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 ——土耳其记游 (一)世界名城伊斯坦布尔(2018年8月7—9日)

吕廷洁

<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7日凌晨05:50北京飞伊斯坦布尔。莫斯科中转,停留五小时。机场不提供免费饮用水这在很多国家是常态。500毫升矿泉水折合人民币12元。</p> <p class="ql-block">  8月8日下午,北京时间2点,土耳其时间6点多,已近黄昏。出来伊斯坦布尔机场坐大巴到老城区的宿地。</p><p class="ql-block"> 车窗两边时尚与古老的建筑鳞次栉比,共生共荣,透着一个民族骨子里的包容和对文化的传承与尊重。有轨电车在小巷中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徜徉。人们轻松自在地说着、笑着、走着,地面的青石板泛着岁月积久磨蚀的光亮,很厚重很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这气息里透着悠闲,透着温馨。</p> <p class="ql-block">  住宿的宾馆有些意外,走廊只容单人行。房间逼仄到走路需要侧身,床是一米宽,床头柜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小巧。直行电梯最多站四五个人,这种“迷你”跟日本很相似。</p><p class="ql-block"> 我根本顾不上这些,扔下行李就往外跑,趁光线抢了几张附近街景,有点小窃喜。</p> <p class="ql-block">  路边店里见到了神往已久的土耳其灯具和瓷盘,色彩、图案以及造型太吸引我,就有买了邮寄回国的冲动,思忖,还是作罢。世间爱不释手的东西目不暇接,遇见过、喜欢过,存于心,也就圆满了。</p> <p class="ql-block">  特别要说一下“蓝眼睛”,在餐盘、房门、包装袋、服装、汽车的后视镜上,还有人行道、建筑外墙上,几乎是无所不在。这是土耳其人最喜爱的护身符和吉祥物,中国人称它“土耳其之眼”,当地人叫它“美杜莎之眼”。看上去就是一只外围是宝蓝中间是淡蓝的大睁着的眼睛。买了许许多,回国送家人朋友,我们的人生没有攻击性,只求一切魑魅魍魉、邪魔鬼祟不要靠近,哈哈,别笑我傻,谁又不是活在自我安慰中呢。</p> <p class="ql-block">  回宾馆路上,才有了余力多角度观察这座城市的一角,整体感觉有点脏乱差,到处是垃圾,又加有轨电车的存在,空中电线密如蛛网,有些煞风景。道路大部分是单向一车道,行人乱穿马路,根本无视红绿灯。</p><p class="ql-block"> 行走间,突然就听到了喧礼(或说唤礼),我的心“轰”一下被攫住,不自觉定住了脚步。伊斯兰教规定教徒每天要做五次"奶玛孜"(祈祷)。阿訇要提前登塔,大声呼喊,招呼大家来清真寺叩拜真主、忏悔祈祷。今天,在遥远的伊斯坦布尔,在这个普通的黄昏,从天而降的男高音“独唱”让我心潮翻卷,那种“他乡遇故知”般的激动使我热泪潸潸。这高亢嘹亮又深沉苍凉的无伴奏无歌词的深情呼唤,在整个城市的上空盘旋回荡,余音袅袅,对我,是久违的熟悉。十年前,就是这声音伴我度过了在新疆喀什四年多的援疆岁月。</p><p class="ql-block">很奇怪,我对有些宗教场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壁画、雕塑,包括诵经,从心底里接纳,甚至有归属感,敬畏中油然而生松弛与亲切。当然,宗教本来就是给生命的干燥与损伤以润泽、以修复。</p> <p class="ql-block">  日落后,感觉这座城才打着哈欠张开了惺忪的睡眼,人流涨潮似的涌入流光溢彩、琳琅满目的夜市。我满心羡慕的是,这里的人们是把情绪写在脸上的,看上去是那么气定神闲而又轻松幽默,买卖东西打招呼都是满脸笑开了花,真诚又憨厚。</p><p class="ql-block"> 土耳其烤肉全世界闻名,切成薄片,拌以西红柿生菜等,用面饼卷了吃,尽管是饭后,见了正宗又地道还是忍不住。买只雪糕,等于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你刚要去接,瞬间感觉掉地下了,下意识低头去找,抬头却见小哥哥一脸坏笑地举在手里,再次去接又只接住了蛋托。还有各式小点心精致成艺术品,让人实在不忍放嘴里。</p> <p class="ql-block">  8月9日,游览第一站,蓝色清真寺,又称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建成于1616年,与一般清真寺不同的是它有6个宣礼塔,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六塔清真寺。