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家庭财富积累与传承的真相,所有的鸡汤都是在忽悠人?

韩长城

一<br><br>之前我曾经相信过一段鸡汤,就是一个底层家庭如何一步步的实现阶层跃升?<br><br>比如一个普通人吧,那第一代人或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或是从大城市的底层起步,总之都必须历尽艰辛才能在大城市站住脚,安家立业。第二代人自然在城里接受比较好的教育,之后或是经商或是找个稳定的工作,成为标准的城里人。第三代人则是得到前两代人的积累,自然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大的物质和精神回报,于是实现了阶层跃升。<br><br>我为这套说辞还找到了很多佐证,典型的就是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祁老爷子肯定是出身赤贫,因为不识字,但他凭着吃苦耐劳在北京扎根买了房,只不过最终也是个小买卖人。第二代人祁天佑就上了三年私塾,不仅会“背诵上下本的《论语》,而且还写一手被算命先生夸奖的好字”,祁天佑从学徒做起,之后成了布铺的掌柜的,职业经理人。第三代人就是祁家三兄弟,全都上了大学,老大是中学教师,老二是中学的庶务(后勤)。如果不是日本鬼子侵华,那这个家族就算是实现了阶层跃升。<br><br>但仔细想想似乎又有哪儿有点儿不对,祁家的跃升真的是在孙辈手中完成的吗?不对,根本不对。他们不是实现跃升,而是延续了跃升,只是守成而已。而真正的完成阶层跃升,或者说是财富积累,那完全是祁老爷子实现的,之后的都是延续。<br><br>可以看看书中描写,祁家最大的财富就是这个小院子,没有格局的三合院。这是祁老爷子在年轻时吃了很多的苦,独立在壮年时买下的,并且在这里居住了四五十年。所以在他到了70多岁的时候,看着自己的院子感到非常的欣慰,只要能过了80大寿,阎王爷只要叫,他就抬脚就走,毫无遗憾。<br><br>以民国30年代北京房价估算,这个小院子大概价值1200多块大洋。因为是大小9间房,而民国在20年代的北京平均房价是130块钱一间。这可以参照鲁迅先生买的两个院子,第一个大院子,32间房3500银元,第二个小院子5间房800银元。祁老爷子的这个院子虽然有9间房,但没有格局且质量一般,所以1200差不多。<br><br>1200银元听上去好像不多,也就是鲁迅先生三个月的收入。但实际上这相当多了,约等于普通人十年的净收入,毕竟伟人那会儿当北大图书管理员才挣8块钱,而鲁迅雇的老妈子管吃管住才给两块钱。骆驼祥子为了攒下100块买洋车,拼死拼活省吃俭用整整三年。这还因为他是单身小伙子,而如果拉家带口的,那每年攒下一两块大洋就算不错了。<br><br>那祁老爷子在3/40岁的时候能有1000多块大洋买房,说明什么?说明他当时一定是发了一笔横财,否则靠普通人的收入就不可能买得起。换成祥子的收入,就算是自己有车,靠拉活儿也得攒上30年。<br><br>书中写了,自从祁老爷子壮年的时候买下房子就没再换过地方。开始是把空余的房子租出去才显得院子不空,后来是自己的儿孙都快住不下了。但在这四五十年里,只是在长孙祁瑞宣结婚的时候,才由祁天佑出钱把房子给翻建了,但并没有买新房子。而之后的瑞宣和瑞丰呢,根本就没动过买房的打算。这并不是他们挣得少,而是花销大,攒不下。像瑞丰就很典型,一个月抽烟喝茶就要20多块钱,以至于连两口子想去单独租房都掏不起。<br><br>《四世同堂》的这些描写其实就说明了家庭财富积累的本质,并不是靠几代人的努力,而必须是一代人的暴富。之后或许是文化和社会地位上的提升,但从财富来讲,基本定型了。<br><br>二<br><br>很多年前就听过一句话,就是如果想达到富裕的程度,那一定是靠暴富,一定是吃到了某一个时期的红利。这句话在巴菲特、索罗斯等人嘴里都说过,如果不是抓住了几次机会,那他们一生的投资其实就是笑话。所以巴菲特才有了著名的“桶针定律”:当机会来临的时候,要赶紧去用水桶去接,而不是用针去顶。换成中国话就是: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br><br>所以就甭相信什么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鸡汤了,真正的家庭财富一定是靠某一代人的爆发,之前之后都只是平凡的延续而已。富不过三代就是这意思,创业者很难有超过自己的后代,能守住家业就不错了。<br><br>皇帝在这点上是最典型的。祖宗祖宗,开创为祖,守成为宗。高祖创下基业,从太宗起也就是收着了,想超越前一代几乎不可能,3500年信史总共也没几次,能做到“中兴”的都不多。