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贾志平)

晶莹美好

<p class="ql-block">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用在我和母亲身上一点都不过分。</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一出生就被送给了人,但母亲用她的余生,最大努力地陪伴着我,似乎以此弥补着什么。对此,我和母亲都心知肚明。</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淌,岁月有痕。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家庭,造就了我特殊的身世。四个父亲三个母亲,在这七个亲人中,除继父李二则外,生母张海莲陪伴我最长。</p> <p class="ql-block">  母亲离开甚是突然,以至于我失去了和她老人家见最后一面的机会。母亲的离开,让我沮丧,让我失落。百日来,母亲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我脑海里,总觉得她在房间的某个地方,或站着、或坐着,或是在和我说话、或者在厨房里给我们做饭、或看我写字…,母亲慈祥可亲的影子仿佛就在身边,可我找遍每个房间都没有母亲的身影。有的只是她盖过的被子、睡过的小床、摸过的扑克、用过的毛巾和茶缸等用品,它们静静地躺在原处。我轻轻抚摸并亲吻着这些物品,尽力渴望从中嗅到母亲的味道。“娘,您在哪儿呀?我,我,我怎么看不到您?”我喃喃细语着,在心里一股劲儿地呼唤着……</p> <p class="ql-block">  料理完母亲的后事,我在大哥家母亲去世时的床上,盖着母亲用过的被子美美地香香地睡了几觉,祈求在梦里能与母亲相遇,听她讲述那些讲也讲不完的陈年往事。</p> <p class="ql-block">  在生父孟根源去世后的二十年里,我们弟兄四个,每到冬天都要把母亲接到祁县东观、太原、榆次或者阳泉过冬,让她享受没有煤烟不用烧土炕,屋内温暖如春、洗漱方便的城市生活,直至第二年清明时节再把她送回新堡老家。村里和邻村的人们无不羡慕母亲冬暖夏凉的晚年生活,有人串门闲聊时总要问:“根源大娘,今年是志生接你,还是绪生、志平、三娃接你?”母亲总是自豪地对人们讲:“今年去太原三娃家呀,志生是平房,绪生、志平他们都是旧楼,今年住一住三娃的高层,三娃早就和我说好了。”</p> <p class="ql-block">  人们常常问我,你都是送了人的儿子,你小时候她也没管过你,为什么对母亲这么好?我不争不辩只是冲他们笑笑。她是我的母亲,是给我生命的人,没有娘哪有我?树高千尺总有根,水流千里总有源,无论怎样,娘总是要认、总是要管的,你们随便说去吧。屈指算来这二十多年,母亲在我家里过冬过年应该是最多的,她和孙女孙子相处甚亲,和媳妇也合得来,老妈去世后,媳妇和两个孩子哭得最为伤心……</p> 母亲的智慧 <p class="ql-block">  九十二年的人生岁月,三万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母亲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艰辛和苦难。她没上过学,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母亲一向善于总结学习,靠着聪明智慧几乎活成了“人精”。</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冬天,我住进部队公寓楼的一楼,那时部队条件也不是太好,暖气老旧散热不良,门窗密封较差走风漏气,冷飕飕的寒风从门缝中钻进来,直入骨髓,冬天冷得没法住。母亲就把旧秋衣秋裤剪开缝成小细条,然后用小钉钉在门窗所有的缝隙上,从此家里不再感到有多冷;冬天厨房蒸汽大,水顺着窗台流在地上结成冰,母亲用不穿的毛衣毛裤垫在地上,吸走淌在地上的水,过一半天用热水冲洗拧干再用。在她精心打理下,家里温暖无比,春意满堂。</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件事让我们最为好笑和难忘。