娲皇宫

新新

<b>娲皇宫</b>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年代较早同时也是影响范围最广的供奉华夏始祖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 凭借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娲皇宫景区1996年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荣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景区,2015年晋升为冀南地区的首家5A级景区。 娲皇宫始建于汉代,历朝历代均有重修和扩建,现存建筑以北齐和明清时期为主。景区总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由入口区、补天园、补天湖、补天谷和核心保护区五部分组成。<br> 这里有房屋古建135间,历代碑刻114通,北齐石窟3个,北齐摩崖刻经6部,此外还有北齐石造像、宋代砖墙、元代砖雕、清代壁画以及明清历代知县、文人雅士的诗词文赋和碑刻楹联共计二百余幅。但是传承悠久、影响广泛的还是女娲文化。 <b> 补天园</b>因神话传说女娲炼石补天而得名。是一处以自然山水为背景,将女娲文化与女娲传说渗透其中的文化铺垫区和体验区。<br> 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位上古女神,位居三皇之列。相传她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曾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制婚姻合夫妻、创笙篁制礼乐、教耕佑稼佑万民。神话是解开原始文明密码的钥匙,它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女娲实际上母系氏族文明的代表,是带有普遍性对母系氏族时期部落首领的统称。作为母系氏族时期部落首领的女娲为保护人类、探索自然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她推动华夏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神话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度。比如说女娲抟土造人实际是人类祖先繁衍、并造福与子孙后代的一个具体表现,体现出女娲如母亲般“润物细无声”造化人类的奉献精神。 而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则代表了人类祖先抵御自然灾害、战胜自然的生存状态,体现出人类为实现重建美好家园这一梦想而为之拼搏、奋斗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毋庸置疑,女娲精神是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中,不可或缺的华夏精神,特别是我们在面对国际社会风云变幻,以及中华复兴、还有新时期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具备的民族之魂。 <b> 补天湖</b>位于主峰中皇山脚下,是由雨水、山涧水汇聚而成的狭长水系。周围青山环绕,自然与人文景观完美相融,于湖边伫立,让人不禁发出“一湖碧水清幽,两岸青山苍翠”的感叹。滨水长廊、亲水平台等景观时而与水岸线平行,时而以栈道的形式探入水中,营造出曲径通幽、忽远忽近的游览意境。泛舟湖上,微风拂面,舒爽惬意;临水而坐,亦可与天、与地、与神对话,将自己的心境在静谧的水面上尽情挥洒写意。 <b> 娲皇宫石牌坊</b>上所刻的“娲皇宫”三个鎏金大字由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书写。 核心区在山下有三座古建:<br> <b>朝元宫</b>原名大悲准提庵,因其为山前首庙,故名朝元宫。建于清康熙年(1662——1723),坐东北面西南,共有两进四合院组成,占地面积为1392平方米,由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乘殿、水池房和北侧的华佗庙、三官殿及其遗址等组成。 <b> 停骖宫</b>亦名歇马殿,位于朝元宫东100米处,为皇帝巡幸及豪门富户进香憩息之所。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为一独立的四合院,由正殿、南北厢房、门楼和倒座组成。由于地形所限,为前筑高台、后拓山坡而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娲皇圣母诞辰之日,民间许多至虔至诚的善男信女在此举行众神庆寿之仪。 <b> 广生宫</b>俗称子孙殿,位于停骖宫东南30米处,为神话传说中求子之场所。正殿名曰子孙殿,内塑广生圣母神像。始建于元末明初。由于宫院地处山脚,与停骖宫一样,依地形而建,独立的四合院,由东正殿、南北厢房、西门楼和倒座组成。 <b> 补天广场</b>按照太极八卦来布局。广场中央的太极图和前方的女娲塑像以及山上的主体建筑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因此成为娲皇宫的主要祭祀场所。<div> </div> 在涉县,女娲是福佑大地的苍生之母,也正因为如此,女娲祭祀文化也在涉县源远流长,女娲祭典于每年三月初一到三月十五举行。