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记忆》老照片之十三●农机往事

木子丰

<p class="ql-block">1959年4月,毛泽东在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所写的党内通信中强调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指示,为当时新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明确方向。</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农业机械化就有深入思考和认识。1937年他在《矛盾论》中就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强调,“要把一切党外农民,提高到无产阶级的水平”,“将来我们要搞机械化,要搞集体化,那就是提高他们”。</p> <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成都会议之后,经毛泽东主席的建议,全国上下从省到县相继成立了农机研究机构,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持。毛主席还亲自提议设立农业机械部,甚至说他可以兼任部长。他说:“要把农业机械分出来,搞一个小组,由总理专管,总理管不了我来管。把农业机械和其他机械放到一起,就把农业机械挤掉了”。他表示,可以“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来管农业机械,搞农业机械设计院”。在毛泽东的督促和关怀下,1959年8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部的决定,陈正人被任命为部长。为此,毛主席高兴地指出:“今年已经成立了农业机械部,农业机械化的实现,看来为期不远了”。农业机械部的设立,使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p> <p class="ql-block">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一元券画面上的拖拉机手原型是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关于农业机械化的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柞水县农机局于1972年成立,全称为“柞水县革命委员会农业机械局”,办公地址设在县城南街、紧靠后沟桥头路东,初成立时与当时的农械公司合署办公、政企合一,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经费由公司开支,业务工作由农械公司代办。1974年起公司与局经济分设;1976年农械公司迁出、政企分设。1981年初改名为“柞水县农机局”,1981年7月又改名为“柞水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县农机局的下属单位及其变化情况:县农械公司(1966年成立)、县农机管理站(1976年成立)、县农械厂(1979年底由工业局交农机局)、县农机研究所(1976年成立,1981年撤销);1980年开始常设县农机培训班;1978年成立营盘、石镇、凤镇、红岩寺、蔡玉窑五个区农机管理站。除宽坪公社外,35个公社均有农机站。</p> <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县农械公司购进4台手扶拖拉机,农械公司郭耀安、侯保健把拖拉机开到县城街道炫耀,引来满城的人看稀奇。</p> <p class="ql-block">图为手扶拖拉机(带旋耕机,柯尊恒驾驶)。柞水早先购进的是工农—15型,后来普遍使用的是南泥湾—12型。凡是通公路的社队基本上都有手扶拖拉机,石镇、红卫等大队拥有多台手扶拖拉机。</p> <p class="ql-block">下梁公社是最早使用拖拉机的地方,红卫大队的何霞亮是柞水县第一位拖拉机驾驶员,七十年代曾多次担任农机培训班教练员,在他的教育培养下,其长子何福银成为农机校职工,长期担任教练员。</p> <p class="ql-block">何霞亮(1942—2022)曾任下梁公社机站站长、红卫大队党支部书记等职,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那时山区农村没有交通车辆,拖拉机带拖斗往往成为交通工具,虽然明令禁止,但法难责众。</p> <p class="ql-block">图为延安——12型小四轮拖拉机</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拖拉机由县农机局计划分配,特别是推土机、大中型拖拉机开始时由国家全额投资,到后来国家投资大头,社队支付一小部分。</p> <p class="ql-block">图为铁牛—55大型拖拉机。当时柞水共有6台,分别配置在红岩寺、马家台、丰北河、云蒙、石坪公社机站和农机培训班。</p> <p class="ql-block">图为东方红—40型中型拖拉机,当时配置在太河、药王、城关、七坪、下梁、东坪、小岭、黄金、周垣、曹坪等公社机站。</p> <p class="ql-block">图为东方红—28中型拖拉机。当时主要配置在下梁、黄金、凤凰、杏坪、窑镇等公社机站。</p> <p class="ql-block">图为丰收—35中型拖拉机,是上世纪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中型拖拉机。当时分别配置在老林、下梁、城关、高桥、九间房、瓦房口、张家坪、肖台、铁佛、凤凰、银碗等公社机站。</p> <p class="ql-block">图为农机培训班的革新小翻斗</p> <p class="ql-block">1975年,农机局成立机耕队,将全县推土机集中管理,参加下梁明星、肖台人造平原等农业学大寨会战工程,机耕队于1979年10月解散。图为机耕队解散时分别留念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机耕队队员、柞水第一位女推土机手余金娥和她驾驶的东方红—54型推土机</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初期,柞水没有培训方向盘式拖拉机驾驶员的师资,加上那时大中型拖拉机很少,驾驶员要到商洛地区举办的培训班参加培训。县上于1974年开始培训大中型拖拉机驾驶员。