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张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全家福。照片中是我老公原生态的家庭:父母、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照片中年长的两位:一位是我的公公,一位是我的婆婆。两位老人先后已经病逝。公公于1996年农历二月十七日去世,那天正是清明节。婆婆在2020年3月20晚10点也安详地走了。从这一刻起,我们一下子成了没爹没娘的孩子;也从这一刻起我们一下子也变成了老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我也学着婆婆的样子,唠上两句家常。让一代代孩子不忘初心,坚守初心,传承“红色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公公名叫周广信,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15岁当兵,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是我们当时的姜屯公社幸存的6位老兵之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公公教给孩子们最喜欢唱的歌。一枚枚军功章彰显了他保家护国的英勇气概。战争中,公公的左眼被子弹打伤,导致失明,右腿打穿,最后胃也被切除三分之二(这是复员回家以后做的手术),曾立下过几次三等功甲等。后来复员转业被安置到街道。婆婆任秀云(也曾用过李登佩)恰好是我们老县城通衢街的干部,也是一名党员(比公公小7岁)。后来几经周折安置到了牡丹江,公公当了一位铁路段长。婆婆在700多口的家属院套被子,生活还算过得下去。可是由于常年打仗,公公的精神受到了很严重的刺激。只要听到火车长鸣,飞机飞过,立马趴在轨道上,拿着高粱秆或随手抄起个家伙对着响声打。那时大姐已经出生,婆婆见此情景非常担心。“好端端”的出来,也得“好端端”地回去,别有个三长两短的,怎么回去交代?于是,婆婆把公公带回到了“老家”(这时公公已经是人们口中所说的“精神病”,工作也没有了。)——只有一片空地,却没有房子的“家”。我们现在居住房子的前身,是民政局帮助盖得,当时滕县隶属济宁地区。房子的门窗全是玻璃的,曾被村民“羡慕不已”。公公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后来脑溢血、中风偏瘫。虽然民政局发着几十元的补贴,却杯水车薪,根本不够买药的。但是婆婆却从来没去民政局申请过一次,为公公看病要过一分钱,直到公公病逝。再到后来,民政局给婆婆办理抚恤金,她也从不要一分钱,(其实在公公下葬时,婆婆把公公的身份证一并下葬了。)她不想吃国家的“救济”。一直到2020年婆婆去世,整整24年。她在世时总说:“我也曾是一名党员,不该给党添的麻烦,咱不添!”婆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面提到婆婆曾用过两个姓名,为什么呢?这还得追溯到婆婆的身世。婆婆有两个母亲:一个生母,一个养母。而他们都生活在老县城。生母住在通衢街,城西,以烙煎饼为生。由于离火车站近,外公经常去那里卖煎饼。当时社会比较混乱,有一次在车站中枪身亡。当时,婆婆还没有出生(即人们所说的“腹儿无爷”)。因为她还有两个姐姐,在婆婆出生8个月,外婆实在无力养活。于是为了活口,把襁褓之中的婆婆托熟人送走了。就是住在城东,马号西街的养母这里,当时养母无子女,又在蔬菜公司上班,养个孩子是根本没有太大问题的。所以长大一些后,婆婆能够在书院小学读书,这也为她以后参加工作打下了文化基础。后来她在上学的路上经常见到织毛衣的,也从此“偷学会”了织毛衣。放学后,拉双杆的风箱烧粥,从此“偷学会”烧粥。按黄豆,大米,小米等配比。后来把这项技术传给了大姐。等到婆婆18岁时,婆婆去通衢街工作。直到换第二代身份证前婆婆都是使用养母给起的姓名:李登佩。1998年,90多岁养母去世,后来马号西街拆迁换了3套大平方的房子,婆婆都没有要一套,她说:“你外婆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得学会报恩,李家的任何东西本都不属于我!生母没有养母重,我得把她老人家安排好。我有儿有女的,这就是我的财富,今后的指望。”后来,我们把外婆安葬在龙山,了却了婆婆一生的心愿。面对3套房,她说不要就不要。从那之后,婆婆却改姓名:任秀云,直到她去世。证明一个共产党员说到就要做到,不受利益的熏陶。面对婆婆的每一次人生的抉择,无论是接养母的班,跟随公公去牡丹江、回一片空地的“家”、不要拆迁房、不要一分一文的抚恤金……我们都遵守她的意愿。她再次坚守初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如今,儿子在山东省魏桥创业集团总部工作。由于在后勤,节假日轮流值班,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一旦回家 ,就是陪伴我们短程旅游。生活中,工作中,孩子时刻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这是儿子颁给我们的“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5月份,儿子也在单位入了党。传承了爷爷奶奶的“红色精神”。2020年回家过年,新冠疫情已来临,单位电话通知党员干部立即回岗。儿子接到电话,马上回单位。我和他爸好担心,大年初二滨州就有“2”例疑似病例,我们枣庄为“0”,儿子连口罩都没有买到,开车就走了。一路担忧,每个服务站都严格把控。最后下高速路口,才报快安全到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只报喜不报忧,(奶奶去世,回家奔丧才知道,孩子不仅负责每天单位消毒,根本没有休班,其间还当志愿者,分管两栋楼的生活必需品。单位同事的孩子感冒,父母身体不好,他都帮着顶班。)直到奶奶去世前2个小时才赶到家,老人家却再也没有睁开眼,听到孙子的声音,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6月18日,这是儿子所在单位——山东省魏桥创业集团参加邹平市“百年党庆”时的演出。</p> <p class="ql-block"> 在党员学习中,儿子和儿媳俩人相知相识,于2022年5月20日喜结连理。这是我们姊妹几个在儿子婚宴时与儿子俩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衷心祝愿“红色精神”在我们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家代代相传。“红色”是我们的“根”,更是我们的“源”!让我们世世代代不忘初心,坚守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