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说(散文)

酒仙(周新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摄影/图文/制作:酒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背景歌曲:《我爱你中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部分图片致谢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菊花,原产我国,是我国传统的古老花卉,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菊花被古代文人墨客赋予了许多别名,如:"重阳花、黄花、寿客、龄草、女华、日精、隐逸草"等。菊花色彩艳丽,花姿优美,有很强的观赏性,任谁都无法拒绝它清新高雅,多彩多姿的诱惑。</b></p> <p class="ql-block"><b>  菊花,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数千年来,菊花在我国人民精神及物质文化生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赏菊,不仅是一种爱菊之情怀,更是一种品味之境界。菊,己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的一种不朽的文化符号。</b></p> <p class="ql-block"><b>  每逢菊花盛开之即,也是一年一度"九九重阳节"之时,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因为菊花是长寿喜庆和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每到这个时候,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早已成了一种节俗文化。"重阳节"自唐朝时期被定为节日以来,经过历朝历代的推广延续,早已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亻。</b></p> <p class="ql-block"><b>  作为集中体现民间文化心理的节日文化,通过不断吸收人文精神传统,将世俗性的节日与精神性的追求融为了一体。2013年7月1日,国家又用法律形式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从而形成了"爱老、敬老、助老"的新民俗。让以赏菊为主的传统"重阳习俗"有了新的时代内涵。</b></p> <p class="ql-block"><b>  历史上,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他们对菊寄于无限情怀:赏菊养颜,画菊抒情,吟菊陶醉,写菊慰心。菊,永远都是人们赏咏诗画不绝的创作素材与话题。一代又一代无数的爱菊之人,他们一直地、不断地续写着与菊割舍不下的挚爱挚诚之情缘。赏菊,早已经成为国人一大开心娱悦喜庆温馨之盛事。</b></p> <p class="ql-block"><b>  人们赏菊的第一感观往往是看菊花的颜色与形状。其实,赏菊有多种感观要素。第一是看种型,按花径的大小分为独头菊和多头菊;第二是看花瓣类型,如桂瓣、管瓣、平瓣、匙瓣等型;第三是看花形,如荷花、连座、反卷、松针等型;第四是嗅菊的芬芳,如清香、浓香、浅香、药香等,第五是看颜色,菊花颜色一般为黄、紫、粉、红、茶、绿、墨、杂九个色系,每一个色系又有明暗和浓度深浅的变化区别。</b></p> <p class="ql-block"><b>  不同颜色的菊花代表着不同的花语和寓意。常见的花语有:真诚,长寿,清净,高洁,隐逸等。白色代表悲伤、哀悼;红色代表喜庆、真诚;黄色代表尊敬、高洁;绿色代表清新、希望等。菊花寓意着高洁傲视,淡泊名利等品质。</b></p> <p class="ql-block"><b>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古人常常托物言志,而花儿,则是最常见的"物"。在古诗词,故事典故中,人们会经常用花来表达自己的某些情怀。如:牡丹表示富贵,梅花表示坚韧,兰花表示典雅,而具有"清寒傲雪"等品格的菊花,更不会少了它所表达含义的机会。</b></p> <p class="ql-block"><b>  菊花,春秋时期就已有文字记载,但在当时,菊花还仅仅是停留在一种植物上。真正登上历史舞台被拿来托物言志纳入文化范畴的,还得从爱国诗人屈原说起。据史料载,屈原就是第一个赋予菊花含义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屈原一生忠君爱国,有生之年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他有爱国之志却又深感报国无门,在楚王听信奸臣之言将屈原流放途中,屈原在路边的杂草丛中发现了一朵分外耀眼的野菊花,此情此景,他不由感慨万千。</b></p> <p class="ql-block"><b>  一朵小小的野菊花在杂草丛中,一尘不染,孤单傲挺,遗世而独立,这不正是自己的遭遇吗?