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往事:异域一家人和云南村

龙头

<p class="ql-block">一、滇南溃败,远走夷方</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卢汉顺应历史潮流,在昆明率领所属第九十三军、七十四军和省、市政府宣布起义。昆明起义后,1949年12月中旬,国民党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八军和第二十六军及其他部队共约4万余人,疯狂向昆明进攻。</p> <p class="ql-block">  南下解放大军急速驰援昆明,1950年1月,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指挥的第二野战军第十三军、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广西直插滇南,在元江两岸追歼狙击了蒋介石在中国大陆残存的最后嫡系部队第8军和第26军主力,经三昼夜激战,歼敌万余人。1950年2月解放军在“边纵”的配合下,发起滇南战役,除少数残敌逃出国境,共歼敌3.2万余人,粉碎了蒋介石把云南作为反共基地“重整西南河山”的迷梦。</p> <p class="ql-block">  1950年2月19日,当野战军把五星红旗插到中缅边境的打洛镇时,宣告着历时55天的滇南战役胜利结束。也是在这一天,国民党第8军237师709团少将团长李国辉,率1000多名残军从云南西盟佤山进入缅甸,随行的还有第8军军长李弥的贴身副官邓克保。李弥让邓克保跟随李国辉,是不希望这支部队脱离掌控,而是希望其在金三角建立反共基地,听候台湾指令。</p> <p class="ql-block"> 溃败后的国民党残余部队从云南西盟佤山进入缅甸,第三天(也说是第十二天,应是谭忠方面人员的回忆),部队前进到一个叫小孟棒的地方。从地图上看,国境线距离小勐捧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中间隔着一架被土著称为“野人山”的大山。在这里,李国辉(第8军237师709团长)所部600多人与谭忠(第26军93师278团副团长)所部800多人以及原远征军遗留的200余人共1500余众会合。1950年5月,这两只部队改编为“中华民国复兴部队93师”,共有战斗员1600余人,步枪卡宾枪千余枝,数十匹骡马,轻重机枪数十挺,迫击炮两门。李国辉出任总指挥兼第708团团长,谭忠任副总指挥兼第278团团长,钱运周任参谋长,下辖三个支队和两个特别大队,总部暂时设在小勐捧。</p> <p class="ql-block">  当时地处边境的云南永康县(后来划分为永德县和镇康县)有一家做马帮生意的大户人家,户主鲁镇东加入了永康县县长组织的剿共游击队,担任永康县保安大队大队长的就是后来进入泰北的“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第三军军长李文焕。离家前,鲁镇东特别叮咛妻子,“我们鲁家家财万贯,你们好好守在家里。”鲁莲芝的母亲杨小崇谨记丈夫的交代,如果遇上打仗全家就躲进地洞避难。看着子弹飞过头顶,仍然不敢做出逃的打算。直到有一天,堂舅跑来家里告诉母亲说,“阿姊,要准备逃了,等新政府来了,你们就要被抓去斗争了。”堂舅口中的“新政府”指的就是解放军。</p><p class="ql-block"> 1950年,解放军到了鲁家,家中长女鲁莲芝时年13岁,目睹和描述了家中被解放的过程:“他们很客气,什么东西都没拿,只是把蒋公的照片拆下来,丢到灶里头烧掉”。鲁莲芝还记得当时情景:他们还说,因为有人太穷了,所以他们是来救人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鲁莲芝的母亲没有相信这番说词,还是听了堂舅的话,全家人在解放军离开后,立即备马,连夜离开家乡。全家人包括老奶奶,连她在内五兄弟姊妺,加上小妈和她两个孩子,总共十来人、十三匹马。这支驼着人跟家当的鲁家马队,跨境到了缅甸。1950年,抵达缅甸的鲁家和与参加游击队的父亲会合了。</p> <p class="ql-block">二、借土养命,血战缅北</p><p class="ql-block"> 国军残部在金三角地区休养生息,借土养命,贩毒养军,盘根数年。为了能在当地扎下根,李国辉鼓励部众同当地人联姻,凡成功者奖励20块大洋,有争气者甚至娶到了当地土司的女儿。