1976年将培训柴油机手下放到各区办培训班。</p> <p class="ql-block">图为1971年3月商洛地区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合影。柞水县参加培训的有何霞亮等2人,二排左起第六是何霞亮。</p> <p class="ql-block">农机局与农机管理站当时是合署办公,农机培训班名义上隶属县农机管理站,实际上是农机局管理。农机培训最早是借用七坪国防2367工厂房舍举办,1978年移到下梁2349厂,1979年在下梁公社红卫大队征地建校。农机局并入农业局后,农机培训班改为农机培训学校,直属农业局。九十年代主要培训农用车驾驶员。2006年农机安全监理业务由农机管理站划归公安交警部门后,农机培训逐渐由社会上的驾校替代,农机校与农广校合并,农机校的院子被变卖。</p> <p class="ql-block">图为1979年5月10日大中型拖拉机驾驶员复训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1979年12月30日大中型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1979年12月30日农机培训班教职工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1981年春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1982年冬季大中小型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1983年第二期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农机修理培训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农机培训班教师胡从学向学员“单兵教练”讲授拖拉机维修保养知识</p> <p class="ql-block">图为柞水县第一位大拖拉机女驾驶员祁少云1976年在农机培训班担任教练员</p> <p class="ql-block">下梁公社机站的阮仕莲,既是东方红—28型拖拉机驾驶员,又是开车床的机修工,也是农机培训班临聘的教练员之一。</p> <p class="ql-block">图为九十年代农机培训学校的教练机</p>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是人民公社体制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农村,农业机械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拥有大型农机具的社队、 从事农机工作的干部、驾驶拖拉机的农机手都显得骄傲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1976年8月,经县委研究决定、县革委会发文通知,给凤镇区和城关、下梁、药王、黄金、凤凰、杏坪、红岩寺、张家坪、瓦房口、曹坪、窑镇11个公社配备农机专干。</p> <p class="ql-block">图为杏坪公社陶道海(左)、瓦房口公社李邦华(中)、凤凰公社汪英朴(右)三位农机专干合影(摄于1977年11月9日)</p> <p class="ql-block">1984年1月,县级党政机构改革时,撤销县农机局,业务工作及行政职能并入县农业局,农机局下属单位同步隶属农业局。图为1984年元旦柞水县农机局撤销前干部职工合影。</p> <p class="ql-block">到农机局撤销前的1983年年底,全县已从1969年只有88马力的农业机械,发展到拥有各种机械、半机械化农机具10916台件,农业机械总动力22906马力,价值422.89万元。有大、中、小型拖拉机共383台,其中个体289台,占到75%;有汽车37辆,其中个体35台,占95%。有1113个农机经营户,各种农机技术人员1349名,1983年全县劳动致富表彰大会中的“万元户”,农机户占的比重很大。农业机械化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项到多项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管理使用、供销修配、技术培训、安全监理等一套完整的体系,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于1982年曾受省农机局的嘉奖,农机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p> <p class="ql-block">1982年5月,李邦华(后排右二)代表柞水县农机局参加在延安召开的全省农机安全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图为参加会议的商洛地区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0年城市改造中,从农械公司院子中间“开膛破肚”,新开了一条横街,没钱给企业补偿,将其冠名为”农机路”。如今农械公司已无踪影,只留下农机路的路标和一台涂新的废旧铁牛—55大拖拉机耸立在街头,似乎在诉说当年农械公司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认识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因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所以将</span>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四化”的首要位置。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机械的科研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产品丰富多样,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郑重声明:</p><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的反映上世纪农业机械化的盛况,从网上下载了部分照片;所有老照片均系我在柞水政协工作期间政协干部职工多方征集,使用时未注明照片提供者和征集人姓名,敬请凉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