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高一年级语文组10月活动<br> 主持人:刘成、邹富铭<br> 主讲人:陈景景、刘佳、梁杨<br> 参与人:高一语文组全体教师<br> 阳光温柔恬静,秋风轻和温柔,万里高空,云朵悠扬飘逸,在此金秋十月,琼山中学语文语文组迎来本月第一次会议,语文组组长刘成就本次会议安排进行简要介绍,内容如下:<br> 1、陈景景与刘佳老师分享2022年海口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心得分享。<br> 2、梁杨老师师徒汇报课《登高》(地点:图书馆102室;时间:9:35-10:15)。<br> 3、评课。 <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陈景景老师与刘佳老师分享2022年海口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1、陈景景老师赛后反思:</p> <p class="ql-block"> 参加本次比赛,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支持与鼓励。特别感谢梁菁主任的赛前培训,我的师傅蔡怡和成哥对我教学设计的指导,丁组和邹组的支持,罗娜借我班级试课,以及各位同事们的鼓励。此次我的赛程已经落下帷幕,这次比赛,我在新教师个人发展道路、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有些新的理解,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 一是新教师个人发展道路。作为新教师,不仅要从日常教学、赛课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点。作为一名“小白”,和前辈们之间的差距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除了多学习,采众家之所长外,更多是发现自己的亮点,找到自己所擅长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深耕,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p><p class="ql-block"> 二是对我上课的内容的一点思考。本次比赛要求大单元教学,我是以群文为依托,课堂内容设计到了4篇文本,在上课时,我就发现由于片面追求阅读体量及阅读形式,从而出现架空文本等问题。课后我也反思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个人的一个小思路,就是基于群文进行文本细读。群文阅读侧重多篇文本的联系性与整体性,容易忽略单篇文本的深度,难以实现深度阅读,造成“走马观花”。文本细读侧重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但容易受限于某个字词的闭环中,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将文本细读与群文阅读相结合,则能弥补两种策略单独运用时的缺陷:一是既有群文阅读的广度,又有文本细读的深度;二是引导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与突破固化的思维,多维度、细致化的引导,培养学生螺旋式上升的思维方式,促进核心素养的达成。在具体操作时,将群文阅读与文本细读相结合,以目标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对比为方法,以问题为引导,不断提升文本细读的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 (一)以目标为导向,明确文本细读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教学目标是学生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预设。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既要兼顾多篇文本的广度,又要考虑对文本的深入探究。</p><p class="ql-block"> (二)以任务为驱动,指引学生深入文本</p><p class="ql-block"> 学习任务群的建立与落实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与改变,所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任务群的核心点在于“任务”的布置,在“任务”的驱动下,可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而群文阅读作为学习任务群的载体,需要以任务为驱动,指引学生深入文本。教师要结合任务群与文本细读的特点,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自己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促进者,建立自己的主导角色。另外,对于现有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教师需要结合教材与课程资源,针对不同学习任务群设计不同学习内容,这样将学习内容转变为学习任务,要从原有的一节课讲完一篇文章的固定思维中走出,多层次、多维度整合,设计个性化阅读活动,以此提高群文阅读的学习效果。</p><p class="ql-block"> (三)以对比为方法,打通文本间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在群文阅读设计中,教师需设定一个主题,或以作者为主题,比较同一位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或以时代为主题,比较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差异;或以某一具体物象为主题,比较不同文体的表达效果。不论何种主题,教师所组合的材料都存在显著差异性。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对比则是重要的方式。