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沈树镛,黄炎培,宋氏姐妹,胡适等名人在此聚集</b> “内史第”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川沙镇新川路218号,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内史第”原称沈家大院,为沈树镛祖上所建。清咸丰九年(1859年)沈树镛中举,官至内阁中书,后人就称为“内史第”。"内史"为官职,“第”为宅院的意思。<div>现在大门上的“内史第”字样是2010年装修时建上去的。</div> “内史第”原是一座三进二院两厢房的江南建筑,只是在后来的旧城改造中,它的前两进已被拆除,完整留存的最后一进经过整修后,基本保持了原建筑的风貌。在这座“三进二院”的宅第里,发生和演绎着影响中国进程的许多往事 在老房子窗口看前面的新建房子,修复工作差不多花了10年 沈树镛是晚清最有影响的碑帖收藏家之一。他博学多才,长于考订碑版文字,嗜金石书画,精鉴别,收藏甚富,所藏秘籍珍本极丰,尤富于书画金石碑帖,曾经藏有汉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众多文物精品。朴学大师俞樾曾赞曰:“文物古迹,富甲东南”。<br><br>沈树镛所收藏的秘籍珍本极丰,书籍方面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唐代的北堂书抄、宋代的太平御览等;书画方面则有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行草书帖,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唐寅的山水画等。 特别是沈树镛于1863年获得了一份宋拓的《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虽然其他地方也陆续出土过《汉石经》的碑石,但大多残编断简,因此沈树镛所藏弥足珍贵。弥足珍贵的《汉石经》成了沈树镛的心 肝 宝贝,他甚至把书斋也改名为“汉石经室”,引得人们纷至沓来,考证、题咏。 <h1><b>黄炎培</b></h1> 现在的“内史第”又称为“黄炎培故居”,黄炎培祖父黄典谟是沈树镛的姐夫,外祖父孟庆曾是沈树镛的妹夫,而沈树镛之子沈肖韵又是黄炎培的姑父,两家是亲上加亲。沈家几代都是一脉单传,沈树镛上任去后,门庭冷落。于是出嫁在南汇瓦屑的沈树镛的姐姐也就是黄炎培祖父母一家子搬进来住了。<div><br></div> 黄炎培先生于1878年10月1日诞生在我站立的房间 黄炎培绝对是近代中国的传奇人物,他是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从晚清进士、民国教育家、实业家、新中国副总理跨越了三个朝代。 黄炎培大事年表充分体现了什么叫“开挂的人生” 1899年黄炎培以松江府第一名考中秀才。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选读外文科,1902年考中江南乡试举人,可以说是学贯中西、妥妥的学霸。而学霸办教育也是一帆风顺,上图是川沙古城墙公园,右边就是川沙城内的早期的观澜书院,1903年黄炎培等人把观澜书院改造为川沙小学堂,黄炎培被聘为校长。1904年春,黄炎培又与堂兄黄洪培一起开办了川沙第一所开群女校,开创了浦东川沙女学之先河。1906年参与创办浦东中学并任校长,1917年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div> 浦东中学虽然现在只是区重点中学,但当年却是浦东第一所现代完全中学,从这里走出了张闻天、蒋经国、蒋纬国、谢晋、殷夫、钱昌照、王淦昌、范文澜、潘序伦等一大批名人校友。<br></div> 站在川沙古城墙上就可以看到下面川沙小学堂(现在称为观澜小学)的操场 观澜小学操场上玩耍的小学生们,小男生成为3只老鹰手里的小鸡,但100多年前这里是没有女生的。 女生只能去设置在“内史第”的开群女校,这里开创了浦东川沙女学之先河。 在南洋公学黄炎培结识了中文总教习蔡元培,1905年,经蔡元培介绍加入同盟会,开启了他的政治人生。 1917年黄炎培在上海发起成立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全国性职业教育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创办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职业教育学校—“中华职业学校”(今上海中华职校) 恩师蔡元培的题字 读书人自然对于建立图书馆情有独钟,1924年黄炎培等人创办甲子社人文类编辑部,1933年工商实业家叶鸿英捐款百万在人文社基础上筹建鸿英图书馆,选择淮海中路1413号为筹备处 鸿英图书馆最牛的收藏应该是完整的一套中国近代公认第一大报,也被誉为近代中国百科全书的《申报》<div>鸿英图书馆在1958年合并到上海图书馆,所以上面这张上海图书馆的照片可能会引起误解。<br></div> 鸿英图书馆的旧址是在淮海中路1413号(图片来自1940年版《行号路图录》),淮海中路复兴中路交界处,启华大厦的对面。 淮海中路1413号现为徐汇艺术馆,上世纪80-90年代这里是徐汇区图书馆阅览室,我经常去那里看书。(图片来自网上) 1934年,黄炎培等人开始编撰《川沙县志》,首次使用了大事记,并一直沿用至今。 1908年与他人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1921年发起组织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修建上海到川沙的小火车 经过十几年的修建,上川铁路修了35公里,大大促进了浦东地方经济的发展。 <h1><b>卓越的政治家</b></h1> 抗战期间,黄被推举为国民参政会的抗日募捐委员会秘书长,积极投身民族救亡。1941年创立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创立中国民主建国会。<div><br>1945年7月1日,黄炎培、褚辅成等六人启程前往延安。经过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多次交谈与在延安所见所闻,黄炎培感受很深。他对中共领导人为民族利益而顾全大局的伟大胸怀佩服至极,并从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br>在延安期间毛泽东曾与黄炎培单独交谈,毛泽东问黄炎培:“任之先生,来延安考察几天,所见所闻,不知有何感想?”