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敦睦堂位于镇江市京口区姚桥镇兴隆村,原儒里古镇东侧,为当地张氏族人所建家族祠堂。祠堂始建于明景泰年间,座北朝南,前后三进,主要建筑有门厅、前厅、正厅、寝堂, 占地196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门厅与前厅中路穿堂相接,之间有二道门分隔,门上悬挂清康熙时期大学士张玉书手笔“義门”匾额(复制件),门前列石狮一对,两侧有小型天井,天井北侧分别为前厅两侧辅房。</p> <p class="ql-block">张玉书字素存,1642年出生在镇江南门大街,自幼读书很刻苦。顺治十八年(1661年) 进士,康熙二十年(1861年) 擢内阁大学士,充经筵讲官,康熙二十九年任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不久进为首辅。张玉书博学多才,熟谙水利,治河除水患很受朝廷赏识,并三次随帝征讨新疆叛乱,军功显著。康熙南巡,他伴驾数次,随帝游览了金山等地。奉命修纂各种书籍、经史,尤其是《康熙字典》,他是总负责人。</p><p class="ql-block">张玉书为官清廉,不娶姬妾,不畜家产,不置华屋。康熙帝见他家住宅简朴,赏赐千金给他改建整修,他却把这钱捐给刑部,以朝廷名义,为各地监狱铺设地板,以免囚犯睡在泥土地上得病。张玉书一生为官清正,不念私情。</p> <p class="ql-block">二进正厅即敦睦堂,面阔五间,木雕精致,为典型的明代建筑,梁柱传为金丝楠木;庭院两侧有厢房,正厅及厢房前有卷棚式檐廊;正厅对面为大型砖细照壁墙,雕刻精美,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三进为寝堂,也为明代建筑,面阔五间,两侧有厢房三间,庭院四周有檐廊。敦睦堂布局规整,建筑工艺精湛,砖木石雕精美,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对研究明清以来镇江地区宗祠建筑、建筑工艺和民俗文化、人口迁移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宗祠里有这样一则介绍:清朝康熙三十九年,世居镇江南门大街的首辅张玉书回敦睦堂寻祖归宗,族长、乡邻不敢相认,原因是他身为朝臣随王伴驾,若犯有事恐怕要有株连灭族之祸。谁知张玉书在祠前长跪了三天三夜,族人为其诚心感动,毅然收留了他。临行之时张玉书亲书了“义门”二字制匾赠送,并奉上石狮一对置于门前。几百年来一直为乡人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民国期间,曾在祠堂内办起敦睦小学,直至建国后很长时间一直为学校所用,祠房因此能一直保持原貌,但祠内设施基本散失一空,加之一直未进行修缮,到1998年几乎已成危房。后经乡亲、族人发起民间集资修复,于2012年底开放。现在的宗祠外貌很是气派,一片明清式徽派建筑群黑瓦砖墙,大门前两根旗杆直立,旁另有一株银杏树也笔直冲天,两只硕大的铁制香炉显示着家庙的肃穆庄严。祠前有一泓清水,映着蓝天白云。</p> <p class="ql-block">复修后的张祠,坐北朝南,占地10亩,前后共三进,前进为七间,中后进各为五间。加上连体四厢共27间,大小天井10处,结构严谨。门前有广场一片,并利用尚存的旗杆石立了旗杆。祠堂门楼为砖刻图案,上有“光前裕后”四个大字。头进大门内高悬“张氏宗祠”红底金字匾额,配宫灯一对。二道门置石狮一对,即张玉书所献。门联曰“乔迁润东,源远流长”。东西各三间为迎宾室。进三道门,上悬清康熙年间首辅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所书的“义门”匾额,正中有“天地为大,忠孝当先”的屏风。</p> <p class="ql-block">头二进间是大天井,还原了石板地面,两侧有厢房。二进前檐照壁墙上仍是完整无损的砖雕石刻。正中刻“垂裕后昆”四字石雕。</p> <p class="ql-block">二进厅堂正中高悬“敦睦堂”大匾,四周挂“格孝回天”、“纯孝回天” “岁进士”“文魁”“兄弟联缥”“望重乡邦”等10多方匾额。室内是旧式方砖,桌椅布置古朴雅典,厅中梁上宫灯高悬。东屋和西屋则分别为接待室和展览室。二三进两侧有厢房相连,右厢两室是供堂,供奉着孔子、张玉书石雕像。左厢房是佛堂,是祭祖时诵经场所。第三进为四合院形式,是祖宗的享堂,正中是汉代名相张子房和本族始祖张和与其子张福的画像,两侧是近代列祖列宗和张氏烈士的灵牌。堂内正中悬挂匾额“明迁始祖”、“婺源分派”。柱有楹联,东西两壁有“孝”、“悌”条幅,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文字来源:天下张家、镇江文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