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共同成长——记许昌市毓秀路小学社会化学习专题讲座

许昌市毓秀路小学教导处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2022年10月12日,许昌市毓秀路小学教育集团数学学科集中教研活动在四楼多功能厅进行。本次活动在教导处副主任丁文静的主持下,由数学教研员张丽亚老师分享交流的《构建社会化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与思考》专题讲座。 张丽亚老师从为什么要构建学习共同体、什么是学习共同体、怎么构建社会化学习共同体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现状分析:为什么要构建社会化学习共同体。张丽亚老师从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和课堂现状两个方面进行了交流。当今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综合能力呢?是知识、 能力还是素养。从第13届国际思维大会到美国提出的“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框架”下的子集“学习与创新”再到欧洲提出的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框架,不约而同的都指向学生能力的发展、素养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那我们的教育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回忆一下自己的家常课?能否接受社会对教育的挑战?这样的教育必然是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我们需要直面的迫切问题: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拥有深度学习的可能?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拥有更多表达、教会他人以及向他人学的机会?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拥有更长时间、更高品质的学习活动?如何迎接教育对社会的挑战?面对众多的问题,社会化学习应运而生。 第二,发展历程:什么是学习共同体。 博耶尔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使命并朝着共同愿景的学习组织,其成员共同方向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共同体”一词才正式被引入教育学领域,并且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形成各种理论观点,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张丽亚老师重点介绍了彼德·圣吉的 “学习型组织”和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并概括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主要体质:互信互赖、共同愿景、互相学习、自我挑战。并通过和同伴学习、向同伴学习、为同伴学习的方式,提高了参与度、产生了情感链接、增加了对学习者的了解。 随后张丽亚老师又为我们呈现了大量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化学习实践过程和结果,在这些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学生能力的体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化学习的育人蓝图。 第三,路径:怎样构建社会化学习共同体。张丽亚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从系统分析组建学习小组、结合实际培训指导、评价反思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br><br> 1.系统分析,组建学习小组。①假期提前分析学情,对本学期学习共同体建设系统规划。②招募组长,组建学习小组。③建立共同愿景、制定规则。④动员学生、家长。⑤研制学习单、备学习单。<br><br> 2.结合实际,培训指导。张丽亚老师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层面进行了讲解。首先课前指导,可以切片式播放小组共学视频(播放 到关键处暂停指导学生学习别人优秀的做法),提供共学小妙招,尝试练习,提供表达支架。之后课中引导,可以通过集中表扬:表扬要具体,如在某某小组在共学时组员不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还听到其余组员补充了自己不同的想法。再如:某某组长能够提醒组内没有认真听课的同学。个别指导:如共学时发现个别组长组织无序时,可及时提醒按一定的顺序提问。如发现小组内没有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得到这个结果。最后关于课后交流又给出了3条建议。(1)收组长学习单,并针对学习单问题进行指导。(2)定期召开组长会议:指导组内共学方法;交流组内问题困惑;提出建议。组长定期与组员会议交流:听取组员建设性的内容;交流上周学习心得体会。(3)电话回访家长交流学习共同体建立后学生情况,问卷调查家长对社会化学习共同的认同度。 针对个别问题有针对性地找学生单独沟通交流。<br><br> 3.评价反思,促进学习共同体发展。最后张丽亚老师提到反思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总结反思,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方法,更好的优化课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老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这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干货满满,让老师们对社会化学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课堂改革需要实践者,让我们一起在实践中且行且思。

学习

共同体

丽亚

社会化

学生

老师

组长

共同

交流

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