为了能获得收入,开展屯垦种地、跑马帮、武装护运等多种经营,终于站稳了脚跟。与父亲会合后,“我们用带来的鸦片在缅甸买了房子,买了地和猪仔。”鲁莲芝说,一家人准备就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  1950年3月13日,缅甸政府要求深入缅北的残军于4月30日前撤出缅甸,李国辉不予理会。1950年6月16日,缅甸国防军出动2万陆军配合空军与炮兵发动攻击。李国辉见缅军势大,主动放弃大其力一线阵地,撤到山区,在丛林中与缅军周旋。半个月后,李国辉见缅军疲惫,转守为攻,从小道出山,奇袭山下的缅军炮兵阵地,缴获100门大炮,然后用缴获而来的大炮轰击缅军。缅军纷纷败退,残军乘胜追击,夺回大其力。</p><p class="ql-block"> 这场历时40天的战争,缅甸国防军阵亡1500人,受伤3000余人,被俘302人。残军被打死408人,伤602人,残军大获全胜。本来,缅军可以重新组织力量继续围剿攻击残军,但从战争的角度分析,缅军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国民不尚武,军队许多年都难得遇到一次战争,打仗时拖家带口,信仰佛教,他们怕被俘的战士遭到杀害。老百姓纷纷向政府和国防军提出:马上与残军谈判,释放俘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蒋介石看到《曼谷日报》报道残军大败缅甸国防军的消息后,兴奋不已,马上派原第8军军长李弥返回金三角地区领导并发展壮大这支队伍,恢复对金三角残军供给,以图反攻大陆。1950年8月16日,李弥化装成商人,从泰国秘密潜入缅甸,在孟板地区与李国辉等人见面,从此直接掌控了逃缅残军,并很快组建了“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台湾当局随即与美国取得联系,美国派出军事顾问到金三角对残军进行训练,并每月给20万美元支持。</p> <p class="ql-block">三、反攻云南,威胁缅甸 </p><p class="ql-block"> 1951年4月-7月“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反攻云南,连夺4个县城(沧源、耿马、双江、澜沧)。在这四个县中,实际上耿马和双江并没有国军驻防进去,如果再分析的话,耿马、双江、澜沧三个县都是策反了地方民间武力,国军游击队自己占领的不过一个沧源而已。</p> <p class="ql-block">  6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四军军长李成芳亲率他的两个师:41师师长查玉升,42师师长廖永洲,分兵三路,从保山出发,一路攻双江,一路攻耿马,另一路包抄沧源的退路。“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终于落败,再次退回缅甸。</p> <p class="ql-block">  撤回孟萨后,随着朝鲜战争扩大,以及美国的支持,大批空降骨干、援助物资抵达缅北。金三角地区的残军势力不断壮大,进入军力鼎盛时期。李弥甚至在在孟萨修建了机场,用于运送兵力和各种武器弹药。还创办了“云南省反共抗俄大学”,李弥将军和李则芬将军分别担任校长和教育长,成为拥有三千人的边区最高学府,学校分设等于六个科系的六个大队──政工、军官(段希文任大队长)、财务、通讯、学生和行政大队。</p> <p class="ql-block">  鲁莲芝听从舅舅和表叔的建议,在缅甸加入了云南省反共抗俄大学政工队。16岁的她是队上年纪最小的女孩,意外地当起了爱神邱比特。当时,部队鼓励成员结婚,希望大家能够互相配对。被当成小妹妹的鲁莲芝常替他们传话,“那个叔叔喜欢你!”、“那个姊姊喜欢你!”</p> <p class="ql-block">  国民党残军在缅北长期赖着不走。到了1953年,李弥组织的“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游击总部”成立,下辖3个军区、3个军、20个纵队,总兵力达35000人。势力范围扩大到整个金三角约20万平方公里,面积约为台湾5倍多。这对缅甸政府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p><p class="ql-block"> 1953年4月,缅军发动了萨尔温江战役,包围了位于萨尔温江西岸重镇孟布。此时,李弥和一些高级幕僚仍住在曼谷,孟萨总部只有台湾派来的副总指挥李则芬和参谋长杜显信。