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有一座“惜字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小就听老辈人夸谁有文化的时候,总会习惯性的说“识文断字”。上小学的第一课,印象中也是老师教我们认字。文字,是人类摆脱愚昧、走出混沌的标志,人类自此有了文明,开始逐渐成为大自然的主人,甚至令天地、鬼神都为之恐惧,所以《淮南子·本经训》记载说,“昔者仓颉(cāng jié)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正因为如此,我国历史上一直都有“惜字”的传统。所谓“惜字”,即“敬惜文字”,就是对文字心存敬畏、懂得珍惜。包括书写使用文字纸张的时候,也包括对书籍及有字的纸片的敬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惜字”,使得人们认为书写文字的字纸为“圣迹”,不得随意丢弃,要集中回收。历史上普通老百姓都有随手捡拾字纸的习俗,还有乡贤手持篾筐,上书“敬惜字纸”四字,走乡串户,收集字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集中收集起来的字纸,要郑重地予以焚烧成灰,称为“字灰”。每隔一段时间,要开坛祭祀造字的仓颉,然后将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称为“送字灰”或“送字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惜字塔”就是古人用于烧毁写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它也称为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台湾多称圣迹亭,四川称字库、文风塔、文峰塔,客家地区称敬字亭。至今在我国的湖南、江西、安徽、辽宁、台湾等地都有留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敬惜字纸”的风俗,在宋代就已经存在。北宋有一人名王曾,他是北宋名相,也是北宋一朝连中三元的三个牛人之一。据说他的聪明智慧就是因为他的父亲惜字所积的功德。明代著名学者刘宗周《人谱类记》记载,“王曾之父生平见字纸遗弃,必拾而以香汤洗之,然后焚化。一夕梦至圣抚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之勤也。恨汝老矣,无可成就,当遣曾参来生汝家。’未几生一男即沂公也。三元及第,为宋名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也就是说因为王曾的父亲惜字,感动了孔圣人,圣人安排他的徒弟曾参投胎到王家,他就是连中三元的北宋名相王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座惜字塔。该塔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为六面五级花岗岩质石塔,高12米,塔身内空,设有石阶可旋至第三层。塔门上阴刻“惜字塔”三字,二层内壁嵌石碑“道光十八年戊戌秋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塔上翘的檐角做成鸟的形状,似乎在和田野间飞翔的鸟儿的叫声相和鸣,也让人想起古代书院里朗朗的读书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不过这座惜字塔的奇特之处在于,塔顶上长有一棵朴树。据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塔尖被雷电击毁,尔后不知怎么有一棵树种留在了塔顶,便生长出一株朴树,树根经塔缝慢慢向下生长,已经植根到了塔底的土壤深处,小树也变成了大树。如今树高七米,胸径0.8米,仰头望去,如一柄撑开的绿伞罩住了塔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面对惜字塔,感触良多,也想起了某些不懂得“惜字”的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比如每年高考后,考生们撕课本、扔课本,致使校园一片狼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比如每年大学生毕业典礼前后,校园里也会纸张满天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文字的创造与传承凝聚着无数代人的心血。纸张的出现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籍,写过的每一页纸,都给了我们智慧,陪伴我们成长,见证着我们的足迹。所以,它们是我们的伙伴和朋友,应该被尊重。即便不太可能永久保存,总可以给他们安排个好去处吧?毕竟,我们对待纸张、书籍的态度,就是我们对文化、对传承的态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全社会都在说要恢复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在中华大地上多建几座惜字塔,应该也会成为可能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不过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惜字塔。毕竟,时代已经变了,惜字的传统不能丢,但惜字的方式可以改,不必非要像古代那样烧掉写有文字的纸张书籍。有利用价值的,可以捐赠、转让;没有什么利用价值的,也可以再加工利用,这样既节能,又环保,也是我们现代人惜字的选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一座惜字塔,每个人都懂得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尊重传播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就会生生不息,永远传承下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2021年3月2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