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研:党的二十大代表风采

孙贵清

<p class="ql-block">让国产重大装备跳动“中国心”</p><p class="ql-block">——记党的二十大代表、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透平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姜妍</p> <p class="ql-block">提到乙烯压缩机,业内人士会给出两个字的概括——心脏。然而,长期以来,代表着石化装备最高水平的百万吨级大型乙烯压缩机的设计制造技术却一直被少数国家垄断。直至2011年2月,我国首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试车成功,一跃成为全球第四个能够自主设计研制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的国家,此举振奋了国人,也震惊了世界。</p><p class="ql-block">为这台国之重器装上“中国心脏”的,是一位执着于工业设计,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的女工程师——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透平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姜妍,她也是我国首台乙烯压缩机的主导设计者。</p><p class="ql-block">见到记者时,姜妍刚参加完一个国际论坛,即将前往浙江一处用户现场。她笑称自己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个是大学在读的女儿,另外一个就是她设计的机组产品。</p> <p class="ql-block">从压缩机设计“门外汉”到打破国外垄断“第一人”,姜妍用近20年时间潜心钻研、聚力攻关,终于啃下硬骨头。</p><p class="ql-block">“查阅大量外文原版资料,穿梭于国内各大炼化工厂之间,在数十米高的乙烯装置工作台上爬上爬下。”那段时间,姜妍先后攻克了加气结构、低温转子等14个世界难题,使沈鼓集团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备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设计制造能力的企业。姜妍说:“从此,我国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p><p class="ql-block">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同时,也让姜妍深深地认识到,要想具备真正的实力就必须有领先世界的技术。短短几年时间,她带领设计团队实现了乙烯压缩机120万吨、140万吨、150万吨的“新三级跳”。</p> <p class="ql-block">在姜妍眼里,从设计图纸到车间生产、试车、安装运行,如同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今年,姜妍刚好工作满25年,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姜妍说:“我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成长起来的,是伟大的时代给了我创新创造的广阔舞台。”</p><p class="ql-block">担当国家砝码,铸就国之重器,让中国石化装置跳动“中国心脏”,是姜妍坚定执着的职业追求。“我只是在岗位上做了该做的事,国家和企业给了我无上荣光,这些都是鞭策我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永远鼓舞我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姜妍说,“我要一如既往地做产业报国的‘追梦人’,在振兴民族工业的征程上,在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实践中,不断超越梦想,书写无悔人生。”</p> <p class="ql-block">沈阳鼓风机集团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p><p class="ql-block">湘湘带你看社会</p><p class="ql-block">2022-09-07 12:57潇湘晨报旗下社会新闻帐号</p><p class="ql-block">关注</p><p class="ql-block">袁玉明摄(影像中国)</p><p class="ql-block">人物名片</p><p class="ql-block">姜妍:1973年出生,抚顺新宾人,现任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她设计了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乙烯压缩机,还主导设计了多个项目的国产化超低温压缩机。曾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客户,每家的要求和使用情况都不太一样。这些年,我基本跑遍了全国所有的乙烯压缩机用户现场,只要使用了我们生产的压缩机,我都会到实地去了解情况。”想要面对面采访姜妍并不容易,而她发给记者的一份出行记录显示,今年以来,她已经走了40多个城市,总里程超过29万公里。</p><p class="ql-block">正是这样一位风风火火的女工程师,带领团队成功研发设计了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乙烯压缩机、第一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为中国石化装置安上了“中国芯”。</p><p class="ql-block">跟着老工人师傅入门,7年多记录10多本技术参数笔记</p><p class="ql-block">1997年,从原沈阳化工学院毕业后的姜妍来到了沈阳鼓风机厂工作。工作伊始,她并没有被安排到压缩机设计部门这样的重要技术部门,只是从事简单的压缩机配套工作。</p><p class="ql-block">“我不如别人聪明,必须‘笨鸟先飞’。”姜妍回忆。于是,她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单位,打扫好工位,拿出笔记本,为一天的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带我入行的老师傅们虚心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勤恳朴实的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姜妍告诉记者,为了赶工期,大家劲往一处使,相互帮助。