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榆次区第一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用实用性媚俗的方式去取悦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作者总结出来了三条“矛盾心理、疏离感和愤世嫉俗”。你如果告诉家长“要把孩子盯紧”或者“在酒桌上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察言观色、会表现,就能连升三级”,家长跟孩子说了这些,孩子听了觉得很好去实践,但他很容易产生矛盾心理。他按照家长的话做了,但做完觉得没那么好,反而越做越痛苦。你越教导孩子,孩子越糟糕。因为孩子所做的事和他想要追求的更好的生活是分开的,他越做越觉得没有意义,越做越觉得生活无趣,他会陷入不断骂人的状况中出不来,谁敢劝他向善,他就说这是心灵鸡汤,因为他习惯了愤世嫉俗。</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再讲讲校园里的急功近利。现在全世界都在推行标准化考试,用ABCD进行打分。这样会产生什么问题呢?这种标准化考试让孩子错失了学习的意义,很多孩子感受不到深度学习的快乐,他们觉得反正学到最后都是ABCD这样量化的成绩,所以就逐渐产生了学习意义的缺失。实际上,一个孩子在十几岁的时候,有没有可能突然对物理学特别感兴趣,然后把物理学研究得非常深入?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在校园里,急功近利的文化也影响着学习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最后是家庭中的急功近利。作者举了一个特别好玩的例子。在美国申请大学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学生都是通过写申请材料的方式进入大学。有一天,一个女孩回到家跟她妈妈聊天,说:“妈妈,我昨天看了一个报道,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人在进行人口拐卖,我觉得这件事情特别严重。”</p><p class="ql-block"> 孩子关心人口拐卖的社会话题,这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但妈妈说什么呢?妈妈说:“太好了,你可以把它写进你的申请材料里。”女孩一下就没劲了,说:“好吧,我就是这样想的。”妈妈的第一反应不在于意义,不在于这件事情能够带来什么思考,而是觉得可以把这些东西写进申请材料。</p><p class="ql-block"> 这样做的问题在哪儿呢?家长把孩子塞进了一所学校,但是孩子未必适合这个学校,也就是说,他没有选择一所适合他的学校,而只是选择了一所有面子的学校。反过来想,孩子的压力也很大,因为这不是他自愿的,他很有可能觉得自己只是父母的工具,帮助父母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p><p class="ql-block"> 另外,家里还可能充斥着父母“可怕的警告”和“击败竞争对手的计谋”。家长经常会给孩子灌输一些观念,比如“社会很残酷,你需要竞争”“你要是打不过别人就完蛋了”,全是这些实用的、功利主义的理念包围着孩子,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抑郁,而不是更开心、更开朗。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超越急功近利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从我们做起,不用管别人,从听到这本书的人做起,从我们自己的“樊登读书”平台做起,我们倡导更长期的事,倡导对这个社会有意义的事,不去做媚俗化的传播。慢慢地,社会可能会远离急功近利。</p> <p class="ql-block"> 我们已经知道了好的目标感是怎么回事,接下来我们看看家庭如何培养出一个有目标感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小心家长的控制欲。控制欲是一个很难平衡的东西。过去人们管孩子管得不多,当时还没有“直升机式的父母”,因为家里孩子很多,父母使用的是忽视型管教方式。这种方式肯定不对,因为孩子被忽视了。前几年又出现了“直升机式的父母”,他们天天在孩子头顶盘旋,孩子干什么都要有人跟着。孩子在踢球,妈妈站在场外;孩子学钢琴,妈妈坐在旁边,总有人要跟着,这叫“直升机式的父母”。</p><p class="ql-block"> 这两种方式肯定都不对,孔子讲“过犹不及”,这就是两个极端。所以,家长需要小心自己的控制欲,你给孩子提供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支持,而不是决定。</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经讲过,家长是孩子的副驾驶,而不是驾驶。大量的家长自己做驾驶员,让孩子坐在旁边,这明明是孩子的人生,但孩子坐在旁边没有发言权,只能跟随父母的脚步,想把他带到哪儿就带到哪儿。因此,很多孩子早早放弃了人生的控制权,变成“只要你不管我,我就玩游戏;只要我能斗得过你,我就玩游戏”。他不觉得玩游戏对自己有伤害,而认为这是从父母那里抢回来的时间,这是多可怕的一件事。