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作者 纵 横<br><br>脸谱化是艺术创作的死敌<br><br>——谈《风筝》艺术创作的得与失 这些天,脑子里一直盘旋着电视剧《风筝》的剧情,也一直在看一些闲书。感觉还是有一些话要讲一下,想了一下,拿捏了一下,感觉这样谈这个问题——谈《风筝》艺术创作的得与失,比较妥当。 <b> 一、所得</b><br><br> 其实是谈电视剧《风筝》的艺术成就。<br><br> 第一、塑造众多的典型形象<br><br> 成功地塑造了郑耀先、韩冰等一系列的影视典型形象。一个艺术作品,最大的成就就是通过讲述故事,或者通过艺术的展现,塑造出刻人心灵的艺术形象。 第二、塑造典型形象的突破<br><br> 纵观中国近代、现代文学和综合艺术,比如话剧、电影、电视剧,我们看到的英雄人物,多半是慷慨赴死,英勇就义;即便是地下工作者,也只是假扮夫妻,作假成真,那也都是自己人,好像还可以理解。而电视剧《风筝》郑耀先不是,他是喜欢的陈真儿,却不能喜欢,而是挫骨扬灰到了嘉陵江里,尽管是在一种特殊威逼下。不喜欢的,接踵而来。林桃算一个,不仅黏着郑耀先,还与狼共舞并接纳为妻。这在之前的文学、电影和影视作品中,是不多见的。这就是艺术形象塑造的突破。 在郑耀先的环境里,一个血气方刚30岁左右的男人,在敌营工作了18年,他仅仅表现出花花草草样子,恐怕是难以瞒哄过关的。在后廷苑“巧”遇中统特工林桃后,被堵在渣滓洞,并与之成婚。既合情合理,又处于无奈。在当时的情形下,他没有选择,即便有一些生理需求也是正常的,符合当事人的环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实,林桃的出现,就是一个催命的鬼,既要寻机刺杀,又要以色考验。这在当时的郑耀先十分清楚的,和林桃结婚就成为唯一的选择,也是一种护身符,不然就会成为巨大的怀疑对象。与韩冰的爱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产生了感情,已经达到要谈婚论嫁的地步。可是,当郑耀先发现“宫门倒”邮票以后;几乎也就是韩冰,苦苦寻找风筝的时候,韩冰也越来越清楚,郑耀先不仅是六哥(六哥是特属于军统的六哥,而不是郑耀先的中共身份),还是共党风筝。他们的相亲相爱,真可谓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从学识上讲叫旗鼓相当,从情报业务上讲是棋逢对手,从经历上讲又是患难与共。他们的分道扬镳,不是因为他们相互的感情不好,而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政见不同、信仰各异,成为悲剧的主要原因。 第三、情节的突破<br><br> 毋庸置疑,电视剧《风筝》结构的复杂性,剧情的曲折性,人物的多样性,都是反映出编导们驾驭材料故事的高超之处,也为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提供了很好的服务。<br><br> 当军统下令由郑耀先执行密裁曾墨怡时,被中统潜伏的坚冰,传递给地下党组织。由于情报战线的特殊性:单线联系不能横向联系的情况下, 郑耀先成为“川康前委”追杀的对象,并两次打伤郑耀先,一次住院,差一点儿要了郑耀先的命;一次追杀中击中郑耀先的腿部并致残,成为“跛脚鸭”。当然,这些也是剧情的安排需要,这样就更显得故事的跌宕起伏,人物的经历坎坷曲折,更突显郑耀先所处的困境之艰难:既要表现出更军统的身份,又要完成情报任务同时还要提防着军统的怀疑,更要提防游击队的追杀。这在之前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里,也是不多见。因为,我们总是英明伟大,其实并非每次都是。敢于在文学、影视作品中表述我们工作的失误,这也是一次成功的突破。 <b> 二、所失<br></b><br> 电视剧《风筝》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典型形象是艺术形象,不能理解为只是英雄人物才是典型形象,应该也包括反面人物。 通观全剧,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情节,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因而也与主人公一起,观众也随之喜怒哀乐。高兴的时候:比如郑耀先与陈真儿的嘻笑打逗;到延安时,郑耀先的心旷神怡;公开身份后,抽着陈局长点着的香烟;与韩冰在街道上共舞;马小五终于与失散多年的郑耀先见面,都是我们值得高兴的地方。但是,与郑耀先感同身受一起流泪的地方也很多。比如与陈真儿的不辞而别,感受到了失去爱恋之痛;感受到了郑耀先密裁曾墨怡的内心痛苦;感受到了郑耀先,眼睁睁地看到了自己的上级陆汉卿,死在宫庶的竹签上的悲痛和挣扎;感受到了郑耀先在追捕宋孝安时,宋孝安为掩护六哥而挺身赴死而痛哭;感受到了,郑耀先为了抓捕宫庶的矛盾纠结,痛失手足之情;感受到了,抓捕韩冰时,给予韩冰的终极关怀,韩冰自杀后给郑耀先带来的精神打击。<br><br> 以上这些都是《风筝》最抓心、最令人感动的情节,现在有一句行内话,叫泪点。这些泪点,无不是以生命的终结为代价的,也是悲剧性结果造成的。<br><br> 悲剧则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生命的终结。《风筝》中一系列人物的牺牲也好,毙命也罢,都是悲剧。其实,韩冰、宫庶等是一批信仰三民主义的精英们,三民主义也存在着合理性,都是为了人生理想、为了尽忠。只是韩冰是最不该死的,也死了。因为,她尽管是国民党潜伏我党的影子,但是她经过党的教育,学习党的文件、纲领,体会最深、认识最明的精英,最后也难逃一死,这个是她自决于人民。那么宫庶呢?<br><br> 这些就是所失的内容。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果组织安排让郑耀先用他的影响力,规劝宫庶回到人民这边来,还是有可能的。如果电视剧的编导可以安排这样的情节,第一,更显得组织的宽大和仁厚;第二,如果可以争取过来,为人民所用,也是组织爱惜人才的体现。不是有个反映功德林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改造后重新做人的电视剧吗?哪怕是安排了这样的情节,最后为了表现悲剧,宫庶仍然是死,也比现在这样的情节要好许多。感情上,我们也能接受。也可能,是编剧们深受脸谱化的影响:坏人就是坏人,他们没有变化,没有发展和转变的可能,最终还是坏人。这就是脸谱化。<br><br> 高君宝的发展变化,有其内在的逻辑,别说他的父亲高占龙死于所谓的“党争”的计划中,就是他所处的环境和成长,也是他死心塌地地为国民党、为自己的身世、为自己的父亲报仇成为必然,这样的剧情安排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合理性。 文学是人学,就是说是研究人的学问。人都是会变化的,从小到大、从年轻到年老,不仅仅是个年龄、体貌的变化;性情、爱好、性格、信仰都会随着阅历、经历、学识、认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艺术的创作,没有考虑这些变化和发展等因素,起码是没有关照到这样的变化,就是将人物脸谱化了。这样就将人的思想、人的发展变化僵化了。所以,我认为这是本剧的最大失误。因此,我们说脸谱化是艺术创作的死敌。<br><br> 当然,这些丝毫不影响电视剧《风筝》是一部优秀艺术作品,它丰富和发展了文学和影视剧人物形象,也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开拓了一条新路。 作者 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