由于它的四周墙壁镶嵌着两万多块蓝色花瓷砖,使得大厅里光线显得格外柔和、静谧,故称蓝色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进来清真寺是必须要长衣长裤,包头巾,脱鞋子。这是穆斯林进清真寺的基本礼节,全世界都一样。我对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去新疆喀什艾提尕尔大清真寺时的新奇记忆犹新,今天,在大门口排队每人领到了一大块蓝色头巾,我强装内行给同伴们包好之后,个人辨识度已经很小,因为只露出两眼,大家还是欣喜地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托普卡珀宫。此宫建于1478年。这里除了收藏着土耳其历史上许多珍贵文物和文献以外,还收藏着1.7万多件中国古瓷器,上至唐宋,下至明清,据说仅次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德累斯顿艺术博物馆,为世界第三位,其中不少是举世孤品。特别是这里藏有元代青花瓷器39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世界第一,因为在中国明洪武后,元青花独特的形制和纹饰逐渐神秘地消失,此后500年间,人们几乎对它一无所知。2005年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当时的成交价折合人民币是2.3亿元,一时轰动了世界收藏界。曾有专家说过“研究中国陶瓷,不去看土耳其藏的中国瓷器,对一名陶瓷学家来说,是死不瞑目的事”。</p><p class="ql-block">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些瓷器是如何出现在遥远的土耳其的?游伴中有人抢答“他们是强盗,从我们家抢来的”,呵呵,这是典型的狭隘的惯性思维的答案。其实,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丝绸之路”的最好见证。从瓷器上与国内迥异的伊斯兰装饰风格来看,它们是为出口土耳其特别烧制的外销瓷,类似于今天的私人订制。如此说来,这些瓷器也就成了中世纪中土文化艺术合璧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菲亚”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位于蓝色清真寺和托普卡珀宫之间,这三个著名景点彼此相距不过几百米,距离之近是我预习行程单时没有想到的。&nbsp;</p><p class="ql-block"> 教堂被誉为“拜占庭建筑的最高杰作”,以至于后来奥斯曼土耳其人用大炮攻破君士坦丁堡(即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后,都不忍心毁灭它,而是按自己的信仰和建筑风格继续扩建,注意是扩建,尽管在我们看来已经成为了各种宗教的“大杂烩”。我突然想起,台湾的很多庙宇也是佛教、道教等统一在一起的场所,各拜其主,互不干扰。</p><p class="ql-block"> 建筑是人类的活化石,记录了人类发展进程的方方面面,是极其宝贵的资料。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他们对文化的这种包容和尊重,让人肃然起敬。这让我又联想了梁思成对日本东京和奈良,还有北京古建的奋力保护,傅作义为了保护北京文物不被轰炸毅然“投降”。我想,能否珍视这些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应该是区分文明与野蛮的标志之一吧。</p><p class="ql-block"> 在大约1600年的漫长历史中,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直是东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信仰中心。它历经沧桑,经历数次火灾和地震,经受了基督教早期反偶像崇拜运动的冲击,见证了罗马公教与东正教的分裂和冲突,更遭受过十字军的疯狂劫掠;它见证了土耳其的历史,也写满了不同宗教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站,耶莱巴坦地下水宫。有1500年历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公认的土耳其必看景点之一,也是不少人心目中最为迷人和浪漫的圣境。在伊斯坦布尔城中,地下宫殿极多,但这是规模最大的。</p><p class="ql-block"> 它其实是一个大水窖,是6世纪拜占庭时期为了军事防御而建的贮水池,耗时近200年,与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类似。