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美 逗街之韵

觀海聼濤

<h3>  人生处处有美。<br>  而建筑之美,更是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可赏的。王澍说,“那些好建筑,你能从中看见一种真正平静的美好生活状态”。<br>  发现这种美、欣赏这种美,需要知识的累积,但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追寻美的渴望。美学不只在知识范畴,从根本上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会如何审美,生命才会从眼前的苟且升华为一场追寻美的旅程。<br>  前一段写了一篇短文《建筑之美 老街之魅》,谈了自己对商城北大街老街改建项目的一点观感。有朋友问,商城的平安驿·逗街现在不是更火吗?那里的建筑不是更让人印象深刻吗?为什么不写一写?<br>  其实之前我以文言文的形式写过一篇《平安驿游记》,只是其中涉及建筑方面的并不多。之所以如此,一方面逗街属于新建的仿古建筑群,而仿古建筑始终有着粗制滥造和山寨的恶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逗街的建筑较多、较复杂,不知从何写起。<br>  近日,我将日前在逗街拍摄的一些照片整理了一下,忽然有了从建筑角度写写逗街的冲动和灵感。一是因为逗街的仿古建筑,其建筑工艺水平,相较老街改造这样的项目更胜一筹,在摒弃了粗制滥造和随意山寨的劣性后,仿古建筑代表着一种历史积淀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赓续和弘扬;二是因为逗街丰富的建筑类型,正适合用于对传统建筑常识做最基础的介绍,独乐乐不如与人乐,让更多的人感受传统建筑之美,不亦乐乎?<br>  说起传统建筑,人们很容易想起几进几出的北京四合院、高墙壁垒的山西大宅院、白墙青瓦的江南民居,还有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不同地域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各具形态,但其组合群落、空间布局、间架结构、建筑材料以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又有着许多共通之处。</h3> <h3>  走近逗街,就像走近一座民俗小镇,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坐落在陶家河畔,与毗邻的现代高层建筑既有反差,却又毫无违和感。远远望去,就像一幅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水毓秀一处、今古文明融贯一城的优美画卷。<br>  西方建筑是院在外,即庭院包围房屋,中国传统建筑则相反,是院在内,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逗街就是这样的一个建筑群落。从门楼进入,以观景小山为中心,分别由环龙碑广场建筑群、双侧商业步行街建筑群、环水景建筑群、单侧商业街建筑群等多个建筑单元,形成一条生动流畅的动线,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落。<br>  这种内向环绕型的建筑空间模式,不但是形式上的,更是有意境的。建筑群落之中,既有楼阁苑馆,又有廊亭轩榭,更以山丘、树木、池水、墙垣和独立院落分割出既相融相通、又自成体系的不同空间。一步一景,步移景换,转角处自有澜庭。行之,可观肆坊行号;驻足,可闻鸟语花香。<br>  这种一街一院相连、一草一木会心的意境,正如古诗中那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既层层递进令人目不暇接,又恬淡幽深令人心气平和。</h3> <h3>逗街实景<br></h3> <h3>  内向环绕型结构是建筑群落的整体结构,就单个建筑而言,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br>  走进逗街两旁的商铺,稍加注意,你会看到房屋山墙中包裹着的立柱和柱上的梁椽,梁柱的结构大致分两种。<br>  屋基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短柱,其上再放梁,这样层叠而上。每层梁两端并承檩,最上层梁中央立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的建筑,被称为抬梁式建筑。抬梁式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br></h3> <h3>  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被称为穿斗式结构。穿斗式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br></h3> <h3>图例与逗街实景案例<br></h3> <h3><br>  逗街的房屋,既有抬梁式的也有穿斗式的。无论是哪一种,由于都是以木构架为主,屋顶与房檐的重量直接或者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因此都属于框架结构。“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出了中国传统建筑这种框架结构的特点,体现出了古人的智慧。而欧洲国家则是从十九世纪才开始在建筑设计上广泛应用框架结构的。