姑娘当时青春期叛逆难管教,母亲给她讲:“像奶奶这样的人,基本上是个对社会没用的人,你现在条件好,你爸尽心尽力培养你,你要争取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毛主席说过一句话,有的人死了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重于泰山,你一定要做一个重于泰山的人,不能像奶奶一样只做一个轻于鸿毛的人。”全家听了后笑得前仰后合,一直和我们顶牛的女儿也抱住母亲笑得泪流满面。</p> <p class="ql-block"> 母亲还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儿子出生时,母亲已近八十岁,她怕帮不上我忙还添堵,有一天她对我岳父岳母两口子讲,我们不远百里来到这里,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不过我这把年纪笨手笨脚干活不利索了,就辛苦你们俩了。母亲一席话把全家人都逗乐了。</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就是这样的睿智、这样的慈祥,这样的乐观和善解人意。</p> 母亲的伤痛 <p class="ql-block">  舅妈六十岁那年突然辞世,母亲心疼远在武汉的舅舅和姥姥姥爷,执意要去看望,我带着刚满六岁的女儿陪母亲乘火车南下武汉。火车上,安排女儿睡觉后,我和母亲在过道里彻夜长谈。当年姥姥、姥爷南下去湖南,把年仅十六岁的母亲匆忙嫁给了素不相识的父亲,算是给她找了个依靠。母亲讲,姥姥姥爷闹革命,想必是怕连累他们,所以就把她嫁到了新堡,她一辈子都想不通。我爷爷家穷得叮当响,奶奶又非常牙凿(刻薄又严厉),看见母亲这也不对那也不行,好像没有一件事让奶奶看上眼,母亲的日子过得可想而知。我爹年轻时总不着调,不会过日子也不懂得疼自己婆姨,经常站在奶奶的立场上训斥打骂母亲。那时孩子多,母亲特别羡慕那些常常能回娘家的女人,她们带着孩子背着孝敬父母的吃喝,特别是在婆家遭到不公正待遇后,娘家人能理直气壮地来到婆家给姑娘讨公道要说法,她是多么希望自己的父母也来为自己作一次主:她是多么希望自己受了委屈能回娘家抱住爹娘哭诉一番呀!姥姥姥爷走了那么远,好像把她给扔了似的。她只能悄悄地忍受着憋屈着种种不快,受了委屈也只能是跑到山头上嚎啕大哭一场,末了抹干眼泪又还得回到婆家。为此她不止一次地想到离婚,也不止一次想到了去死,甚至有几次她都走到了悬崖边,但看见一眼望不见底的沟壑让她冷静了许多。孩子们趴在她浑身是血的身体上哭得死去活来的场景一遍遍浮现在眼前,我死了娃娃们可咋办?你那个不着调的爹能靠住?我可怜的孩子们……千思万想终明白,生死面前无大事。一场号啕大哭后,泪迹未干的母亲赶快转身回家,孩子们还饿着肚子等着她回家做饭呢。走到门口一看,孩子们都眼睁睁地瞅着沟口。回忆过往母亲泣不成声,情感难以抑制的她几度哽咽,几乎要把睡觉的旅客惊醒。我紧紧地抓住母亲的手,千言万语难出口,任凭双眼泪模糊……</p> <p class="ql-block">  哎,你姥姥姥爷不知是如何狠心把我留下来不管的,其实他们也完全可以像你舅舅一样把我带走。用母亲的话讲“那受过的苦和难简直是牛马不如”,但再苦再难也难以忍受父亲的不扛事和不心疼人。以我所了解的父亲,可以想象出父亲年轻时确实如母亲描述得一般,所以也能体谅到母亲度过的艰辛岁月。</p> 母亲的心愿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个非常知理的人,自觉遵循并恪守着老一辈留下的那些说说道道、条条框框,什么有儿子不能常住在女儿家,还有什么我死也得死在自己的老屋里等等。</p> <p class="ql-block">  与其他村庄一样,在祁县来远镇新堡村,为了孩子上学,年轻点的人纷纷选择移居他乡就近打工生活,老人们后来也都陆续跟着儿女们离开了故土,留在村里的人所剩无几。家里的老宅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母亲已经再也无法回去居住。为了让母亲有个照应,大姐姐夫为母亲申请了危房改造,把三间再简易不过的房子盖在了离新堡很近的北关村,和大姐家一前一后,方便照顾母亲。这以后几年的时间里,母亲一年春夏秋三季都住在北关。</p> <p class="ql-block">  去年208国道改造升级,北关村一部分房子被拆迁,母亲的三间简易房也在拆迁之列,这样一来母亲就无房可住,回到北关村只能住在大姐家。逐渐年长的她,心里的纠结和遗憾也与日俱增。她天天见人就讲,这临了临了还得住在姑娘家,说着说着眼里还常常伴着泪花。