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卷:满清的钱币(十七)宣统

一孔之见

最后的挣扎 <p class="ql-block">1908年11月13日,光绪帝病危,慈禧太后懿旨,选醇亲王载沣的长子,3岁的溥仪入宫,承嗣同治光绪二帝。14日,光绪驾崩,15日,慈禧驾崩。12月2日,溥仪在太和殿即位,以明年为宣统元年,因为他是末代皇帝,因此没有庙号。但溥仪却在登基大典上掉了链子,据他自己回忆:</p> <p class="ql-block">我被他们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p><p class="ql-block">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叫也越来越响。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典礼结束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议起来了:“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呵?”</p> <p class="ql-block">因为溥仪还小,因此以光绪的皇后,也就是慈禧的侄女隆裕垂帘,另以光绪的弟弟、溥仪的生父载沣为摄政王,统领一切。因为在光绪末年,大清已经开始使用机制货币,因此使用翻砂工艺的宣统通宝就很少,甚至中央的宝源局都没开铸,反是地方上的宝云局还算多些。</p> <p class="ql-block">宣统通宝宝泉局,径19.2mm,中央局铸得还是很规整的。</p> <p class="ql-block">在宣统继位前的几年,帝国实际已经处在了要完蛋的地步,庚子之变时的东南互保,也标志着中央对地方的失控,但是清廷依然努力地维持,希望国家可以中兴。世道越乱,当然军队就越重要,因此慈禧接受了袁世凯关于新军建设的方案,准备在全国建立36镇新军,每镇1万人,这样就能有新式陆军36万。当然在那个时候,国家拮据,因此地方上除了湖广总督张之洞所编练的新军外,别的都很弱小。</p> <p class="ql-block">而在中央,则由国家财政优先供给,编练了6镇新军,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北洋六镇,其中第一镇纯用旗人,以铁良为镇将,其他5镇则由袁世凯自己培养的人才接掌,这里面就包括以后叱咤风云的北洋三杰等。其实即便是第一镇的中下级军官,也多是袁世凯的小站旧人。</p><p class="ql-block">北洋六镇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练好之后当然不能留给袁世凯。于是慈禧下了一道圣旨,让袁世凯只直接领导其中两镇,其它的则归满洲亲贵。当然面子上是给袁世凯升官,于是袁世凯和张之洞(当然张的新军也不能留给他)同时进入军机处。</p> <p class="ql-block">被剥夺了兵权的两人本来很不对付,但是到了军机处后,却一同推动了清末最重要的政治改革,那就是君主立宪(这其实也是康有为戊戌时的主张)。特别是日俄战争中日本获胜,这被认为是立宪战胜了专制,因此清廷遂派五大臣留洋考察各国宪政。慈禧本来是不可能希望宪政的,她那么热爱权力,怎么肯和人分享?但是在那种离心离德的情况下也答应了,不过只是答应预备。</p> <p class="ql-block">摄政王载沣是老醇亲王奕譞第五个儿子,是光绪帝同母异父的兄弟,这时不过25岁,是个思想保守,颟顸无知之辈。慈禧这一生的努力就是把权力抓住手边,自己不行了也要把大权留给最近的皇族,因此不管满洲的那些纨绔子弟有多窊劣,也能骑在汉人的头上。</p><p class="ql-block">因此摄政王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说是要为先帝报仇,杀袁世凯。至于袁的罪名,以梁启超总结提供的最有代表性:挑起甲午之战;戊戌变法兵围圆明园;挑唆义和团进京。当然清廷最后没敢这么说,因为他们自己也觉得说出来不好意思。</p> <p class="ql-block">除了私人恩怨,近来也有史料指出打击袁世凯也和中美互派大使这件事有关。这事还要从唐绍仪去美国答谢人家送回了一部分庚子赔款说起。当时的唐尚书到达美国后受到了美国政界的热烈欢迎,分别会见了美国现任总统罗斯福和当选总统塔夫脱。当时美国提出希望将中美关系由公使升格为大使,这件事怎么看都是一件好事,因此袁世凯接到报告时立刻就上奏给慈禧,慈禧的态度不得而知,因为她不久就驾崩了。</p> <p class="ql-block">然而中美互派大使的事却引起了日本的警惕,于是他们就找到摄政王载沣说:和美国结盟(其实根本不是结盟)不值当;美国离中国远,而日本离中国近,到时候远水可解不了近渴!</p><p class="ql-block">当然载沣也不是全然害怕日本的虚言恫吓,倒是马上询问外事部门公使与大使的区别。