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 孟庆国</p><p class="ql-block">这张手绘地图,取自一百多年前清末烟台租界图中一部分。烟台老城区三面环山,北面靠海。从陆地出入市区,当时只有六条道路,均需经过山口。</p><p class="ql-block">图中所示,东南方向这两个山口,自左至右标注为“宁海口”与“丈八口”。山口暗喻:旌旗飘荡、营房设岗。最右侧标为“南”字方向,下面的山峰冠名“塔顶”,其山间有座塔。山下城内圈起城墙的房屋,注明为奇山所。附近标示貌似南有上夼、东有东庄。图片古朴直观,具备地标定位功能。</p> <p class="ql-block">这张1936年制版印刷的民国时期等高线地图,是烟台街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群友老师收藏的。群内转发,引起初见群友极大兴趣和研讨。</p><p class="ql-block">因为该图标有塔山、奇山两个山名,这在现代地图中几乎罕见。烟台建城发展重要节点,是明朝初期设立的奇山守御千户所,简称奇山所。后来演变为所城里,在烟台城市历史发展中具有浓重色彩,成为历史遗迹保护区。但是,地名由来的“奇山”在哪里?它是哪座山?由于缺乏实际性考古史料,往往众说纷纭,传说不少、莫衷一是。这张明目张胆标注奇山的民国地图,自然不同凡响,引发猎奇,究其对错。</p> <p class="ql-block">符合上述手绘图和1936年地图两旁有山口道路的山,我认为只能是图中这座山峰了。因为城区内一眼便会看见,直面老城区,符合手绘图视觉直观。宁海口、丈八口现已消失,但历史上确实存在。只要有迹象确认这两口子,那么中间的山,就是地图上标为奇山的山了。</p><p class="ql-block">这个山峰东侧即左侧山谷相连处,有个竹林路可以通行汽车,通往东南方向的福临夼村及竹林寺,有人说这就是宁海口。而另一边西侧山谷,如果发现确认是丈八口,那么地图“奇山”就能实锤确定。是否冠名奇山所的奇山暂且不论,确定丈八口位置却有必要。为避嫌此地图奇山与彼奇山所奇山混淆,本文暂且称这座山为“奇特山”,搁置争议。</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老城区西部40层高楼向东南方拍照。概览远处山影,左侧为城中心之东面,是一条南北走向长形山脉,市民及官方俗称其为东山。右侧群山为城中心之南面,呈东西走向团状山脉,官称俗称南山,也名符其实。这照片看南山,最高峰就不是电视塔那山头了。</p><p class="ql-block">两条山脉几乎呈直角在城区东南相交,交接点就是那座相对较矮的奇特山。这座山有经典山峰造型,活像汉字“山”,位于东南角,斜交两山脉,正面面对市区。山坡中有沟壑自上而下,将两侧形成脊状山坡,本身就很奇特。</p> <p class="ql-block">将上图放大标注。中间犄角突出、连接东山南山的奇特山峰,两侧山谷在两排群山中是最低点,是附近相对最适合通行的山口。看形状,此山也应是地图写有奇山两字的山,两侧山谷山口也该就是宁海口和丈八口。</p><p class="ql-block">左侧所指山脉中,有处山峰顶部,有人工建筑貌似烽火台。卫星地图上有奇山烽火台标注,大概应该指它。因为烽火台就是为了远处看到烽火狼烟,起敌情报警作用,这个位置奇山所乃至全部城区都可见到。</p> <p class="ql-block">这是百度地图现在的卫星影像图。山海路塔山隧道以南,正在修高架快速路禁止通行。隧道北出口向东拐弯处,应该就是那座两旁有口子的奇特山峰。山南面顺着山海路,是远陵夼村及新开发的天籁花园。</p><p class="ql-block">我经常驾车路过隧道,印象中隧道北口没有登山道路。我打算过隧道南口,在下坡修路禁行处前停车,寻路登山走到丈八口以及山上。</p> <p class="ql-block">这是腾讯地图,选图有隧道南出入口。这条隧道是老城区向南的重要通道,建成已达二十年了,一洞穿越群山,山堑变通途。比起丈八口时代,先进便利了何止百倍千倍。