<br><br>历史上靠世代积累而成功的几乎只有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也就是说,从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之后,六代都没出败家子,这才给祖龙始皇帝留下了巨大的国力积累。当然也搭着其他诸侯国不努力,给了你们机会你不争气啊!<br><br>其他的就没有了,哪怕是唐宗汉武与乾隆大帝,也不能说是真正超过了老祖宗。所以说,越是牛逼的大家族,越是几乎出道即巅峰,后代很难超越。而这也就谈不上什么时代积累了,就是守成延续而已。<br><br>如果延续能有效,那中国就一定会出现超级富豪,传承几十代,富家天下的那种。而实际上并没有,而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十年。远的不说,清朝开国有八大铁帽子王,除济尔哈朗之外,都是努尔哈赤的嫡系子孙,再加上功勋卓著,本应该世袭罔替,永享富贵。但实际上到清末的时候,八大家族一家都没了。所谓的“最后一个铁帽子王”是奕劻,是后续的“四大铁帽子王”之一。<br><br>还有清初的“八大皇商”,其中就有乔家大院的祁县乔家,但这八家到清末都已经完全没落。之后再度崛起的只有一个太谷孔家,孔祥熙,又白手起家进入了民国四大家族。但到今天蒋宋孔陈也没了当年的风光,虽然江湖上有他们的传说,但已经不能称霸天下了。<br><br>而且这些皇族或富商,几乎都是靠一代人崛起,之后基本就是延续。大多数没落,能像乔家和孔家这样翻盘的少之又少。<br><br>三<br><br>都知道中国古代土地兼并严重吧,几乎是历代王朝到后期的不治之症。但实际上呢,能延续几百年的家族少之又少,否则也就没有四大家族的崛起了,更不会有广州十三行和上海大班们。<br><br>典型的如四川,天府之国,清朝湖广填四川之后就没什么大的战乱,按说应该是财富积累最方便的地方。可看看民国时期的大地主是谁?刘文彩,良田万亩,还是在十几年时间内挣下的。没别的,就因为他们是刘氏家族,他侄子就是四川王刘湘,当然这叔侄关系不好,互相恨不得弄死对方。但还有刘文辉呢,刘文彩的亲弟弟,也是大军阀,西康王。所以刘文彩才能在短时间内暴富,超过所有川康土豪。<br><br>即便不说这些大富豪,就是普通中产的财富,也绝大多数都是一代人就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是基本就是延续了,再也没有崛起的机会。都不说太远的和国外的了,就说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年,高考、出国、经商、炒股、买房、互联网,这些风口只要赶上一个就能让家庭完成原始积累,但如果都完美错过,那以后再追赶就得靠祖坟冒青烟了,而且会非常的难。<br><br>前几天看网上一个小伙子发的帖子,说自己家房产价值300万,女友家也是300万,可女方父母就是看不上他,凭什么?看到后头留言才发现,人家那300万是实打实的,你这300万是有200万的贷款,那能一样吗?人家的是先发性资产,你的是沉重的债务,不是一码事儿。<br><br>所以说,甭太相信鸡汤的只要是努力,只要是一代代积累就能赶上。确实有这种可能,但实际上比例非常的低。在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上,财富大多数都是一代人暴富而成就的,如果你这代人没赶上风口,那或是让后代碰运气,大多数也就只能是凑合的延续了。很多东西一旦失去,再也没有机会,而更大的可能是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br><br>四<br><br>那财富的传承靠什么?<br><br>也甭听什么靠读书和努力了,这当然是一部分原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皇家贵族和民间世家子弟都读书,但怎么都没落了?原因其实很简单,只要出一代败家子就全完蛋,而但凡是时间够长,出败家子的概率几乎是100%。<br><br>那长期的延续做不到,短期的靠什么?<br><br>其实也不分什么长期短期,做得好就会跟孔家、张家似的,几十代的延续。虽然都有过中断,但好歹能延续,这其中有皇权的加持,但更多的是靠家族的力量。<br><br>中国自古是王族、贵族、士族、豪族的排序,但到了北宋范仲淹真正创造了宗族的规矩,也就有了可延续的家族财富,甚至出现的宗法制度。