于是,屈原在他的《离骚》中写下了他的千古绝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b></p> <p class="ql-block"><b>  第二个赋予菊花含义的是陶渊明。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洁雅高人,宁可在山间田野中种菊花也不肯再出山为官。从他的"采萄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著名诗句中,很容易地就能读到菊花的第二种含义:归隐。</b></p> <p class="ql-block"><b>  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屈原那种报国无门的无奈和被人诬陷的痛苦感慨,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诗人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带月荷锄归,把酒话桑麻"一般的闲情雅致,这里表现的是一种抛开世俗烦恼的洒脱和快意。</b></p> <p class="ql-block"><b>  从陶渊明之后,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开始用菊花来表达自己的种种清闲悠然的心情,直到菊花的第三个含义出现。</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个晚唐时期落寞的诗人。他也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天才。他五岁就开始写诗,可惜后来每每的科举考试中又屡屡落榜。他落榜后曾写有一首很是大气磅礴的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b></p> <p class="ql-block"><b>  在当时朝廷赋税加重、百姓苦不堪言,使他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只能跟着穷人造反。而这一反便让他"名留千古"。他就是攻占了唐都洛阳、登基为帝、立国号为"大齐"的黄巢。</b></p> <p class="ql-block"><b>  黄巢在造反之前也曾写有这么一首大气凛然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气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b></p> <p class="ql-block"><b>  黄巢这两首流传甚广的诗,都充满着阵阵的愤怒肃杀之气,令人望而生畏,读来令人寒颤。它没有陶渊明用菊花表达归隐山林的悠然自得,也没有屈原报国无门的愤然无奈,取而代之的是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愤懑与谴责和意图改变社会现状的怒吼。</b></p> <p class="ql-block"><b>  自此之后,菊花不再是单纯的只表示某种感情了,更多是作者的各种复杂的感情交织,或清悦,或悠闲,或悲伤,或愤然等各种不同的情怀触感了。</b></p> <p class="ql-block"><b>  菊花有隐雅、傲骨之寓意,也有伤悲、心凉之抒情。李清照曾在她的《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b></p> <p class="ql-block"><b>  李清照是宋代词人,菊花在她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她用"人比黄花瘦"之比喻,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牵挂感受;她用"暗香盈秀",表示往日与夫君在一起时的温情温馨温柔。实在可敬可爱,可歌可泣。</b></p> <p class="ql-block"><b>  因为菊花的瑰丽纷呈;因为菊花的"暗香盈袖";因为菊花的傲霜挺立;因为菊花的凌寒不调,让人们看懂了它所蕴含着的高洁艳丽与浩然正气。不仅让人们在审美中得到慰籍,更重要的是它能给人以思索和启迪。</b></p> <p class="ql-block"><b>  在我国古代赋诗菊花的佳作中,白居易的《咏菊》,李商隐的《菊花》,苏轼的《赵昌寒菊》,唐太宗的《赋得残菊》等等,至今脍炙人口,深受国人喜爱。千百年来人们不知为菊写下了多少千古佳句。它的那种高洁傲霜的气韵,始终蕴含着中国文人的人格理想和文化梦想。在当下,更是倍受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地推崇传颂。</b></p> <p class="ql-block"><b>  国人衷爱菊花,大都是源于菊花开在百花凋零的深秋有关,人们不仅欣赏它的五颜六色,彩丽夺目,更是欣赏它的"宁肯技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不惧寒霜,傲骨悠然的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菊花残谢之后,一般不会像桃花、梨花、杏花、梅花等的花瓣那样,一片片地凋零静坠,"落地缤纷",故有诗人赋诗赞曰:"堕地良不忍,抱枝宁可枯"。