</p> <p class="ql-block">经群友老师举图和指点,上图是我探寻前认为地图上的山口位置标注。探寻后对照各种地图发现,我认为的宁海口有很大变化,甚至错误。两个老口子下山道路均不存在了,我后面附新标注图纠错。</p><p class="ql-block">本文用多种地图演变考正,来推理论证以及照片分解。在探寻推论丈八口过程中,通过古今地图对比,我对烟台古时道路出入口及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在此与大家探讨,诚邀釜正。</p> <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24日,我声称要登山寻找丈八口位置,初探是否与民国地图位置相符。因我小学五年级曾隨学校队伍走过那个丈八口,至今印象依稀难忘。有了以上地图指引,寻探丈八口有了目标。</p><p class="ql-block">前一天晚上见到这图区政府通告,次日起対这一山区飞机喷洒农药灭水牛。身体被喷药倒不可怕,反正口罩随身带,还可自我演习遇空袭。但怕的是通告后半截:如果有人向飞机投掷石块引发事故,我恰好在山中自称寻丈八口子游走的话,恐怕会受嫌被调查。</p> <p class="ql-block">我选择避开一般上午喷药时间,下午去初次探山定位。烟台把城区南部的这些山,统称为南山,等同称呼整条山脉。</p><p class="ql-block">这是在胜利路拍照,算是中心城区看南山。左侧山峰上,是塔山公园所建的三和塔。右侧电视塔所在山峰,山形独特,巍峨高耸。在城区所见,属它最高,地标特征明显,众人称呼为塔儿顶。我也一直认为这山头就叫塔儿顶,因为山坡中曾见有平台状白石,以为过去那里有塔,才这样称呼。当然,也可称为电视塔顶。</p> <p class="ql-block">在胜利路与红旗路交岔口拍南山,电视塔山下胜利路隧道,继塔山隧道之后,是第二个横贯南山大通道,丈八口时代与之不可同日而语。照片看,眼前这个塔顶,比左侧远处三和塔貌似手绘图标的塔顶,威武雄壮多了。这才是人们心中的塔顶形象。</p> <p class="ql-block">在塔山公园北的山海路上拍照。平时这里车流不息,今天却格外清静无车。因为山南面建高架路,通告隧道南下坡路段禁止通行。眼前直冲道路的山就是那奇特山峰,山坡中有道直上而下的沟壑濠沟,十分抢眼。</p><p class="ql-block">有了地图和印象推理,丈八口就应在这座奇特山西侧山谷,这里就算进入了探寻丈八口行程。其实这条通往隧道的路,几年来我每月都会路过。只是没想过这山与丈八口相关,从没停车细品静观。有群友老师指点提供照片,隧道南那边有进山路口,也是我想象的登山捷径。</p> <p class="ql-block">车到山前向左看,可以近看这宁海口。我将地图道路标注到这照片上,企图用现实推理老口子下山道路。</p><p class="ql-block">后来经查行车照片和再三对照地图,发现我把竹林路标到山前是错误的。它实际在上山后不久,便开辟新口到了山的后面。制图不易,也表示再三斟酌延误汇报,只好在错的标注上更正,请凉解。</p> <p class="ql-block">当我到达隧道北入口前,却被拦停了。工作人员示意隧道禁行,这与公告的禁行处不符啊?这下打乱了我的计划,从南坡登山不可能了。</p><p class="ql-block">隧道北口西侧,高墙一般的堤堰上面,是塔山旅游风景区公园南邻山头。</p> <p class="ql-block">隧道禁止通行,那就在这里低山仰止吧。平时这里车流不断,难得此刻清闭静赏。左侧奇特山,右侧塔山公园群山,隧道开在两山谷底。隧道北进出口两侧,则是辟开山体、扩宽道路,用高墙堤堰护山,根本无法登山。</p><p class="ql-block">根据地图标示,丈八口位置应该就在我标注箭头处。</p> <p class="ql-block">各个角度拍这口子,可以多方位细品山情。此刻,我想起几十年前老人们说起,丈八口子那里有个烟台一公墓,埋葬故人。火化兴起,火葬场建于现机场路东面的二公墓,这一公墓就废弃了。想想市内紧凑的地盘,当时只有这里适合建公墓,有通丈八口的道路可行。</p> <p class="ql-block">标为奇山的奇特山西麓,从这个方向看,山势平缓,林密草盛。