<br>  单个建筑的结构形式,从构成上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而从外观上,则分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也就是所谓的上中下“三分”。其中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有时几乎和屋身同高。</h3> <h3>  说到屋顶,这是我国传统建筑最富特色的部分,没有之一。传统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且有等级之分,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八角等变化。<br>  游历逗街,粗略地看了一下,屋顶的式样至少有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攒尖顶、扇形顶等几种,单檐、重檐皆有之。<br></h3> <h3>  硬山顶是逗街建筑应用最多的屋顶样式,这是由逗街临街店铺与周边店铺延绵相接的特点决定的。硬山顶五脊二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与山墙齐平,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凛头全部封住,既不妨碍与相邻建筑的衔接,又有利于防火。也正因为如此,虽然硬山顶是一种低等级的屋顶样式,但却被皇家采用,清代曾经专门将紫禁城大部分两庑殿房改造为硬山顶样式。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营造法式》中未有记载,只在明清以后才出现在我国住宅建筑中,因排水效果略差,山墙易遭雨水侵蚀,因此多应用于降水量较少的北方地区。</h3> <h3>  与硬山顶相对应的是悬山顶。悬山顶又称挑山顶,亦有五脊二坡。与硬山顶不同,悬山顶样式的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并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因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挑山”之名由此而来。逗街中悬山顶样式房屋不多,约莫有三五处,多在联排建筑群落的末端。<br></h3> <h3>图例与逗街实景案例<br></h3> <h3>  庑殿式屋顶五脊四坡,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非常特别。庑殿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在古代只有最尊贵的建筑物才可以使用,如宫殿、庙宇殿堂等,故宫太和殿即为庑殿顶。<br>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如宫中建筑、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多袭用歇山屋顶。逗街中部山顶上的状元楼、观景轩皆为歇山顶。而逗街的门楼则为歇山顶与勾连搭顶的混合样式,外观上更加恢弘大气。<br></h3> <h3>图例及逗街实景案例<br></h3> <h3>  逗街中的商业步行街并非直街,有一定的弯曲弧度。这也使得临街的部分商铺,其屋顶造型为扇形顶。<br></h3> <h3>图例与逗街实景案例<br></h3> <h3>  攒尖顶无正脊,只有垂脊。根据脊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还有无垂脊的圆角攒尖顶。攒尖顶多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亭、塔等,楼宇大殿采用此样式的较少,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北京天坛的祈年殿了。逗街之中,唯一使用攒尖顶样式的,是山丘景观旁的木亭,为带宝顶的六角攒尖顶。<br></h3> <h3>图例与逗街实景案例<br></h3> <h3>  逗街建筑屋顶,大多为单檐。采用重檐样式的,应该只有入口处的门楼和山顶的状元楼。</h3> <h3>  传统建筑的屋顶式样丰富,屋顶装饰也是各式各样。屋顶式样有等级高低之分,屋顶装饰也同样区分等级。<br>  屋顶装饰主要有脊饰、山花、悬鱼、藻井以及瓦作。<br>  脊饰,顾名思义,就是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吻、脊刹,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h3> <h3>  鸱吻,一般用于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又名螭吻、鸱尾,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龙之九子,口阔噪粗,平生好吞,多做张口吞脊状,其形象、名称在不同历史阶段逐渐演变。鸱吻既有装饰的艺术功用,又可在正脊两端收尾以防雨水浸透,把建筑的功用性与艺术造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古代建筑者的巧思。<br>  逗街的建筑中,门楼上的鸱吻采用的是精美的石雕工艺,而其他建筑则以瓦片相叠,构造出简单明快的造型以替代鸱吻,这也是过去民居中常见的做法。<br></h3> <h3>图例与逗街实景案例<br></h3> <h3>  脊刹位于屋顶正脊的中央,佛教建筑的脊刹一般是宝瓶宝塔状,道教建筑则为楼阁状,而以灰瓦组合成脊刹的则大多是民居。逗街的建筑大多有脊刹,多以灰瓦组合成莲花、宝钱、三花聚顶等图案,寓意吉星高照、福禄、智慧、平安。