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活中,我们自怨自艾,我那么爱他,他却不能感受,到底是什么蒙蔽了了爱。我们语言的自动化反应真的表达了我们的爱意和善意吗?让我们一起解读可能中伤对方的语言习惯吧!通常,道德评判,比较,强人所难,推卸责任这样自动化的反应把我们的爱蒙蔽起来,妨碍了我们彼此的连接。</p><p class="ql-block">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恶的。例如:”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小气”,或者他人的做法一旦符合自己个人的利益点就说:“这个人很讨厌”……诸如此类的评论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不幸的是,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即使,他们屈服于外部或者内部的压力迎合我们,也很可能使他们心怀怨恨,并厌恶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行比较:和他人比较,拿以前比较同时也会蒙蔽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比如:“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的优秀,比起来你连垃圾都不如”,或者“你以前怎么怎么的,现在怎么这样,是我瞎了眼”,又或者“想当年,多少人羡慕我,现在,哎!”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评判他人或者自己,同样也不是善意的表达,正向的沟通。</p><p class="ql-block">强人所难:生活中,作为父母,我们的表达通常是指令式或者催促式的:“快吃饭,把饭吃完,不吃完今天就不去游乐场”“我是你的妈妈,我说了算”……这样,我们都在和孩子提要求,在强迫孩子按我的期待生活。小时候好好读书,考上理想的初中、高中。大了进个好的单位……我都这么努力了,孩子那不是”应当”的吗”?这个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会造成心灵的隔阂。</p><p class="ql-block">回避责任:“这是学校的规定”、“这是老师布置的”“孩子不听话我打了他”……幼儿方面:“他们都这样做了,我也不得不做”、“这是我妈叫我做的”……诸如此类,把责任归在某些力量的驱使、他人的行为、法律法规、行政命令、规章制度、同伴压力、无法控制的冲动都是回避责任的行为。而事实上,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p><p class="ql-block">所以,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也将会阻碍我们关系间的善意的传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