高墙护山,刻有雕塑,封住了原丈八口下山旧路。现在的山坡,如果没有山路,进去也将寸步难行。登到山顶其实也没有必要,丈八口子只是在山下的口子道路。只要找到道路制高点,那就是丈八口。再确认下山通往上夼村的路,那就是通往丈八口的旧路。</p> <p class="ql-block">从隧道北口往下看,右侧山脚全被高墙地堰子封堵,北侧路坡下就是塔山公园谷地。倚山而建的房屋院落也是有墙隔山。这里显然无法登山,进山也没路,山陡林密,很难攀登。</p><p class="ql-block">山海路从隧道北口出来,向北直行约一百多米,开始向右向东拐弯。然后再左拐向北,直行通往老城区。</p> <p class="ql-block">奇特山峰西北侧山脚下,倒是无墙阻隔。但里面山体悬崖状,无路可寻。这里看的山顶,只是山顶西侧前峰,也只是个小土丘而已。</p> <p class="ql-block">放大照片看山顶,这个角度只是主山峰前面的凸顶,上有突出岩石和貌似碑类物,也有烽火台?或许纪念墓碑?</p> <p class="ql-block">这张1968年卫星遥感影像地图,是由群友威职李风海老师提供的。感谢李老师!插句话,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是1970年4月发射上天的。这个鸟瞰地图十分珍贵,也极其罕见。它记录了1968年烟台的真实地貌景象,唤醒尘封记忆,定格历史痕迹。对丈八口等各种推测,具有一锤定音史料作用。本文选用的黑白鸟瞰地图,均从李老师地图中截取。</p><p class="ql-block">图中下方中间圆形区域,就是民国地图标“奇山”的山峰。两侧山路应该左为丈八口,右为宁海口。两条旧路下山后汇合成一条路,经上夼村进入城区。右侧那明亮宽阔、曲曲弯弯穿山道路,显然是新修不久的现竹林路,与陈旧山路汇合处,应为老宁海口。</p> <p class="ql-block">将上图标上当时大致场景坐标,不一定准确,但便于提示大家解读。</p> <p class="ql-block">空中看两口道路,这初次标注的宁海口还是差了一点,不够准。对应民国地图,两口子道路基本没变。山口及道路依旧清晰可见,并且在用,我也是那一年走过那里。只是增加了那条新修竹林路,比老宁海口路宽了不少,在老宁海口处与原路分道扬飙、另僻新径。新路老路都是通到上夼村。</p> <p class="ql-block">后来标注这张1968年卫星地图,为我一锤定音。图上当年道路一清二楚。即使山后的山路,也清晰可辨,原汁原味。此标注的丈八口、宁海口,是我最终认为最准确的指向。</p><p class="ql-block">箭头所指附近,山路中有几个分叉和一片开阔岩石空地,正是作为口子场地与山路的不同之处。</p><p class="ql-block">图中标注可能有桥,是因为看到一篇革命战争年代回忆文章。文中讲述好像是英雄于得水到丈八口公路大桥下,与受伤的胶东特委书记理琪会面,请示汇报工作。丈八口只有山坡下面的路才宽阔些,才可称得上当时的公路。这条路不经过大河,没有大桥。只有那交汇处山沟有积水状池塘,可能那里有桥。也或者是在下山不远处,那里经深沟有桥?试想当初,这还真是既隐蔽又容易疏散转移、还方便饮食医疗的好地方。革命斗争很艰苦。</p> <p class="ql-block">我用橙黄色在1968年地图标上了现在道路,那些老路大多已不复存在。过去偏僻山路、农田、山沟旮旯不毛之地,现在已被居民楼、公园风景区、宽阔美化的城市道路取代、布满。芝罘城区,换了人间,美伦美奂。</p> <p class="ql-block">再标注这张1936年民国地图,道路比例并不准确,但它与1968年卫星地图几乎完会相符。它明确了两口子入城道路,在山下不远处汇合在一起,成为市区东南角山坳中,唯一比较宽大通道。能够确定奇特山两侧丈八口、宁海口位置,并且完全可以排他。</p> <p class="ql-block">丈八口作为一个山口,一般都是两侧道路的最高点。而道路只会选择在山脚谷地,才会便于通行。原丈八口子及其下山道路,已随隧道开通,废弃消失在山林中和开辟隧道扩宽道路中。