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作为儿女的我们是不能深刻了解母亲内心想法的,我们对老人家的这种纠结和感叹,只能以一句“不管在谁家住,都是住在自己儿女家,有什么怕人说的”来劝慰。不过嘴上虽这样说,但弟兄们终于还是付诸于行动,开始为母亲筹划盖房,以了却她老人家的一桩心愿,可有限的拆迁款远远不够再盖一套功能齐全适合老人居住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  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看着母亲一天天老去,盖房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去年年底我设计了图纸,老人怕冷怕风,我就把窗户设计成断桥双层玻璃,母亲听后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娃娃们孝顺我,终于要住新房了……”</p> <p class="ql-block">  母亲有自己的设想,她多次对我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厕所盖成什么样子、院子规划成什么样子、水管放在那,院子里一定要拉一条能晾晒衣裳的绳子……母亲做着她的规划,憧憬着她未来的新房,估计她心中盖好的房子一定胜过了宫殿。</p> <p class="ql-block">  今年年初我主要负责筹款,二哥、大姐具体操办盖房,我们的目标是为了让老母亲秋天就能入住。可世事难料,让我们遗憾不已的是,母亲还没有来得及住上新房就突然走了,而且是老在了她所谓的他乡——大哥家。真是客死他乡魂不在,新房没住愿未了…… 这也许成为我们做子女的一件憾事吧。</p> 母亲的厨艺 <p class="ql-block">  母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但她有着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和学习的精神。这么多年来发生在母亲身上的变化,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回头仔细思量,这也是伟大母爱的动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老人家为了儿女和孙辈,适时地调整和改变自己,到谁家住就努力适应谁家的生活习惯。在我家里居住时,我有时就会带母亲出去下馆子,她每次吃完饭回来都能有所改进地模仿饭店的做法做上几道菜,什么蒜蓉菠菜、清炒香菇、蒸虾饺等等,把她原来只会做得家常饭菜,硬是努力改进成了我们眼中的酒席宴,我的孩子总希望奶奶住在我们家。儿子常常对她妈妈讲,奶奶不在我们家住,吃饭只能是凑合,你们的手艺可真比不上奶奶。</p> <p class="ql-block">  在老母亲那里,她总能把我们认为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有的还做成了美味佳肴。如酸菜土豆莜面蒸饺、干面饼子、莜面蒸条、各种蔬菜不烂子、精致的碗剔尖、软硬适中美味无穷的焖面等等。毫不夸张地说,母亲在我们家居住的日子就是最美好和幸福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在我媳妇眼里,母亲是神一样的存在,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料理家务,再到教育孙辈,样样都让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前些年母亲在我家时,媳妇上班忙得顾不上向婆婆学习什么。后来媳妇自主择业后,在家向婆婆学了不少,得到了婆婆的真传,从买食材开始老母亲一步一步手把手教,如何切菜、何时上盐、怎样翻炒等等,每每看到婆媳俩在厨房其乐融融的做饭场景,都能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  母亲对媳妇常讲,你学会做饭,志平和娃娃们就不用再出去下馆子了,在外面吃又花钱还不利于健康。现在媳妇做得小炒肉、碗剔尖、焖面基本上赶了母亲的水平。为此婆媳还有约定,等明年冬天再来时再教媳妇做莜面搓鱼、土豆炒不烂子。</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每到做饭时媳妇总要掉上几行眼泪:“老妈还没有教我做土豆炒不烂子呢!