<br>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谓‘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许多许多单位都没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史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大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好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为所认识,就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br> 毛泽东认真听完这段话后说:“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致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div><div><br></div><div>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忘记这个“周期率”,今天二十大开幕报告里又提到了他:“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br><div><br></div><div><br></div></div> <h1><b>胡适之</b></h1> “内史第”前进厅、屋东侧临街的厢房居住过年幼的胡适,胡适原籍皖南绩溪县上庄村,1891年生于上海南市大东门,出生地附近还曾经是明末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清代著名实业家、状元张謇;前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经济学家于光远、顾准等人的诞生地(太牛了!)。<br>早在清嘉庆年间,胡适的高祖就在浦东川沙开茶庄,店号“万和”。“万和”经营有方,囊橐累累,到他祖父时已大大发展,并在浦西及外地增开分店。1892年2月,胡适父亲公务员胡铁花奉调前往台湾,临行前将妻儿带到川沙“万和”茶庄安置。但是当时由于没有合适房子安置无果,胡铁花和黄炎培的父亲曾经是同事,所以将胡适母子安置到离“万和”茶庄不远的南市街“内史第”居住。于是,胡适便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多,与“内史第”有了不解之缘。 复原的胡适卧室,那时胡适还是不满百日的婴儿,所以说成是“求学”显然有误。 开设在中市街的胡万和茶庄与南市街“内史第”直线距离不过百米,这是场景复原 胡适对于川沙还是很有感情的,成年后多次回到川沙,他说的小火车就是黄炎培建造的上川铁路 上川铁路的川沙北门车站现在还保留着,确实走到中市街也不过5分钟 胡适心底的川沙老家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h1><b>宋氏姐妹及背后的倪宋家族</b></h1> 1872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由耶鲁大学第一位中国毕业生容闳所极力倡导的公费留学美国的120位学生分4批赴美。当时赴美留学者年龄大都在12至15岁之间,故史称“留美幼童”。<div> 在美读书期间,牛尚周、温秉忠等留美幼童常常来到宋嘉树的堂舅兼养父开的丝茶店购买生活用品。接触多了,牛尚周和温秉忠与店员宋嘉树成为好朋友。牛、温俩人常劝宋找机会到学校念书,宋嘉树后来进入教会学校念书并加入教会,1886年,宋嘉树受教会指派回国后到上海传教。<br></div><div> 宋嘉树是海南文昌人,初到上海自然是人生地不熟,正在彷徨之时居然在上海街头巧遇牛尚周,原来牛、温俩人回国后受到朝廷重用,分别担任江南制造总局帮办和海关总局负责人等要职,并娶了川沙大户倪家姐妹为妻。牛尚周觉得宋嘉树是个潜力股,就把妻妹倪桂珍介绍给了宋嘉树,1887年,宋耀如与倪桂珍成婚,牛尚周成为史上最牛红娘。</div><div> 倪家是川沙本地大户人家,父亲是本土牧师,母亲徐氏乃徐光启后裔,与倪家的婚姻给宋嘉树带来了丰厚的嫁妆和丰富的人脉,使得这个潜力股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不仅成为孙中山革命的主要资金提供者,也成就了近代中国第一家庭。<br></div> 1890年,宋氏夫妇回到倪家大本营川沙,成为川沙教区的牧师,由于倪父曾是沈树镛的学生,因此在“内史第”租赁了临街西面的三间房开设福音堂和居住,他们在“内史第”相继于1893年1月27日生下宋庆龄,1894年12月4日生下宋子文,1897年3月5日生下宋美龄,直至1904年,全家离开川沙迁至上海市区,只留宋子文在川沙读书。宋庆龄在“内史第”生活了11年,宋子文在此生活了10多年,宋美龄在此生活了7年。<div><br></div> 倪家二女婿温秉忠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官至慈禧太后的教育顾问,二品官员,却暗中支持革命,参与密谋推翻清廷的活动,帮助宋嘉树通过教会给孙中山筹集大量资金。就是他以二姨夫的身份把宋家三姐妹带到美国留学。也是因为这样的留学经历,使得宋氏姐妹一步步走向孙中山、蒋介石、孔祥熙,宋家也一跃成为民国第一豪门。 <h1><b>出生在“内史第”的黄炎培子侄</b></h1> 黄竞武烈士,黄炎培二儿子,牺牲在上海解放前夜 黄万里,黄炎培三儿子,水利专家,当年坚决反对黄河“三门峡大坝”和长江“三峡大坝”建设。 。。。。。。 黄自,黄炎培侄子,1924年赴美,曾先后在奥柏林音乐学院和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获耶鲁大学音乐学士学位。其沥 血叩心的毕业作品《怀旧》序曲,为我国作曲家所作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1929年回国后,相继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任教获耶鲁大学音乐学士学位,音乐家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黄贻钧、钱仁康、林炎翁等都出自黄自门下。 <h1><b>今日之川沙古镇老街</b></h1> “内史第”北面的中市街, “内史第”西面的南市街 中市街新建牌坊 中市街西面 老街外围 川沙营造馆,疫情后一直关着 川沙护城河上面的桥以及开摩托疾驶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