</b></p> <p class="ql-block"><b>  然而,菊花的"抱死闻香"也并不是绝对的。冯梦龙编写的《警世通言》中有这么一个历史故事,说的是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有一天去相府拜见宰相王安石,刚好王安石不在,见得书案上有王安石没写完的《咏菊》诗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见落黄花满地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看到王安石诗稿后,年轻好胜的苏东坡不却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即便干枯也不会落掉花瓣,哪里会有"满地金"?于是,他便毅然提笔,在王安石原韵的句子后面添加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b></p> <p class="ql-block"><b>  后来,因为其它原因,苏东坡被贬到黄州。有-天,他正与友人在菊花园内赏花饮酒,忽然刮起一阵大风,不一会儿,风便把菊园的许多菊花花瓣吹了个"满地金"。见了满地金的菊花瓣儿,苏东坡顿然省悟,后悔自己当初年轻气傲,见识不广,错批了宰相王安石的《咏菊》。</b></p> <p class="ql-block"><b>  就菊花落瓣一事,王安石在他的《残菊》中还有这样的描述:"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根据史正志的《菊谱后序》记载,菊花有落花瓣的也有不落的,一般花瓣结密的不落,盛开之后,浅黄的转白,白的渐转红,枯于枝上不落,而花瓣不结密的盛开之后,遭到风雨吹打的,就会飘零满地。</b></p> <p class="ql-block"><b>  自古以来,菊花给人以傲然天地之风范,更给人以美丽洁雅之静好。有人赏菊写菊之韵律,有人咏菊赞菊之雅然。自然,也有以栽培养菊为营生者。</b></p> <p class="ql-block"><b>  菊花是历代众多诗人雅士咏吟的对象,在众多的花卉中,菊花能有极高的"收视率",都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有很大关系。因为正是陶渊明那些快炙人口的菊花诗和他归田居园,忘怀俗务,潇洒自适的精神情怀,曾经感染陶醉过无数赏菊爱菊人。</b></p> <p class="ql-block"><b>  菊花成了陶渊明遗世隐居,绝去尘念的精神寄托和象征。由此,菊花就又有了另外一个以陶渊明姓氏为别称的名字:"陶菊"。可见陶渊明与菊之渊源的影响是何等的至深至广。</b></p> <p class="ql-block"><b>  陶渊明一生爱菊,虽清高悠然,但他的生活却很清贫穷困。然而,蒲松龄老先生却在他的《聊斋》一书中讲述了一个与陶渊明有不同生活方式和经历的爱菊人的故事:《黄英》。</b></p> <p class="ql-block"><b>  《黄英》故事中的主人公菊花精"黄英"自称姓陶,并直接说出了她的出现是"为我家彭泽解嘲"。因为陶渊明正是在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的,所以,黄英所说的"彭泽"正是指陶渊明。这就表明故事的演绎是与陶渊明有关了。</b></p> <p class="ql-block"><b>  《黄英》的故事是从一个特别喜爱菊花而又自以为自命不凡的文人马子才写起。马子才"世好菊,至才尤甚。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如若能得到一株上好菊花,他往往如获至宝,欢喜不已。</b></p> <p class="ql-block"><b>  故事开篇讲到:在一次外出购菊的路上,马子才遇到了同路的陶黄英与陶三郎姐弟,在陶三郎与马子才的交谈中,得知马子才是外出找寻佳菊种的事后,陶三郎投合了菊痴马子才心意,便大谈"养菊之法"。正所谓"兴趣相投",双方一拍即合,这便成了陶黄英与陶三郎姐弟随同马子才归家客居的契机。</b></p> <p class="ql-block"><b>  按一般常理说,爱菊之人马子才和菊花精黄英的"巧遇"之后,关系应该是十分和谐,融洽才是,然而,因为"观念"不同,二人却时常"矛盾"重重。当马子才与黄英结为夫妻后,他们靠种菊卖菊过上了"享用过于世家"之时,二人因各自主张仍不断发生争执。</b></p> <p class="ql-block"><b>  马子才的理由是:"咼尚(意为高尚)的人应当心安理得地安于贫穷,不能孜孜以求利。拿爱菊去卖钱,岂不把菊花当成了俗物?"然而,陶家姐弟却都理直气壮:"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b></p> <p class="ql-block"><b>  马子才总是对陶家姐弟的"买卖"行为嗤之以鼻。他以为,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他耻以妻富。认为是黄英破坏了他一生修来的清风亮节。</b></p> <p class="ql-block"><b>  争执一次次地进行着,"菊业"一点点地发展。虽然马子才这中间也像很多家庭闹矛盾的夫妻那样与黄英分居过多次,然而到后来,马子才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家业一天天做大,财富日增,置沃田,起"甲第",连自己也无法拒绝受用,便败下阵来。