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本质,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数学组名师优课赏析第9期

锦上添花

各位老师,欢迎来到“名师优课赏析”,让我们走进名师,感受名师课堂的艺术与教学智慧,共赏、共享、共议,一起交流。<br>  <div>  我是本期的优课推荐人俞老师。</div> 本期推荐的是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平均数》。 吴正宪老师是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数学特级教师。 多年来,她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从“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步曲”,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div><br></div> 一、感知“平均数”,激活儿童已有经验<br> <div>  开课时吴老师借助真实情境,通过探究考试中的的平均分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含义,感受平均数具有代表性的特征。</div> 二、走进平均数,丰富对“平均数”的理解<div>  </div><div> 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用数形结合的形式展示出估的结果,让学生更直观认识到平均数介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评委的生动例子帮助儿童认识平均数的敏感性――易受极端数学的影响而变化。通过估一估、算一算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特点的感悟,使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更加全面、立体、丰富。</div><div> <br></div> 三、解决真问题,感悟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的理解要基于真实、现实的情境,吴老师选择了“修改1.1米免票标准”这一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挑战性。<div><br></div><div> </div> 平均数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自然要突出“数据分析观念”这一课程核心词的教学落实。“平均数”的学科本质是什么?从价值上看,它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从特征上看,它是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虚拟的数。整节课,吴老师淡化了计算操练,强调了意义体验。 <div><br></div><div> </div> 吴老师引导儿童经历数据分析、运用平均数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感受平均数的价值与统计意义。在不断对话、质疑、思考中,培育儿童的“数据分析观念",通过从网上收集、统计全部数据到抽样收集数据的多种方法的获得中﹐使儿童获得从随意性的经验判断到利用数据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形成决策合理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感受调查研究、整理收集分析数据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意义。 吴老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展开对于具体数据的分析、归纳、概括,又将“数据分析观念”教到实处。 <b></b>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正宪老师的课堂,用心聆听,课后欢迎您的分享。

平均数

老师

数学

数据分析

吴正宪

名师

优课

儿童

数据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