<br><br>范仲淹不必说了,军中有一范,西贼惊破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就是一代崛起的,靠科举而位列朝堂,文韬武略立下了不世之功,抵抗外辱堪称民族英雄。也正是他创立的“义庄”,也就是族田制度。具体的就是捐出大量的田产,产权归范氏家族所有,只许耕种和收租,但坚决不许卖。后代子孙都可以从中受益,确保最基本的生活保障。<br><br>这项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的“社保”,或者说是家族保障。尤其是在南方,之所以家族势力强大,其实就是靠族田来维系着家族凝聚力。解放后全国搞土改,真正的大地主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在北方,甚至出现“关中无地主”的情况。但土地兼并还是很严重啊,为什么?因为南方大部分土地都是掌握在宗族手里,家族长老成了实际上的大地主,只不过受益人是宗族而已。<br><br>这项制度到清朝达到了顶峰,宗族田产甚至分工明确,义田、祭田、学田、祠田等等,各司其职,严格管理。乾隆时期甚至写入了法律,胆敢出售族田者,以倒卖官田同等处置。<br><br>这项制度后来被欧美富豪们学走了,或者说是异曲同工吧,这也就是他们的家族信托,基金会的模式。其实他们的模式起源于拜占庭帝国,最初目的只是为了遗产的继承。<br><br>但是演变到今天,家族基金会已经成了所有土豪传承资产和保障子孙的重要手段。之所以美国富豪们特别愿意捐款,动不动就裸捐什么的,其实都是捐给了自己的基金会。名义上不归属自己了,但控制权依然在家族手中。这就能保证哪怕子孙后代是条狗,也能吃喝不愁的享受一辈子。<br><br>当然,基金会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更加让屌丝想不到,以后再聊吧。但基金会和族田的作用都是一个,确保家族延续,生生不息,只要后代中有一个发达的,那就又能让家族再度崛起。范氏家族就是这样,后代中代代都有进士及第的,也就根本没人敢惹范家,成了当地第一大家族,繁荣昌盛达800年。这不是家庭财富的延续,而是真正的家族传承。<br><br>五<br><br>当然,家族传承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联姻。红楼梦不就说了吗,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相互联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其实所有的土豪家族都一样,婚姻本来就是家族联盟的工具,是资源的整合,跟爱情无关。<br><br>不光中国这样,欧美更邪乎。我读欧洲史最头疼的就是贵族们的亲戚关系,辈分家谱的画树形图都理不清楚,比奥数题都绕脖子。人家是宁可让遗传病延续都要保持血统的纯正,绝对是拼了命了,就是为了家族的延续。<br><br>现代美国也一样,所以才会出现“波士顿婆罗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四大家族。最最典型应该就是布什家族,如果不是家族力量,就凭这爷儿俩的智商,也就是当个村长的材料。但看看人家的姓氏就知道了,沃克布什,沃克家族和布什家族成为铁杆儿盟友,这才让父子俩都当上了总统,成就了权倾天下的“布什王朝”。<br><br>当然肯尼迪家族也差不多,按老肯尼迪的说法,就在这小兔崽子身上花的钱,换成是司机都能当上美国总统了。而肯尼迪家族的联姻就更乱了,说不清。甚至硬汉明星施瓦辛格,如果不是入赘了肯尼迪家族,那就根本不可能当上州长,毕竟资本主义美国的各种官位那都是要拿钱买的。钱多未必好使,但没钱没势则是万万不可能的。<br><br>六<br><br>不聊了,写了半天其实跟什么都没说一样,明白了很多道理照样过不好这一生。运气来的时候无人能知道,也就无所谓赶上什么风口了。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干脆还是相信什么“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鸡汤吧,总比看不到希望要强得多。<br><br>但也真的记住,所有的家庭财富都要靠一代人完成,自己做不到的就别太苛求孩子了,你在中国机会最多的时代都没抓住风口赚到钱,到了以后的平稳期就只能是被迫内卷了。<br><br>当然,如果真的发了财倒可以研究一下怎么传承,能让后辈超过自己最好,但先防备的是别出败家子儿吧。其实没发财的也一样,寒门再难出贵子,但出败家子儿的概率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