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马道红(文)</p>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辆毛驴车,条件好点的农户家里才有马车或牛车。</p><p class="ql-block"> 80年代初期,我家就有一头灰色的毛驴和一辆木制的四轮毛驴车。别看它不起眼也值不了几个钱,但它可是我们家的主要交通工具。下地干活它拉着我们和农具,晚上回家它拉着收割好的庄稼和草料。夜里把它牵进它的圈里,扔给它一捆青草,也许那是它一天最惬意的时光。我们从不知它的辛苦,认为它就是一个牲口。收麦子时拉麦子,收包谷时装包谷。拉白菜,拉大蒜,拉羊粪,拉苇子……送病人去医院,送客人去车站。拉着主人去吃席,拉着一家老小去拜年……那时的路上一年也见不到几辆小轿车,见到的都是来来往往的毛驴车、牛车和马车。</p><p class="ql-block"> 1984年,我二姐以全州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巴州农校。开学那天爸爸一大早就套好毛驴车,那时候家里能有个孩子考上中专是多么荣耀的事啊!他决定亲自把二姐送到学校。从未走出过县城的二姐更是对库尔勒这座城市向往已久。把打成包的铺盖卷往驴车上一撂,妈妈又往二姐的书包里塞进两个用牛皮纸包着的包谷馍馍路上防止饿着。我们一起坐上了驴车,妈妈计划把爸爸和姐姐送到县城的客运站后,再赶着毛驴车回家。</p> <p class="ql-block"> 毛驴欢快地迈着四只蹄子走过乡间的土路,又走上县城的柏油路,到了客运站,里面拥挤着很多毛驴车,有送人的,有接人的,有吆喝着卖东西的。满车站都是吁吁和喔喔地使唤驴的声音。有趣的是如果两头陌生的驴迎面相遇,它们会礼貌地互相嗅一嗅,再碰碰鼻子就算是打招呼了。主人怕它们冉磨在一起,用鞭子将它们抽开各自拽着自己的驴缰绳赶路。我们找了个有电线杆的空地把驴绳子拴在电线杆上,二姐想到要和家里的驴分别,就有点恋恋不舍,顺手将妈妈给她的包谷馍馍从书包里掏出来一个,掰了一半捧在手上喂驴。驴受宠若惊似地一口就吃进嘴里,嚼得津津有味!妈妈看见了气的一把拽过二姐“人都吃不饱呢,还管驴”然后就跟着爸爸去售票厅买票。售票厅是一间很大的土坯房,里面好多人。有个黑乎乎的窗口,爸爸把两块四毛钱从窗口外递进去“请给我买两张去库尔勒的车票!”售票员从窗口里递出两张车票。爸爸就赶紧找到去库尔勒的班车,让二姐先上去占位子,爸爸就去背行李,司机站在高高的车顶上,摆放乘客们递上去的行李。然后用绳子一道道的绑好才发车。爸爸和二姐走后,妈妈抹着眼泪,赶着毛驴车想着自己的女儿翅膀还没长硬就飞走了。心里又担心,又高兴。</p><p class="ql-block"> 一周后的周末,二姐回来了,兴奋地给我们讲述着第一次到城里的经历。那天,班车中午时才到,一下车,车站里也是涌满了毛驴车和马车,爸爸让二姐看着行李,他准备租辆毛驴车到学校,那时候还没有公交车或其他交通工具,只有毛驴车、马车等。他挨个问车主到农校多少钱,他们几乎都摇头,没听说过有个农校。最后才问到一位中年男子,他说他知道农校在哪。爸爸问:“多少钱”那人说:“一人一块钱”爸爸说:“便宜点,一人五毛”那人急了“不行,路远的很,天黑都到不了”爸爸还以为农校就在市中心,没想到那么远。赶紧给那人掏了两元钱,和二姐一起坐上了毛驴车。毛驴车走啊走!穿过了街区,走上了一条乡村土路。一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从下午走到天黑,当时的乡村路两旁可没有什么路灯。那位赶车的师傅借着月光一会往东走,一会又掉转头往西走,他迷路了。此时他也万分焦急,逢人就打听农校在哪里?由于那是刚成立不久的农校,就连当地很多人都不知道。走走停停,绕来转去。最后干脆他将姐姐的行李从车上取下来放在路边上说:“实在对不起啦,家有老人,我得早点回去。学校就在附近,你们下去问问这里的人家。”说完就让爸爸和姐姐下了车,然后赶着毛驴车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就在爸爸焦急万分着急时,又有一辆毛驴车踢踢踏踏地跑来,爸爸赶紧拦下,赶车的是一位维吾尔大叔。“请您帮个忙,能不能把我们拉到农校”爸爸恳求着说。那维吾尔族大叔拉住驴缰绳说道:“农校,离这不远,快上车吧!你们怎么这么晚了还在这里等车?”爸爸赶紧解释说:“我们从焉耆县来的”然后又自豪地说:“女儿考到农校了,送女儿来上学。”这个维吾尔族大叔幽默地说“你们这样走下去会越走越远,天亮都走不到。”他把装香梨的筐子堆在一边,让爸爸和姐姐赶紧把行李搬到车上。爸爸和赶车的师傅寒暄了几句就问给他多少车费?可他扬了扬手中的鞭子轻拍在驴屁股上“驾——驾!不要钱,不要钱”。维吾尔大叔赶着毛驴车把爸爸和姐姐稳稳当当地送到了农校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 中专3年,二姐周末就和同学一起坐上停在学校大门外的毛驴车到客运站,再坐班车回县城,到了县城又坐毛驴车往乡下的家里赶。周日又坐毛驴车到县城客运站后,又坐班车回市区。下了班车又和三三两两的同学一起坐毛驴车到学校。来来去去不知坐了多少趟毛驴车,后来有了装饰漂亮的马的。马的比毛驴车跑的快多了,价钱也比驴车贵一些。随着马的多起来,毛驴车也渐渐淡出了拉客的舞台……前年,50多岁的二姐学了驾照,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有一天,她专门拉着80高龄的父亲赴巴州农校看一看她曾经的母校。走一走当年第一次去母校的那条难忘的乡村路。二姐把车上的导航打开,听着语音提示,不到20分钟就到了。爸爸疑惑地问:“这条路怎么变短了呢?这么快就到了”。宽阔平坦的马路,来来往往的汽车,公交车一会一趟。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交通的方便已经不再为难出行的人们。现在家家户户几乎都买了车,出门非常方便。毛驴车,马车已经成为我们那代人难忘的记忆,永远抹不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