<br></h3> <h3>图例与逗街实景案例<br></h3> <h3>  传统建筑的屋脊上,除了正脊两端的吻之外,还有很多走兽类的装饰,位于垂脊或戗脊的脊端。它们的排列和所用数量是很有讲究的,其最高等级是十个,外加一个跨凤仙人。按顺序分别是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古代常见九脊十兽、五脊六兽,到了清代则规定,仙人后面的走兽应为单数,按三、五、七、九排列设置,建筑等级越高,走兽的数量越多。<br><br></h3> <h3>图例与逗街实景案例<br></h3> <h3>  垂脊末端是为檐角。传统建筑的檐角多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br>  “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诗经》中这段优美的诗句,正是描述传统建筑屋宇和飞檐形态的。在中国传统宅院的营造中,飞檐是画龙点睛之笔。通过檐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h3> <h3>  逗街建筑群中的飞檐各具形态,不同的形式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威严、或质朴、或轻灵。当你仰望那些高高翘起的檐角,在赞叹传统建筑工艺精巧之余,是不是也总有⼀种放飞思绪、轻盈腾飞的感觉?<br>  “疏雨潇潇吹檐角,琵琶声声乱黄昏。”待到黄昏时分,看暮色中那飞翘的檐角衔来一轮圆月,又不由让人心生岁月静好、生命如歌的感叹。<br></h3> <h3>逗街实景<br></h3> <h3>  与飞檐对应的是斗拱。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虽然它不属于屋顶装饰,但因与飞檐密不可分,在这里与飞檐一并介绍。<br>  如果你穿过逗街的门楼,转身可见后侧的一座戏台。抬头看向戏台檐角,在屋檐和立柱之间,有一组组由许多构件组成的托座,这就是“斗拱”。斗拱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独特的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和减震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br></h3> <h3>  林徽因曾说:“斗拱和他们所承托的庄严的屋顶,都是中国建筑上独有的特征,和欧洲教堂石骨发券结构一样,都是人类在建筑上所达到的高度艺术性的工程。”<br>  印象中的林徽因,身上总有一股优雅的气质,在民国乱世的乱象中,如此卓尔不群,如此风华绝代,有如她笔下的“人间四月天”。 就是这样一位才女,历经25年,遍历15省,考察测绘2738处古建筑物,写下十余篇关于传统建筑的建筑学作品,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br></h3> <h3>林徽因及其绘制的斗拱结构图手稿<br></h3> <h3>  像林徽因这么一个秀气的女子很难将她与建筑联系到一块的,可是林徽因就是喜欢建筑。在她眼里,这些死板和沉闷的建筑是“石头的史诗”,是“凝固的音乐”,是灵魂和思想创造出来的结晶体。</h3> <h3>  这样一个女子,她钟情艺术,发现艺术之美,更懂得生活的真谛。</h3> <h3>  林徽因对斗拱构件间的榫卯结构也大加赞赏。榫卯工艺在传统建筑中,不仅用于斗拱,在柱、梁、檩、椽、斜撑上也大量应用,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和传统木工家具制作中的榫卯工艺一道,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文化遗产,堪称国粹。<br>  逗街的斗拱,多见于相对独立的建筑,如门楼、状元楼等。除了在建筑物外部的外檐斗拱,还有在屋内的内檐斗拱,这两种类型的斗拱在逗街都可见到。<br></h3> <h3>逗街内檐、外檐斗拱实例<br></h3> <h3>  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由于山花是歇山顶特有的,所以在逗街中只有在中部山顶上的状元楼和观景轩可以见到。<br></h3> <h3>图例与逗街实景案例<br></h3> <h3>  悬鱼位于悬山或者歇山建筑两端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是一种建筑装饰,多用木板雕刻而成,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所以被称为“悬鱼”。悬鱼多见于悬山和歇山结构的山墙顶部,由于逗街建筑多为硬山顶,笔者至今在逗街尚未发现悬鱼这种装饰。或许您在逗街游览时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也难说,这种无意间的惊喜更让人开心,这也许就是村上春树所谓的微不足道的“小确幸”吧。<br><br></h3> <h3>  藻井又称“绮井”、“覆海”,是我国传统建筑中一种室内天棚装修艺术形式。之所以被称为“井”,是因为其结构纵横交错,层叠上升,有如井的形状。藻井的每一格为一井,饰以花纹、雕刻、彩画,华美精致,十分具有艺术特色和视觉表现力,是凝聚在屋顶上的华美符号,它蕴涵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也为中国古代建筑增添了无穷的意味。藻井多见于富丽堂皇的建筑中,逗街中大多为民居,只有门楼和少数单体建筑之中可见藻井。<br><br></h3> <h3>图例与逗街实景案例</h3> <h3>  瓦作也叫瓦件,施于屋顶,是用于遮挡雨雪的建筑材料。中国最早的瓦作出现在西周时期,均为陶瓦。