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法得益于“书地”

胡鑫

<p class="ql-block">我的书法得益于”书地”</p><p class="ql-block"> “书地​”是在水泥地上用提斗蘸水写字。</p><p class="ql-block"> 1983年我进入吉师,张运成老师就领着我们这样练字。老师说:”这张大纸,永远也写不坏!​”</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家生活困难,从冯家屯去河南街买支毛笔或买本字帖,为了节约几毛钱宁可来回步行不坐公交,“书地”是何等省钱的学习方式!</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吉师教学楼的水泥地面既不光滑也不粗糙,颜色深灰,蘸水写上去​像在宣纸上一样,很容易显现出清晰字迹而且不晕淹,很久都不会消失,简直可以跟商店卖的水写布PK 。比朱履贞《书学捷要》载:“古人居则画地,广数步” 先进实用得多!后来地面换成水磨石或磁砖就彻底不行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这种“书地”很受欢迎,每到下课或吃饭前后,走廊和正厅就挤满了人,形成了一种吉师特有的练字风气,美其名曰:“书地组”。</p><p class="ql-block"> 我则用一个破皮球,剪去一个口,穿上提梁装水,非常实用!大概一开始我用1号“京提”,后来觉得有点小,不过瘾,就用抓笔写一米以上的榜书大字,几十米的走廊瞬间就可以挥洒出一两趟大字。为了强占“阵地”,我一般晚点去食堂,不跟大家一窝蜂似的跑去排队,等大家吃完饭回到教室,我早已把走廊写满了大字,再去食堂正赶趟。</p><p class="ql-block"> ​蘸水写字常常比用墨书写更加爽快,不粘,收放自如,仿佛真能做到“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孙过庭《书谱》句)。有时候遇到地面粗糙点或有点灰尘,也可以造成飞白效果,妙如天成!</p><p class="ql-block"> 通过“书地”还可以练习大空间的布局,长长的走廊或正厅,就像巨大的纸张呈现在眼前,写多少字?分几行?字应该写多大?字距多远合适?都应该有个算计,这种宏观上的安排,是在小的纸张上很难获得的。就这一点来说,张老师为我们开辟的“书地”空间真是了不起的创举!远胜怀素拿芭蕉叶当纸,与“墨池”、“笔冢”无二! </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为了维持生活,我常写牌匾和墙皮标语,字再大我也心中有数,用油和涂料都无所谓,总能轻松完成任务,让人家满意。2010年开始,我去山东河南等地交流,用六尺或八尺屏写大字横幅,不必叠格,下笔就写,写到末尾空间正好。有一次为一个生态园写八尺四条屏《爱莲说》和《陋室铭》,我也不用叠格设计,下笔就写,写到末尾剩余的空间正合适,观者称赞不已!后来我写四尺以上的大字横幅干脆全部不叠格,很少有失误,这是由于当初吉师“书地”打的底子,才让我临场这样从容不迫。</p><p class="ql-block"> 吉师四年之后,我无论到哪里工作,都希望再找到一样的“书地”​空间,可是,再也没有找到。回忆三十年前,不免更加留恋和难忘!庆幸有那样一段特殊的学书经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