孟布是缅东北的重要粮仓,李国辉驻守,任务一是征收粮食,二是护送从滇缅公路南下或从孟萨北上的官员和商队。战役打响后李国辉指挥被围部队从里往外打,杜显信指挥援军从外往里攻。缅军两面受敌,撤了出去。第二次进剿宣告失败。此役,缅军阵亡550人,伤1382人,残军阵亡仅52人,伤219人。</p> <p class="ql-block">四、历时八年,二度撤军</p><p class="ql-block"> 从1953年至1962年,缅甸与苏联在联合国控告台湾当局“入侵”。缅甸政府控告国民党军队侵略其领土,向联合国大会提供大量有关证据:照片、图片、缴获的文件、俘虏供词,以及枪械、实物和记者报道,铁证如山。“入侵缅甸事件”在许多中小国家引起强烈反响,老挝联合缅甸、泰国政府不断向联合国提出抗议,要求台湾当局撤回残军。联合国辩论成了声讨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大会,国民党代表成了过街老鼠,连美国大叔站出来也帮不了忙。</p> <p class="ql-block">  几个月后,联合国以压倒多数作出决议:一切外国军队必须立即无条件撤出缅甸领土,缅甸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得到尊重。经中(台湾当局)美缅泰四国会议谈判,蒋介石迫于联合国的压力,联合国每作出一次要求台湾当局撤回残军的决议,蒋介石就撤走几千人,联合国便经由泰国的同意,安排残军来到泰缅边境的金三角和清莱美斯乐,其中一部分分三批52个梯次遣回台湾。至1962年6月,三次撤军共撤回3万多人(也说2万多人)回台湾。</p> <p class="ql-block"> 缅北国军游击队正式撤退的日期是1953年11月5日,距1949年进入缅北,整整五年的岁月。在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前导下,游击队以整齐的行列,通过大其力,穿过缅泰国界河,到达泰国夜柿。</p><p class="ql-block"> 1953年,鲁莲芝的妈妈、奶奶与弟妹们搭飞机第一批前往台湾。虽然在政工队居间穿红线,自己却一个男生都看不上眼。“因为我一心一意就是要去台湾找我妈他们,其他事,我都不想。”鲁莲芝计划能跟着政工队搭机到台湾与家人会合。“几个月后,我终于见到我妈他们了。”鲁莲芝搭上最后一班从缅甸飞往台北松山机场的班机,政工队将她送到彰化溪州糖厂和家人会合。鲁莲芝说,妈妈一看到她,高兴地哭得要命,除了爸爸之外,一家人总算团聚了!父亲在与家人会合不久,因为与人结怨,担心遭到寻仇,离开了妻儿。当年离家的父亲,始终留在缅甸。后来鲁莲芝的大弟曾经借着跑船之便,特地到缅甸见过父亲一面。然而,鲁莲芝却从她离开缅甸后,就再也没见过父亲,她父亲六十岁时就因为气喘过世。</p><p class="ql-block"> 1953年11月18日,残军开始撤往台湾,到1954年3月,李弥的总部、第8军军部、第26军军部、93师、193师、直属第4纵队、10纵队、第18纵队、第21纵队,官兵和家属合计14472人撤到台湾。李弥军长的贴身副官邓克保和妻子政芬是第三批撤退的,那已是1954年3月。他们与张复生团长等同机撤退,因飞机失事降落泰国彭世洛堡机场住了两天后又返回大其力。</p><p class="ql-block"> 李弥在金三角地区拥兵自重,刷足存在感,并发表不当言论,诸如“当不了云南王,但做缅甸王没问题”之云。对撤军命令采取消极态度,只撤走老弱病残,要求“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李弥撤台后,蒋介石派出他的侍卫总长柳元麟中将赴金三角,领导残军,扩大队伍。柳元麟搜罗残军4500多人,成立“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1954年未撤退部队组建了志愿军总指挥部,总指挥:柳元麟,副总指挥:彭程、段希文、王少才、曹正元、夏超、夏季屏。下辖5个军,第一军(军长吕维英),第二军(军长甫景云),第三军(军长李文焕);第四军(军长张伟成);第五军(军长段希文)。柳元麟管控金三角期间,一方面尽量不去刺激缅甸政府和国防军,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当地土司头人、群众的支持,暂时得以休养生息,站稳脚跟,部队发展到8000多人。</p><p class="ql-block"> 从1957年开始,缅甸边防军就几次明求或暗示,希望中国边防部队在缅军对盘踞在"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军攻击时,进入缅甸境内给予协助。