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雨田笠翁 撰文、摄影并朗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昌溪村,包车一天游四个景点的约定已经达成。一早去的下汰观景台属于石潭景区,石潭算是去过了,但没有进村,留下一点遗憾。可这是集体行动,个人服从集体,这是团队旅游的基本原则。然而,在昌溪村看了吴氏祠堂,有关司马迁为什么把吴家作为“第一世家”的缘由还没说清楚。我想,去石潭村吴氏祠堂看看应该能找到答案。幸而团友们善解人意,司机师傅们也很友好,大家临时决定再开车去石潭村看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昌溪、石潭两个村子离得不远,不大一会儿功夫,车停在了石潭村口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旁。下车时,师傅说给我们二十分钟,虽说时间紧了点,但也没得抱怨,毕竟,这是临时增加的景点,算是免费“赠品”。好在我十六年前来过石潭村,比较熟悉,知道祠堂就在村口不远处,抓紧时间转一圈来得及。走过横跨在清亮河水上的石头廊桥,进村左拐,就见到了两座毗邻的祠堂。一座叫“叙伦堂”,另一座叫“春晖堂”,分别建于明嘉靖年间和重修于清嘉庆年间,结构独特、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晖堂”门前有一块石碑,碑上文字与昌溪太湖祠相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的时间也是2019年十月七日,中间两行字是“石潭吴氏宗祠(叙伦堂、春晖堂)”。从祠堂的名称来看,两个村子都有“叙伦堂”,说明两者之间可能有着某种联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晖堂”正在维修,我们参观“叙伦堂”。由于这里地处山谷,地基有限,大门前是小巷,没有广场,门厅内外廊入深较浅。跨进祠堂大门,眼前一亮,内堂高大,宽敞明亮。中进前廊轩棚在双步梁上设莲花盘斗,立瓜柱一对,上承大檐仿,每间枋上再承一对小梁,梁上置金柱。枋与小梁相接处,装倒挂花插,配上枋下雕作的垫木和梁下雕花雀替,非常精美。值得关注的是大檐仿上有“敕封”牌匾,表明祠堂来头不小。石潭“叙伦堂”因祠堂中进有大小梁100根,又名"百梁厅"。立柱上全是楹联,墙壁上挂满书法字画,令人目不暇接,比起昌溪“叙伦堂”,这里展示的内容丰富多彩,可看性强得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石潭叙伦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昌溪叙伦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享堂中央祖宗画像两侧的楹联上写着“百年丕振延陵绪,三让犹存泰伯心”。这副楹联内涵着该村吴氏的源头和承续的祖训。下联中“泰伯”就是司马迁《吴太伯世家第一》所写的“太伯”(史书上“太”、“泰”通用)是吴氏的开姓始祖。</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司马迁《吴太伯世家》记载:三千多年前,在陕西岐山,周太王古公亶 dǎn父建立了周国,按照继位的礼制,长子太伯是第一继承人,可是太伯看出父王有意传位给第三子季历的儿子。为了父王能达成心愿,太伯带着二弟仲雍主动让国,一同出走,出奔“荆蛮 ”(现在的苏南地区)建立了吴国,改周姓为“吴”姓,史称“太伯奔吴”。太伯让出了周朝的王位,避免了王室的争斗。他的侄儿,季历的儿子顺利继位,他就是后来的周文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无锡鸿山泰伯墓</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马迁盛赞吴太伯不慕权力避位让国的高风亮节。因此,《史记》中吴太伯被列为“第一世家”。司马迁还记录了孔子对太伯的赞美:"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意思是:“太伯可以说是道德的巅峰,三次把天下让给别人,人民都不知用什么言辞来称赞他才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太伯死后葬在无锡鸿山,太伯墓是江南地区第一古墓,保留至今。在无锡的梅里还有个祭祀太伯的“泰伯庙”又名“至德祠”(引用孔子赞语)、“让王庙”,是供奉太伯的寺庙。太伯的弟弟仲雍死后则葬在常熟的虞山脚下。由于太伯建立的国家叫吴国,所以苏南一带的古文化叫“吴文化”,当地的方言叫“吴方言”。因此,太伯既是吴氏始祖,也是东吴文化的宗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国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吴国的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和夫差时达到鼎盛。他们都是太伯的后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伯奔吴”把黄河流域的文明带到了南方。因此,在苏皖长江以南土地上称王的国君都沿用吴国这个古老的名字。比如,三国时期,孙权号称东吴大帝;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国国君杨行密(902年-937年)自称吴王;南唐末代国君李煜被宋太祖所灭,死后,北宋追封他为吴王;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前,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 年)元旦,被百官推举为吴王。