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小学教育集团·素养篇】三秦娃吼秦腔 嘹咋咧

大雁塔小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其自带的西北特色元素一直以来都是这座城市独特的符号,西北人豪爽的性格也造就了这里的粗犷而豪迈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统治者始皇帝嬴政就长眠于此。秦人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无论是从饮食文化还是性格上,都在这片土地上深深地扎了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至今日这里的很多文化习俗都和“秦”息息相关,比如这里的地方戏曲代表就被称为“秦腔”,这也是西安悠久历史的体现之一。</p> 秦腔知多少 秦腔一吼病毒抖三抖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熟悉的“嬴政”“周仁”“黄桂英”“穆桂英”等核酸贴纸,他们的设计灵感,都是来自于“中国戏曲的鼻祖”——秦腔。</p> 《千古一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腔《千古一帝》主要讲述秦始皇嬴政加冕亲政后,力图富国强兵,统一华夏的故事。由当时初出茅庐的李东桥扮演的嬴政,重用贤臣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积极变革,最终在万千臣民将士的拥戴下,平定内部保守势力的叛乱,然后领军东出函谷关,拉开了气势恢宏的统一六国战争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5年12月5日,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演出的秦腔《千古一帝》在北京首演成功,习仲勋等中央领导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对演出成功表示祝贺。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嬴政”这一核酸检测贴纸的人物形象,正是根据1987年秦腔武生李东桥(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在2013年第26届戏剧梅花奖中荣获二度梅花奖)在秦腔电影《千古一帝》中嬴政的扮相所设计。</p> 《周仁回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仁回府》是秦腔八大本之一,早期剧名又称《忠义侠》,该戏曲被称为秦腔的代名词。主要讲述了严嵩的干儿子严年垂涎杜文学之妻,遂诬告杜文学并将其流放岭南。杜文学临行前将妻跪托于认弟周仁。杜文学门客奉承东告密,严年赐官周仁令其献嫂。周仁与妻暗中计议,以妻扮其嫂,献于严年,自己携嫂出逃。妻至严府,杀严贼不成,自杀身亡。后杜文学冤雪释归,见周仁,怒责。杜文学之妻出面痛说原委,真相始明。 其中《悔路》《回府》《夜逃》《哭墓》系优秀折子戏。</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周仁——杨升娟</b></h1><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仁”出自 《周仁回府》,设计原型为西演·西安三意社戏曲演员“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杨升娟。2021年,杨升娟凭借新排传统秦腔戏《周仁》,成功摘得“梅花奖”,成为该届梅花奖中唯一获奖的陕西演员、秦腔演员。《周仁》同样成为该届梅花奖西北五省唯一一台秦腔剧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仁》作为西北五省地区脍炙人口的一部经典剧目,每段唱腔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段。“第九代周仁”杨升娟更是将自己多年在舞台上积累的经验融会贯通,将戏曲的程式技巧融进人物的情绪之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周仁”形象。</p> 《火焰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火焰驹》主要讲述宋时,番邦北狄王造反李彦荣奉命挂帅出征。该剧是清乾隆年间,陕西剧作家李芳桂(又称“李十三”)的“十大本”之一,讲述的是一匹奔跑时四蹄生火的良马,为一对遭人构陷的良人传信的故事。