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 平定上下重城的魅力在哪里?在于历史的久远,在于布局的奇崛,在于看不完的古迹,在于说不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金大定二年(1162),平定升为州,属太原支郡,领平定、乐平二县。至此,平定拉开了此后近千年快速发展的序幕,平定州城形成上下重城的独特格局。在上城,地处高阜,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淮阴侯韩信屯兵处——榆关雄踞城前,书写着战争的沧桑;署衙大门前一对挺拔的石狮,显示着法律的威严;榆关书院的牌坊上,“风行教化”、“雨化英才”八个大字引领莘莘学子深钻苦读:这一切都透着古城的自信和成熟。</p><p class="ql-block"> 在下城,嘉河屈曲,绿柳成行,千房万井,烟火相接。圣庙中的大成殿金碧辉煌,与天宁寺上的双塔交相辉映;横贯东西的商业大街店肆迤逦排列,行人如织,繁华景象绵延十里。而环绕上下城的城墙犹如屏障,守卫着错落有致的城池,雉堞、炮台、角台在夕照下愈发显得雄伟壮观。真可谓“环城百雉山为障,铺地千家瓦欲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古州平定的平面图,有人说,像一只神龟,我觉得也像。龟头就是上城,其余是下城。昂扬的龟头是古州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上城地图 李成国绘制</p> <p class="ql-block">上城 </p><p class="ql-block"> 此图由已故书画家霍树伟绘制,正面是天衢阁与榆关门之间的瓮城,并未展示横贯东西的上城大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根据史书记载和老人回忆,上城的格局应该是这样的:迎面,巍峨的天衢阁,进入阁门,是一个半圆形的月门。向西,就是榆关门。一条大街由东向西徐徐展开。右面由东向西依次为行政衙署、学院行署(考院)、书院(嘉山书院后易名冠山书院)、关帝庙、李家仡佬(包括李家祠堂、怀仁里等);左面依次为常平仓、居民区,还有迎薰门等。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些建筑慢慢变旧,变老,有的被改建,有的被拆除,最后成为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大学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平定地处晋东要冲,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夏代属冀州之域,周代归并州管辖。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韩、赵、魏三家分晋,平定属赵国领地。汉武建元元年(前140)始设县治于新城,名曰上艾。唐天宝元年(742),迁县治于广阳。北宋开宝元年(968),宋太祖兵伐北汉,克广阳城,改广阳为平定,随之,县治由广阳迁至榆关,也就是平定上城,至此,平定上城成为平定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p><p class="ql-block"> 平定于金大定二年(1162)由县升州,金大安二年(1210),赵秉文由宁边州改任平定州刺史。登州署东北角的涌云楼,作五言绝句《涌云楼》:</p><p class="ql-block"> 公退常临此,观风问俗间。</p><p class="ql-block"> 山川楼外布,井邑掌中看。</p><p class="ql-block"> 曲水清流急,巅峰翠绕环。</p><p class="ql-block"> 休言江上景,未必胜榆关。</p><p class="ql-block"> 赵秉文为金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他赴平定任职时,平定县改州仅历五十八年,平定上下重城的格局基本成型。赵秉文在政务之余暇,登临位于署衙东北角的涌云楼,胸怀顿觉开阔,从诗的意境看,好像他正站在涌云楼上,用现代的手机拍摄眼前上下重城,曲水清流,峰峦环翠,远胜于“江上之景”。应该说,这是作为平定文化发展的引领者对平定上下重城的由衷赞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定上城的消失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p><p class="ql-block"> 上城是平定最早开发的处女地。《平定州志》中曾载有明朝白思明所撰《重修上城记》,浓墨重彩地摹写了古上城历史形成过程和上下重城的壮丽景观。文中云:平定上城最古地,郡名榆关。考之州志云:肇自汉将军韩信伐赵下井陉时驻兵于此而筑斯城,以榆木塞门肆号榆关郡焉。其城之地脉从冠山嘉水来,至是磅礴为陵,因而城之。观元遗山有“冠山移得近城头”之句,可见幅员三里许,高十丈余,州治、仓库、布按分司建于内,而嘉水走乎其下。登斯城也,远视群峰环翠,俯瞰河流屈曲,千房万井烟火相接,行商居旅轮蹏旁午,足以畅心志而远视眺,壮哉,一巨郡也,历千余年州人赖保障焉!</p><p class="ql-block"> 白思明(1442—1500)“山西平定人,字睿之。明成化二年进士,任嘉定知县,制止里胥因漕粮舞弊,以解贫户之困;飓风为患,禾稼荡没,乃发民筑堤,凡百五十里,自此风涛不能为患。