当他得知大使位置更尊,可以要求见皇帝的时候,彻底就吓着了。要知道清朝的皇帝是顶怕见洋人的,所以当袁世凯坚持应该升级时,载沣就觉得他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了。</p> <p class="ql-block">宣统通宝宝泉局大样,径24.8mm,大样要少得多。</p> <p class="ql-block">当然,载沣杀不了袁世凯。当时张之洞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多方劝阻,他说:明崇祯帝人还不错,就是对大臣太苛刻,以至亡国,希望摄政王你不要轻易的屠戮大臣。当然除了朝中有人为袁世凯担保,外面还有他一手操练的北洋新军。据说那几日段祺瑞天天在南郊进行演戏,别的不好说,那大炮声音可是传得很远的。于是载沣不得已,只能以袁世凯有足疾为名将其轰走。前一阵袁府还好朋满座,这时去车站送行的只有六人。</p> <p class="ql-block">袁世凯是赶走了,但是政治改革还得继续,于是中央有了资政院,各省有了咨议局,这是有点类似西方议会的东西。在民意机构的压力下,宣统元年(1909年)闰二月,皇帝(摄政王)下诏责成预备立宪。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下诏定于宣统五年开国会,并且命溥伦、载泽充纂拟宪法大臣。宣统三年(1911年)5月8日,清廷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责任内阁制,任命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p> <p class="ql-block">在这份由13人组成的内阁大臣名单中,汉族只有4人,而满洲的9人中,竟有7个姓爱新觉罗!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族内阁。而且名曰责任内阁,实际上并无真正权力,任何大政仍需要由皇帝(摄政王)拍板。此名单一出,朝野哗然,因为就算当年慈禧再横,也要维持一个半满半汉的政治格局,现在好了,当政的都是一帮新生的满洲90后!</p> 革命党 <p class="ql-block">孙中山的真名叫孙文,号逸仙,之所以叫他孙中山,是因为他曾用过“中山樵”这个笔名。孙中山1866年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很早就接触到了西方教育,后来还入了教,据说他对洪秀全特别崇拜。1892年,孙中山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在随广州一带行医。</p><p class="ql-block">1894年11月,也就是中国在甲午之战中刚刚战败的时候,孙中山就从上海去往美国檀香山,在那里组织了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纲领。第二年10月,兴中会就密谋在广州起义,但事泄未举,孙中山也流亡海外。</p> <p class="ql-block">黄兴是当时另一位革命领袖。黄兴是湖南省善化县,出生于1874年,比孙中山小着几岁。1902年,黄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去日本留学,他喜欢军事。1903年,黄兴与其他留日学生组织了一支“拒俄义勇队”,准备去东北协助日本与沙俄作战,但没有成功。1904年,黄兴在长沙创立华兴会,被推举为会长,宋教仁等为副会长。</p> <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同盟会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当时的革命党初同盟会最有影响力外,还有许多小党,他们一次次地发动推翻满清的武装起义,屡败屡战。</p> <p class="ql-block">宣统通宝宝云局背山,径18.4mm,地方局铸的质量就差多了。</p> <p class="ql-block">宣统二年(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西亚召开会议,同盟会的重要骨干黄兴、赵声、胡汉民等都有参加,会议决定在广州发动第三次起义,计划依托广州新军,并从海外调集了大批革命党人组成敢死队。同盟会计划首先占领广州,然后分兵入湖南、江西,然后会师南京,举行北伐,最后直捣北京。</p> <p class="ql-block">宣统三年(1911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起义统筹部,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下设调度等八课,并在广州设立秘密据点。