</b></p> <p class="ql-block"><b>  显然,这种虚拟家庭生活观念的冲突,以行商坐贾依靠劳作经营的正当职业,纠正了以马子才视买卖为俗贱的传统观念。特别是纠正了古往今来读书人头脑中的"清高"意识。</b></p> <p class="ql-block"><b>  借《黄英》的故事破除鄙视商贾的观念,这种构思的生成无疑与陶渊明在文人头脑中的深远影响有关。陶渊明一生爱菊,菊早以成了他淡泊明利、忘怀世情的情志表征,更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偶像,或是在穷困不遇的情况的一种精神安慰。</b></p> <p class="ql-block"><b>  然而,高明的蒲松龄却就此曲意地把这种嘲讽"清高"的主题用在了自己的小说上做其了"翻案文章"。他将菊花移出"东篱",投向"市场"。难怪陶黄英在经营成功"享用过于世家"之后对马子才说:"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今千载下人,渭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以我家彭泽解嘲耳。"</b></p> <p class="ql-block"><b>  从以上文字不难看出,是"陶家"的陶黄英自报家门,自述入世经营致富的缘故,实为是使陶家渊明摆脱"贫贱骨"之嘲。也是蒲松龄以此篇故事,拿陶渊明爱菊说事,以为敬仰陶洲明者也不必以拒市井为清高,以自甘贫穷为"清德"。</b></p> <p class="ql-block"><b>  菊花如此艳美多姿傲霜不屈的深厚文化底蕴,都与我国劳动人民三千多年不懈的栽培努力息息相关。据史料记载,我国培养菊花的历史最早记载,见于《周官》,《埠雅》。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至秦朝时期,在首都咸阳,就已经出现了菊花展销市场的盛大场面。</b></p> <p class="ql-block"><b>  汉朝《神农本草经》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京杂谈》:"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初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帝宫后妃皆称之为"长寿洒",并把它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b></p> <p class="ql-block"><b>  三国时期:"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菜,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火采野菊供药肆。"从这些记载看,我国劳动人民当初栽培菊花的最初是以食用和药用为目的。</b></p> <p class="ql-block"><b>  前面我已陈述过,陶渊明一生爱菊成癖,在他身上能挖出很多他与菊花的故事。然而,更为可贵的还是他一生写下的那些不朽的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咏菊名句,如"秋花有佳色,裛(yi)露摄其英。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等名句。尤其是他的那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是一种何等雅然,悠闲,高洁,温馨的场景啊!他的诗能让那个时代的上大夫慕其高风亮节,种各种菊花自赏。实在是影响至深至远。</b></p> <p class="ql-block"><b>  南北朝的陶弘景,将菊花分为"真菊"和"苦薏"两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羮食者为真菊;青紫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这对菊花的认识又进了一步。</b></p> <p class="ql-block"><b>  到得唐朝,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其栽培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这时期已采用嫁接法繁殖菊花,并且出现了紫色和白色的品种。李商隐有诗曰:"暗暗淡淡紫,融融冶上黄。"白居易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等诗景诗话就是明证。</b></p> <p class="ql-block"><b>  至宋朝,菊花栽培技艺更盛。随着培养及选择技术的提高,菊花品种也大量增多起来。这时,是菊花从药用转为园林观赏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的《菊话》,对所栽的品种即已开始以花色归类。刘蒙所著的《菊谱》,算是最早记载观赏菊花的专著了,其著中有菊花品种26个。</b></p> <p class="ql-block"><b>  再后,范成大的《菊谱》记载有35个品种。