升吏部主事,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可见,白思明不仅为政清廉,政绩卓著,而且极谙乡情,文采斐然。赞上城历史久远,地脉极佳,背依冠山,面临嘉水,群峰环翠,河流屈曲,商贾云集。“壮哉,一巨郡也”一语,道出他出自内心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是1957年来到位于平定上城的平定师范求学的。上学三年,留校任教近二十年,期间,还租用民房居住2年。不仅如此,就是在我离开平师和平师附小的漫长日子里,因曾任平定教育局副局长兼招生办主任和平定报社总编的关系,常接触平师和平师附小的老师,并且有着亲密的关系,因而,上城的变迁始终没有离开我的视线。在60余年的光阴里,上城经历了由缓慢改变到质的突变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天衢阁毁于战火</p><p class="ql-block">初到平师上学,并未见到天衢阁的一丝痕迹,大约早已拆毁,遗迹无存。</p> <p class="ql-block"> 新修的天衢阁,但易名为阳春楼(民间俗称,而且是行书,由时任平定县委书记吴学斌书写)已经大大远离了历史古迹,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赝品。</p> <p class="ql-block">历史记忆只有这条阳坂坡最为真实。</p> <p class="ql-block">书画家郭九麟用国画复原的天衢阁,漫天飞雪,有一种肃杀之气。</p> <p class="ql-block">榆关门 郭九麟绘 作品较好地复原了天衢阁的原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入学时,榆关门上的阁楼早已拆去,被一片荒草覆盖,只留深深的门洞。后来,门洞也拆掉了,当时只觉得路宽敞了许多,殊不知,这彻底抹去了州人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国画榆关门上的题词,作者郭九麟重新书写时略有修改。</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复原了乾隆时的历史原貌,多少保留了古州人一点记忆</p> <p class="ql-block">新修的纪念墙,镶嵌了名胜古迹标识和乾隆时的碑刻,并有时任平定县政协主席、平定文化研究会会长李铭魁的纪念墙碑文,算是对忠诚于平定历史的文化人一种告慰。</p> <p class="ql-block">平师附小大门(此图为平定县政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平师附小建立在旧衙门的旧址上。此照为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衙署大门。附小时,平定县政府几个字取掉,门侧悬挂平定师范附小的校牌。门楼前两边有宽大的平台,台前有一对雄狮。平定师范扩建运动场时,将长长的走廊填平,随后,一对石狮被深埋地下,永无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平定州署平面图 王非生绘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9年,平定师范扩建运动场时,大门之后的仪门、大堂、内宅等建筑早已拆除。大堂处新建两处钢瓦结构的教室,二堂(静如堂)一分为二,改成两个教室。二堂前院依旧,学陋轩为主任、副主任办公室,紫梅轩为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二堂前的小院一角,右侧就是紫梅轩,只不过轩顶单脊灰瓦改成钢瓦。</p> <p class="ql-block">附小大门对面就是常平仓,后易为附小二院,再后,成为平定师范家属区</p> <p class="ql-block">平定师范校门立体示意图 已故资深的平定摄影家、美术家李俊瑞绘制。</p><p class="ql-block">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再现了学院行署的恢弘气势。在我刚进入平师校门时,曾写下这样的文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校门,青砖蓝瓦,飞檐翘脊,雕梁画栋。两旁,两棵大槐树参天挺拔,郁郁葱葱;大门对面有一座大影壁,影壁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楼,牌楼顶拱形飞檐,飞檐下各有一牌匾,东为“风行教化”,西为“雨化英才”。</p><p class="ql-block"> 不久,影壁和两个牌楼均已拆除。</p> <p class="ql-block">平定师范校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平定师范建于学院行署(考院)、冠山书院和关帝庙的旧址上。平师校门是现在学院行署唯一幸存的建筑。校门右侧有平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特别支部”的标识,其实还应该将历史更为悠久的“学院行署旧址”列入平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珍藏的一九六一年我与俄语老师曹弗生在平师礼堂前院合影。