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戏</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末,电影和戏曲特别兴盛,就我所在的小城市,人口不足四十万,电影院、剧院、工人俱乐部足有三十多个,戏剧曲艺也非常发达,有京剧团、评剧团、曲艺团,名演员不少,在全国都出名,现在说就是“明星”级别。</p><p class="ql-block"> 这个城市最为著名的剧场就是人民艺术剧场,当地人称作“小红楼”。那个年月正是戏剧鼎盛时期,几乎天天有戏,场场爆满,座无虚席。</p><p class="ql-block"> 戏剧演出都在晚饭后,花钱看戏,天经地义,没钱买票,如何看戏?正值年少不更事,有同学兄弟二人LD,LC家在小红楼外一墙之隔,每至夜幕降临,我们这些十四五岁的“孩棒子”便伺机翻墙而进,俗称“跳墙头”看戏。用这种方式看了不少戏,京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评剧《夺印》话剧《芦荡火种》《林海雪原》后来都改造成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等等,所有的样板戏都看了,并且一度对戏剧特别痴迷,《特别信号》《磐石湾》营口“小红楼”没演过,我就用收音机听,其中话剧比较多,还有郭沫若的《孔雀胆》,沙叶新的《陈毅市长》对莎士比亚的戏剧更感兴趣,《哈姆雷特》《一报还一报》中经典对白特意去背下来。现在想来,文学的启蒙应该就是从跳墙头看戏那萌芽。翻墙总是有危险性,那时,一到晚上戏要开演时,墙头上趴一溜小脑袋瓜,时间长了剧院工作人员发现后就不灵了。守着啥人学啥事,傍着剧场能蹭戏。墙头跳不了,我们就另辟蹊径,升级2.0版,变武戏文唱,文韬武略嘛!那时戏票简单,长十公分,宽五公分一张小纸条,上面只有字,没图画,有三种颜色,甲票红色,乙票绿色,丙票黑色,票价多少钱没印象了,反正买不起,就用造字六艺里的假借法,三十六计里的第一计瞒天过海。后来升级3.0版。再后来文革那拨大潮给我们裹挟去了广阔天地,蒙混过关的技术也迭代了,天机不可泄露。童年记忆里看戏的故事就埋藏在广阔天地青石岭公社赵家窝棚的大地里啦。不讲了,你懂的。</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15日晚</p><p class="ql-block"> 凡夫写於南苑</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营口人民艺术剧场俗称(小红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