《菊谱》在栽培上对菊花的整形,摘心,养护管理和利用种子繁殖获得新品种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经验。《致宫广集五记》载:"临安园子,每至重九,各出奇花比胜,谓之开菊花会。"《杭州府志》载:"临安有花市,菊花时制为花塔。"可见南宋时的首都临安已有了花市花会。从这一描述即可证,流传至今的菊花会是始于南宋的杭州。至宋末期,史铸的《百菊集谱》已记载有131个菊花品种。</b></p> <p class="ql-block"><b>  明朝,栽培菊花的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品种又有所增加,文人雅士们所著的"菊谱"也逐渐多了起来。在黄省曾的《菊谱》中就记载了220个菊花品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王象晋的《群芳谱》中,对菊花都有较多较详细的记载。《群芳谱》对菊花品种作了综合性研究,记有黄色品种92个,白色73个,紫色32个,红色35个,粉色22个,异品17个,共6类,271个品种,花型有16个。</b></p> <p class="ql-block"><b>  清朝时期的"菊花"专著更多,陈昊子的《花镜》,刘灏的《广群芳谱》,许兆熊的《东篱中正》,陆延灿的《艺菊志》,闽延楷的《养菊法》,徐京的《艺菊志》等。计楠所著的《菊论》已载有菊花品种233个。乾隆年间还有人向清帝献各色奇菊。乾隆曾召集当时花卉家邹一注进宫作画,并把画作装订成册。当时在文人中画菊题诗已蔚然成风。</b></p> <p class="ql-block"><b>  然而,到民国的动荡时期,菊花品种大批失散,至今都无正式文献可查。解放后,随着园艺事业的不断发展,菊花也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和近些年来迅速的发展壮大。</b></p> <p class="ql-block"><b>  近年以来,菊花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是提高了栽培的技术。自采用杂交育种,辐射诱变,组织培养等新技术后,不仅提高了菊花的生产质量,更是使品种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菊花品种现已达7千多个。案头菊,盆景菊,大立菊,复色菊等的培植发展,更是提高了菊花的观赏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近几十年来,菊花相继被北京、太原、开封、中山、湘潭等十个城市选为市花。还有不少全国性的"菊花"讨论会在各地召开,或成立菊花协会,出版菊花书刊及每年多地举办菊花展览会等活动,大大普及了菊花知识和交流了艺菊经验,为我国的菊花栽培及应用,开拓了广阔前景。菊花,早已成为我国花卉园艺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骨,高洁不屈的品格,所以,除了养菊、赏菊、咏菊、品菊外,小说、绘画也是推波菊花普及发展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最典型的就数长篇小说《红楼梦》和短篇小说《黄英》了。《黄英》我在前面已作过简介不再坠述,这里只讲《红楼梦》中宝玉和众姐妹作菊花诗一事。作者以人物为主,以菊花为宾,拟出了"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十二个花题,赋景咏物,不落常套。曹雪芹通过各人所作的诗,说出了每个人的理想与抱负及人生无法摆脱的命运。巧妙地让读者通过"菊花"来理解人物参悟人生。妙不可言也!</b></p> <p class="ql-block"><b>  菊花的入画相对稍晚,据史料载,菊花入画始于五代。黄筌的《寒菊蜀禽图》是最早的记载了。另外,赵昌、滕昌佑、黄居宝、丘余庆等,他们都是史上擅长于画"花鸟"的最早的大家,虽也都有通过菊花的绘画记录,但至今却查找不到实品。最早能查到"菊花"绘画作品的,是南宋朱绍宗的《菊丛飞蝶图》不过,近当代画菊的大家可太多了,如:吴昌硕、黄山寿、齐白石、王一亭、王震、陈半丁、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江寒汀、顾伯达、唐云、类师白、吴冠中等。他们的"菊花绘画"更是为我国"艺菊"的发展增添了不少"颜色"。</b></p> <p class="ql-block"><b>  三千多年来,养菊、赏菊、诗菊、咏菊、品菊、写菊、画菊、嗅菊,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尽的雅趣。菊之文化,就是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对以菊花为对象进行植养、欣赏、发展、研究等活动中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菊之文化也是我旖旎厚重的中华文明史的一个组成部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2年10月16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于河南舞阳贾湖</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