琉璃瓦最早则出现在北魏时期。瓦作包括板瓦、筒瓦、勾头、滴水瓦、帽钉。<br></h3> <h3>  板瓦、筒瓦即常说的瓦片,一种为板状,一种为筒状,故而得名。筒瓦多用于大型庙宇和宫殿,而逗街建筑多为陶制的青灰色板瓦。青瓦文化是传统建筑中的又一大特色,由来已久且经久不衰。<br>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古人以青为美,青色作为一种简单清爽的底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象征着传统、古朴和端庄、典雅。一般来说,庄重的器物和服饰常常都会采用青色,以凸显稳重和底蕴。<br>  《说文解字》中云,“青,东方色也,木生火,火生丹,丹青之信,言必然。”青色是东方之色,它蕴涵着古人独有的含蓄、沉静、淡泊,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色彩本身,更是体现了古人细致入微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是一种物我合一的独特意蕴和艺术之美。<br>  我们的先辈在青瓦低檐下,繁衍生息,度过岁月沧桑。那片片起伏的镶嵌在屋顶的青瓦,也成为中国建筑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br></h3> <h3>图例与逗街实景案例</h3> <h3>  滴水瓦,靠近房檐处。板瓦每一列形成的一条排水沟为“一陇”,每陇最下方一块带有如意头状者即为“滴水”。 逗街建筑多置有滴水,形如如意。</h3> <h3>  勾头,完整的说法是“勾头瓦”,是屋檐最前端用于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北宋《营造法式》称“华头筒瓦”,勾头多有图案,是古建筑上一种很有收藏价值的瓦件。</h3> <h3>  勾头有圆形、半圆形、扇形等样式,圆形的多称为“猫头”和瓦当。“当”者,“挡”也,体现了瓦当在瓦前端的遮挡作用。瓦当上刻有文字或图案,其设计尤为优美。文字则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图案则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动物纹等等,都是精致的艺术品。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图案就是受到瓦当造型的启发,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瓦当形象,古朴、简洁、寓意丰富,沿用至今。<br>  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同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倡导复兴中国木刻版画,被称为“中国近代木刻之父”;他著作及译作的书籍封面多由自己亲自操刀设计,大胆引入装饰画、版画、汉画等元素,打破了传统线装书封面的陈旧格局。他设计的这枚形如瓦当的北大校徽,则是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慕名求得的。<br></h3> <h3>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手稿及汉代瓦当<br></h3> <h3>  半圆形的勾头是勾头瓦较早的形式,而扇形勾头多为花边勾头。逗街的建筑屋顶,圆形瓦当和扇形花边勾头都有采用。</h3> <h3>  以上讲述的是屋顶结构和屋顶装饰,下面,让我们把目光下移到建筑的主体部分。<br>  建筑的主体部分,也就是屋身。其内由柱、梁、桁、枋、檩、椽等支撑,是主体建筑“线”的部分;其外则由墙、门、窗以及墙体上的浮雕等组成,是主体建筑“面”的部分。<br>  通常,一座建筑物由若干“间”组成。而传统建筑一般由奇数间构成,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除了主体建筑,还有一些联系性建筑,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br>  传统建筑物的名称也很多,且分类很细。如“宫”与“殿”不同,“房”与“屋”不同,“宅”与“室”不同。我稍微整理了一下,稍后发出,如有兴趣,无妨一览。除此之外,古时商铺的名称也多种多样,如肆、坊、号、行、楼、阁等,各不相同。逗街的商业街中,就有包含了多种名称。</h3> <h3>  传统建筑的内部主体,由柱、梁、檩、椽等构成木制建筑结构,是木构架建筑物的承重部分,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属“大木作”。<br></h3> <h3>七檩大木构架<br></h3> <h3>  柱是建筑中的垂直主结构件,是建筑的主要承重部分,其分类方法很多。<br>  按截面形状分,可分为方柱、圆柱、 八菱形柱、六菱形柱。方柱在秦代时始出现,而汉代时则又增加了八角形柱、束竹式柱、人像柱等,唐代中期以后则极少再使用方柱。而逗街之中,除了使用最多的圆柱,方柱居然也不少,多少有些意外。<br><br></h3> <h3>逗街建筑中的方立柱<br></h3> <h3><br> 按柱子的材质分,可分为木柱、石柱、砖柱。逗街建筑多为木柱,偶见砖柱。<br>  按长度分,可分为长柱、短柱、中长柱;按外形分,可分为直柱、梭柱。还有按柱的功能、所处位置等分类的,不胜枚举,常见的有檐柱、角柱、中柱、山柱、瓜柱、蜀柱、金柱等。<br></h3> <h3>图例与逗街实景案例</h3> <h3>  此外,还有一些与柱相关的配件,如驼峰、柱础、柱櫍、垂柱,以及牛腿和雀替。<br><br></h3> <h3>  墨子云:“山云蒸,柱础润”。