘,大乾坤。悠悠算盘声,茫茫人生路。算盘的精打细算,记录着我们辛勤的付出,算盘的噼哩啪啦,唱响了我们美好的人生。如今,我与妻子虽已退休,但我们一定不会丢弃算盘。年轻的我们曾在方正的算盘上耕耘,年老的我们将在陪伴我们一生的算盘上,涂上一抹美丽的夕阳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二年十月十六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