所以,家长对孩子不要过度控制。</p><p class="ql-block"> 在作者上中学的时候,他不好好写作业,一位老师把他叫走,很严肃地跟他进行了一番谈话:“你为什么不好好写作业,把作业写得乱七八糟?”他说:“作业没什么意思,不重要,只要考试的时候好好考就行了,作业没什么重要的。”那位老师非常严肃地盯着他,说:“先生(作者那时候还是个中学生),你人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重要的。”这句话击中了我。</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对应了咱们中国人说的哪句话呢?就是宋明理学家讲的“诚”这个字。中国古代人讲“不诚无物”,一个人做事,如果不诚、不敬,那么什么都做不好。做这个杯子,要诚;泡这一杯茶,要诚;讲这本书,要诚。你做任何一件事都是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这样生活很累,觉得这是道德的大棒打过来,让我做什么事都认真,太累了。如果你做什么事都是诚敬的,比如陪孩子玩的时候是全心全意陪着他的,陪老人说话的时候是全心全意陪着他的,做一餐饭的时候是全心全意做这餐饭的,你会生活得更轻松,而不是更累。“诚”代表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作者把老师送给他的这句话写在书里,他说:“我们对年轻人做的每件事都是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思考如何对待孩子:我们能不能用诚敬的态度对待孩子?我是推心置腹地培养孩子,还是随便散漫地放养他们?比如,耍一些花招,把孩子扔给培训班,自己不管?或者我们对孩子口是心非,嘴上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孩子完全能感知得到。你跟孩子讲上进,你自己不上进,孩子一眼就看出来了;你跟孩子讲诚实,你自己不诚实,孩子清清楚楚。所以,我们对年轻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做不到,为什么?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孩子总是不听他的。我经常听很多家长跟我反映,说:“听我说还不如听你讲,我跟孩子怎么说,孩子都不听,听你讲书反倒还有用。”</p><p class="ql-block"> 作者说,很多父母对教养孩子缺乏自信,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想要太快地看到结果。我们总希望达成这样的效果:我一说孩子就变了,显得我有影响力。这其实是不对的,作者说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在于深而非广,爸妈对孩子的影响在5年之内可能都看不出来,过了20年反而看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大家自己想想,现在对你的性格影响最多的人是你的小学老师,还是你爸妈?是你高三辅导班上讲课讲得最好的老师,还是你沉默寡言的父亲?我相信可能是父亲。</p><p class="ql-block">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层的、持续性的、终身的。我们很多父母看不到这一点,觉得自己说教了多少遍都没用,干脆不管孩子,或者直接把孩子打一顿。我们很快就放弃了对自己德行的要求,只想用那种急功近利的手段来约束孩子,根本原因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影响在于深度,在于以10年、20年为时间单位的影响。所以,“父母带给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深而非广”这句话是非常有智慧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具体到行为层面,我们该怎么做呢?第一步叫作“认真倾听,寻找火花”。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父母跟孩子一谈话,没谈几句就变成父母的演讲了。父母就会说:“你看,你找到这个很好,我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如果你下次还能够再怎么样就更好……”甚至更糟糕的父母会说:“你少关心点这个事,你多去做做数学题。”</p><p class="ql-block"> 孩子跟我们说一个社会现象,说他关心的一件事情,我们应该多提问、多倾听、多了解他是怎么想的,然后问问他是否需要帮助,还想要了解些什么,我们可以给他创造怎样的条件。不要做过多的评判,也不要做过多的规定和引导,更不要说“你别管那些,去学习”。</p><p class="ql-block"> 我见过最无趣的父母,就是无论孩子跟他说什么感兴趣的事,他们的反应都是拉回到学习上,说:“这件事等你以后上了大学随便管,现在你不要管,你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还有的父母喜欢挖苦,说:“你看你说得一套一套的,你那考试成绩能行吗?就你那考试成绩,将来这些事都不归你管。”我们在打击、讽刺、挖苦孩子上面有天然的能力,但是倾听的能力极差。