柱础,又称磉盘,或柱础石。是为使落地屋柱不受潮,在柱脚下垫置的一块石墩。柱础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几乎柱柱皆有。柱础多为石制,其式样和纹饰多种多样。逗街建筑中的柱础,就有覆盆式、圆柱式、圆鼓式以及须弥座等多种变型。<br></h3> <h3>逗街柱础实景案例</h3> <h3>  垂柱,用于垂花门或牌楼门的四角上,下部悬空,端头上常有莲花雕饰,故常称垂莲柱。逗街建筑中,垂柱多见于飞檐伸展较长的楼宇,造型及纹饰或简洁明快,或华丽精致。<br></h3> <h3>逗街垂柱实景案例</h3> <h3>  牛腿柱,又称“马腿”, 是指从柱中伸出的一段短木。在古建筑中,牛腿和雀替是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构件。雀替是指位于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它既可以起到传承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相当于现代建筑中混凝土加腋梁中的加腋部份。而牛腿一般只起装饰的作用而不起传承力的作用。但在有些地方和有些资料中,牛腿和雀替两者是混称的。逗街建筑中的外柱,多有牛腿、雀替或斜撑,形态各异。<br></h3> <h3>图例与逗街实景案例</h3> <h3>  与柱对应的是梁。梁,也称“柁”,宋称之为“栿” ,是古建筑的主要木作构件,是按开间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是房屋中承受重量的水平大木,因此能担当重任者,常被成为“栋梁之才”。<br> 木构建筑一般在柱间上部用梁和矮柱等重迭组成梁架,用以支撑屋顶檩条。根据外观,梁分为直梁和月梁;根据长度及位置不同,梁又有乳、平梁、牵等不同称谓。相较于柱,梁的分类更多更细,加上与之相关的构件,林林总总至少有七八十种,专业人士也未必能全部区分得清清楚楚。因此,这里不再赘述,只谈谈架梁这个基本概念。</h3> <h3>  在清式建筑中,梁的称谓多由每榀梁架所承托的檩数来决定的,例如上承九檩者为九架梁,依次还有七架梁、五架梁、三架梁。这种梁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br>  逗街建筑中,多为三架梁或五架梁,当然也有以柱直接承檩的穿斗式结构。</h3> <h3>  枋,是较小于梁的辅材,也是主要的木作构件,截面为矩形,是方柱形的横木。枋的位置不同,称谓也不同。常提及的有额枋、金枋、脊枋、老檐枋、柱头枋、罗汉枋、撩檐枋、随梁枋、普拍枋、雀替。雀替之前和牛腿柱一起介绍过,它既是枋的一种,也是与柱相关的配件。逗街建筑中,枋的种类并不少见。</h3> <h3>  檩,也称桁条、檩条、檩子,是与梁架正交,两端搭于梁柱上且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一般均为圆形截面,属古建筑中小式建筑的大木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承托屋面椽子,并将其荷重传递给粱柱。宋《营造法式》称为“榑”。清《工程做法则例》在带斗拱建筑中称为“桁”,在无斗拱建筑中称为“檩”。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有檐檩、金檩、脊檩、挑檐桁等等。此外还有檩垫板,它是清式建筑中,填补檩木与枋木之间空隙的木板,起装饰作用。檩垫板依其位置可分为檐垫板、金垫板、脊垫板等。</h3> <h3>  椽,也叫椽子、椽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屋顶都有挑出的屋檐,目的是保护檐口下的木构架及夯土墙少受雨淋。屋檐的主要构件就是椽子,它密集地排列于檩上,并与檩成正交,是支撑屋顶盖材料的圆形木条,其功能是承受屋顶的望板和瓦等材料。<br>  望板,又称屋面板,是铺设于椽上的木板或薄砖,以承托苫背屋瓦之用。<br><br></h3> <h3>逗街实景示例</h3> <h3>  走进逗街的每一栋建筑,随眼望去,木构架中的柱、梁、檩、椽、斜撑等构件大都外露、不作隐藏,传统建筑这种“结构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一种美学自信,这一自信源于建筑结构本身就是装饰,每个结构构件都经过了细致的设计和雕琢,美轮美奂。<br>  如果说柱、梁、桁、枋、檩、椽等,组成了主体建筑的内部支撑,那么墙、门、窗等,则是主体建筑的外部围护。</h3> <h3><br>  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来说,墙同样是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凝聚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br>  汉字中的“壁”、“垣”、“堵”、“墉”等带有“土”字边的字很多都有墙的含义,可见早期的墙主要是土质的。明代之前的墙大都只在局部用砖来包砌,其余大部分墙体用土夯筑而成。到了明朝,砖的产量极大提高,人们才大量地用砖来砌墙,但在很多贫困的乡村,土墙仍是主流。<br>  古代对于砌墙的手艺要求很高,一个合格的匠人至少要当三年学徒才能出师。<br>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内满庭春色,墙外百态众生。墙的隔绝作用除了出于安全和社会规范的需要,还是束缚女性的工具。对于足不出户的女子,她们的闺阁和墙外是两个世界,打破这道封建壁垒,中国女性奋争了千年之久。</h3><h3> 不过,打破封建壁垒和桎梏很重要,但也不能红杏出墙哟!