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话兴亡,炊烟忆燕京

肖敏飞

<p class="ql-block">  北京东起广渠门西至广安门的道路称为两广路长约7公里,连接明清时北京南城东、西两座城门,道路周边遍布胡同、寺庙、茶馆、戏园子、酒楼、会馆、老字号、著名小吃是京味文化集中呈现地。广安门附近是北京肇始地,天桥地区是国粹京剧发源地,牛街是“吃货”圣地。</p><p class="ql-block"> 北京有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古时候古黄河、永定河的河道摇摆不定,如今北京周边大片区域河网密布遍地沼泽,从中原地区北上,只能沿太行山东麓向北走现今琉璃河至广安门一线。广安门桥以北护城河西岸的滨河公园内矗立着“蓟城纪念柱”。纪念柱正面上方铭文:“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北京建城史历经了蓟城、燕上都、秦汉广阳郡、唐幽州城,建都史经历辽南京城、金中都、元大都、明北平府和北京、清京师、民国北平特别城、新中国首都北京等各个历史阶段。</p><p class="ql-block"> 秦末之乱到唐初的八百年间,内乱政争和外族袭扰,这块土地上的太平时光加在一起不超过一个世纪。唐代“幽州集团”成为皇帝都不敢惹的势力集团,军阀有风险,据学者统计,幽州镇共发生内部兵乱24起,安史之乱后的152年中,幽州节度使(大唐北部战区司令)共25任,其中仅5人平安度过任期,其余20人中,有11人被杀,1人自杀,5人被驱逐,3人自行出奔。五代至元,幽州从军事重镇变成民族融合之地,成为多个统一、多民族的王朝都城。</p><p class="ql-block"> 广安门内的报国寺始建于辽天柞帝乾统三年(1103年)。明宪宗国舅在此出家,皇帝遵母后命于旧基敕建新庙,更名为大慈仁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清朝定都北京后,实行满汉分城而治。南城成为汉族官员、文人和科考举子们的聚居之地,会馆、试馆云集宣南一带。报国寺殿前廊下书摊相连,寺周的街巷书铺林立,报国寺书市比琉璃厂书市要早许多年。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史学家顾炎武,人称“亭林先生”。清顺治时期来到北京寓住报国寺西院。每日浏览书市,潜心著述和学术研究。</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写到“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北京饮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周初,铭文记载偃侯向召公奉献美食,周礼“凡国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在《史记》中荆轲“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p><p class="ql-block"> 北京牛街礼拜寺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大修,中国传统建筑与阿拉伯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代表性建筑物。北京小吃清真主打。唐永徽二年(651年),来自阿拉伯的回民使者在长安城拜见唐高宗,自此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同时带来阿拉伯的香料和调料。大量西域穆斯林流入中国定居到元代在牛街地区形成回民聚居地。回民御医忽思慧写的《饮食正要》是清真小吃百科全书。假如没有牛街回民制作的清真小吃,也许我们只吃年糕不吃炸糕,只吃烙饼不吃油饼、油条。北京小吃十三绝包括:豆面糕、糖卷果、姜丝排叉、艾窝窝、豌豆黄儿、糖火烧、馓子麻花、糖耳朵、蛤蟆吐蜜、奶油炸糕、面茶、焦圈儿和炒肝儿。牛街的清真小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别具一格。牛街特色的清真饮食和特色小吃:各种切糕、驴打滚、小枣粽子、艾窝窝、豌豆黄、蜜麻花、糖火烧、芝麻烧饼等,酱牛肉、烧羊肉、卷果、松肉、羊头肉、牛口条等。1946年创建至今的老字号涮肉“聚宝源”门口永远有排不完的长队,走进牛街有无法散去的香味。</p> <p class="ql-block">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朝廷批准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从祀文庙,成为清初“三大儒”。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盛赞顾炎武“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顾炎武出身名门望族,高祖、曾祖、祖父都被载入《明史·列传》。顾炎武作为清初的明遗民,不像一般遗民人物那样独善其身自绝于当朝,拒绝同当朝官员的往来联系,而是坚持既“耿介”又“知权”的处世哲学,由此形成了其独特的遗民人格:不臣二姓,不跟清朝合作,是为“耿介”;不公开对抗清朝,为成就自己的学问事业,有选择地结交一些仕清学者,是为“知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在其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初稿已成情况下,顾炎武开始了后半生“北学于中国”的历程,先后到过山东、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潘耒在《日知录序》中提道:“先生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全祖望《顾亭林先生神道表》说:“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全国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著者视为发独特见解的代表之作,学界视为兴调研学风的开山之作。</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推崇顾炎武的学风,早年读过《天下郡国利病书》,建国后听说《天下郡国利病书》存有原始手稿,迫不及待地联系借阅事宜。昆山县副县长周梅初到北京开会,得知毛主席要商借《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的消息。昆山县决定由周副县长亲自护送手稿进京,为郑重起见还约请昆山著名文人程植士先生撰写了手稿历经跌宕命运的介绍文章。两年后毛主席归还手稿,目前手稿藏于南京图书馆。习近平同志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期间,被正定丰富的古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他熟读县志、史料,勘察古迹品读文化,对正定的历史和文化钻研得很深很透。他对编写《正定古今》的同志说:“我手头有一整套《真定府志》,还有一套《正定县志》,对正定的历史,都有详细记载。”</p> <p class="ql-block">“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顾炎武《日知录》)。顾炎武认为明之所以亡,与其说是为清所占不如说是大明君臣自身丧失了“保天下”职责,王朝的政权易手称之为“亡国”,而“亡天下”是整个国家社会道德沦丧、社会治理无方,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而被颠覆。有肝胆的人应有“保天下”的担当,“保天下”就是维护国家民族命运共同体。“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看来,非但在朝官员即便在野匹夫也有热爱国家民族、维护社会道德、建设美好家园和坚持真善美的职责。近世著名思想家、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对此极其推崇,将这段话提炼总结为八字句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钟大吕,整聋发聩,这句话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这份隽永的家国情怀铸就民族脊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引用了这八个字。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这句话同样源自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的思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