祭典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民间祭祀、人生礼俗、岁时节庆等。随着历史的推移,衍生了内容丰富的祭祀音乐、祭品文化、祭器文化、服装道具文化等,具有较高民俗价值,增添了浓厚的地域人文色彩。2006年列为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女娲根祖文化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表达了华夏子孙对女娲创造、谦恭、仁爱以及勇敢精神的感恩和虔诚敬仰。女娲根祖文化也旨在弘扬女娲文化,传承女娲精神,将女娲的高贵品质进一步发扬光大。 <b> 女娲塑像</b><div><b> </b>女娲位居三皇五帝之列,她的传说故事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关于女娲的形象,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最早记载她是人首蛇身的样子。娲皇宫这尊女娲雕像落成于2003年,通高9.9米,体现了女娲始祖和女神的双重特点。<div><div> 面前的女娲微微颔首,宁静慈详,她手托五彩石,正欲补天;脚踩守护神,护佑四方平安。她温婉沉静的面容,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礼让谦和、荣辱不惊、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头顶上高高宛起的发髻中间点缀着牡丹花,脖子上带着五色神石串成的项连,肩披树叶,腰裹兽皮,中间镶虎扣,裙带上镶满了鲜花和小草,使女娲原始的形象更加逼真、贴近事实。在右边裙摆处有一片蛇鳞,代表了传说中女娲人首蛇身的样子,她脚下所踩的是道教中北方的守护神-玄武,象征女娲曾在我国北方生息繁衍。</div></div></div> <b>娲皇阁</b><br> 据《太昊纪》记载:女娲,起于成筐之山,都于中皇之山,葬于风陵则此。娲皇宫供奉女娲的主体建筑娲皇阁就坐落在我们眼前的中皇山腰上。<br> 娲皇阁又名活楼吊庙,始建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整体建筑依山就势,发挥地形的优势,同时又结合古代神话,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灵巧的风格。<br> 该楼体是我国楼阁建筑的杰作,它建在拱形的根基之上,根基不稳从而借助了外力学,在楼阁和山体之间用九根铁索相系。当楼体遇到外力时,只要在重心偏离的安全系数内,九根铁索即起到即刻绷紧稳住楼体的作用。故名“活楼吊庙”。<br> 娲皇阁坐东面西,中国人讲究阴阳五行,五行中东方属木,木主生。在女娲神话,女娲抟土造人、繁衍了人类。历经数载的娲皇阁在漫长岁月的洗礼下愈加沉稳庄重,在众多文化信仰的打磨下愈加光辉夺目。跨越千年,这片古建筑散发出的魅力和价值愈加彰显。这作为历史后人的我们更应该承担起保护好这一建筑奇迹的责任。 <b>摩崖刻经</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ff8a00">华夏祖庙娲皇宫,天下奇绝壁经群</font></i></div> 摩崖刻经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洋所为。据清嘉庆《涉县志》记载:北齐离宫在唐王山麓,文宣帝高洋, 性侈,好土木,往来晋阳,所过多起离宫,又信释氏,喜刻经像,山上遗迹犹存。<br> 公元550年,笃信佛教的高洋帝遂选址于此,建行宫、刻经像。截止公元559年,历时9年之久,劈山摩崖,165平方米的摩崖壁面,六部佛经经典,13万七千四百余字艰难竣工。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摩崖刻经中年代较早、规模最大,字数最多的一处,约占全国摩崖刻经字数的52%。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1996年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我国早期的佛教经典、字体的演变和书法的价值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b>补天谷</b><br> 如果说娲皇宫的四组古建群让您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浩瀚精深,那么补天谷会让您折服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在这里,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得到了完美融合,和谐共处。 从补天谷返回山下,修建了一座<b>北齐石刻陈列馆</b>。<br> 北齐石刻陈列馆以年代为序,分《北齐石刻展》、《隋、唐、宋、金、元石刻展》、《明、清、民国石刻展》三个展厅,展览面积270平方米,展出精品石刻60余件,图片、碑拓51幅,是对涉县石刻文物的总体呈现。<br> 历史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我们对娲皇的寻祖之旅远远没有结束,愿我们常怀女娲精神,肩负民族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中,凝心聚力,勇于创新,为推动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各自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