4月8日,起义准备就绪,统筹部遂决定4月13日,分10路并举,以黄兴为总司令,赵声为副。</p><p class="ql-block">然而就在同一天,一个不知道起义部属的海外同盟会会员温生才,在广东省咨议局外刺杀了当时的广州将军孚琦,他的这一个人行为直接导致了广州全城戒严,破坏了起义的部署。</p> <p class="ql-block">4月27日,从香港潜入广州的黄兴终于决定发动起义,计划改为四路进军: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一路攻小北门,迎接新军和防营入城;陈炯明率一路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带队守南大门。<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但其实最后除黄兴外,其它几路的领导人皆畏难不前。</span>下午5时30分,黄兴独自带领敢死队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武器冲入总督官署,两广总督张鸣岐落荒而逃。</p> <p class="ql-block">但孤军深入的起义军马上被清军包围,他们且战且退,黄兴也被打断右手手指,战至最后,一百多人只剩黄兴一个,他避入一家小店改装才得以出城,起义失败。后来,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收殓了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这就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他们都是来自于海外,因此这次失败重创了海外同盟会。</p> 保路运动 <p class="ql-block">大清一开始是没有也不想造铁路的,反对声中最理智的说法可能就是“铁路增加了军队的机动性,而洋军实力本在清军之上,因此修建铁路反而有利于侵略军”了。</p><p class="ql-block">但不管怎么说,到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颁布了《铁路简明章程》,开始筑路。所谓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那利是不消说的,但是也因为前期投入大,没有雄厚的资金最后只能烂尾,因此列强都是以国家的形式来谋取中国铁路的收益的。</p> <p class="ql-block">这点清政府不是不知,而是的确没钱,所以要自建铁路,就只能借外债,当然人家外国银行就需要你在还完债前,以路权做抵押。为了不被洋人一直控制铁路(毕竟还债也不是一两年的事),清廷就鼓励本国人民合资兴办。</p><p class="ql-block">到了宣统年间,中国就如雨后春笋一般一下兴起了19家铁路公司,而四川总督锡良创办的川汉铁路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无论从哪方面看,锡良都是一个好官,进士出身,廉洁、开明,勇于任事。因为他是满人,因此做事的阻力也就较汉官小些。</p> <p class="ql-block">宣统通宝宝云局背硔,这字是矿字的异体字,径18.7mm。</p> <p class="ql-block">四川向为天府之国,但也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憾,因此锡良督川后立即上奏要求开办铁路,获准建立一条从成都到武汉的铁路,即川汉铁路。1904年1月,四川川汉铁路公司挂牌。因为这条铁路的建设与中国近代的颠覆有着莫大的关联,因此这里不得不说得清楚一些。</p><p class="ql-block">因为川汉线是一条贯通两省省会的铁路,因此锡良就与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商量,张之洞说湖北穷,只够修从武汉到宜昌这一段的,其它的(包括一部分湖北省内)需要四川筹钱来修,锡良想也没想就答应了。</p> <p class="ql-block">川汉铁路的初衷就是中国自建,其《川汉铁路总公司集股章程》写道:</p><p class="ql-block">1、 川汉铁路公司由川省绅民自愿筹集股份,不招外股,不借外债,并且不准将股份售给外国人。</p><p class="ql-block">2、 以库平银五十两为一股。</p><p class="ql-block">3、 集股时间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到铁路建成之后才停止。</p><p class="ql-block">4、 股份来源包括:</p><p class="ql-block">(1)投资者直接出钱认购,叫“商股”;</p><p class="ql-block">(2)政府财政拨款,即“官股”。