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0年春节过后,学校开学了,这两年在上高中期间不是学工就是学农或者政治学习上批判教育课,基本不上什么文化课,这次被通知参加毛泽东思想教育农业宣传队(简称农宣队),前往兰州市西固区金沟公社熊子湾大队进行宣传教育,名为宣传教育实为参加农村的春耕生产,大约驻留了二个多月。</p><p class="ql-block"> 由班主任刘玺老师带队将我们班的35位同学(除了金尚林同学有病未能参加)分别分配到5个生产小队驻地宣传。</p><p class="ql-block"> 我被分到第一生产小队,我们小队只有三十多户人家,我们7位同学,记得是陈岩班长,贺缓、戴燕茹、李富元、杨建国、姜陇宪和我(可能记忆有误,请海涵),分到两户人家里,男同学在队里的会计家吃住。</p> <p class="ql-block"> 熊子湾大队地处关山山脉的群山之中,许多山被开垦为梯田,梯田分为阳坡地、阴坡地和二阴子地,因无法浇水灌溉全部都是靠天吃饭的田地,通常阴坡地的墒情比阳坡地要好,二阴地的墒情次之,但阳坡地光照强度最好、地表温度最高,二阴地次之,二阴地最适合种植百合。我所去的生产小队地处半山腰,当时主要的农作物是百合,大部分地种的是百合,而小麦、玉米和洋芋仅做为口粮田,种植面积的比较少。</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不妨介绍一下兰州百合的情况:兰州百合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虽然从陕西省的彬县、长武县引种不到二百年时间,但是兰州百合味甘甜,粗纤维很少,没有一点苦味,口感特别好而且个头大、色泽洁白如玉,是百合中的上乘极品,是全国唯一可食用的甜百合。当时兰州种植的百合只供一些达官贵人食用和给皇室进贡,成为贡品。百合生长周期比较长,生长期长达九年的为最佳,现在市面上的百合生长期一般在三年左右。我在熊子湾一队时,当地的农民(当时称谓“人民公社社员”简称“社员”)则采用在二阴地里五年轮种法,过去地里不施化肥,施的一般是农家肥,好在熊子湾离城市近,农家肥多数是以城里大粪晒饼加熟土或者将每两年拆换的土炕砖敲碎来充当,浇水只能靠天了,如果年成好百合产量就高,若连遇干旱年,几年的辛苦就付诸东流了,根本没有保障。</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时正值开春,熊子湾海拔较高,春寒料峭的梯田里冻土还没解封,当时生产劳动的主要任务是背粪(运肥)和撒粪(施肥),对于我们十七、八的小伙子来说正是有力气的时候,这虽然不算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但是我们小队很穷困,人均口粮少的可怜,没法让我们吃饱。尽管我们交钱交粮票,无奈队里没多余的粮食,每顿只能是吃稀的,中午在包谷面稀糊糊里还能见到少许的土豆块,早饭尤其是晚饭,连一块土豆都没有,稀的和白开水差不多,说句不好听的,放下碗筷撒一泡尿,肚子就空了,把人饿坏了,所以下地干活就显得力不从心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半山腰的村子生活和城里的生活根本无法作比较,就拿生活中最离不开的用电、用水来说,当时我的感觉就好像来到了原始部落一般,虽然村子里通了电,但仅仅通到了队部会议室(一个较大的房间)和碾房,每户因交不起电费而没有通电,夜间照明还用的是菜油灯(洋腊也买不起)烟薰火燎的,房子都是黝黑的。</p><p class="ql-block"> 用水就更不用说了,水源在山下的山沟里,有一眼常年不涸的泉,在丰水期出水量可能很大,我们去时正值枯水期出水量就很小,舀满一桶水需时一刻钟以上,汲水时挺熬人的。最让人难受是背水上山,通常队里用毛驴驮水,用两个大木桶做个桶架,驮在毛驴背上,一边一个桶,晃晃悠悠地从山下往山腰间的村子慢慢走上来,这座山很大很陡峭,拐弯很多,而这条山路却很窄,只容得一个大牲畜走过,遇见对面来人就要找一处宽平一点的地方相错过,通常选定靠近拐弯处,路面稍宽绰一些的地方。记得有一天我随驮水的社员赶了两匹驴去汲水,等了好半天才将四个水桶灌满,于是我出自好奇牵了一匹驴走在后面,快到村子时,我分神了,所牵的驴在拐弯处将驮的木桶蹭到崖壁上失去平衡侧翻了,驴猝不及防一下子连桶掉到山下摔死了,当时我不知所措吓呆了,知道闯了大祸,想驴马在这里属于大牲畜,在劳动生产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村里添置一头牲畜是多么困难的事啊,心里忐忑不安,一直等待队里的处分。