</h3><h3><br>  逗街的墙除了少数木墙、石墙之外,大部分是砖墙,且多为“清水墙”,即墙体表面不加粉刷、不加贴面材料的砖墙。清水墙墙面上的砖缝多用泥沙或灰浆勾填,以防止风雨侵蚀。同时,勾缝后的墙体外表看起来也更为整洁,虽然不华丽,但是朴实、素净。</h3> <h3>逗街实景示例<br></h3> <h3>  传统建筑中的墙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墙作为附属于建筑物的局部构件而存在,与屋顶、梁柱、门窗同列,其中位于正面者称“檐墙”,位于窗下者称“槛墙”,位于侧面者称“山墙”,廊下檐柱与金柱之间的称“廊墙”。另一类墙是与厅堂亭廊并列的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以院墙、照壁、城墙、回音壁等形式存在。<br></h3> <h3>逗街实景示例<br></h3> <h3>  此外,根据砌法的不同、外观形象的不同、装饰的区别,而产生丰富的墙体形式,有看面墙、扇面墙、包框墙、马头墙、干摆墙、磨砖对缝墙、空心斗子墙、花式砖墙、女儿墙、兜儿墙等。</h3> <h3>  逗街中多见马头墙,这是徽派、赣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可谓江南建筑的灵魂。马头墙,是指高于屋面的山墙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因其有防火作用,有时也作为封火墙的一种。<br>  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br>  江南传统民居建筑,墙体高大封闭,马头墙的设计使得建筑整体显得错落有致,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增添了一种动态的美感。<br><br></h3> <h3>逗街实景示例<br></h3> <h3>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马头墙是文化的象征,是历史的注解,更是生活的印记。如今马头墙不仅是江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和特色元素,随着近年仿古建筑、仿徽式建筑的兴起,马头墙在各地民居中都有应用,尤其是与江南相近的中原地区,几乎随处可见。</h3> <h3>  除了马头墙,逗街中还有两处包框墙较为新颖,让人眼前一亮。一处以木为框,黄石为体;一处青砖为框,青瓦漏接,都十分别致。<br></h3> <h3>逗街包框墙实景示例</h3> <h3>  传统建筑中,由于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不负荷重量,因此,门窗设置具有极大的灵活性。<br>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门所象征的是户主的地位和资望,所记载的是历史与文化。<br>  传统建筑中的门,按其形态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随墙门、垂花门、月洞门、八角门等。<br>  广亮大门顾名思义,是比较宽敞、豁亮的意思,又称广梁大门。在等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高于金柱大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广亮大门有自己的山墙,屋顶加高,墀头墙突出,门口比较宽大敞亮,有较高的台基,大门的地面比街道高出三五寸,从院中出来,有居高临下之势,而进入院内,则有步步登高之感。</h3> <h3>  金柱大门,是将门框安在金柱上的大门。金柱大门虽不及广亮大门深邃庄严,仍不失官宦门第的气派,是广亮大门的一种演变形式。</h3> <h3>  蛮子门最大特点是门扉比金柱大门更往外推了一些,它的门框和门扇装在檐柱的位置上。至于它的名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古时移居到北京的满族人为安全起见,特意将门扉安装在最外檐,以避免给贼人提供隐身作案条件,并因此而得名为蛮子门。</h3> <h3>逗街实景示例<br></h3> <h3>  如意门与两侧砖墙交角处,常做出如意形状的花饰,以寓意吉祥如意,故取名“如意门”。如意门的数量最多,因为这是一般民居用的。由于数量大,所以如意门的形式也多,可繁可简。</h3> <h3>  随墙门也称墙垣式门,是在住宅院墙上开门,并在门上方或左右的墙上略作装饰处理。随墙门在古时候是无官的有钱人用的,多有较为豪华的小门楼,因此既不违规制,却也富丽堂皇。</h3> <h3>  垂花门是传统民居建筑院落内部的门,是内宅与外宅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垂花门占天不占地,因此有很大的空间。</h3> <h3>  月洞门又称满月门,是园林和院落中最为常见的圆形门。</h3> <h3>  以上这些样式的门在逗街多有呈现,可见逗街建筑种类的丰富多彩。<br>  与门相关的配件有门扇、门墩、门环、门钉等。<br>  门墩常见于四合院建筑,整体称门枕石,门外部分称为门墩,主要有箱形和抱鼓形(抱鼓石)两种。门枕石在中间有一个槽用于支撑门框,门内部分有一海窝用于插入门纂(门轴的下端),与固定在中槛上的连楹一起起到固定门轴,便于门的开关的作用。门墩的形状多为鼓形,其上装饰狮、鱼、桃等雕刻和纹饰。如果说青砖黛瓦给人以素雅、沉稳、古朴、宁静的感受,那么门墩则是给人庄重、威严、神秘、静寂的美感。</h3> <h3>  门环,在中国绵延了数千年,是民居大门门扇上环状金属环扣,有的地方也称作“铺首”。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供人开拉及敲门。