我在照片上大体勾勒出,丈八口子及下山道路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建隧道开路,实际是把山体向下挖了、也向南挖了。丈八口子那高点位,可能已经被挖去了。我曾走过其下山道路,不是现在这路面,而是沿原山体而下,也就在我拍照处的头顶上。头顶当年下山路,拍照时却没觉悟,只缘身在此山中。</p> <p class="ql-block">然后旧路向北顺坡而下,笔直进入现塔山公园内。而现在的山海路则在尽头,向右向东面拐去。</p> <p class="ql-block">从去往隧道口方向看,丈八口旧路是从这附近坡路,进入塔山公园。当初下山旧路,已完全被山海路覆盖,被公园吞噬。</p> <p class="ql-block">现塔山公园正门东门,我推测丈八口旧路,应是在这里向北通往上夼村。旧路东侧现为公园门前停车场,当时低洼谷地,可能有条河沟,山体雨水泉水从这低洼处流下。</p><p class="ql-block">此图标注也错了,应该还有宁海口路,再三推敲,见下面更改。</p> <p class="ql-block">之所以这样更改,是反复对照李老师那1968年锁眼和现代卫星地图,两口子下山路相距不远,也行走不远,在竹林路第二个大拐弯西侧,有水湾处汇合。</p><p class="ql-block">为求准确,我把地图打印了近二十张,进行对照对比。A4白纸黑乎乎,耗费了大量打印机碳粉。</p> <p class="ql-block">1936年民国地图显示,焑台老城区只有6个进出口子和方向。自东排列分别有:1、东炮台口、2、东山口、3、宁海口、4、丈八口、5、石灰窑口、6、西炮台口。古时甚至清末民初,烟台罕有机动车,也鲜有现代开路建桥能力,人们进出城区只能依赖较低的山口。只有近海的东部和西部山势较矮,道路相对平缓。</p><p class="ql-block">寻丈八口,也一并探探古时烟台进出口道路。</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1968年地图上标注民国乃至清朝时期道路口子。图中上部,深色区域为烟台老域区。有老师提问,古时烟台去宁海牟平或福山县府有哪些路。学生只能回答:这些路都通,但是若论可行,从城中心或所城里走,图示这三个口都不可选。因为山路狭窄绕圈,陡坡太多。不如走另三处口子,道路平坦宽阔些和近便。</p> <p class="ql-block">清末手绘图佐证,烟台城区东部、东南部4个山口。山口上,画有旗杆和旌旗。自左至右为东炮台口、东山口、宁海口、丈八口。</p> <p class="ql-block">清末手绘图再佐证,城区南部西南村南面上山的口子,字体不清看不明白,像个什么阵口。后来民国地图改称石灰窑口。靠近城区4个村:西河村、东海洋、中海洋、西海洋。</p> <p class="ql-block">清末手绘图还佐证,城区西部出口只有西炮台。“台”似乎起关口作用,称西炮台口子不算错。甲午海战的西炮台,建在通伸村西的山塂之上。</p><p class="ql-block">这图上竟有一道城墙围在域区西侧,从海边直到南边群山。大概是为了对付不法或冒充捻军侵扰所建,与城区东山顶上一线围圩、烽火台,可能是同期工程。城墙只见一处门,似乎写为霣(yun)锦门,这倒是第一次见到。</p> <p class="ql-block">1936年民国地图,城区东半部东和南面,5个口子位置及进出道路,与手地绘图完全一致。烟台划定租界的手绘图以及捻军入侵,大约在1860年前后,至1936年已七十多年了,烟台进出城区道路没有太大变化。</p> <p class="ql-block">在1936年民国地图上,对烟台城区西部道路进行添注。烟台古时隶属福山县地盘,这张地图标注为烟台特别区。城区往西只有这一条大路,也即现只楚路的前身,是西去福山、蓬莱、济南等唯一可行通道。</p><p class="ql-block">此地图上有三处显示,令我大开眼界:</p><p class="ql-block">一是这西去的唯一大道,是通到宫家岛村西南越过夹河。地图没标注有桥,历史上似乎也没有大桥遗址。现在的红旗路在那过夹河的桥,完全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建的。