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教学改革——“先学后教”

娜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先学后教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又一大进步,我们只有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和价值判断,思路才会清晰,才能行稳致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首先,是学生观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观。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潜能无限。苏格拉底也形象地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这说明,学生是种子,有学习的基因;学生不是“瓶子”,不是等待被充满的容器。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由此可见,教育过程的主人是学生自己,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教师的“教”要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基于这样的学生观,变教师讲为学生学,变教师先讲为让学生先学,这是摆脱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的重要一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其次,是学习观的问题。《学习的本质》一书中强调:“学习是一种意义炼制活动,这种意义炼制是一个在时间和精力上都耗费巨大的过程。”这说明,作为人类的一种复杂劳动,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线性传递,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过程犹如“西天取经”,易迷路,易摔跤,会走很多弯路,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同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也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一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另一方面,对新知识的认识必经历几个循环、几个往复,才会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按照这样的逻辑,学生先学,遇到困难、产生差异,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只要是学,包括小组讨论、全班展讲,就一定会不可避免地有疑惑产生,有错误发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再其次,是错误观的问题。这是上个问题的延伸。我们应该树立新错误观,应允许学生出错。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从这个意义上说,疑惑、错误不是包袱,而是契机,不是垃圾,而是资源。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不应冷嘲热讽,而应宽容、善待并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谁来纠正?学习是互动的结果,互动的主体是学生,是在不同意见的学生之间产生的。互动的方式为相互补充,相互对质、论辩,互动的结果是对元认知的调整、改变、完善,亦即纠正。错误、疑惑在学生身上发生,自然应该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来解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学生

学习

错误

教师

互动

儿童

先学后

先学

教学改革

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