通过对比,可以打通文本,在此基础上展开文本细读,学生更容易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p><p class="ql-block"> (四)以问题为引导,强化文本细读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较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时,需要设计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层层深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及素养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 2、刘佳老师赛后反思:</p> <p class="ql-block"> 紧张的比赛结束了,心情并没有放松下来。这一次的比赛经历记忆犹新,收获满满,在比完赛的这几天里,我的参赛反思一直零零散散地写着。想说的太多,千言万语,沉淀为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一次接触赛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参加了本次活动。9月13号(周二)接到通知,9月20号交初赛的微型课视频。时间紧任务重,所以一接到通知我就和我的师傅刘成老师商量选题方向,本次课堂大赛的主题是新教材的大单元教学,虽然我们早就用上了新教材,但这两年基本上还是新教材老教法,大单元的具体实施对我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最多的就是做做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整个单元的设计与容量都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困境。一开始我想选的是必修上册劳动单元,但是这个单元的文章篇幅长,内容多,可创新的角度较少,所以就放弃了。这时师傅建议我是不是可以考虑从自己稍微熟悉的领域出发——也就是媒体方面,最后就敲定了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其实这一单元我在之前学校的公开课做过一次不太成功的大单元设计,当时是把单元的三个主线任务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辨识媒介信息全部揉在了一堂课上,最终效果不是很理想。有了这个基础,也有了这个遗憾,所以在9月13日(星期三)上完课回家后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重新梳理了思路,9月14日一天没课,刚好用来写我的教学设计。9.15周五上课前,我就与师傅刘成老师探讨教学设计的内容,但是对情景的设置还在磨合中。上完课我在丢垃圾的途中又碰到了蔡怡老师,和她交流了一番灵感突现立马就想好了课程的情景设置,我现在想起来我回办公室的途中都是跳着回去的,到这里,整个教学设计基本是完整了。当天晚上,学生上自习,我就坐在讲台上敲打着键盘,修改教学设计,做课件,晚修下课时我完成了内容并发给了我的师傅,周六修改周日和景景到学校录课。9.21在初赛截止当天我们上交了所有的材料,但我们知道这件事还没有结束,我们要为后面的决赛做好准备。9.25接到了进入决赛的通知,但我这时候一次课都没有上过,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空想,完全没有落地。能冲出学校参加市里的比赛,与我而言是第一次,紧张又激动,心里也深知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以前没有接触赛课,对于大单元教学模式也是懵懵懂懂。我想,既然起点比别人低,那就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不要让大家失望,也给自己一次机会。从9月15到9月25号,经历了10余次的课件修改,第一次磨课,学生很配合,但我连课都没上完,这说明我的教学环节出了问题——重难点不清。赵琨老师建议我将任务一几个事件设置为超链接,第二次磨课,内容是上完了,但还是头重脚轻,我自己讲的太多,学生发挥的太少。当天下午师傅和梁主任陪我和景景再次修改细节到下午六点多,特别是梁主任还给我剖析了我这堂课的三个小高潮,让我很是受用。白天上课,晚上熬夜修改是这段日子的真实写照,期间有辛苦,但更多的是成长。“一个人可能会走的很快,但一群人一定会走的更远!”在这里真心的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帮助。9月26号,我正式参加了比赛活动。下午我提前来到比赛现场,有些许紧张也有些许激动,那天台风大雨,但却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心情,反而觉得很畅快。我是当天下午最后一个上场,之前在台下是很紧张,舞台很大,但我却很渺小。但等我真正上场之后,发现其实和平时上课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只不过那里的ppt屏幕更大了,侨中的同学们很是配合,课程内容基本完成,但因为时间关系学生的展示还是偏少,课程结束的有点匆忙,多少有些虎头蛇尾了。但我想,这些遗憾会沉淀为脚下更坚定的力量,让我在以后的教学生涯和比赛中吃一堑、长一智。路还长,但心中有了方向,脚步也更有力量。赛课后,尽管不知道结果如何,但看到微信上师傅发来的一句“不错”,我觉得自己已经获得了心里的奖章。这一路走来,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优秀的同仁太多,我需要学习的地方也很多。</p><p class="ql-block"> 师傅说:“当务之急,就是让自己沉下心来,好好钻研课标,在平时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上好每一堂课。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功,让自己由一个菜鸟新手转变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保持热爱,在语文研学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最后,我想说,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赛课之路,有泥泞、有荆棘更有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 <p class="ql-block"> 为充分发挥老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帮助新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快速成长,高一年级语文组举办了本次师徒汇报课活动。