特别有意思的是,据说,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之后进行了屠城,很多人藏匿其中而得以幸存,这是水窖无意间立下的大功。</p><p class="ql-block"> 对这水宫,我一直有个疑惑未解:在宫殿尽头的两根石柱下有一倒一斜两个被压在柱底的美杜莎头像,为什么把头像放这里?为什么要一倒一斜?(本文前面我曾经说过的“土耳其之眼”又叫“美杜莎之眼”)关于美杜莎,在土耳其文化中,一定有很多故事和寓意,只是我还没有查到。</p> <p class="ql-block">  第五站,塔克西姆广场。是伊斯坦布尔主要的交通枢纽,与独立大街相连。好玩的是有老式电车在广场叮叮当当缓缓行驶,是载客的交通工具,更像是怀旧的表演,对了,中国的大连也有,我坐过,据说青岛也有,我没坐过。</p><p class="ql-block"> 广场上的共和国纪念碑是1928年为纪念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而建立。广场西面是塔克西姆公园,这里是土耳其球迷心中的圣地,每当国家队参赛,这里便有上万名球迷在此欢聚。</p> <p class="ql-block"> 第六站,独立大街。形成于19世纪,被称作伊斯坦布尔的“香榭大道”,是一条长约3公里的步行街。这是整个土耳其旅游过程中我最喜欢最难忘的一条大道,踏上去的那一刻,我就感觉走进了很多奥斯卡大片的实景地,特别是日落时分,晚霞给这些梦幻的建筑罩了一层橘色的轻纱,玻璃窗反射出耀眼的金辉,而天空的底色是干净的蓝。一切,美得有点不真实。</p><p class="ql-block"> 这一带当年是基督徒,包括希腊人,亚美尼亚人,以及欧洲侨民、西方各国使馆所在地,至今很多著名的建筑和机构仍然矗立两侧,包括许多各派教堂、各国领馆、著名饭店等。近年来伊斯坦布尔政府大力复兴这一带,恢复了重要商业街的地位,并成为了全城最大的步行街,汇集了大批商场、书店、餐饮、娱乐设施,本地人和外国游客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街道两边陆续出现了很多表演者,唱歌、跳舞、乐器演奏,都是结合表演内容和角色要求化了精致的妆容,表演更是认真而忘我。我手忙脚乱地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放在了我的美篇日记里。</p><p class="ql-block"> 突然,穿过人群的嘈杂,就分明听到了《山鹰》熟悉的旋律,穿透心灵的天籁之音,宁静、深邃、高远。循声走近,是两个年轻人,类似非洲土著人的装扮,黑皮肤,披了五彩条的衣衫。《山鹰》是秘鲁民歌,秘鲁文化中美洲印第安文化占很大比重,这也就理解了演员的扮相。俩人一把吉他,一支短笛,忘我演奏。</p><p class="ql-block"> 驻足聆听,我亦不忍离去,心里却生怕落了单,在这遥远的地方,语言都不通,着实有点心慌,忙转身,就看到了墙角一个人,一直在呆滞地喃喃自语,似乎是一个盲人,有个人走过去,往他手里塞了东西,是钱还是吃的,我一无所知,但心里却有了些异样。</p> <p class="ql-block"> 第七站,加拉太塔。是伊斯坦布尔老城的制高点,站在塔上可以看见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连接亚欧的加拉太大桥。</p><p class="ql-block"> 加拉太塔,位于伊斯坦布尔的亚洲片区。是拜占庭皇帝阿纳斯塔修斯在507年修建的灯塔,最初用木头建造,后来在十字军东征时被焚毁,直至1348年由热那亚人用石料重建。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塔还曾身兼数职:警卫塔、监狱、天文台,阅尽伊斯坦布尔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 最后,说点题外话。</p><p class="ql-block"> 看过纪录片《伊斯坦布尔的猫》吗?这里的猫真的太多太多了,而且都不怕人。它们在车顶、沙发、花丛、店铺前、马路边,到处都有。我还见到了专门的流浪猫安置点,一大片空场地上,密密麻麻的很高级的猫窝,很多的猫粮,成群结队的猫。</p><p class="ql-block"> 我有些疑惑,这仅仅是爱护动物吗?后来忘记在什么地方看过一则信息,在大英博物馆里,还有青铜制成的猫,还是某个名人的陪葬品。古埃及就有很多以动物为形象的神,猫也是他们的主神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遥远的伊斯坦布尔,猫和人一样也是这座城市的居民,它们已经和人类和谐相处数千年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