</p><p class="ql-block">(3) “租股”,即摊派在全省每个农户头上的股份,这当然不是自愿的。</p><p class="ql-block">(4)公利之股,就是以铁路公司的名义的其它盈利入的股。</p><p class="ql-block">5、 所有股票均按四厘的年利息率享有利息收入。同时,铁路营利之后,其利润的60%作为股东的红利收入。</p> <p class="ql-block">由于川铁的股份许多是割来的,因此对利息兑换那部分就写得含糊不清,有股票的股东当然好说,但那些农民怎么办?于是地方上一些有民主意识的士绅如蒲殿俊等就要求改变公司的运营体制,弄成真正的股份制,即由官办转为商办。蒲殿俊是四川广安人,光绪年进士,曾留学日本,后来成为了四川谘议局的议长。</p> <p class="ql-block">虽说“租股”被农民普遍反对,因为对这些韭菜来说,眼下能活下去显然才最重要,但是韭菜是没法和镰刀说理的。截止到1911年6月,四川共筹得各类股金1670万两,约等于银元2386万元。</p><p class="ql-block">而湖北方面就没这么理想,只筹到了257万元,只是湖北计划的13.5%,四川筹款的10%强。1906年6月,公司勘测了四川方面全线(从四川成都到湖北宜昌),预计全长1355公里,需花费白银7257万余两(也就是此时的筹款不到三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民国通宝背东川,径18.3mm。</p> <p class="ql-block">1909年年初,公司聘请詹天佑为总工程师。1909年年底,川汉铁路宜万段举行开工典礼。1910年7月13日,第一段7.5公里道路开始铺轨。但是不久,大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这一路段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又加之当时的施工技术有限,因此虽然詹天佑兴了不少权宜之术,如避开大河高山,尽量少架桥、少打隧道等,但施工进度仍严重滞后,到了1911年5月,该段铁路只修成了17.5公里。</p> <p class="ql-block">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倒账案”案发。所谓倒账,就是公司上层人员挪用公款赚银行利差的行为,本来也不会发现,但不凑巧的事,用来倒帐的上海钱庄倒闭了(就如同现在的硅谷银行),这一下就亏空了300多万两!</p><p class="ql-block">这要在以前官办的时候,官府是一定要也能追得回来的,可是现在股份制了,官家谁管你呀!而这样的倒帐弊案只是当时各铁路公司的冰山一角。因此,清廷中许多人认识到,铁路这种东西不是当时的中国民间可以自己完成的,于是准备收归国有。</p> <p class="ql-block">因为此时包括川汉在内的各条铁路都存在花费大效果差的问题,更何况四川还有强行摊派这事,因此摄政王决心由国家来接手这个烂摊子。1911年5月,他一边让盛宣怀与四国签订了4800万两白银的借款合同,一边派端方为粤汉、川汉铁路督办大臣,停止征收“租股”,迅速收回路权,谁敢违抗,一律严惩。然而他有意无意地“没想到”原股票怎么办!</p> <p class="ql-block">旨意一出,各省(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哗然。第一线的督抚首先不干了,于是反复和管理此事的盛宣怀纠缠。盛宣怀纯粹一个商人,说唯利是图还是好听的,于是在反复折冲后,定下一个国家出资退回商股的办法。</p><p class="ql-block">因为广东、湖广基本上都是商股,因此大家也就接受了,但是四川不干。因为一是四川有四分之三的股金来自摊派,所谓退股金的政策是不可能零散地分给那么多农民的;二是别忘了,湖北有一大段是四川花钱修的,现在一下就归湖北了?于是乱起!</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临时四川总督王人文非常明白,自己一个三品临时工是挡不住盛宣怀和摄政王的,于是就将朝廷的意思偷偷告知了蒲殿俊等人,一时间群情激愤。</p><p class="ql-block">1911年6月17日,川汉铁路公司的部分代表与四川省咨议局的代表集会,决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以蒲殿俊为会长,罗纶为副会长。保路同志会的诉求就两条:</p><p class="ql-block">1、川汉铁路维持原来商办的状态。</p><p class="ql-block">2、惩治与洋人签定“卖路”合同的盛宣怀等人。</p><p class="ql-block">拉起萝卜带出泥,保路同志会成立后,发展迅速,不久会员就有20多万人,遍布全川各地。</p> <p class="ql-block">到了1911年8月初,正在川藏边前线粉碎藏独阴谋的赵尔丰返回成都,署理了四川总督,王人文被免职。