1960年底至1961年初,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坐镇指挥了中国边防部队与缅甸国防军在中缅边境"金三角"地区前后两次实施了联合清剿国民党残军的作战行动,史称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人民解放军前后两次出国作战,击毙残军师长2名,活捉副师长1名,共歼残军740人。</p><p class="ql-block"> 1961年在外界压力下第二次撤退。柳元麟总部及下属第一、二、四军部分官兵经由老挝、泰国空运返台。台湾国防部发言人证实,撤军已告完毕,“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番号取消。</p> <p class="ql-block">五、主力撤台,遗孤流落</p><p class="ql-block"> 未撤台人员均被台湾国防部认定为擅自脱离部队者,台湾方面不为其行动负责。宣告“当地军人”再有任何行动,与“中华民国政府”无关。</p><p class="ql-block"> 第三、五军大部分云南籍官兵,由于与当地各种融合,很多人也在当地组建了家庭,不愿意撤离,拒不执行命令,自动返回金三角。所剩残余约数千人,留在泰缅边境,成为泰北孤军。不愿撤台的官兵多为云南人,除第三、五军较大两股外,其余零散人员各奔前程,或解甲归田,变成当地华侨;或投奔三、五军,背靠大树好乘凉;或拉起队伍自立门户,占山为王。</p><p class="ql-block"> 第三军军长李文焕<span style="font-size:18px;">撤退前的原话:台湾卵子大的地方,都挤在那里搞哪样?第三军(除14师外)主要将领和骨干基本上都是李文焕亲戚和乡党,</span>官兵原籍多为云南永康县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第三军留在金三角的部队有13师、8纵和独立8团,共1100人,最后驻地在唐窝。</p> <p class="ql-block">  第五军军长段希文,云南宣良县大渡口村人,1949年任国民党205师少将师长兼武汉卫戍区司令。当时兼任所谓“反共志愿军”副总指挥,1961年3月6日接到命令要他率领部队到孟萨机场,准备撤回台湾。结果,当他带领士兵在机场等待时,又接到蒋介石"明撤暗留"的台湾密令急电:留下来坚守,准备反攻大陆。这样,他和他的第5军又留了下来。第5军所辖的16师大部分是原93师老兵,19师原是金三角头人武装,20师主力是段希文从“云南省反共抗俄大学”军官队带出来的青年,官兵绝大多数是云南或缅北本地人,思乡情浓,乡土情结重。实际上段希文的第5军也只有3000多人,部队留守边区最后驻地在美斯乐。 美斯乐原是一个阿卡族人和傈僳族人混合居住的小村子,北距泰缅边界15公里,东到泰国清莱府70公里,山高谷深,寮、缅、泰三国政府鞭长莫及。</p> <p class="ql-block">  台湾当局虽然对段、李抗拒命令的行为感到恼怒,但是自家的儿子终归抛撇不下。后经蒋介石秘密下令,又将番号改为“东南亚人民反共志愿军游击总部”,下辖第三、五两军,段希文出任总指挥兼第五军军长,李文焕任副总指挥兼第三军军长。第五军段希文和第三军李文焕所领导的约四千名精锐反攻部队,化名为暗,抛弃了军籍,转进了泰国北部,泰国政府将他们称为——“国民党中国军队难民”。自此,他们就成了被隔绝在大山深处的泰北孤军。</p> <p class="ql-block">六、乱世枭雄,一声叹息</p><p class="ql-block"> 原国民党残军副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吕维英在柳元麟撤台后,立即在老部下中进行游说,招兵买马,重拉队伍,组建了“110特种部队”(其实就是雇佣军),几个月后终于招集拢一支大约三百人的队伍。这三百人都是精兵强将,武器精良,个个身经百战,他们中间有一批雄心勃勃的优秀军官,其中包括未来金三角的灵魂人物,国民党团长张苏泉和参谋长梁中英。张苏泉时任“110特种部队”参谋长。</p> <p class="ql-block">  吕将军决定向老挝北部琅南塔省发展,他打出“东南亚国际支援纵队”旗号,由美国情报局牵线,投靠老挝政府军富米·诺沙万将军,当起真正的国际雇佣军。吕将军将三百人编为三个连,称“110特种作战部队”,他亲自出任总指挥,张苏泉任参谋长,对外号称三千大军。