所谓的倾听是什么?是把自己放下,因为你的态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好奇地问他,了解他,让他多说,最后激发他的兴趣。这就是第一步,叫“认真倾听,寻找火花”。</p><p class="ql-block"> 第二步很重要,叫作“利用生活,展开对话”。过春节时,大家聚在一起,见到了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亲戚朋友,大家可以聊一聊自己对不同职业的看法,聊一聊大家在不同城市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今年过年跟儿子发明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游戏。家里人多,大家都坐在一起,我们说一个省,比如江苏,然后大家开始讲江苏省的城市,看谁讲得多。就这么一个游戏,人人玩得不亦乐乎,全家人在桌上玩得特别high。玩完以后,我儿子跟我说:“爸爸,你怎么知道那么多城市?”这都是生活中可以随处找到的机会、找到的话题。每讲到每一个城市,我会讲这个城市有什么特点或有什么特产,出过什么名人,这就能激发孩子的兴趣。生活中其实充满着跟孩子聊天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第三步,叫“开放的心态”。假如孩子跟你说他想吃素,请问你能支持吗?我相信很多家长会犹豫。作者说,只要不是反社会的目标,基本上你都可以包容孩子去探索一下。</p><p class="ql-block"> 有的孩子喜欢收集虫子。我有个朋友的孩子,是个小女孩,她出去逛花园,发现花园里有一个蚂蚁窝,就跟她妈妈说:“我想把蚂蚁窝放家里养。”你们谁敢在家里养蚂蚁?但她妈妈说行,然后跟女儿说:“但是别让它到处爬,你有什么办法吗?”女儿说:“咱们弄个玻璃箱子。”然后她们去做了大玻璃箱子,把蚂蚁窝放进去,蚂蚁迅速繁殖,很快就变两窝了,他们家就放了一串玻璃箱子,每个箱子里都爬满了蚂蚁,女孩天天看蚂蚁们如何分群。</p><p class="ql-block"> 现在这个姑娘已经非常优秀了,不仅能在学校里拿到全额奖学金,还立志成为一个生物学家。她的妈妈允许女孩把蚂蚁带回家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让孩子成为生物学家,也没说“如果不成功,你就对不起妈妈”这样的话,妈妈想的是:“孩子有这样的兴趣,我能不能满足?如果可以满足,我就试着让孩子做,养蚂蚁并不反社会。”</p><p class="ql-block"> 像这个想吃素的孩子,爸妈说:“你要吃素,那行,咱们研究一下怎么吃素还能够保持健康。”这个女孩就开始研究如何吃素保持健康,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她不仅吃了很长时间的素食,还在推广素食文化。所以当我们有开放的、包容的心态时,孩子更容易找到乐趣,更容易找到意义。</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这一步,叫作“分享自己的意义”。你们在家里会跟孩子谈论自己工作的意义吗?我们见过很多家长,回到家谈的是工作的八卦、工作的斗争、工作的收入,但是谈意义的家长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 我很喜欢跟我的孩子谈意义。比如说,有一个朋友留言,说樊登读书给他带来了什么变化,对他的生活产生怎样的改变,我会把这些留言跟家里人分享,让孩子们看到工作的目标是意义,而不是那点钱。</p><p class="ql-block"> 下一步,是“传授生活中的实践智慧”。作为父母,我们要教他们很多生活常识,能传递的知识我们多传递给孩子,让他们也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一步,叫作“介绍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导师”。现在很多小孩子对理财感兴趣,过年拿了压岁钱想要理财,你可以找找你的朋友圈子中有没有研究股票、基金的专业人士,让他们跟孩子一块儿聊一聊。这时候,聚会中孩子跟大人就可以聊天了,而不是大人聚在一堆,孩子聚在一堆。孩子凑在一起容易玩游戏,大人凑在一起就只聊大人的话题,你可以创造机会让大人跟孩子聊聊天,这时候他会在生活中找到各方面的导师。</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步,叫作“鼓励创业精神”。创业精神不仅仅被用来做企业,如果你做了一个非营利机构,你当了公务员,去完成一大堆事,这都是创业的行为。创业精神是需要从小不断培养的。</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叫作“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什么叫积极的人生观?大家可以听我讲的一本书,叫作《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书里准确定义了什么叫积极,什么叫消极。假如你们家里的口头禅是“真倒霉,我真倒霉”,你总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倒霉,这是一个消极的人生观。如果我们在家里能尝试把“我真倒霉”变成“哎呀真幸运”,就变成了积极的人生观。