从背景可看出考院前院建筑旧有的笼廓,只是牌楼的匾额由“青年进步”易为“为人民服务”。院后是由考场和与之相连的走廊、过厅改建的礼堂,为学校规模最大的建筑,也是学校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平师礼堂之后(北)有一座宽阔的院落,原为考院的接待区,正北房为议事厅兼休息室,主考官常在此举行会议。建校后改为教职工会议室,东西房改为教研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因没有照片,以紫丁香代替。因为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院落中的紫丁香,灿若紫云,香气扑鼻。</p> <p class="ql-block">紫丁香是我的最爱,它给我留下在学校会议室参加会议时的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冠山书院 曾名嘉山书院,有光绪版《平定州志》“艺文”陶易《嘉山书院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冠山书院(曾名嘉山书院)没有任何影像资料,根据陶易的《嘉山书院记》,我们只能用文字再现当年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书院主体:大门三间,二门三间,讲堂五间。讲堂正面悬挂着梁国治题写的匾额“千树堂”,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梁国治(1723—1786),字阶平,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殿试头名状元。由修撰累官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清俭自守,好学爱才,治事敬慎缜密。工书法,有《敬思堂文集》。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这样一位大家为书院题写匾额,无疑会提升书院的品味。</p><p class="ql-block"> 崇贤堂:位于讲堂之后,五间,内祀赵秉文、杨云翼、李冶、王构、吕思诚、元好问六贤,又增祀耿九畴、王克己、梁昱、乔宇、高光烈、蹇 达、杨思孝、郗 夔、孙继先、宋 焘、冯守礼、朱一统、张三谟,总共十九人。其中仕于州者六人,生于州者六人,流寓者三人,籍在属邑者四人。这些人品格高尚、宦蹟突出、文章冠古烁今,为儒生活生生榜样。</p><p class="ql-block"> 生活区:崇贤堂之后建号舍二十八间,另建耳房二十五间,以补号舍之不足。另外,建炊爨之所,东面偏隙之地掘一水井,上筑凉亭,曰东井。甄汝砺写有《嘉山书院东井赋》,序言云:“嘉山,平定之胜也。文登陶公来守是邦,戊子鼎建书院取以名焉。越明年,于讲堂之东偏,穴地得泉,筑亭于上,曰东井,盖取汲古得修绠之意。”“汲古得修绠”,语出唐代诗人韩愈《秋怀》诗“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意思是学习不但要刻苦,还须有恒心,找到方法,犹如深井汲水,必须得有长绳(绠)一样。</p><p class="ql-block"> 文昌阁:建于号舍之后,内祀文昌帝君。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阁挺拔、威严,每日接受书院学子的仰望,送去一份虔诚,但愿文星高照,仕途坦荡。</p> <p class="ql-block">上城南门——迎薰门,也是州城唯一的南城门。由美术家李成国绘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迎薰门,非常吉利的名字。古有《南风歌》,相传为舜帝所作,歌词中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之句。薰风,即和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故以此命名。</p><p class="ql-block"> 迎薰门位于上城大道南,一条砂石铺就的坡路直通南关村城南街。我入学平师时,迎薰门一直存在,只是上面的阁楼已经拆毁。平师附小的学区包括南关,这条连接上城和南关的古道不知留下附小老师和学生多少足迹。平定师范升格师专时,推土机的履带随之进入南关城南街……历史记忆从此消弭。</p> <p class="ql-block">怀仁里——平定美术家李成国绘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国画题词颇蕴深情:</p><p class="ql-block"> 故里忆犹新,儿嬉伴童真。</p><p class="ql-block"> 难觅闰土面,举步登阳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怀仁里,在我入学平师时已不复存在。据李成国介绍,怀仁里位于上城的最西头,因李姓居多,俗称李家仡佬。他家的祖宅就在怀仁里中段。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平定师范扩建校舍,此地居民大多搬迁,所余建筑大多改为教职工宿舍,平师党委书记王守政、校长范雪野、老教师尹佐、王铁夫、吴觉民等都曾在此居住。五十年代末,学校搞勤工俭学,李家仡佬里曾建陶瓷厂,我也在里面劳动过,所做的陶瓷花盆还颇有观赏性。在平师附小任教时,常进学生杜光秀、李金钊、范金田等家访,这是为数不多的未拆的宅子,都是建筑精美的四合大院。