还没有教我……”</p> 母亲的隔辈亲 <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弟姐妹六个,母亲隔代孙辈有十个。在我看来母亲对儿孙的疼爱是一样的,我们十六个人的生日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她把我们每个人的电话号码,都记在小本子上并随身带着。去世的前几天,她给所有她牵挂的亲人都打了电话,还有武汉的舅舅和她的侄子。让我欣慰的是,孙辈对奶奶、姥姥的孝顺之心远远超出了我们兄妹,不论母亲住在谁家,孩子们都要经常打电话问候她们的奶奶、姥姥,时间长了总要看望还要给奶奶、姥姥大包小包带上好多她最爱吃的东西,母亲常常在人们面前夸奖她这些孙辈。</p> <p class="ql-block">  由于母亲在我身边时间长,所以让我记得最清楚最深刻的是和我两个孩子的情景。 </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女儿随我在榆次上小学,母亲便开始跟着我。一日三餐都是老妈在操劳,没有一天甚至一顿误时和凑合,天天都是饭等人,有时孩子下学晚,饭菜热了又热。我有时在想,如果没有母亲操持料理,我们父女不知如何度过那段艰辛的日子。要知道我当时正在部队服役,事务甚多。母亲和女儿睡在一张高低床上,母亲睡下面女儿睡上面,为了让女儿早上能多睡一会儿,母亲每天早上起床总是蹑手蹑脚,生怕惊动了熟睡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每到周末,女儿牵着母亲的手,带着洗澡的盆子袋子去澡溏。我从窗户里望着女儿搀扶着母亲的背影,心里美滋滋的,曾经的许多不理解和抱怨埋怨都统统地抛到了九霄云外,母亲她真是不容易啊!</p> <p class="ql-block">  女儿大学毕业后,时常给母亲买最爱抽的香烟和水果零食,老妈常常对我讲这个“小牲口”终于长大了也懂事了。儿子出生时,母亲已经八十岁。母亲总给我讲,怕自己陪伴不了她这个宝贝疙瘩多少时间,所以对她这个最小的孙子格外亲。儿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和小学,姥姥姥爷操持最多,付出也最多。但每次我们出去吃饭或者坐车,儿子总是忘不了先让他奶奶,我也说不清这是为什么。为此岳父总在自嘲:外甥狗外甥狗,吃好喝好拿着走!</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孙子之间是隔了辈的,太多的语言交流虽然不多,但儿子上学出门或放学回来都要拉住他奶奶的手抚摸一番,贴着他奶奶的脸亲热一番。每当母亲来到家里,我和媳妇便问儿子和谁睡觉,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和奶奶了”。她们喜欢把两个枕头紧紧挨在一起,搂着奶奶睡,儿子几个冬天都是和他奶奶在一个床上睡的。母亲去世后,儿子哭得比我也伤心,还总埋怨责怪我:“为什么去年冬天不把奶奶接来,这下我再也不能和奶奶睡觉了”。</p> 母亲的小心眼 <p class="ql-block">  与任何人一样,母亲也有私心。由于我的经历有别于其他兄妹,母亲对我总表现出那么一丁点小心眼。</p><p class="ql-block"> 经历几次曲折,因为有二姐和父母的帮忙才得以实现我当兵的梦想,也是因为二姐费劲找人帮忙,我才从新疆调回祁县,这些我都记在心里,并以实际行动回馈,让本来就是一家的亲人们感觉到我这个“失散”的儿子和弟弟的情意满满;还有继父去世那年冬天,一个人病倒在回青龙垴的山路上,姐夫带人用担架抬到北关家里,姐姐姐夫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伺候,四十多天继父病情痊愈……对于这些我是铭记在心的,但老太太似乎怕我记得不牢?或是怕我孝敬她还不诚?总是在我面前讲个没完没了;那年我写了篇《我的四个父亲三个母亲》,编辑后发在朋友圈里,反响强烈,又有几家媒体互相转发,人们当作好事在母亲面前夸奖,但相反让她生气许久,和邻居们讲,这娃娃是非要把我那些‘’不光彩‘’的事让全世界知道了?让大家哭笑不得,费解不已。说实话,在四个父亲三个母亲的优缺点继承上,我传承更多的是继父李二则,我喜欢继父的耿直爽快、爱憎分明、知恩图报。</p> <p class="ql-block">  前些年都是还不到冬天,我便抢着接母亲来榆次。去年因为我要装修家而且还要筹备在北关给母亲盖房,怕忙起来照顾不好她老人家,另外四弟说要接母亲去太原,所以我再没有说要接母亲的事。