班组里不少熟练的老工人把自己的活干完了就去帮助新工人,大家伙一起把当天的任务彻底完成后才下班,绝不拖延。“每次工作完成后,大家一起收拾工作台、整理各种工具,为明天的工作做准备,那是一段难忘的日子。正是这段经历教会了我严谨、细致和认真,激励着我不断努力,勇于突破、攻克难关。”姜妍说。</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利用7年多的时间,姜妍每天跟着老工人师傅认真学习,光是记录各种技术参数的笔记本,就足足有10多本。“即便工作再简单,我也没有感到丝毫的枯燥和乏味,那些积累的资料反而为我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姜妍回忆。</p><p class="ql-block">白天奔波于各大炼化厂,晚上熬夜改图纸,成功设计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乙烯压缩机</p><p class="ql-block">“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为零”。压缩机,被称为乙烯生产设备的“心脏”,而乙烯这个占据石化产品70%以上的化工品,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一段时间内,由于缺少乙烯压缩机的研发技术,我国只能租赁和购买国外设备,每年支出高达50多亿元。</p><p class="ql-block">2006年,沈鼓集团承担了研制乙烯压缩机的任务。“刚接到任务时,来不及多想就投入到了研究工作中。”姜妍回忆,当时,摆在她面前的困难有很多:国内的相关资料几乎为零,国外技术层层封锁。但她从没有想过打退堂鼓,从黑龙江到广东,从辽宁到福建,刚刚三十出头的姜妍每天奔波穿梭于各大炼化厂,吃力地爬上几十米高的进口乙烯设备台,认真记录设备的外观结构和运行情况;晚上她又熬夜整理数据和资料,一点点改进设计图纸。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300多份图纸像小山一般堆满工作台,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密布排列,一旁的饭菜从温热到冰冷也顾不上吃几口。</p><p class="ql-block">设计、试车失败、修改、再失败、再修改……直到2010年1月8日,姜妍设计的45万吨乙烯压缩机试车成功,实现了我国乙烯压缩机领域零的突破。随后,她一鼓作气,带领团队又成功设计了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彻底终结了我国乙烯压缩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之一。</p><p class="ql-block">踏踏实实潜心钻研,在设计一线见证技术进步</p><p class="ql-block">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鼓自主研发的重大装备再创辉煌:成功研制了西气东输长输管线压缩机、用于航空航天试验的大风洞压缩机等一大批重大装备;姜妍也主持设计了中海油壳牌120万吨/年乙烯装置用压缩机组。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数具有百万吨级乙烯“三机”(乙烯机、丙烯机、裂解气压缩机组)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p><p class="ql-block">“国之重器,不立于自身,不掌握核心技术,就会受制于人,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沈鼓人始终将自主创新作为立身之本,压缩机项目的成功研发,正是得益于这种坚守。”姜妍感慨,25年来,她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在设计一线见证和全程参与了沈鼓的技术进步。这其中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创新”这个词。</p><p class="ql-block">在沈鼓有个“铁规矩”,那就是研发经费和员工培训经费“两个经费不得削减”。而以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沈鼓研究院、沈鼓大连理工研究院等为主体的“两站三院五中心”技术研发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联合新模式,拥有1600多人的研发队伍,企业科研实力、产品试验和检测水平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p><p class="ql-block">“当下,国家十分重视科技创新,每当听到有高新技术被研发出来,那种兴奋感和幸福感无以言表。现在正是科技创新大发展大繁荣的好时候,对于基层工作者,能踏踏实实潜心钻研,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姜妍说。</p><p class="ql-block">■记者手记</p><p class="ql-block">持续深耕终有所获</p><p class="ql-block">在采访过程中,姜妍给记者分享了这样一则故事:在相隔10多年参观同一家企业时,一名磨焊缝的工人仍坚守在同一个岗位上。她觉得,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就需要这种坚守和踏实的精神,要能静得下心、沉得住气。</p><p class="ql-block">姜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这样评价她:“在我的学生里,她可能不是理论功底最扎实的一个,但却是学习态度最好的一个。她求知若渴的劲头,谁都比不上。”在姜妍看来,科研攻关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踏实。踏踏实实做实验、一个一个记数据,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工作,却能为研究打下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像姜妍一样,一线科研工作者们的研究之路虽然很艰辛、会遇到不少挫折,但只要坐住冷板凳、下得苦功夫,持续深耕钻研,终究会有所收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来源:辽宁日报·北国客户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记者:明绍庚 编辑:胡宜男 检校:于勇、李世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责编:王晓领 审核:方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制作:绿水青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