作为剧中女主角,“黄桂英”重情重义,对爱情坚贞不渝。《火焰驹》流传久远,版本甚多,除演出本戏外,其中《卖水》《打路》《祭桩》等折戏亦经常单独演出,《表花》《赏景》更是脍炙人口的驰名唱段。</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黄桂英——侯红琴</b></h1><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桂英”出自秦腔经典剧目《火焰驹》,以西演·西安三意社社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白玉兰奖”获得者侯红琴作为人物原型而设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0年,侯红琴凭借《火焰驹》中“黄桂英”一角,成功摘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19年,献礼新中国70华诞,西安秦腔剧院晋京展演周,由侯红琴、张涛等主演的《火焰驹》赴京上演,观众们竞相观看,现场一票难求。而今,在西北五省的大地上,西演·西安三意社每到一处,呼声最高现场最为火爆的依然是这部久演不衰的《火焰驹》。不论是在城市剧场还是在农村舞台,侯红琴每次演出《火焰驹》总是全神贯注,全情投入,甚至让观众难以分清谁是侯红琴谁又是黄桂英。</p> 《杨门女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腔《杨门女将》主要讲述年满百岁的佘太君正在为镇守边关的孙儿杨宗保举办五十寿辰,忽传噩耗,宗保不幸阵亡。这时朝廷畏惧强敌,意欲求和,佘太君力抑悲痛,率领居孀的儿媳、孙媳和重孙杨文广等,慷慨激昂地驳斥了主和派的谬见,凛然挂帅,全家出征,一举歼灭了西夏兵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门女将》是新编秦腔历史剧。1960年根据同名京剧移植改编而成,而京剧版则是中国京剧院1959年根据扬剧《百岁挂帅》移植而来。陈尚华、刘养民等进行了剧本改编工作。秦腔版《杨门女将》首演阵容由西安秦腔剧院三团担任,演员有王玉琴、肖若兰、李毓琳、刘茹慧等,唱腔设计由陈尚华和张森龄等担任。六十年间,经过历代艺术家精心打磨,秦腔《杨门女将》已经成为光耀三秦剧坛的剧目之一。</p> 秦腔里的“绝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腔是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武术、杂技融会贯通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秦腔的表演手段也和其他剧种一样讲究唱、念、做、打四功,以及手、口、眼、身、步五法,通过这些基本手段塑造舞台角色形象,表达人物角色的思想,体现剧情。为了增强舞台表演的感染力,强化艺术表现效果,秦腔艺人在贴近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创造出多种特技、绝技,如吹火、变脸、顶灯、甩发等。四功五法、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形神兼备的秦腔表演绝技相结合,形成了秦腔独树一帜的表演特色与美学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分享以下七种秦腔表演绝技。</p> 髯口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髯口功,亦称“口条功”、“耍髯口”等。借助戏中生、净角色所戴假胡须作不同舞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一种技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腔角色装扮中的发型和胡须往往体现着人物的身份,自然胡须便成为了绝佳的舞台表演道具。胡须表演可以概括为托须、摇须、摆须、弹须、搂须、推须、噙须、抓须、挑须、甩须、抖须、飘须、磕须、绕须、吹须、捋须、端须、撩须等。捋胡须的表演程式一般表示思考或凝视的神态;端须中有害羞的含义;摆须用来表现急切的神态;绕须的表演程式表达着人物悲愤的情绪;撩须暗示着冲动;吹须通常用来表达恼怒与怨恨;噙须的动作表示角色在暗下决心;挑须表达情绪十分焦急或犹豫、举棋不定;磕须表示人物的坚强果断;甩须表演揭示着人物悲愤的情绪;飘须表示情绪的兴奋和喜悦;推须和搂须的动作都有等待与观望的含义。</p> 帽翅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帽翅功,亦称“耍帽翅”。