不料老挝人对于这些让缅甸政府伤透脑筋的汉人军队理所当然怀有高度戒心,一是利用,二是消灭。一年之后的1962年,老挝成立三方临时民族团结政府,左中右各派坐在一起握手言欢,三方坐下来达成的第一个协议就是联合消灭国民党雇佣军。几天之后,这支伤痕累累的小部队终于突出重围,渡过湄公河回到金三角。当追兵远去,张苏泉清点人数,已经有三分之二官兵做了友军袭击的牺牲品。</p> <p class="ql-block">  吕维英大干一场东山再起的勃勃雄心再次化为泡影,他心灰意冷,变成一条丧家之犬,终于在一个暮色苍茫的夜晚悄悄离开队伍,独自去了泰国,在异国他乡销声匿迹地生活二十多年。八十年代中国中国改革开放,古稀之年的吕将军毅然踏上归程,在云南昆明见到日思夜念的亲人和子女。1992年秋天,老先生在昆明溘然仙逝,葬于著名的风景区筇竹寺玉案山,实现了叶落归根的人生夙愿。</p> <p class="ql-block">  吕维英独自去了泰国后,张苏泉便成为了这支残破不堪小队伍的首领。1963年,张苏泉和莱莫山土司的坤沙(汉名张奇夫)结识,具有丰富的亚热带地区丛林作战经验的张苏泉很快便成为坤沙蒙泰军的参谋长,为坤沙训练军队,指挥战斗,战胜了缅泰政府军的数十次围剿。开始毒枭生涯。1969年坤沙被政府军诱捕,1973年4月16日缅甸“泼水节”期间,张苏泉为救坤沙在掸邦首府东枝绑架了两名苏联医生贝柯密斯基和维诺格达道夫。1976年在张苏泉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下,坤沙从仰光逃脱回到了泰缅边境的金三角地区。坤沙出狱后,采纳张苏泉建议,将掸邦联合革命军总部秘密迁往金三角南部满星叠。坤沙在满星叠住了十几年,把这座深山野谷变成世界著名的毒品王国的心脏。1996年因掸族人的排汉运动(掸邦的大部分权力都掌握在汉人手里)导致内部分裂迫使坤沙和张苏泉向缅甸政府投诚,退隐江湖。2011年6月3日张苏泉在曼谷去世,死时84岁。</p> <p class="ql-block">七、孤军奋战,只为和平</p><p class="ql-block"> 第三军和第五军先后为过往泰缅边境的马帮押镖,并在地盘内设立关卡,收取过往商旅保护费。这些成了军队及眷属生存的重要来源。继段希文将军之后成为孤军领袖的雷雨田将军,为了美化当地荒凉的景色,派人广植樱花树,发展农业,改善了往日难民村的面貌。多年后,每逢春天,美斯乐一带由于樱花盛开而成为泰北最热门的赏樱胜地。即使当地的观光资源不若曼谷、芭达雅,就以清洁、卫生、舒适而论,当地生活水平堪属小康。</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后期,随着美国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失败,东南亚红色革命形势一浪高过一浪,苗共游击队开始对政权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以帕勐山、考科山和考牙山为根据地,下山袭击泰国县城,击毙县长和警察局长,然后打着红旗向泰国北方省会清莱府、帕尧府和难府挺进,要把武装革命的旗帜插遍整个泰国。大龙山脉地势复杂,百里之内皆大山,游击队占据的北麓叫帕勐山,状如一座天然城堡,只有一条小道可达主峰帕当峰。游击队把指挥部设在隐蔽的山洞里,构筑防御工事,派出游击队员四处出击,牵制不善爬山的政府军,迫使他们进行他们所不熟悉的丛林游击战。游击队员都是当地苗人,祖祖辈辈以山为家,擅长打猎和翻山越岭。</p><p class="ql-block"> 时,未来的政府总理差猜将军深谋远虑地开出一个安国治乱的良方:以至高无上的泰国拉玛九世国王普密蓬·阿杜德陛下的名义,征召同样令政府头痛的前国民党汉人军队前往帕勐山作战。这样既可招安盘踞金三角的汉人军队,又可达到消除游击队后患的目的。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几天以后,拉玛九世国王陛下在曼谷皇宫亲切会见段希文、李文焕、雷雨田和钱运周。经过一轮最后的艰苦谈判和讨价还价,将领与政府总理兼国防部长兼武装部队最高总司令江萨·差玛南陆军上将达成协议如下:汉人军队暂时更名为泰北人民武装自卫队,政府发给经费,补充武器弹药装备,一旦剿匪任务完成,国王即对全体官兵实行大赦。自卫队建制不变,保留武器,汉人官兵及家属就地加入泰国国籍等等。泰北孤军就这样被泰国政府收编,统辖权归于泰国政府。