但这个后来被描绘为“屠夫”的赵尔丰并没有强硬地镇压保路运动,而是基本上站在四川地方一边。</p><p class="ql-block">但盛宣怀他们不乐意了,于是一边策反保路会同志,一边要端方入川取代赵尔丰。在得到赵尔丰禀报的,四川包括军警的各界都有参与保路后,9月2日,摄政王命端方带湖北新军2千人入川。</p> <p class="ql-block">民国通宝当十,径28.3mm。</p> <p class="ql-block">9月5日,赵尔丰看到了一份叫《川人自保商榷书》的传单,里面有“编练国民军、制造军械,实现川人自保”之语,这在中国就无异于造反,于是赵尔丰决定擒贼先擒王。9月7日,赵以朝廷接受同志会要求为名,将蒲殿俊、罗纶、颜楷、张澜等人扣押。此举彻底激怒保路同志会,大家聚在一起想冲入总督府抢人,于是赵尔丰下令开枪,32人当场被杀,这就是“成都血案”。不久四川陷入战争状态。</p> 武昌起义 <p class="ql-block">四川保路运动的直接后果就是2000湖北新军入川。湖北新军是张之洞的老底子,有10营4000人,在张之洞去中央前,一直严厉取缔军中的革命组织,但是此时,新军中许多官兵都接受了新式思想,其中比较大的革命组织是文学社和共进会。</p><p class="ql-block">当时同盟会刚刚在广州遭遇重创,孙中山已经远走美国,革命处于低潮。此时端方带兵入川,文学社和共进会认为武昌兵力空虚,遂召开联席会议准备起义。</p><p class="ql-block">会议决定1911年10月6日举行起义,以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总司令,共进会会长刘公为总理,共进会军事部长孙武为参谋长,并邀请黄兴、宋教仁来汉主持大计。</p> <p class="ql-block">10月6日起义因故没能举行,清方反而收缴了新军的武器弹药。9日,孙武在汉口租界研制炸弹时出现意外,本人受伤,起义机关被查抄;不久武昌的起义机关也被查抄,清方开始按图索骥,搜索革命党。在此存亡的关键时刻,原计划的起义领导人却都不在武昌,因此历史的重任落在了两个小人物身上。</p> <p class="ql-block">熊秉坤是武汉新军工程营的一个班长,他是共进会在该营的代表,在这个危急时刻,熊秉坤指出:“党人名册已落清吏手中,势必按名逮捕。反亦死,不反亦死。与其坐而待死,何若反而死。纵死,武昌洪山之阳,就是广州黄花岗,死得其所,名垂青史。” 又指出工程营负责守卫军火库,如果自己先不动手,别的营就都不敢动。于是在10月10日晚7点,熊秉坤打响了武汉首义的第一枪。</p> <p class="ql-block">工程营的几十名士兵在熊秉坤的带领下很快冲到楚望台军械库,与赶来的士兵一起打开大门获得武器弹药,并处决了部分阻止的军官。但是熊只是一个班长,无法获取更多士兵的支持,于是大家找到工程营左队队长(连长)吴兆麟,吴兆麟素来受士兵爱戴,此时与起义士兵约法三章后,即率起义新军分路进攻总督府。在与旧军短暂交手后,新军攻入,湖广总督瑞澂,统制张彪逃走。</p> <p class="ql-block">吴兆麟很有政治头脑,知道凭自己一个小小的连长根本无法控制武汉大局,于是他就找出躲避在家的湖北军界第二号人物、混成旅旅长黎元洪。10月10日当晚,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元洪的名义,号召各省跟进,“共图光复事业”,“建立中华民国”。11日,使用中华民国国号,改当年为黄帝纪元4609年,军旗使用共进会的铁血十八星旗,不久新军先后光复汉口汉阳。当时黄兴还未到来,而孙中山接到消息后,也决定先不回国,想在国外拉些支持甚至是贷款,当然最终没有成功。</p> <p class="ql-block">福建通宝一文,径20mm。</p> <p class="ql-block">因为湖北新军是张之洞训练的,实力仅在北洋六镇之下,因此别处的清军都非其敌,更何况湖北此时已经民心沸腾,都督府刚说募兵,一下就填了上万人。面对这种情况,清廷只能派北洋新军南下,但大家都知道,虽然这时袁世凯不在,高级官员也多了几个皇族,但是当兵的却还只认袁宫保。10月14日,清廷决定起复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被袁以足疾拒绝。10月20日,老朋友徐世昌亲自前往相邀,在袁世凯提出的立宪等条件得到满足后复出。</p> <p class="ql-block">10月27日,清廷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前线所有水陆军全权,隆裕太后发内帑银一百万用于军饷,3天后,摄政王载沣下“罪己诏”。其时袁世凯心中已经决定以武促和,于是对进军并不积极。当时北洋系最受清廷拉拢的冯国璋(冯巩的曾祖父)一举打下了汉口汉阳,袁世凯大怒,立即叫停,并将自己信任的段祺瑞替换上场。