曾经有群友晒过夹河轮渡船的老照片,难道就是这里?有地图为证,西出口大路必须经过轮渡?</p><p class="ql-block">二是顺着这条路的走向,有一条粗细合一的深色复线,随路自宫家岛夹河起,到城区接近海边止。经过西炮台南的群山,连接手绘图西部那有霣(yun)锦门的城墙,是否也都是对付捻军的围圩?</p><p class="ql-block">三是现在南大街通过建设路口往西直连只楚路。1936年时那个直行通伸塂并无道路,当时的南大道是北弯至通伸村向西,在西炮台山处向南拐弯,才通到现只楚路。山塂上建圩墙,手绘图霣(yun)锦门是建在现通伸南街或西盛街处?</p> <p class="ql-block">群友老师挖掘出来转发的一百多年前实物照片,据说这是为防捻军入侵城市而建的围圩,因未见史料记载,不知真假。这个东西建在山脊之上延绵,像似长城,也像似城墙。加上之前手绘图城墙城门、1936年地图的标的城墙状顺路复线,若如此想像,烟台居然有过护城墙历史了。捻军时期距今有16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是围圩照片山北部靠海区域。围圩闪亮,右侧那个东山口子也闪亮。一抹平路,宽敞干净,连棵树都没有。口子路上走个人,十里八里都能看到。路面倒是挺平坦的,也许这才叫裸路。</p> <p class="ql-block">图中右侧系为东山偏南部。山脊小路清晰可见,因为太高太陡,没有翻山大道。山体单薄削瘦,山势陡峭高耸,天上或地面看上去,也是一道奇特风景的山脉。</p> <p class="ql-block">1968年卫星地图城区东出口道路。东炮台口在这个时期是不能通行的,有军事单位院校等,原有的窄路是封堵关闭的。东山口子虽然山坡绕行,基本是坡缓宽敞的,是烟台往东方向大动脉。过了山口就是金沟寨,一路下坡东行直达海边。顺着海边一路坦途,去往半岛东部。当时没有观海路,这是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奇山小区塔山公园西门北面拍照,看奇特山左侧宁海口子十分清楚,山口狭窄标致。这个池塘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又进行挖掘扩宽,水挺深。后面往北比这宽大。从那两口子下来的路,在池塘北交汇。右侧是高地,应该是丈八口老路,过去在后面可能有桥?</p> <p class="ql-block">丈八口和宁海口下山的路,在这池塘北交汇。1968年卫星图显示,宁海口下山路在交汇前,似乎跃过这个池塘一角,有桥的应该是宁海口路。或者丈八口路也有一座桥;或者因为两路交汇距离近,丈八口名气大,写文章人干脆牵强到一起也不算错。</p> <p class="ql-block">在照片示意路线比较直观。手机拍照没有放大焦距,看起来比较远。实际这里离口子下山脚,也就几百米距离。</p> <p class="ql-block">回到1936年地图,这是我见到的时间较早、可见山名的详细官方地图了。但是只标了两个山名,而且由等高线分割成两个山系。</p><p class="ql-block">一个是塔山,柡在几个高峰的北偏东侧,并没指向哪个高峰,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整个等高线围绕山区,都可称为塔山山脉?或者说整个南山,古时都称为塔山的山脉。</p><p class="ql-block">另一个是奇山,标在了丈八口与宁海口之间我称为奇特的山中,打眼地图一看都会把它叫奇山。这山头不高,夹在两側高山中略显低矮,虽然奇特,影响力不会很大。明朝奇山所会以这个远处角落的山命名?可能性不大,众人也难服。现代卫星地图百度腾讯高德等,都一个谷歌基础地球模板,在这山东南侧标了一个黑夼山。会不会是山区标注容易不准确,标的是它呢?</p><p class="ql-block">我突发奇想,这个民国地图里标奇山,是否是把整个东山一线山脉,称注为奇山。这标注奇山的山,其等高线是与整个东山连在一起的,地图表示它们是一体的。