如果你出门时有一个花盆砸下来,砸在自己肩膀上,你可以说:“我真幸运,没有砸中头。”那要真砸中头了怎么办?那就别说话了,都已经砸中头了。只要你还能说话,那就是还不错,很幸运没砸中。</p><p class="ql-block"> 当你能够有这么一点积极乐观的心态时,要把它传递给孩子。生活中总会有好事发生,也会有坏事发生,好坏其实在于你的解读,在于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所以,积极的人生观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下一步,是“从责任中获得力量”。即使是小小的孩子,我们也可以给他一些责任,也可以让他做一些事。春节期间,家里有很多家务要做,我又比较懒,不愿意做家务,我就跟嘟嘟讲:“洗碗的事归你了。”我就给他布置任务,他也很乐意,觉得干点活挺好的。这就是从责任中寻找力量。</p><p class="ql-block"> 以上这些步骤,就是在家庭里培养有目标感的孩子的具体做法。大家可以回去尝试一下,它不需要按照“一、二、三、四”的顺序来进行,你可以每件事都做,逐渐地,你会发现这就是生活。所谓的培养有目标感的孩子,就是你们家在过着积极、健康的生活,孩子觉得有意义、很幸福、有话题可讨论,还能学到很多东西。</p><p class="ql-block"> 各位再想想,孩子的家长有没有可能根本就不听书?父母有家庭暴力,不学无术,甚至根本就不呵护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所以作者的最后一章写得非常及时,他说,虽然我们认为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很重要,但是你要相信一件事,更广阔的社会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p><p class="ql-block"> 我刚看到这一章时觉得不理解,觉得这跟前面的内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矛盾。但我后来想明白了,60年代的人更有60年代的味道,70年代的人更有70年代的志向,80年代的人更有80年代的特征,为什么?社会大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要管好自己的孩子,还应该为其他的孩子做很多事情,想办法去创造更具有目标感的社会氛围,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受益。</p><p class="ql-block"> 作者说,这不是一个乌托邦的、虚幻的想法,这是个人和组织都可以做的事情。虽然你是个体,但你也可以关怀朋友圈里的孩子。如果你是一个组织,那你就可以做一些社区的设计。</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可以为其他孩子进行生活的辅导。我现在特别喜欢辅导遇到的孩子,过年回家,家里亲戚带来了一两岁的小孩,他们觉得搞不定,都愿意把孩子交给我,我很快能搞定他们,孩子们跟我在一起非常开心、快乐。小孩一岁多,也不认识我,但是他很听我的话,很愿意配合,玩得很开心。因为我不会像他爸爸妈妈一样焦虑地追在孩子后边呵斥他,不停地把他手里东西拿下来,说不要干这个、不要干那个。我们能够对周围的孩子进行生活上的辅导。</p><p class="ql-block"> 其次,我们要展现有目标的积极愿景。如果我们每一个成年人能在社会上展示有目标的积极愿景,在社区中带着大家一块儿来做有意义的事情,那么社区里的孩子就会被影响。我们现在开樊登书店,口号叫作“一间樊登书店,点亮一个社区”。我们希望樊登书店在社区里成为文化的集中地,大家都可以到这儿来聊天、自习、互相认识。</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要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桑德拉·布洛克主演的电影,叫作《弱点》。电影讲的是一位黑人小孩在家暴的环境下长大,孩子个子特别高,有两米高,样子很吓人,家里没有人关怀他,他爸爸天天打他,孩子也不愿意回家,就在学校、大街上流浪,后来被他的老师发现了,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老师就把这个孩子带回了自己家,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p><p class="ql-block"> 大家想想那有多吓人,家里突然来了一个铁塔一样的少年,老师的小孩都还那么小,好奇地看着住进来的少年。最后这个大块头的孩子,被老师培养成了美国一线的橄榄球明星,听起来很离奇,但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名叫《弱点》。从电影中我们能看到,如果一个人愿意伸出手来帮助别人,对社区的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可以做一件事,就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实践知识。大家可能会说我不是什么名人,没关系,你可以讲讲专业的东西,可以在社区里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职业,这都能够帮助孩子去找到目标。