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的北京内城南城墙自东向西依次是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因位于皇城之前故称为前三门,贯穿三座城门之间的大街称为前三门大街。前三门大街所处区域曾经是内城南城墙和护城河所在地,大清时也是北京内外城的分界线,现在是北京东西向主干林荫大道之一。这里分布着许多城市地标:正阳门、明城墙遗址、东交民巷地区、北京站、著名的前三门大板楼等等。景观丰富呈现古今风貌交融的特色,突出展现北京的厚重历史和古都变迁。</p><p class="ql-block"> 明代为了加强城垣的防卫,北京内城四角城台上均构筑箭楼一座,其正式名称是城角箭楼(简称角楼)。四座角楼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东南角楼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垣角楼。始建于明代1436年,四面砖垣,重檐歇山顶。楼体外侧向东、向南两宽面和向西、向北两侧面均辟箭窗(射孔)。楼体内交金柱20根是角楼的主要承重结构。角楼高大巍峨、深沉凝重,古老北京城的象征之一。六百年的城门、城墙、护城河与现代的铁路、地铁、立交桥交相辉映,成为城市成长的珍贵印迹。</p><p class="ql-block"> 东交民巷是北京最长度的胡同。元代时是京城的漕运码头时称“东江米巷”。明清时因靠近皇城成为“中央行政区”,兵部、户部、吏部、工部、翰林院、太医院以及各大番邦的会同馆等等重要机构都设立在这附近。1900年庚子事变后,东交民巷被帝国主义列强占为使馆区并派兵进驻,北京城也第一次出现了成片的西洋建筑。空阔的练兵场,围墙上黑洞洞的射击孔,黄昏时分暮色苍茫外国军队的军号断续可闻“胡笳互动,牧马悲鸣”。1949年2月3日解放军举行进驻北平入城式,从前门入城后进入东交民巷。东交民巷甲13号教堂“圣弥厄尔”意谓:“谁如天主”是圣经中保护以色列子民的总领天使,北京难得一见的哥特式建筑。</p><p class="ql-block"> 正阳门的前身称丽正门是元大都城的南城垣正门,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位置在今长安街稍南。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成祖朱棣营建北京城,将大都城南城垣向南拓展,丽正门迁到了今天正阳门的位置,起初只建了城楼仍沿称旧名。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垣。丽正门更名为正阳门,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之意,俗称前门。“焕然金汤巩固,足以耸万年之瞻矣”。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段的正阳门为内城九大城门之首,形制最隆崇,居“国门”地位其主体建筑格局,四百多年间基本没有改变。城门楼建筑坐北朝南,由城楼、箭楼、瓮城、东西闸楼、正阳桥及护城河组成。正阳门箭楼与瓮城城墙连接,城楼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阁楼,重檐歇山顶三滴水结构,通高四十三米,是一座有箭窗的堡垒式建筑。在北京内城九座大城门中是唯一箭楼城门洞开在城台中间,城门平日不开启,只有皇帝出行或郊祀时才开启。箭楼城门洞向南是正阳桥,跨过正阳桥是前门外大街,城楼门洞向北是大明门(后称大清门、中华门)、承天门(天安门)。正阳门箭楼是一座多灾多难的城门楼,经历过兵灾火毁五次。</p><p class="ql-block"> 清军入关后为了抵制“享乐主义”腐朽思想侵蚀保持骑射传统实行旗、汉分城居住制度。内城房屋一律让给旗人居住,内城禁止开设戏馆和商业街。汉人以及汉族官员住在了正阳门外,许多戏园便建在正阳门外,如广和楼、天乐园等等,当时有许多戏曲名伶都汇聚在此表演。前门地区成为最繁华的商圈,最热闹的娱乐城,同时也是金融中心。</p><p class="ql-block"> 宣武门位于内城南垣西段,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此门并沿用元代顺承门之名,取张衡《东京赋》中“武节是宣”之意更名为“宣武门”。崇文门原名文明门,取《易经》“文明以建”,俗称哈德门。明代正统四年(1439年)更名为崇文门,寓崇尚文德之意。崇文门的雄伟程度仅次于正阳门是北京“第二大门”。崇文门在明弘治六年(1493年)设立收税关卡,到1930年底正式裁撤历时437年。慈禧太后的胞弟桂祥,由于”生活困难”,职务调整到崇文门关任监督。任职不到一年府第“翻修一新”,欣然曰:“后半生总算不愁了”。</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对北京城墙的零星拆除逐步转为成规模的行动。按当时规划前三门护城河将对标莫斯科河、泰晤士河、塞纳河,展宽河道至100米,拆掉城墙绿化后临岸修建高楼。1949年时北京人均住宅面积是4.9平方米,到了1976年时人均不足4平方米。1971 年借鉴朝鲜千里马大街建设经验酝酿前三门大板楼统建工程,1975年9月规划立项,1976年3月设计,6月动工,1978 年底完工入住,缓解当时住房短缺困境,前三门大街随之形成三块板断面形式的城市干道。东起崇文门西至宣武门,全长5.5公里的大街全线南侧共规划建筑四十二栋,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实行“六统”,即规划、设计、投资、施工、分配、管理等六个统一。前三门沿线的高层住宅楼的建设,是北京第一次大规模建设高层住宅楼的实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