由于它是大门上的焦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而门环的装饰丰富多彩。花卉、动物、几何纹样、兽头龙面等都是门环经常采用的装饰图案。这些装饰多有寓意,比如蝙蝠寓意“多福”;葵花寓意“多子”;狮虎寓意“镇宅”;蠡寓意“防火”;而六边形寓意“六合”,“六合又”象征“鹿鹤延年”。利用汉字的谐音表达寓意由来已久,但通过几个转折才明白实际寓意,这也是在鉴赏时很有趣的一个现象。这时,你能穿越时空的约束,真切地感受到千百年前古人的含蓄和小趣味。<br></h3> <h3>逗街实景示例</h3> <h3>  门钉源自墨子所说的“涿弋”,长二寸、见一寸,有防火、加固和装饰作用。门钉的数量和排列,在清朝以前未有规定,到清朝则对门钉的使用做了严格的等级限定。例如紫禁城作为皇家建筑,每扇门的门钉是横九路、竖九路,一共是九九八十一钉。九是阳数之极,象征帝王最高的地位。除皇家九路乘九路外,亲王七路乘九路,王府七路乘七路,再往下就是五路乘五路。</h3> <h3>  与门相对的是窗。窗之于古人,不止有装饰和通风采光的用途,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许多细密的情怀。<br> 每一扇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h3><h3> “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是何等的闲适恬淡;“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是何等的惬意洒脱;“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是何等的寂寞思念……融情于窗,文人墨客尽抒情怀,成就了一篇篇流传千古的佳作,也记录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共同的喜怒哀愁。<br>  传统建筑的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木作的窗,一类是什锦窗。小木作的窗又可分为直棂窗、隔扇、槛窗、支摘窗等。<br></h3> <h3>逗街实景示例</h3> <h3>  直棂窗形成较早,是花格窗最古老的形式之一,窗框内用直棂条竖向排列,有如栅栏;隔扇又叫格扇,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建筑构件之一,它同时具有墙、门和窗的功能;槛窗和隔扇相似,不同的是隔扇直接落地,而槛窗没有裙板部分,下部安装在槛墙上;支摘窗多见于北方的建筑,通常分为上下两层,上为支窗,下为摘窗,可以支起摘下。</h3> <h3>  什锦窗又称作漏窗,主要用在园林建筑中,形式极为丰富,主要由扇面、月洞、双环、套方、梅花、五角、八角等形式。<br>  逗街之中,大多为隔扇与槛窗,偶见什锦窗。<br></h3> <h3>逗街八角什锦窗实景示例<br></h3> <h3>  “年年芳草上台基”。</h3><h3> 讲完屋顶和屋身,再讲讲建筑物上中下三分之中的下分——台基。<br>  台基是建筑下面用砖石砌就的突出平台,是建筑的底座。台基最早是为了御潮防水,后来则出于美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台基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方形的普通台基,从侧面看上下出涩、中段束腰的须弥座台基,以及两种类型混合叠加的复合台基;台基有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台明、台阶、栏杆和月台。<br>  台明是高出室外地面以上的垂直台壁部分,是台基的基座,也是台基的主体部分。台明的组合有三种:单重台明、双重台明和三重台明,组合数量越多,等级越高。<br>  台阶是上下台基的踏步,通常有两种类别:踏跺和礓嚓。踏跺即踏步,有御路踏跺、垂带踏跺、如意踏跺之分。根据踏跺位置的不同、应用的数量、组合的形式,还有其他多种分类。礓嚓,是为增加坡道、斜道的摩擦力,在坡道、斜道上用砖石侧砌成的锯齿形面层,可以防滑。<br>  栏杆即围栏,具有防护安全、分隔空间、装饰石基、标志尺度等作用,多为木制或石制。据栏杆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六种:寻杖栏杆、栏板式栏杆、櫼子式栏杆、罗汉栏杆、石坐凳和木石栏杆等。<br>  月台即平台、露台,可视为台明的延伸和扩展。根据月台布置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正座月台和包台基月台两种。正座月台,位于基座前方,适于殿屋自身体量较大,只需在前方延伸,即可取得合宜的台面。包台基月台,是把基座前半部分正侧面包合的月台。主要用于门屋、门殿之类的建筑,这种宽舒的包台基月台,可以有效地壮大体量不是很大的门屋或门殿的气势。<br></h3> <h3>  逗街多为商铺、民居,因此其建筑台基均为单重台明、如意踏跺、不带栏杆的普通台基。<br></h3> <h3>逗街台基实景示例</h3> <h3>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建筑上的雕刻就是立体的绘画。<br>  走在逗街的一条条步道,踏上一级级台阶,房前屋后、墙垣院落、梁柱飞檐,只要稍加留心,就能看到一处处精美的雕刻。<br>  这些雕刻以石雕、砖雕与木雕为主。<br>  逗街中最大的石雕作品当属龙碑广场上的中华龙碑。龙碑由主体和基座两部分组成,形似中国传统玺印,重50吨,采用福建青石整体雕刻而成。碑额浮雕“盛世九龙”,正面镌刻榜书“龙”字和“龙腾盛世”篆刻方印,两侧分别为豫南典型地理标志大别山和淮河图案,后侧为“平安驿”字样。