</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个提醒:在解决青少年目标感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路不能是减少赤字的思路,而应该是发现亮点的思路。什么叫“减少赤字的思路”?好多人做青少年工作时,首先想的就是不要让他们吸毒,不要让她们早孕,不要让他们有暴力行为,不要让他们偷窃。我们脑子里想的全是负面的东西,想的是怎样制止这些负面的事情发生。</p><p class="ql-block"> 但是心理学家说,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思路做事,往往会导致青少年抗拒,不愿意合作。你把他想得很坏,总是在预防这些糟糕的事发生,你心里对这些人群的设定是阴暗的,就会导致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我们应该看到,每一个年轻人都是一个机会。</p><p class="ql-block"> 我看《弱点》时,看到桑德拉·布洛克决定把孩子带回家,我的心里也捏着一把汗:一位女老师把在大街上流浪的、大块头的、比她老公个子都高的小孩带回家,这得有多大的风险。我们心中很容易担忧、很容易害怕,但是老师太了不起了,她认为这个孩子还有机会,未来有可能会越来越好。所以,我们不要总做出“减少赤字”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们还要经常跟孩子讲“你能做到”。虽然“你能做到”这句话被人定义为心灵鸡汤,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你听到成年人跟你讲“我相信你,你能做到”,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句话跟我们长大后听到的口号是不同的,孩子可能真的会被激励到。而且在说这句话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给孩子一些挑战,让孩子做一些有点难度的事情,才能够让他不断地获得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做两件事,第一个就是要把“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放在最前面。我们从小到大学物理、化学、数学,老师一上来就讲知识,比如说《高等数学》的第一章是函数,就这么开始了,然后让学生解很多函数的题。孩子们不理解,会想:“为什么要发明这些东西来折磨我们?我们根本就不理解它,为什么要讲这个?”直到我现在四十多岁了,读了《微积分的力量》,我才理解函数的意义,后悔当年没有好好学这门课。</p><p class="ql-block"> 《微积分的力量》这么厚一本书在讲什么呢?就是讲为什么要学微积分,为什么人类要发明微积分。但是我们的学校往往会忽略“为什么”的课程。为什么学数学?为什么学语文?为什么学物理?实际上这些东西更重要,甚至你把“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彻底讲明白了,孩子真的接受了,你把他扔到图书馆,他也会主动学后面的课程。我长大以后读了这么多的书,就是因为知道了“为什么”,而不是有人给我布置工作、任务、考证,要求我读这些书,而是我觉得好就去认真读了。</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里,老师还要给孩子们展示更多正面的榜样。孩子们现在每天看到的负面榜样太多了,在学校里,我们应该尽量去树立更多正面的榜样,让孩子看到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是怎样成长的,怎样为社会做贡献的。这就是我们去打造一个有目标感的社会文化的步骤。</p><p class="ql-block"> 总体来讲,这本书不仅仅是解决孩子的问题,更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可以想想能够给我们的孩子做些什么,另一方面更关乎我们自己,我们能不能从今天开始去思考自己人生的目标。无论你多少岁,今天都是你人生中最年轻的一天,当下你就是个年轻人。我们说给所有年轻人的话,就是说给每一个人,每一个人此刻都有机会。</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用作者的话来做结尾,他说:“最终,所有的年轻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没有人可以在此替代他们。但我们极有可能做的,是让他们做出能给他们的一生带来幸福感的好选择。我们能够带给他们点燃他们想象力的可能,鼓励他们通往最高理想的引导,帮助他们实现远大志向的支持,以及创造激发他们而非让他们意志消沉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关怀下,没有年轻人不会感到振奋,通往目标之路是为每个人敞开的,通过帮助所有的年轻人找到目标,我们整个社会也将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注明:本期内容来自于“樊登读书”《目标感》演讲实录文稿;可扫描上方二维码,“喜马拉雅”免费收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