</p><p class="ql-block"> 平定作家、平定中学高级教师李喜庆曾发长文,详细介绍了李氏家族的历史。文中说,李氏族人秉承先祖“道不远人子承弟友,学维逊志礼乐诗书”、“克勤克俭须知稼穑之艰难,有守有为尊听先祖之懿训”之家教,以诗书义德传家,自唐至清代人才辈出。据《李氏家谱》记载,仅明、清两代就考中进士18名、举人69名、贡士36名、太学生15名。其中最为突出的有:李愈、李念兄弟,同为明嘉靖年进士。平定州官府曾为李愈、李念兄弟及其父李应奎立官坊,横匾镌刻“父子大夫李应奎、李愈、李念”。</p> <p class="ql-block">平定师范最后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因为身居平定,又因职业的关系,我几乎参加了平定师范所有的校庆和其他纪念活动,每次都能看到旧建筑的没落和新建筑的耸起,既给人惊喜,也令人怀念。参加平师六十周年校庆,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因为从此之后,平定师范这个校名将永远从现实中消失,而走入历史。</p> <p class="ql-block">阳泉师专图书大楼,立于前面的是刻石正面:爱满天下(陶行知先生名言)</p> <p class="ql-block">这是平师旧校门之前的刻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背面镌刻着由平师语文高级教师侯学文撰,校友、阳泉知名书法家郑恩田书写的《平师赋》。文笔流畅、优美,激情奔放,令每个平师学子看了之后热血沸腾,思念悠悠。</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占据平师附小所有面积,耸起一座硕大的高楼,拍摄时,还没有使用。绕楼一圈,未见留有附小任何痕迹,不禁令人伤感。曾记得,附小东北隅曾有涌云楼遗迹,比如,残砖碎瓦、太湖余石,吾曾吟咏俄语,也曾引学生观看日出……推土机轰鸣,也曾建言:设计新楼时,可否将涌云楼的复建考虑在内,成为中文系学生舒心中块垒、发怀古之幽思的吟咏诗词歌赋之地,但一切都成为过眼烟云。</p> <p class="ql-block">阳泉师专校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推土机碾过迎薰门前的砂石古道,开进南关城南街。于是高楼崛起,运动场铺就,校门也便开向城南河。过城南河,建起阳泉师专附属学校。</p> <p class="ql-block">从榆关门旧址眺望阳泉师专大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现代高楼大厦和古老阁楼翘角互相呼应,不知是古今思绪的链接,还是对旧时沧桑的回眸。</p> <p class="ql-block">编后感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风尘的激荡中,平定州署慢慢消失了,学院行署消失了,冠山书院消失了,怀仁里也消失了,消失得非常彻底,没留一丝痕迹。假如这些完好存在,那将是一个历史厚重、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建筑群,平定古州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博物馆。但是历史有时总是无奈的,我们已经无法挽回失去的一切,我们只能一声叹息。</p><p class="ql-block"> 平定州署等建筑消失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试想,我们党于1949年砸碎了旧世界,建立了新中国,当时是怎样一个烂摊子,民生凋零,百废待兴,要发展教育,学校只能建在旧有的庙宇里、祠堂里,平定师范迁建于上城,应该说是最佳的选择。学院、书院、平定中学、平定师范一脉相承,从国家的整体发展而言,应该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选择,由平定师范中等专业学校再到阳泉师范专科学校,更是符合发展逻辑的历史抉择,我们应该为创造历史的大学城的诞生和发展点赞。</p><p class="ql-block"> 但是,大学城不能高高在上,更不能割断与平定古州文化的血脉联系。诚然,师专保留了学院行署的大门,并有刻石留下平师的历史记忆,但“标识”的不尽完美表达令人不满,难道,“中共特别支部”的诞生,还早于学院行署选拔学子的空前盛举?这些姑且不论,当推土机的轰鸣响彻城南街的时候,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沛霖的故居也轰然倒塌,建设者想没想过,在此立碑留念,或在日后立一座张沛霖的铜像?平师曾有许多古时碑刻,不知现在安放何处?尤其是元好问的《诗论三十首》的诗碑不知是否安在?</p><p class="ql-block"> 平定师范以艰苦办学的光荣传统著称于世,无论是领导班子,还是财会人员,都能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前些时听说,师专校长因贪腐已送进监狱,学校管理也时有纰漏出现,声誉与原师范大相径庭,这不能不令希望师专更上层楼的愿望蒙上阴影。</p><p class="ql-block"> 但愿这不是杞人忧天。</p> <p class="ql-block">注:国画选自张绍斗主编的《画说古州平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