中华龙碑其设计意蕴深厚,其工艺巧夺天工,成为逗街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h3> <h3>逗街中华龙碑实景</h3> <h3>  石雕质地细致坚硬,易历久,因而广为采用。逗街中就有石碑、石梁、石门框、石漏窗、石柱础、抱鼓石、石道等。</h3> <h3>逗街石雕实景示例</h3> <h3>  砖雕,虽然不及石雕耐久,但更易于雕造,作品更加精致细腻、气韵生动,因此在建筑雕饰里更为常见。通常来说,砖雕的雕造工艺都经过制胚、烧炼、雕刻几道工序。雕刻的技法多种多样,有阴刻、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等。</h3> <h3>  砖雕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逗街中,砖雕在门楼、内外墙、影壁都有大量使用,图案以龙凤呈祥、松、荷、鲤、福禄寿禧文字等寓意吉祥的内容为主。逗街门楼上的砖雕多为墙顶、柱头上的组合砖雕,当为广式砖雕风格;而其他建筑内外墙及影壁上的砖雕,我认为多属苏派砖雕,精致典雅,灵动隽永,在逗街中数量众多。<br></h3> <h3>逗街砖雕实景示例<br></h3> <h3>  木雕,是传统建筑之精髓。<br>  木雕工艺有平雕、浅雕、深雕、镂雕,圆雕几大类。工艺的类属与繁简,并不能决定木雕艺术水平的优劣。欣赏木雕,关键要看是刀法是否流畅,纹饰是否饱满,层次是否错落有致,主题是否主次分明,繁中可见其简,简中偏又寓繁。</h3><h3> 细细赏析,你能想象出工匠雕刻时那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的神态;慢慢品味,你能体会到游刃于毫发之间那一刹那的扣人心弦。<br>  至此,在被艺人的执着精神与态度所感染,为他们精湛的技艺和作品所折服的同时,你会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鉴赏水平并体会到鉴赏时无穷的乐趣。<br></h3> <h3>逗街木雕实景示例</h3> <h3>  建筑木雕的巧妙之处,在于它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丰富的意象。逗街之中,木雕多见于建筑上的梁柱、门楣、屋椽、门扇、窗棂、栏杆、飞罩挂络等处。图案各具特色,如梁头的卷云、月梁的如意、雀替的卷草……或简洁干练,或含蓄隽永,或疏密得当,或刚柔并举,每每让人叹为观止。</h3> <h3>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逗街门楼上的雕刻。<br>  门楼雕刻集石雕、砖雕、木雕于一体。正脊垂脊之上,石刻脊兽林立;山墙侧顶之间,砖雕林林总总;戏楼斗拱垂柱,木雕精美绝伦……<br></h3> <h3>逗街门楼</h3> <h3><br>  建筑之美,无论是结构之精巧、选材之精致、工艺之精湛,既体现出其空间性,也体现出其时间性。对建筑的鉴赏,既要从建筑自身的各个细节去观察,也要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去感受。<br><br>  夕阳下,仰望暮色中逗街门楼那巨大的剪影,那一刻,你会莫名感动,你会心生欢喜;那一刻,你会沉浸其中,你会神游天际……<br>  感受美吧,她震撼你的心灵,让你的生命为之颤栗;追寻美吧,她让你超然物外,懂得在平静中享受生活。<br></h3> <h3>建筑学书籍,闲暇时偶或读之<br><br></h3> <h3>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虽不详尽,但传统建筑最基本的常识也大都涵盖了。虽殚思极虑、熬油费火,但心自欢喜。正如前文中所说,让更多的人感受传统建筑之美,不亦乐乎?<br>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很多时候,不经意间,美好就在我们身边。罗丹说,“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h3><h3> 闲暇之余,不妨来这里走走吧。在豫南,在商城,有这么一处园景,名唤逗街。这里有观澜芳芷,也有风俗小吃;这里可呼朋唤友,也可闲庭小叙;这里是人间烟火,也是小小桃源……这里是流动的文字,这里是凝固的画卷。<br>  出则繁华兮,入则宁静。<br>  莫问过往,这里的名坊佳肆,让你尝遍人间百味;这里的戏楼曲苑,为你演尽世态炎凉。<br>  无需远行,那些脊角高耸的屋顶,那些灵动飞跃的屋檐,那些华美的砖雕门楼,那些精致的镂空户牖,每一处都是风景。<br></h3> <h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r>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br><br>  有了对真理的求索,有了对美的渴望,生活未必都是苟且,而诗不一定总在远方。<br><br><br><br><br><br><br><br></h3> <h3>后记:<br>  一万余字,算是一篇长文了。文字虽拙,但用心十足。初心只是与朋友分享欣赏传统建筑的乐趣,倡导、鼓励大家追寻和发现身边的美。但我毕竟只是一名业余建筑爱好者,直白点说就是门外汉,与专业人士云泥之别。文中关于传统建筑的表述如有谬误,请即指出,请多谅解,我会即时修正。<br>  通过对建筑艺术的学习和感受,我最深的体会是:建筑之美,属于时代,属于民族,更属于世界。<br>  建筑之美所体现出的智慧和情感,正是浩瀚宇宙中人类文明的具现。只有真正体会到了这一点,才可初窥门径,才能懂得欣赏,才会心存感动。这是一种知识的累积,更是一种幸福的能力。<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