只所以把奇山标在这座山峰,如同图下标注牟平、福山地界一样,列在丈八口分界线两旁,与地图标示县名县界是一个套路?</p><p class="ql-block">另外,胶东半岛属于丘陵地带,山峰下山体往往平缓而下,孤形相连。东山山峰挤在一起排成一列,与南山呈真角变成南北走向;山体东西两侧都很陡峭,几乎没有平缓山坡,这就很奇怪了。古人称这整排的山为奇山,就有可能顺理成章。而在这长排大奇山附近设立守御所,以这大奇山命名,自然就合乎逻辑了。但若以犄角旮旯遥远的小奇山命名,则是不合逻辑、难以理解。另外有传说奇字是替代了其它偕音字而来,另当别论。</p><p class="ql-block">山名的起源一般是由附近居住的人叫起来的,逐渐周边人称谓留传。不同方向不同时期的人,可能会演变演义为其它山名,流传广泛流传下来才会巩固。一座山不同时代有不同山名,并不奇怪,甚至别名又名也很多。</p><p class="ql-block">本来探山游记是记叙文,楞是写成议论文。独家言沦,自渐形秽,一己之言,权当奇想。</p> <p class="ql-block">寻丈八口不能过隧道,也不能北坡登山,我只好绕山一周看有无入口。于是便从打算从单行路的竹林路开车上山,穿越宁海口,想在山南坡登山。</p><p class="ql-block">图中下山后叉口应有个停车场,想计划在小停车场处停车,再步行上山。百度地图标注此路不通。</p> <p class="ql-block">塔山公园对面,这里有个入口。本想从这登山,却是被封山墙壁阻隔。即使翻墙,到里面也只得望而却步。</p> <p class="ql-block">山海路由南向北走到这监控处,就是宁海口子旁的竹林路路口。竹林路在右侧,向南攀山而上,直到穿越宁海口,再顺坡而下。地图上弯旁曲曲的路,现就从此而起。汽车从北而来想走竹林路过宁海口,必须到南面公园路口调头绕过来,再右转到上坡路。</p><p class="ql-block">先停车,拍拍照,看看宣传牌。</p> <p class="ql-block">大型宣传牌,重点四个字:禁带烟火!我习惯吸烟,步行走的话,如果遇到有检查的,是不会让进山的。这也给了个警示:无论走入哪座山,都要守规矩不带烟火,才不能吸烟造成隐患。</p> <p class="ql-block">难得路上没有车,在主干路中央拍个照,换个位置拍那山。隧道不禁行,绝对不能这么悠闲蹓跶拍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竹林路入口,也是路的最宽处了,单行线标志很醒目。前面有个大烟囱,蓝白颜色倒与蓝天路牌挺相配。</p> <p class="ql-block">开始下坡后,路往左拐。路右侧貌似可以停车,但没空当了。再看路边山势陡峭无法停山,便没停下。事后反复对照地图和照片,这个岔口,阳光单独从右侧照到路中,右侧应该是那宁海口了。从福林夼过来,上山的路可能与竹林路一致,到这里分道扬飚,能进老宁海口子,但下山的老路可能就废弃了。</p> <p class="ql-block">陡峭弯曲狭窄的竹林路,居然有妇女在遛狗。山路锻练带条狗,防狼防匪都放心。</p> <p class="ql-block">小停车场处,好容易能挤进停会车,已经挡住了里面车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能长久停</span>。然而进山的路,却被铁网和高墙围堵,无路可进。附近可能有缺口进入,可是我因不能长时停车,只得作罢。</p> <p class="ql-block">我手机载有百度、腾迅、高德三种卫星地图。只有这高德地图显示出“宁海口子”文字,却都没见丈八口子标注。而这宁海口子标注处,明显标示错误、张冠李戴。它标在山口东面另一山峦底部,靠近福临夼村和竹林寺,不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宁海口子,不是直面城区山口道路最高点,至多算个宁海口路。</p><p class="ql-block">地图软件添注地标,有些采用图友标注上传划定,难免有误差。</p><p class="ql-block">图下部远陵夼与福临夼有山脉阻隔,现开通了平顶山隧道,命各为风呜路,与山海路、胜利路、通世路、机场路等贯通。