</p> <p class="ql-block">1911年11月1日,皇族内阁总辞,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5日,袁世凯命令各军停战。11月13日袁世凯抵达京师,16日组织新内阁。当时袁世凯无论各方面在中国都是最有声望的人,黄兴就把他和拿破仑、华盛顿相提并论。虽然这时各省已经纷纷独立,但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北洋六镇的实力,</span>大家仍不希望与袁世凯硬刚。这时大家见袁世凯颇有和意,于是决定“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来归”。</p> 清帝逊位 <p class="ql-block">1911年12月6日,载沣引咎辞职,国事全部交于总理大臣袁世凯。9日,南方公推伍廷芳为议和代表,在上海与清廷(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会谈。当时清廷本想坚持君主立宪,但唐绍仪是留美学生,自己都说“共和思想尚早于君(伍廷芳)”,因此在年底的几次谈判中,一直倾向革命,连革命党人自己也承认他“名为清廷代表,实则事事为革命军设计”,因此双方谈判相当顺利。</p> <p class="ql-block">袁世凯在获悉革命党也愿意服从他的领导后,遂向隆裕太后提出共和问题,于是隆裕太后不得已宣布在12月28日召开临时国会,决定国体。本来一切都发展得很平稳,但孙中山的回国打乱了这一切。</p><p class="ql-block">12月29日,17省代表推举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并颁布《临时约法》。这或许只是南方希望造成共和政体的既成事实,但却一下激怒了袁世凯,他觉得个人受到了革命党的愚弄,于是在1912年1月2日,袁世凯切责唐绍仪越权,并否认以前达成的所有谈判结果。</p> <p class="ql-block">革命党这下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孙中山一再去信表示自己只是临时的,希望袁世凯不要见疑。但袁世凯根本不听,麾下诸军也都联名通电反对共和,并准备进军。</p><p class="ql-block">客观说,以当时武汉攻防战来看,真打起来,北洋军的确可以把南方一举荡平。而且从治国经验,外交等各个角度,孙中山他们完全都是纸上谈兵,不会比当时的康有为干得更好。于是孙文再次明确,只要清帝退位,不要开打,大总统一定就是袁世凯的。</p> <p class="ql-block">福建通宝二文六条旗,径24.7mm。</p> <p class="ql-block">收拾了革命党,袁世凯回过头来就来教训清廷。这时候清廷除了几个满清皇族还在嘴硬以外,汉臣早已不说话了,毕竟马上汉人就要重做江山了。但即便是满人,也大都明智地认为还是保全性命更强些。</p><p class="ql-block">当时反对退位最力的是恭亲王溥伟,但是他参加了几次御前会议后,就被隆裕要求别再出席了,毕竟你不要命人家还要。还有一个良弼,是宗社党的领袖,也是反对共和的,于是被革命党炸死了。所以隆裕太后只有投降。</p> <p class="ql-block">1912年2月12日,在敲定最后的皇室优待条件后,隆裕太后发布了清帝逊位的懿旨:</p><p class="ql-block">“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p><p class="ql-block">“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p> <p class="ql-block">想那女真自唐开元以来一千多年,建国有三。一曰渤海,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称海东盛国,享国197年,灭于辽;二曰金,灭辽而起,击破北宋,掩有北中国全境,传十帝,国祚119年,灭于蒙古;三曰清,西攻蒙古,东击朝鲜,南下灭大顺、大西、南明诸朝,混一中国,传十二帝,共296年,灭于共和。三国皆百年大国,且疆域终从辽东一隅而全国。然盛极而衰,不知进步,仍以本族为统治民族,压制汉族,最终全为汉所同化,可叹可叹。</p> <p class="ql-block">在民国肇始之后,于钱币上还有一桩趣事。当时民国初定,民主意识大兴,每个有担当的中国人都想尽自己的力为国家做些什么。于是当时在云南的原宝东局,有感于新社会不应再用清钱,于是自行铸造民国通宝钱,有背东川小平和当十钱两种,另外还有民国重宝当十,则比较少。无独有偶,福建都督府也铸造了福建通宝,有一文、二文两种。这些临时性货币后来都因为民国新币制的颁行而废止,成为了对那一段激情澎湃岁月的特殊纪念。</p> <p class="ql-block">(题图是逊帝被逐紫禁城,配曲为末代皇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