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 | 浅谈科技成果转化

青创∪家+ | 卓众众创

<p class="ql-block">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就字面意思来说,科技成果转化包括科技成果的“转”和“化”,也就是应用技术成果的流动与演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惯常的答案,就是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或者再加上论文、共享实验室研发产品等等。其实不然。问题出在“科技”这个词。科学是科学,技术是技术,世界上不存在科技这种东西。科学是一种人类探索自然的规律发展活动。科学研究的“成果“,是规律、理念、方法。技术指的是技术开发,是人类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西,是发明。与科学不同,技术开发“成果”通常是升级成“有用”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所以,科学和技术不同;科学和技术的成果不同;科学技术成果的内涵应当很宽,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因而,要“转化”的东西很多,不止那些“有用”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两大突出问题</p><p class="ql-block">一是从转化资质来看,一些待转化的成果本身的成熟度比较低,市场配套性不够。一些科技成果不能适应市场和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一些科研选题与国家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不紧密,致使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脱钩,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是我们总是从科研的角度来判断科技成果,并没有很好地引入市场理念。</p><p class="ql-block">二是从转化过程来看,缺少中间的试验性阶段,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院所“生产”的成果或技术往往只是部分单元技术,离实际应用尚有距离,在技术层面尤其在系统集成方面还需继续研究攻关。调研显示,科技型企业在大规模投产前往往缺少中间的试验性阶段,再加之市场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不高。“中试”环节的缺失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传统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存在的瓶颈</p><p class="ql-block">新一轮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以自行投产、委托开发、技术转让、联合开发与创业孵化为代表的传统成果转化模式无法有效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发展之间出现断层,创新链、资金链與产业链也难以实现深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在实施转化时,该如何选择转化方式?</p><p class="ql-block">1、自行投资实施转化;</p><p class="ql-block">2、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p><p class="ql-block">3、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p><p class="ql-block">4、以科技成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p><p class="ql-block">5、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p><p class="ql-block">尽管各种转化方式有各自的特点,相互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对于一项比较成熟的科技成果来说,科技成果所有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使用。</p> <p class="ql-block">未来产业的生发,有待顶尖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转化”。</p><p class="ql-block">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在习总书记为黑龙江省发展谋划新思路的背景下,为实现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发挥关键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未来产业肯定是源于顶尖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开发,而这种研发通常不是单一领域或学科,而且这种研发目标或灵感的来源,既有科学与技术的惯性,又有当下产业发展、未来消费人群的需求。因此,把这样的科学特别是技术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模式、新产业,可以创造需求或者更好地满足需求,未来产业就生成了。成果转化需更新固有观念、建立互通关系,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迎来新机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