可能我是农宣队员,队里没有做任何处理,仅听说将驴肉分到各户人家,但我们农宣队员始终都没尝到驴肉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水既然这么的珍贵,队里的每个社员用水都很节省,一水多用,洗涮完东西的水还要喂猪呢…。因此我们多日不洗脸不刷牙就成了必然。</p><p class="ql-block"> 由于不洗不涮,很快我们大家都生虱子了,这是我记忆中唯一的一次身上长了小动物。一开始混身都痒痒,不断地抓挠。见了人还不好意思挠,强忍着痒痒,其滋味可想而知。过了一段时间不知虱子多了还是麻木了,也感觉不到痒了。正如俗话说虱子多不痒,的确如此。临回来时我们几个男生利用中午休息时,脱掉毛衣和衬衣,靠着墙根蹲在那里,晒着暖和和的太阳,一个个在抓虱子,一边抓一边说着调皮话:我们没驴肉吃,吃虱子肯定也香,如同动物园的猴子…。为了清除虱子回到城里后连毛衣都到铁锅里煮了,煮到掉色还觉得有虮子(虱子的卵),真不知道女同学怎么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熊子湾这个地方民风淳朴,不管大人小孩都操着一口标准兰州话,许多人说话诙谐幽默,赋有表现力,记得当时生产大队有一位赤脚医生到各小队巡回医疗检查,到了我们小队后碰到一位“老病号”,他们俩的对话,我到现在都记得,大夫说:“您胃溃疡有没有什么感觉?”,老病号回答:“我的胃、肠子、溃疡都好着呢”;大夫又问:“您是不是感冒了”,老病号回答:“我感冒起没有冒,就是不舒服”。当时我听后笑得肚子都疼,因为老病号将溃疡当成身上的脏器了,感冒是个词怎么能拆分成“冒”了呢?后来想想老病号不失为一位大幽默者!</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就是和我的会计房东闲聊时他讲道:熊子湾也是一块风水宝地,离金花娘娘成仙的地方不远,在我们小队的崖岩上留有金花娘娘的手掌印记,不远处还有金花娘娘的烧火棍和金花泉直通东海。将兰州这美丽的传说叙说的很传神。</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就喜欢追问和证伪的思想,这对我后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大有裨助。于是在本性的驱使下自己偷偷利用了一天时间去寻找烧火棍和金花泉,记得那天刚吃过早饭两手空空没有一点食物和水的贮备就匆匆上路了,一路上没有多少人,问路就很困难,走了不少冤枉路,大约走了十多公里路,才终于找到神树岘的“烧火棍”,真的不可思议,独独地一棵长在大石头上的松树,树龄在百年以上,枝叶茂盛,生机盎然与周围环境有很大的反差,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本来还想去寻找金花泉,结果没去成,一来估计时间不够用;二来肚子已经“造反”了,又渴又饿,觉得返程也不会短,还好返回时倒没用多少时间,走了约六、七公里就回到村子里了。</p><p class="ql-block"> 借此就讲一讲金花娘娘的传说吧, 金花娘娘是我们兰州本土的人士,她的娘家在城关区井儿街,父亲金应龙是榆中金崖人。她诞生于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她从小聪慧端庄,勤劳能干,孝敬父母,4岁就会捻麻纺线。与众不同的是,她从不食荤、穿着朴素,而且非常喜欢读诵经书。父母于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通过媒妁之言为她定下一门亲事,但她坚决不肯出嫁, 眼看着娶亲的日子到了,经反复思量最终下定决心,在一天夜里离家出走,向着西边一路走去,途中曾在金沟公社熊子湾的一个山头上稍事休息,接着又继续前行。 第二天早晨父母不见了金花,十分着急。金花的哥哥发现炉灶上的麻线,就沿着线绳一路追来,一直追到临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的关山何家岘一个小山头方才追上。哥哥极力劝妹妹回家,但金花姑娘却怎么都不肯回去,同时告诉哥哥,自己从小立志修行,今天已经到了脱离凡尘的日子,是不能后退半步的。哥哥听了不肯相信,说那你做一件事情证明一下你要成仙。 金花听了顺手举起烧火棍,朝着身边青石板使劲戳下去。只见烧火棍顿时戳通了光溜溜的青石板直插在上面,转眼之间烧火棍上面长出了嫩枝,嫩枝上面生出了松针,变成一棵挺拔的松树。金花的哥哥大为吃惊,知道妹妹心意已决,无奈只身回家。 随后金花的父母也找到了劝金花回家的小山头,只见那一棵松树已经长大,枝繁叶茂,但是再也没有发现金花的踪迹。一直找到吧咪山(位于临夏永靖县)附近,见到一位名叫戴和尚的高僧,从他口中得知金花已经羽化成仙升入天界,今后将要济危救困保佑本地百姓。父母伤心欲绝又悲欣交集,流下的泪水化作何家岘龙虎燕子山里的一眼清泉,当地百姓把这泉水叫做“金花泉”。 