</p> <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4日,泰国国防部作出决定:请孤军出兵,攻打叭当反政府游击队,如果收复叭当,残军将被编为“泰北民众自卫队”,成为受泰国军方领导的民兵,不缴残军的枪支,积功获泰皇普密蓬颁授徽章、御赐泰国居留权,允许他们在美斯乐长期居住。有趣的是,不管残军番号怎么变,隶属于谁,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仍称他们为“93师”。</p><p class="ql-block"> 1981年2月又派“泰北民众自卫队”攻打考牙山反政府游击队,协助远征泰国政府非常头疼又久攻不下的苗共和泰共。经孤军多番浴血决战再决战,最后完全将之平定,孤军亦死伤过半。直到1981年,帮助泰国最终打败泰共后,泰北孤军和无国籍百姓的难民生活才渐渐有了转机。</p><p class="ql-block"> 1982年考科考牙大战之后,毗邻满星叠的泰军黑虎师大举围剿金三角蒙泰军坤沙张苏泉部,隆隆炮声传来,美斯乐家家户户提心吊胆夜不能寐,不是害怕炮弹落到自家头上,而是唯恐国王一声令下,男人又要被赶上战场当炮灰,去打那些张家军(蒙泰军的另一个称谓,因坤沙和张苏泉的中文名都姓张)的汉人同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孤军用生命换取胜利的奋斗精神感动了泰皇普密蓬,主动邀请孤军将领踏上泰京之路,御赐公民权和居留权,由此方确定了孤军在泰北以佣军形式长久驻留的必要性。在颁授典礼上,段希文向泰皇跪下领受,由衷感激普密蓬愿意收容这批哀哀欲绝、天地不容的国际孤儿。从这1981年起至1984年,泰北孤军逐步向泰国政府交出武器,战士全部退役成为纯粹的农民。</p><p class="ql-block"> 公元1992年,一条新闻传遍全世界:金三角汉人自卫队也就是前国民党残军,终于向泰国政府交出全部作战武器。至此,从1950年李国辉兵败大陆算起,这支创造金三角神话的汉人军队终于正式解体,变成真正的和平居民,而金三角泰国境内多达近百座汉人难民村不再拥有合法武装,成为名副其实的和平村。</p> <p class="ql-block">八、泰北美斯乐,台湾“荣民”村 </p><p class="ql-block"> (一) 泰北美斯乐云南村</p><p class="ql-block"> 1992年,这支无国籍流浪金三角的中国人包括他们的后代共60000余人,全部成为了泰国的公民,如今他们生活在泰国的美斯乐以及老挝、缅甸的边境线上,开荒种地,种茶叶,种水果,有的开展旅游业,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美斯乐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宁静的旅游村落。</p><p class="ql-block"> 美斯乐位于泰国北部清莱府美塞县美斯乐镇,地处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上,风景优美,山林层叠,全年气候温暖如春。从上世纪七十年代间开始,放下武器的原国民党九十三师部队人员受惠于皇家计划,从台湾引种乌龙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奠定了美斯乐茶业发展的先天优势。而今,美斯乐已有高山茶园,还拥有三家大型茶叶加工厂和四家茶叶加工家庭小作坊,年产茶叶数百吨。</p> <p class="ql-block">  在美斯乐,华文教育很受重视,人们过中国传统节日,学中文、说汉语(云南方言),传承着中华文化。春节的时候,"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年"、"春来百花香满地,日照万物喜临门"等一幅幅大红春联,醒目地张贴在村中各家各户的门口,喜气洋洋。村民家门上墙上贴的"福"、"春",也一如在中国所常见的倒过来贴。村中民居门口,大红灯笼高高挂。街上茶铺里的店主或店员,会操着云南临沧普洱口音的方言过来热情招呼:"来,噶吃茶?"</p> <p class="ql-block">  美斯乐是泰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和旅游圣地。浓接踵而来的游人,纷纷开办的旅馆、饭店、商铺等各类旅游设施,已经使这个安静、淳朴的山村渐渐改变,变得喧闹了许多,变得商风习习。有人迁往山下,有人进入都市,美斯乐还是美斯乐,保留着华人的传统。有人说它是泰国的"云南村",有人说它是泰国的"春城",也有人说它是泰国的"小中国"。