老妈去世后我和媳妇常常自省,一再反思看我们有没有让母亲生气或产生疑虑的地方,因为老妈曾在儿女面前不止一次地说过:“能动、有用吃香的时候,谁家都抢着要,如果有一天成了累赘和负担就臭得没人要了”。每每说到此事,我就成了媳妇和儿女一致谴责的对象:“说啥道啥你就是个不孝之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儿行千里》——贾志平演唱</b></p> 母亲的后事 <p class="ql-block">  母亲九十二岁离世也算高寿,但作为儿女,总希望母亲能长寿再长寿。早在三十多年前父母已经给他们自己打好棺材,并准备好了自己的后事。农村留下来的说道较多,他们生怕儿女不懂,急用时抓瞎。父亲的一切由老妈操心,我们基本上什么也没管,只是请人干活吃饭了事。留下母亲自己,这可是把她给操心的,总给别人讲:“哎哟,什么时候我就死了,这些娃娃们可又如何把我给打发了呀!”对此我们都是异口同声地回敬她几句:“有吃有穿活得好好的,不要说这些不吉利的话!”最近几年母亲和我讲得更多的事是关于“死”的事情:“你看人家谁谁谁,睡了一觉走了,再看人家你奶妈不小心摔了一跤也走了,我将来可怎样死呀……”等等。母亲的话给我提了醒,她抽了一辈子烟,有时候咳嗽得厉害,应该是肺和支气管方面出现了毛病,再加上年龄大各种器官老化、体质下降抵抗力差,有时候走路都迈不开步子。她一见人就唠叨:“老天爷每天都安排死人,为啥都不安排我死呢?” 母亲说着无意,我听着却有意。二姐和媳妇都是学医的,我让她们在家里常备有咳嗽药,买上蜂蜜每晚让她喝上一杯,还常买一些润肺止咳生津的水果熬水熬粥喝,尽量不让她患病,怕卧床不起,即使有一天要离开,也能像她羡慕的别人一样不要有那么多痛苦……</p> <p class="ql-block">  这几年过时过节,我们都想一起和母亲合个影,可她讲:“你妈土已经埋在脖子上了,和娃娃们照相不好。”她说啥也不去。她经常和我讲,人活得年龄太大了,没油水对儿女不好,对此常常受我的反驳,可她不以为然地照样唠叨。这次老人家突然离世,我们兄妹也没有察觉到任何征兆。几天前她晚上咳嗽频繁睡不着觉,我们兄妹几个及时送她去医院看病,诊断没有什么问题。按母亲的意思,把她安顿在大哥家,我和二哥大姐继续忙着为她盖房子。</p> <p class="ql-block">  然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母亲刚从医院回到大哥家没几天,却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一睡而去再没有醒来,母亲永远地离开我们走了!老天爷给她选择了她所羡慕的那种走法,这也算是母亲用勤劳善良修来的福分吧!</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离开,我们兄妹都不能接受,我们都觉得伺候老人不够,她还没有住进新房!尤其让我们难受的是,老人去世后一切的安排,她都按老家的风俗生前就为自己准备齐全,什么棺材里带的、坟上用的、包括儿孙们穿的白衣都一件不少。在料理完后事结账时,母亲竟然还留有六千多元的节余。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没有半丁点退休金,这些钱都是自己平时节衣缩食一点一点攒下的。大前年已经给我们兄妹六人每人分了两千,每每想到这些,让我们为儿女的怎能不悲痛!又怎能不自责!</p> <p class="ql-block">  虽然我有四个父亲三个母亲,但也经不起时间和岁月的轮回,他们都已走到了人生终点,离我而去。继父和奶妈离世后,我也曾极度悲伤过,但这次生母的去世,让我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爹抚娘亲,内心感到无比的孤独和恐慌……</p> <p class="ql-block">  母亲,我的亲娘!我想把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词语都送给你:伟大的母亲,善良的母亲,勤劳的母亲,高尚的母亲,坚强的母亲,智慧的母亲……可此时此刻,所有的语言又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都无法描述儿子对您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母亲,安息吧!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