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忆 二 则

斯泰聋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壹) 校 园 雪 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 汪庆华</span></p> <p class="ql-block"><b>  我们的校园,以树木繁多著称,有人甚至认为可能是全省高校之最。在众多树种中,我对雪松有所偏爱。在师专老校区,有不少雪松至今仍然茁壮生长;学校升本后,它率先扎根新校园,用不断增加的年轮书写着学校的生命华章。</b></p> <p class="ql-block"><b>  我喜欢雪松,还在于它的特性。它生长虽然缓慢,但可以千百年长盛不衰;它没有妖艳的鲜花装扮,但四季常青的树冠永远张扬着生命的绿色;皱褶粗糙的树皮,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虬劲有力的枝干,充满了坚韧顽强。</b></p><p class="ql-block"><b> 我们的《许昌学院报》,就如同校园雪松一样。</b></p><p class="ql-block"><b> 校报创刊于1983年,迄今已出版500期。此刻,作为许昌学院的一位老教师,手捧一沓旧报纸,悠悠往事浮现脑海,心中泛起层层波澜......</b></p> <p class="ql-block"><b>  回忆创刊之初,正当许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许昌学院前身)摆脱“文革”受挫的阴影,恢复重建,逐步走上规范办学之路。《许昌师专报》正是在这样背景下诞生的。当时与第一任主编高宇平等同志在一起讨论栏目设置等有关问题的情景记忆犹新。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副刊名称的设置。为了使创刊于1980年5月的大学生自办刊物《苗圃》生命得以延续,我们一致同意用“苗圃”作为校报副刊的名字。因为,我本人和高宇平等同志,都曾是那份学生自采、自撰、自编、自印的“编辑们”。许多“编辑部的故事”至今常萦心头。我由于有点美术底子,除了文字工作外,还有一份艰巨责任,就是担任美编。每一期都由我用钢板蜡纸刻印出插图、标题、版式等元素。自从办了校报,油印的《苗圃》就停刊了。这方历经四届大学生开辟出来的苗圃,从此登上了大雅之堂,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许昌师专报》诞生后,受到历届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热情呵护和精心栽培,健康成长。在传统媒体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年代里,报纸是一所学校当之无愧的靓丽名片,更是师生倾注情怀的精神家园。哪位学生的文章能够登在校报上,那是相当的荣耀!校外的中小学老师在校报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甚至能在晋升职称时抵挡一阵。</b></p><p class="ql-block"><b> 2002年3月,许昌师专晋升本科高校,《许昌师专报》遂更名为《许昌学院报》,由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请我们的优秀校友、著名书法家张志和博士题写了刊名。伴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校报也在健康成长,从月报到半月报,从黑白铅印到彩色印刷,图文并茂,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b></p><p class="ql-block"><b> 然而,实话实说,这段高光时刻并未长久,随着现代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传统纸媒渐渐受到了冷落。时至今日,微信、微博、抖音、头条等万马奔腾,百花争艳。莫说一所学校的报纸,就是当年红极一时的《大河报》,也已黯然失色。在我的记忆中,这个转折点似乎发生在2011年之后。因为在2011年,省教育厅为了强调和提振校报的地位和作用,曾经派出一个专题检查组到全省高校督导检查校报建设工作。由我担任组长,成员有河南大学校报主编郭灿金教授,南阳师院宣传部长袁亚莎教授和河科大宣传部长马凌教授。</b></p><p class="ql-block"><b> 近年来,虽然校报的地位和影响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但是没有听说哪家高校宣告停刊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一所高校的报纸,它的功能早已不再仅仅是传播一些新闻资讯了。它具有铭记学校发展足迹、凝炼学校精神、彰显校园文化、带动融媒发展等多种功能和价值。新时代赋予她新的使命和功能,新时代必有新作为。值得欣慰的是,《许昌学院报》与时俱进,应势而变,在一批批办报人的持续努力下,越办越好,充分彰显出新时代的新功能,从传统纸媒到扫码读报,从报纸广播“二人转”,到多种媒体大融合。她永远在默默地探索者、成长着、奉献着</b></p> <p class="ql-block"><b>  写到这里,您就知道我为什么拿雪松与她作比了。 在我们校园里,有高雅圣洁的樱花,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有高傲洒脱的银杏,有南方贵客的香樟,但是,根基深厚的雪松丝毫没有对后来者的嫉妒,唱着心中的歌。</b></p><p class="ql-block"><b> 如今的校园,树木葱郁,花草烂漫。当您徜徉其中,请不要忘记走近雪松,其他花草树木会有花开花落、枯荣更替,而它却无论酷暑严寒、风霜雪雨,一年四季永远为校园奉献着绿色和氧气!当您被绚丽多彩新媒体搞得眼花缭乱之时,记得对多媒体的领头羊敬重三分,用心珍爱和培育我们的校报,让她青春永驻,光彩无限!