不管是何种称谓,都赋予了美斯乐那段特有的历史渊源,美斯乐才格外受到中国人的注目。</p> <p class="ql-block">  (二)台湾云南村</p><p class="ql-block"> 撤台初期,台湾当局把残军及眷属安置于彰化溪洲、大林、雾峰等地的台糖糖厂仓库居住。鲁莲芝于1954年春搭上从缅甸飞往台北松山机场班机,落地后政工队将她送到彰化溪州糖厂和家人会合。1954年秋,台政府在桃园修建了可供530户人居住的宿舍,并将其命名为“忠贞新村”。当年每户就是30平方米左右的低矮瓦房,十户一排,每排中间可以通行两辆卡车。当年居住在忠贞新村的官兵属滇缅游击队,其家眷被台湾人称为婀娜的“摆夷”姑娘,整座村充满了云南风情,因此又被叫做“云南村”。</p> <p class="ql-block">  后来撤台的部队及眷属越来越多,安置范围集中于气候生态环境和滇缅一带差不多,与云南十分类似的台湾中部山区南投县,海拔在1700米至2200米之间,这是台湾唯一不靠海的县。1961年,一个批次的“游击队”连同眷属共253人去了台湾。 台当局便把南投县清境山开辟为清境农场,安置这批老兵及其眷属,他们分别居住在博望新村、定远新村和寿亭新村。</p> <p class="ql-block">  清境农场占地378公顷,最初由6个“荣民”(国民党退伍老兵)组成的眷村构成,共有79户人家。由于这批老兵的祖籍大多是云南,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人称农场为“云南村”。该批老兵和眷属中很多都是云南少数民族,其中以摆夷族(傣族)最多,所以,直到现在,摆夷文化还是当地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博望新村地理位置最高、海拔超过2000米。最开始时,博望新村有31户,整个村子里大人、小孩都一样讲云南方言,吃云南家常菜、开云南菜馆、过云南火把节。在博望新村,鲁文印带领家人经营着远近闻名的云南菜餐馆——清境鲁妈妈餐馆。他在跟博望新村的同辈人通电话时,讲的是流利的云南话。“我们从小就说云南话,因为父母都是云南人。”他说。民宿“滇缅之家”负责人、南投县云南同乡会理事长李克之,和鲁文印年纪相仿、一起长大。“我们这些云南人二代,聊天时说云南话是很自然的事。”李克之说。</p><p class="ql-block"> 50几年来,博望新村的谋生方式经历了几次重要变化。云一辈主要是种植蔬菜水果,生活比较艰苦。到了云二代,有两次产业转型,一是转到种植花卉,另外就是发展休闲观光业,旅游行业也把此地作为“云南村”来营销。农场的观光产业收入可观,有优质高山花卉、茶叶、水果、畜产品等外销。</p> <p class="ql-block">  50多年过去了,博望新村如今还剩下20几户,有的从原址搬出来在不远处建起了餐馆或民宿。二代们有的开起了民宿、餐馆,虽然他们经营的民宿、餐馆建筑、装饰风格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云南特色。还有的兼开民宿和从事种植业,也有以种植香水百合为主业的,据统计清境农场的香水百合产量占据台湾总产量的近八成。</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荣民”新村,建筑很难谈得上新,多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好后,重建过一次。其中的荣光新村自六十年代建好后就几乎没有大动过,只有门窗和一些基础设施升级换代过。村中的第一代“荣民”所剩无几,全部清境社区不超过5人。冷清的“荣民”新村成了游客观光的场所,村民们也乐得如此,就势将很多房子改成简易民宿做起生意。“滇缅之家”一类的民宿,在村子里有很多家。今后,“荣民”新村存在的意义更多是它自身的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云南省档案局(馆)授权发布 解放云南档案》(2019.10 云南网官方账号)</p><p class="ql-block">2.杨雅颖.《国共内战下带着鸦片骑马出逃的云南大家》.抢救迁台历史记忆库</p><p class="ql-block">3.柏杨.《异域》</p><p class="ql-block">4.邓贤.《流浪金三角》</p><p class="ql-block">5.《台湾清境有个“云南村”》.中国台湾网2017.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