这可能是朱元璋为昌溪吴氏宗祠题赐“第一世家”的历史缘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无锡鸿山泰伯墓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潭“叙伦堂”楹联的上联是“百年丕振延陵绪”,其中“延陵”是古代常州的地名,常州的人文始祖叫吴季札,他是太伯第十九世孙,春秋时吴王第四子,人称"延陵季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当时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季札墓葬于江阴申浦(今申港),墓前有传说为孔子所书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史称十字碑。季札的后代以“延陵”为郡望,所以楹联上“延陵”二字表明:石潭和昌溪的吴氏都是季札的后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眼又过了千年,到了唐朝初年(公元640年)季札后世子孙唐代大儒吴义方(吴太伯第60世孙)赴新安(今休宁)讲学,因喜爱当地山水,遂与时任歙县县令的父亲吴良举家由豫章(今南昌)迁居于此。吴义方有三个儿子,次子吴少微在公元684年得进士,是徽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官至左台监察御史,因此,吴少微的后代被称作左台吴氏。石潭村与昌溪村吴氏都是吴少微后代,他们是吴太伯第69世兄弟。这就是昌溪和石潭的吴氏祠堂共用“叙伦堂”名称的缘由。吴少微的后代,太伯第76世孙吴启生了两个儿子,一个迁居石潭村,另一个离开徽州北上。</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先祖吴少微公画像上的题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先祖吴少微公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上的一支人马经过四代人迁徙,辗转宣城等地,直到太伯第80世孙吴七三于南宋宝庆年间到达合肥附近的巢湖之滨定居,成为六家畈吴氏始祖。七三公的儿子又生了六个儿子,他们聚族而居,取村名为“六家畈”。“六家畈”是我父辈的老家,虽然我并不生长于那里,但父辈生前留下了文字记录,让我记住了“六家畈”这个家族的根,也推算出我是吴太伯的第100世孙。六家畈吴氏子孙遍及各地,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六家畈走出了800多名教授、专家和将军,海外侨胞3500余人、港澳台同胞5000余人。2006年5月28日,经安徽省政府同意,省侨办正式批准六家畈镇为“侨乡”,是为“江淮第一侨乡”,成了合肥至巢湖姥山岛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潭吴氏和六家畈吴氏共同的先祖吴启死后原先葬于歙县城南,历经七百余年,到了民国期间,因修筑徽杭公路,而迁葬于石潭村外的高岗。因此,石潭村也能算是我的老家。20年前,“六家畈”老家续修家谱,我参与了部分工作。2006年10月2日,在石潭村吴善槐先生的牵头下,六家畈吴氏代表一行九人,在原省侨联副主席吴世勋先生带领下,来到石潭寻根问祖,拜谒了启公墓。这样,石潭与六家畈的吴氏在分手八百多年后再次相逢。人们常常把“八百年前是一家”当作玩笑话,但是由于石潭和六家畈都保存了家谱,凭着两地的家谱记载,相互印证,“八百年前是一家”成了吴家历史上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06年六家畈吴氏与石潭吴氏在石潭春晖堂相聚</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历史悠悠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都有家国情怀,都认定自己是炎黄子孙。而炎黄子孙又由百家姓氏构成根基。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和战乱中,每个姓氏都曾经历过兴衰浮沉,很多家族的族谱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后代人寻根问祖变得困难重重。幸好石潭村还保留了传世的家谱,让我能厘清历史的脉络。</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潭村风光旖旎,是摄影家的天堂,对于我来说,是家族的根脉所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还能再次重游。</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撰文、摄影、朗读:雨田笠翁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谢谢收听收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2年10月8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无锡鸿山泰伯墓(摄于200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熟虞山仲雍墓(摄于2013)</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潭叙伦堂,春晖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