过些年后,兰州大旱地里颗粒无收,百姓饥饿难耐。这时候有人发现就在金花成仙的山上,不但遍地翠绿,而且长满了一种可以食用的野生糜谷——吧咪。老百姓蜂拥而至,收割吧咪充饥度过了饥荒的鬼门关。联想到高僧过去的预告,人们明白了这是金花显灵救了大家,于是开始焚香礼拜表达感激,并且把这一座山叫做“吧咪山”,把金花手里烧火棍变成的松树叫做“火棍神松”,把何家岘叫做神松岘,并且在金花娘娘离家出走途中歇脚之处修庙敬香,叫做歇马殿。此后百姓们凡遇到灾荒瘟疫或者急难之事,只要祈求金花无不应验化解,金花娘娘的影响就迅速扩大开来。 说来也怪,金花娘娘不单纯是一个美好的神话传说,历史上因天旱向她求雨得到灵验,因而由官府正式拜谢封赏的事情很多。清代军机大臣阿桂,大学士福康安,兵部尚书那彦成,甘肃巡抚杨昌浚,皋兰县知县沈仁澍等,都曾经为兰州百姓向金花娘娘祈雨喜得甘霖而树碑为纪。 传说晚清重臣左宗棠任陕甘总督驻节兰州,在收复新疆的伊犁之战中暂时遇挫。夜晚左公倦伏案前,忽然觉到一位仙姑来到眼前,对他说此刻正是突出重围,继而打败敌军的大好时机,要赶快行动!等大军凯旋回到兰州时,我将要以清风细雨为你洗尘。左公惊醒后默默祷告,假如此战果然获胜,我一定为仙姑重塑金身。结果左宗棠率军连夜出击大获全胜,顺利收复新疆全境。 等左公班师回到兰州,果然天降和风细雨,令全军将士精神倍增。左公仔细了解,得知兰州本土确实有金花娘娘这一位女菩萨,十分欣喜。于是拿出自己的养廉银500两,又募集款项,安排重修金花娘娘庙宇,重塑金身,并且亲手题写“赦建灵感神祠”匾额,悬挂在娘娘庙的大殿上。 如果这一段故事前半段是传说,那后面左公修庙和题写匾额却是真有其事。尤其是民国初年,兰州绅民因天旱请求甘肃督军张广建出面求雨。张督军有些质疑,便道如果三天内真能求来雨水,便把娘娘神像请进省府供养,而且要提高她的封号。结果求雨活动到了第三天,果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遍地旱象一扫而光。张督军果然不食前言,用大礼请金花娘娘神像进省政府辕门(现在的省政府),并且封娘娘为“带雨菩萨总统娘娘”,从而使得金花娘娘有了新时期的崇高地位。 以后的民国西北军政长官朱绍良、省主席顾正伦等也都曾经支持或者参与向金花娘娘求雨的活动,朱夫人、顾夫人曾经向仙姑献上珍珠和金花,表达对金花娘娘的感激和崇敬。 不仅如此,金花娘娘的灵感还表现在为兰州百姓和临夏关山周边群众解除瘟疫疾病,祈求后代,化解家中急难之事等多方面,因此在百姓心目中,她就是一位大慈大悲、有求必应、普济众生的菩萨,于是受到民间广泛的爱戴崇拜。 金花娘娘庙 从明朝成化四年当地百姓在临夏关山建起金花娘娘庙,清朝乾隆八年建成吧咪山金花菩萨池庙大殿,民国年间对吧咪山金花池庙的几次重修扩建,对金花娘娘的祭祀膜拜世代不绝。左宗棠在井儿街建成的“赦建灵感神祠”成为金花娘娘的行宫,每年5月兰州民众都要从遥远的吧咪山恭请神像回到这里省亲,场面十分壮观。而在兰州市内,先后建成的金华娘娘庙最多时有70多座,使得金花娘娘崇拜成为兰州本土特有的一道民俗文化风景线。 金花娘娘的故事和民间崇拜也传到周边的临夏、东乡、临洮等地,各地都建有娘娘的大量寺庙。每年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七月初七、九月初九等日子,都要举行“旱水会”、“玉女神会”、“龙华海会”等祭祀典礼。如果遇到天旱,迎请金花娘娘求雨的活动就更加盛大。 20世纪60年代,甘肃省歌剧团曾经改编上演过大型歌剧《金花传》。那时候正值国内旱灾严重,加之金花娘娘与兰州本土的密切关系,所以此剧一上演就十分轰动,在兰州百姓中引起热烈反响。 兰州市人民政府在金花神祠旧址处所立石碑 今天的临夏关山金花娘娘池庙更加庄严雄伟,香客游人络绎不绝,若遇到几个重要的纪念日子则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们感念这一位坚贞不屈、造福一方的仙姑,祈愿和祝福国泰民安、家庭祥和。2008年以来,每逢重阳节,吧咪山民间都会举办与朝山敬香相关的登山节活动。 1994年,在兰州旧城改造中,原先坐落于井儿街的金花仙姑殿迁建到五泉山公园东侧红泥沟志公观处。2009年3月,兰州市人民政府在金花神祠旧址处立碑以示纪念。正面刻字为“清·金花庙旧址”,背面铭文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建。坐东北,面朝西南巴弥山。建有山门、正殿、后殿及左右厢房。金花,明洪武时兰州井儿街人,十七岁时因抗婚逃至巴弥山坐化。祷雨辄灵,遂筑庙奉祀,称为金花娘娘。”这样就使得金花娘娘这一位由善良美好的民间女性上升为普济人世的慈悲菩萨,永远保留在兰州人民的心目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