</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汪庆华,许昌学院教授,中国伦理学会会员,曾任许昌学院党委副书记、正厅级调研员,现任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7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级及省级课题9项,独著、主编或参编著作9部,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多项:与其他校领导共同主导创建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许昌学院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与乡村发展研究基地于2018年6月获批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7年7月、2019年9月在《光明日报》发表农耕文化研究理论文章。</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贰) 牛振彪先生事略</b></p><p class="ql-block"><b> 文 斯泰聋(王银安)</b></p><p class="ql-block"><b> 牛振彪君,籍河南鄢陵马栏镇牛集村。丁丑(1937年)生于一小官僚地主之家,其父为国民政府鄢陵县参议员。振彪幼敏,好学,岁及舞象,入许昌师专(现许昌学院)就读,学业精优,文体拔萃,一时校园之佼佼者也。</b></p><p class="ql-block"><b> 丁酉(1957年),整风,大鸣大放潮起,振彪君热血方刚,快口直言,厉厉不羁,鸣不平之即事,挞不公之公仆,时有振聋发聩之辞,语惊四座之诘,起波澜,生涟漪,应和者数众。</b></p><p class="ql-block"><b> 继而反右风迴,君辄中矢,划为学生右派,遣黄泛区农场劳改。三年期满平反,归里务农,昼耕陇亩,汗滴禾下土,三更灯火,劬劳书山路,童心未泯,追梦如初。</b></p> <p class="ql-block"><b>  有铁匠之女李氏,于新疆塔里木大学毕业回故里鄢陵。才华卓然,风韵不群,慕求者众,竟无一得其青睐者。终有慧识者桥振彪与之晤。相谈无几,甚投,金风玉露,灵犀一通,二人遂入爱河,誓永守。翌岁春花吐蕊之时,同饮合巹美醪,共步快意人生。</b></p><p class="ql-block"><b> 时风倾左,瀣音窃窃,棘生芃芃,秀木摧凌。阶级斗争,草木皆兵。牛李之姻,以其阶级成分殊异而谓为大不韪,必予隳之而后快,公社出动,书记亲征,挥师牛集,鸣钟聚众。诛牛伐李,鹤唳风声。 </b></p><p class="ql-block"><b> 夫妻不惧,据理以争,援大《宪法》之要旨,引《婚姻法》之条例,理力并运,易守为攻。几番回合,昏晓渐明。官员哑口,从者稀声,批斗会偃旗息鼓,草草收兵。 </b></p><p class="ql-block"><b> 癸卯(1963年),夫妇共渡新疆以避不测,入一师一团十六连。挥汗劳作,艰辛备尝,历十六载。以其忠厚笃实,睦邻四舍,乐善好施而为人称道。振彪君连年膺三等功誉,十六载,无一阙。 </b></p><p class="ql-block"><b> 己未(1979年),君先行回鄢。其时“四妖”已除,清风徐来,新政落实。君走马上任,执教马栏中学,授地理课。又二年,妻亦携一双儿女回鄢,与其同校任教,授生物课。阖家团圆日,振彪先生感慨系之,挥毫泼墨,书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b></p> <p class="ql-block"><b>  先生执教,善表达,明喻示,诙谐风趣,声情并茂,广受学子拥戴。</b></p><p class="ql-block"><b> 君之子名新杰,擅文章,工绘画,父子尝三回联墨书画展于县、市重地场馆,引社会各界关注驻足。</b></p><p class="ql-block"><b> 届退休,先生毕其力于书法研习,浸霪墨海书山,流连秦砖汉瓦,以颜、篆二体蜚声本邑书坛。其篆取法吴昌硕,颇得其璞玉浑金,气势雄强之韵,墨迹为诸多团体及私家所藏。</b></p><p class="ql-block"><b> 其性情也,豁达而澹泊;刚艮而率真;有“酌贪泉以觉爽,处涸辙而犹欢”之超脱。忘却个人得失,步侪时代新风,霜林晚晴,夕阳正红。临池之暇,喜会友,相与谈艺论道,赏奇析疑,探幽穷赜,其乐陶陶。访友于室,主人或置酒食与之飨,则立辞,向不就。常驱一电动三轮车缓行于市,悠悠然若元亮“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之再现。</b></p><p class="ql-block"><b> 先生之家,书香盈门,举家皆尽园丁身手。初,夫妇联袂执教地理、生物课于同校;后,其女与婿授英文、代数课于县城关中学(婿后易教从政);子供职于县教体局,理成人教育事。真乃人才辈出,桂馥兰馨,能不教人遥想三苏之晔,羲献之輝欤!</b></p> <p class="ql-block"><b>  戊戌(2018年)七月廿五日,振彪君访昔日许昌师专旧友马先生于其画室,追忆峥嵘岁月,畅叙艺海人生。情动于衷,聊发少年之狂,兴致愈浓,遂引吭高歌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b></p><p class="ql-block"><b> 曲未终,突厥。家人闻讯急至,众人急将其送医救治。</b></p><p class="ql-block"><b> 三日不省,七月廿七日巳时,终,享年八十又一。</b></p><p class="ql-block"><b> 至入殓,有生前挚友、弟子数人长跪于前恸哭,其景凄凄惨惨切切……</b></p><p class="ql-block"><b> 牛振彪君,姓牛;生肖属牛;其气状牛;其书堪牛。奋蹄躬耕,勿须扬鞭,壮哉!引时尚新语谓曰:先生者,生生一牛人也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b><b> ——————————— </b></p><p class="ql-block"><b> 时光荏苒,云卷云舒。辛丑九月,鄢陵政协书画院为牛振彪先生举办其逝世三周年纪念遗作展,鄢陵收藏家协会主席,宝文轩画廊经理康保文先生担纲策展人。邀本邑书画家数人挥毫助阵,余亦忝列其伍,奉拙作一纸,自视为滥竽充数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