</p><p class="ql-block"> 10月11日上午。梁杨老师在本次语文组教研活动中展示了一位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本次课题选自高一年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杜甫《登高》。</p> 首先,梁杨老师以郭沫若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朱德的“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作为课堂导入。引出诗人杜甫,接下来向学生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梁杨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诗人杜甫后,讲解了七言律诗的诗体特点,并让学生划分节奏停顿,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在理顺文意的基础上,学生概括个人朗读诗歌后的感受,借以引出首颔两联写景,颈尾两联抒情,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登上高处,产生如此情感的原因:因何悲秋,是因为眼前所见之景,同时出示瞿塘峡的图片,引导学生寻找眼前所见之景又有哪些景物,分析运用了哪些手法进行描绘。 <p class="ql-block"> 话题一转,又进而提出问题:杜甫既写登高所见,诗作却以“风急”起笔,这是为什么?风急则无云,无云则天高,有因果关系,风急天高又是猿啸哀的背景,猿声凌厉,在此背景之下更令人心生悲凉。引导学生发言总结意境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一景一情,二者相互交融,点出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从中,解出了一种悲秋:悲自然之秋。</p> 而颈联抒情,引用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 “言简意赅,一语胜人千百”,其中含有八层意思,让学生结合创作背景思考其中杜甫的八重之悲。 此情此景之下,命运多舛的杜甫不免感到孤独凄凉,命途坎坷的他也为悲秋增加了一重含义,为自己的人生遭遇之秋二悲。<br> 至此,课堂的四十分钟已然结束,梁杨老师留下问题给学生思考,结束本堂课的教学。 评课环节 <p class="ql-block"> 吴来花老师的评议:整节课设计较合理,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到景到情的分析,环节紧凑,但对于诗歌的教学,朗读太少,指导不够,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重点不够突出。</p> <p class="ql-block"> 周小妹老师的评议:梁杨老师按所见何景、景生何情来展开教学,较为清晰,但是但赏析意象之时,应该将重点着重在意象的分析,以及意象为什么会使诗人产生这样的情感,要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而不能直接展示答案,在意象的分析中,教师抓住的是描写景物的手法,但这无益与学生理解意象,此处可以简略地带过,点到即可,应更注意挖掘意象的内涵。其次在理解情感时,如果是在后面结合创作背景来体会情感,那么前面对于诗人杜甫和七言律诗的介绍就可以省略。</p> <p class="ql-block"> 罗娜老师的评议:有幸听了梁老师《登高》这堂课,整堂课的设计环环相扣,紧扣教学目标的设计。基本上将《登高》的感情基调把握到位,注重学生的感悟、思考探究,给了我很多启示。能够看得出梁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准备充分,可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课堂,不足之处是从课堂的进度来看,还是节奏偏快,给到学生独立思考和诵读的时间比较少,课件提示时间比较短,学生可能不能及时看到最终的提示和答案。一节课的课容量比较大,可适当缩减一下。梁老师在课堂中如果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诵读,再搭配自己的讲解,相信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p> <p class="ql-block"> 王丽瀛老师的评议:梁杨老师这节课准备去较为充分,教学重难点合理,由所见之景感所抒之情。课堂氛围感好,学生积极地跟着老师的节奏和引导,加入讨论和思考,这跟梁老师的十足的亲和力分不开,若能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表达时间,生成的效果会更好。课堂设计要有整体性,要有清晰的脉络,课堂内容要善于做减法,突出重点内容,课堂任务清晰的前提是提问要明确,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授课,做到一课一得。</p> <p class="ql-block"> 刘成组长的评议:准备是充分的,文本是熟悉的,紧张中课程还是可以推进。</p><p class="ql-block"> 一、起始课层次应更清楚,我们要“议论文”不要“散文”</p><p class="ql-block"> 二、应做到详略结合,重难点部分应该有技法的指导、而且要落位到学生身上,让学生能谈出来(评价)</p><p class="ql-block"> 三、应突出诗体特征,格律诗、节奏、意象、朗读,必备内容需落实。找到优点和亮点作为方向,单元以群文教学,不能忽略单篇,如何兼顾整体,以任务为落脚点,以探究文本的共性和个性为对比,配合学生核心素养为落脚点,多方面、多角多层次思考。</p> <p class="ql-block">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一次师徒结对课堂回报活动,这既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份责任,在这良好的契机之下,坚信琼山中学的教师们一定会不负韶华,共育桃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携手奋进,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