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由生本现状引发的习作方面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虞城县马牧小学 杨德星</p><p class="ql-block"> 最近,在上海,大家也在探讨:未来的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模样?教育应该培养出什么的人?有专家推测:几年后,就会出现一种人工智能,把它直接植入人的大脑,把一些记忆方面的东西通过人工智能直接输入人的大脑,这样,人的大脑里的内容就会丰富起来,但是什么东西不会被同时输入?人性和情感。那么,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国家高层也在关注这个问题。比如习主席强调的“五个打破”,第一个打破的就是“分数论”。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就是要从关注知识教学转向关注人的培养,包括我们现在提出的核心素养,都在关注“人的发展”。而小学阶段,要关注学生的“人的发展”,具体要关注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越来越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越发严重,因此,导致了孩子在做人上也出了问题。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上一代独生子女的教育本身就出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等,那么,他们在教育子女的上面就会更有问题,而且越发的觉得现在的孩子问题很严重。呈现出的这种严重剖析起来,大概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原生态家庭的影响,即在家庭教育当中存在许多缺失,比如:除了学习之外,其他的事情都是家长包办,而且在家里唯我独尊、自私忘形。再一方面是孩子的很多过剩的欲望导致了他在学习不均衡的方面而又得不到信息的满足,也会造成心里的问题。诸多此类,因此,我常思考:如何通过情感的交流、感染,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这种情感的交流表达,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此一来,我便想起了习作。</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习作,可习作是干什么用的?习作是不是就是考试用的?大家都知道:不是的。它是用来交流、交际和情感表达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培养孩子的习作能力,作为老师,我们的初衷是什么?是真的为了孩子的情感表达服务了吗?学生的情感表达是教学问题,还是教育问题?两者能不能分开?我们应该思考这些问题。再说孩子的本能,它所呈现出的三个重要方面是:第一个是好奇心。比好奇心更持久的是求知欲,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点:人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的属性——言语表达,这同样是孩子的一个本能,即表达欲,所以,学习语言、进行表达是孩子的一种本能的东西。那么,在学生发展的过程当中,这种本能的东西,凭借着后天的学习、锻炼、创新等过程,就会成为一种本领。这种本领不但是孩子按照老师预定的某种模式、某种方法传授给他的,更是孩子自己习得的。因此,我就想:我们在做习作的时候能不能真的使习作成为孩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工具,成为对自己内心情感宣泄的一种手段,让孩子真的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在习作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孩子情感表达的是否清晰,语言是否准确,那么,我们能不能跟孩子在心里达到一种共振?能不能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体会他们的情感,去感受他们的语言,去思考他们的思维,给他们以鼓励和褒奖,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打开?是不是做到了在这种守和陪伴的过程当中,逐渐地让孩子有一种自知、自信,让他们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我觉得习作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教学,应该是教学和育人统一的教育,是在关注学生情感和思维慢慢发展过程当中的一种守候。再者,我们要注重孩子真的体验、真的生活、真的情感、真的表达,因此说“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你是否真的呵护了孩子的生活和生命中的真实的东西,这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说做人要做到“真善美”,有人说善和美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但是我说最难做到的就是一个“真”字。作为一位老师,如果有仁爱之心,在习作这一过程当中,一定会呵护孩子的这种成长。如果这个孩子表达很真实,他对你敞开了心扉,那么你又有什么权利不与他共契,不与他有一种内心的链接,去接纳孩子,去呵护孩子的成长?我们要想法设法让孩子的语言更丰富,情感更多样,思维更活跃。如果我们这样去做了,作为老师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的“善”是什么?宽容!有了前面的真实和善,美就是一种境界。如果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那么我们就用这种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让孩子逐渐自信起来,强大起来。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大的美是什么?是师生共融的一种感恩之美。如果我们师生拥有了这种感恩之美,我们的习作教育也就成功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在这种“真善美”的理念下去做习作教育。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很好地反省:我们在呵护学生真实成长的过程当中做了什么?有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我们的宽容还是停留在简单的表扬上吗?我们的宽容在赏析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凝练和提升,有没有情感的传承,有没有对学生产生思维的开启,有没有为孩子打开创新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向先贤学习,经常反思我们的教学,才能有所成长,有所进步。</p> <p class="ql-block">美篇:王艳</p><p class="ql-block">审核:杨德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