用头、颈功操纵两支帽翅作不同闪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通常用于戴纱帽的男性角色。如戏中县官一类的人物,当遇到难题或苦思良策时,都要进行帽翅表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帽翅表演中,配合帽翅不同的活动,表达着角色内心情绪的变化。左右两支帽翅上下同时闪动的,称为“双翅闪”;左右两支帽翅相互倒换上下闪动或者一前一后轮转闪动的称“滚翅闪”或“绞翅闪”;左右两支帽翅由里而外反向轮转闪动的,称“反翅闪”。戏中多为三种闪翅联套轮番进行表演。“单翅闪”即一翅不动,一翅作上、下、前、后闪动,然后再稳住闪动的一翅,使不曾闪动的一翅作同样的表演,技巧难度最大。帽翅的表演可以塑造出人物内心欢喜快乐、忐忑不安、痛苦难当、焦虑不安等丰富的情感变化。</p> 水袖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袖功,秦腔表演程式技巧。水袖是在戏曲服装中蟒袍、道袍、官衣、氅、褶子等袖口上缝制的一段白绸,因其甩动时形似水袖,故名水袖功。演员常借它进行各种花式表演,来表现剧种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感情。水袖表演可分为抛、捉、抖、扬、绕、翻、缠、抓、冲、拉、撩、提等,可以单手表演,也可以双手同时表演,又分正(身)、斜(身)、转(身)、翻(身)、背(身)等几种表演姿态。水袖表演在秦腔舞台上运用极广,生、旦、净、丑几乎各有一套程式技巧。特别是秦腔花旦,小旦演员,创造出数十种以上的水袖舞蹈姿势,加强了水袖的舞台表现作用。</p> 翎子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亦称“雉尾功”、“耍翎子”,秦腔道具表演技巧。“翎子”即雉尾(野鸡尾毛),是插在英俊生旦武将及番邦男女将领所戴头盔上的装饰性道具,一般为两支,长达五六尺,作用在于帮助演员表演各种优美舞蹈,加强情感的表达。其演技大致可概括为摆、绕、拉、按、抖、噙、竖、颤等八法,可以表达人物的惊喜、愤怒、慌乱、得意、轻佻、挑逗等多种情态。摆翎表示得意和欢快;绕翎分“大绕”和“小绕”,有戏弄对方之意;拉翎分为“单手拉翎”和“双手拉翎”,多用在亮相或造型中,显示人物的气质与风采;按翎表示气愤;颤翎也有气急败坏之意;竖翎优势表达醉意,有时表达得意的心态;噙翎多用于亮相的时候,可揭示人物精神状态;抖翎有时表现人物的凶残暴戾、奸诈狡猾,有时也表达气急败坏、怒不可遏的情感。</p> 顶灯表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腔表演特技,常用在秦腔的丑角表演中。演法为:先用一只白质瓷碗,内放置稠薯泥,薯泥内插点染的蜡烛,置于丑角剃光的头之上。演员头顶油灯,做出下腰、劈叉、钻桌子、上椅子、躺下、趴下、三跪九叩首等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要求碗不洒、烛不灭。表演者全凭头、颈控制功夫,掌握重心。</p> 吹火表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吹火亦称“喷火”,多用于表现妖怪、鬼魂等角色的恐怖、法力无边。演员嘴里的火来自含着的松香包,演员将松香喷向火把,就会出现火势。擅长表演吹火的演员能够吹出长达四五尺的火龙,甚至吹出腾空而起的一朵朵蘑菇云火。他们采用直吹、斜吹、仰吹、翻身吹、鹞子翻身吹、单口吹、连口吹等方式,表演出各种各样令人惊叹的火的造型,耀眼瑰丽、令人惊叹。</p> 耍牙表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耍牙,亦称“耍獠牙”,秦腔表演特技,用来表现舞台人物凶恶丑陋的形象,阳间人物与妖怪鬼魅皆可用之。牙技分为“咬牙”和“耍牙”两种。咬牙也叫磨牙,发出咯吱咯吱磨牙的声音,常用于表示咬牙切齿的恨;耍牙是演员预先含在口内两颗或者四颗猪骨或木质虎牙,在亮相时吐出口角,时而上翘,时而下弯,时而左右摆动的表演技巧。耍牙花样繁多,饶舌齿、平插齿、双贴颔、羊角齿、双钩舌等皆为常用技法。</p> 秦腔片段欣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腔艺术传承千年,其遵从表达情感有动作,有动作就有章法的表演程式,环环相扣合乎规范,塑造出无数丰满打动人心的舞台形象。相信今后的秦腔舞台艺术会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震撼人心、精彩绝伦的艺术新作!</p> <h5>文字编辑:教导处<br>美篇编辑:李矫燕<br>【部分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