开车可以绕山寻路,不过,越绕离奇特山越远。</p> <p class="ql-block">我探寻丈八口当天,有群友老师们也同样上山探寻。他们是真的登了山峰,耗时6个多小时,登了周边众多山头,穿越无数山间小路,确实十分辛苦,也有了不少收获和登山体验,令人钦佩。</p><p class="ql-block">这是群友登山部分路线足迹记录。行进距离遥远,小道险峻平时人迹罕至,真在经历探险之途。图中标注的红线应该是群友行走足迹,橙色线应该是群友认为的两口子下山路,在绕过山后合二为一汇合,与1936年地图对应。两橙色线起点与红色线交接处,自然是其认为的两个口子了。这与我前面认为的两个口子差距甚远。</p><p class="ql-block">不论孰是孰非,我认为这红色足迹,感觉没有到达老丈八口位置,甚至宁海口处也没有红色轨迹到达。像我一样,是在两个口子及山峰外围周旋。如果能早日探讨,走到山头不是难事,希望能再次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这里路外有空地,女司机在路边停车,倒不妨碍他人行车。我惋惜的是,这单行路她的车在逆行,前后都有监控,怕是要罚款扣分。一队夫妻老人从车上下来,似乎要到左侧院落去。</p> <p class="ql-block">看来她们停车下车是想进这个院落。我拍向左侧院落,要上台阶。不知这是什么场所,石阶古老,侧边的石栏扶手却是洋味充足。这半山腰处离福林夼村、竹林寺还老远呢,半山独孤有洋房?</p> <p class="ql-block">爬这石阶要走老远,这些扶手洋柱子,看来用了不少。两位老者看来诚意满满。</p> <p class="ql-block">这竹林路两侧都建了隔离措施,重点防火。这样路就窄了,只能单行。以这条1968年就有的路为参照,同框地图上的两个口子的路,就更加狭窄了。</p> <p class="ql-block">过了福临夼村,一路右转前行,山那面全是楼。山海路建高架,塔山隧道南口更过不去。沿路穿过平顶山隧道、院陵夼隧道、胜利路隧道,最后转到了奇山小区。专门体验了出入老城区的道路状态,再远距离拍拍道路出入境的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驾车和步行拍照路线。难得近距离欣赏身边事,寻丈八口,探烟台路,微不足道,却略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奇山小区拍东山,这山中自色石崩处,不知是开花石还是魁星楼遗迹。这两地方,我小学中学时都去过,但忘了它们是在一起还是分开的。有生之年一定要再上去,回首当年早上和体育课跑山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从红旗路上夼旱桥拍摄东山上的烽火台。山顶那侧面方形建筑,想必就是烽火台了,照片上的围圩与它相连,更像长城了。这建筑几十年前就见过,但始终没上去过。中学时学校在这山坡摘松火笼,学名叫松篓?学校冬天生炉子引火用。想爬山顶,却因太陡和守纪律而没上去过。</p> <p class="ql-block">从红旗路上夼旱桥和奇山小区拍东山,最南头右侧即是拥有两口子的奇特山。</p> <p class="ql-block">从红旗路上夼旱桥拍南山,山影各有千秋,比高还真难看出胜负。</p> <p class="ql-block">左起两口子,右侧西面就是南山,政府工程曾有过大南山景区项目。</p> <p class="ql-block">广角拍东面的山,一排多处山峰连绵,老烟台们统称叫它们东山。</p> <p class="ql-block">在奇山小区上山路这里拍照,那巍峨塔顶电视塔,竞然藏在居民楼宇间。</p> <p class="ql-block">奇山小区这棵树,仿佛树根朝天长,树干树枝都长地下了。中间的树干肌肉瘩哒暴起,恐怕是练过百年功夫。枯树竟敢逆向生长,那么我这种寻口探路的,岂不也是逆向思维。</p><p class="ql-block">文末,欢迎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