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座边陲小镇,崛起成为一个GDP超3万亿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这座因改革开放而生的城市,以敢闯敢试的勇气开创了中国的特区时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特区新城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典型实践。 深圳经济特区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改革开放试验田和“两个窗口”的历史使命。<br><br>42年来,深圳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坚持改革开放初心不变。深圳奇迹,是中国改革开放奇迹的精彩缩影;特区发展的光辉历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生动鲜活的写照。<br><br>42年来,深圳以闯关夺隘的先锋精神擦亮了改革开放的金字招牌,形成了鲜明的特区内核,敢闯敢试成为深圳特区刻在基因里的特色。<br><br>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以“三来一补”的传统模式,依托并与香港分工协作,形成“前店后厂”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深圳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主动作为,抢先谋划,打破路径依赖,在全国率先布局新兴产业,使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动力更加强劲。<br><br>今年上半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个集群实现增加值6271.64亿元,占GDP比重达41.8%,同比增长了7.2%,高于同期GDP增速4.2个百分点,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充沛的动力。其中部分产业集群增速较快,高端医疗器械、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智能传感器、海洋经济、大健康、软件与信息服务、工业母机等行业增加值的增速,均超过或接近10%。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智能手机、民用无人机的产量更是分别增长174.0%、164.0%、67.0%和28.8%,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生机勃勃态势,深圳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科技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和标杆城市。<br><br>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昔日深圳“三天一层楼”的奇迹,如今已演变成前海的“三天一项制度创新”。截至目前,前海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法治创新、人才管理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已累计推出68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前海还抓住“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全力打造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不断构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深圳还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紧紧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着力塑造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截至今年3月底,深企已在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8307家企业及机构,累计中方协议投资额734.21亿美元。<br><br>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40多年来,深圳肩负使命,敢闯敢试,涉足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禁区”,踏入放开市场价格体制的“雷区”,抵进打破“铁饭碗”的“难区”,闯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盲区”……用1000多项“全国第一”,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探路。<br><br>如今,深圳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以改革破题,率先开展数据要素统计核算试点,率先建立并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创新商事主体依职权注销制度,试行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改革;《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为我国自然人破产制度破冰,《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是国内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立法,《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成为国内首部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深圳正不断激活发展动能,建设新时代的经济特区。 从航海时代的兴盛到数字时代的来临,湾区总是承载着经济繁荣和科技创新的发展使命。宜人的滨海环境、充满生机活力的湾区城市带、高端聚集的产业链、密集的公司企业总部、巨大的经济总量,是构筑大湾区都市圈最重要的组成要素。<br><br><br><br>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个新的世界级湾区蔚然崛起,昭示着中国湾区时代的来临。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崛起,粤港澳大湾区的愿景如今已渐落地成为现实,在国家开放发展的蓝图上描绘着浓墨重彩的画卷。深圳被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战略定位。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顺应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需求,重塑改革开放新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业已成为新时代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历史机遇。<br><br>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底气十足。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以占中国0.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占比超过11%的GDP。2021年,大湾区实现GDP高达12.6万亿元,是中国地均经济密度最高的城市群,也是全球科技增长动能最强劲的城市群。对外贸易总额超过1.8万亿美元,比肩世界三大湾区。<br><br>特区深圳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科技创新城市,深圳常年占据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创造力榜首,在建设高新科技产业中心和金融创新中心的进程中,无疑是中国湾区时代的一张亮丽名片。在这里,地标性建筑群正在不断勾画着城市天际线,提升了城市价值,凝聚了城市精神;科技创新、数字金融和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聚集,引领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本合力造就湾区繁荣活力。高水平的经济贡献和创新引领,使深圳成为国家战略的排头兵。可以说,深圳用自己的先行先试和先行示范,实践并见证着一个湾区的崛起。<br><br>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就是以科技和金融两翼双轮驱动发展。在科技方面,深圳诸如腾讯、华为、大疆等在内的科技领军企业拥有着世界影响力。腾讯专注数字技术助力产业升级,并向“产业互联网”进军;华为在汽车领域推出阿尔法S华为HI版,这是首款搭载华为智能解决方案的量产车;大疆车载系统也展示了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和核心零部件,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深圳的科技创新潜质和优势也日益凸显,未来将在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等方面重点发力。<br> 与此同时,深圳金融科技生态日益完善,在诸多领域处于全国前列、亚太一流,具备了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基础条件。富有特色、模式多元的金融科技类企业“雁阵”格局初步形成,其中平安集团、招商金科等代表性企业先行领跑,开泰银行、中金公司、山西证券等持牌金融机构的科技子公司相继落户,长亮科技、金证科技等优秀金融科技服务商不断涌现,金融壹账通等23家企业入选毕马威2021中国金融科技“双50”榜单,多家香港虚拟银行、虚拟保险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在前海集聚,微众银行、腾讯、华为技术等研发推出如FISCO-BCOS等有影响力的开源项目……福田、南山等重点区域正在加速打造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城、国际金融科技生态园、深港金融科技城等集聚功能区,组建了一批金融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平台载体,有力地促进金融科技类企业培育和成果转化。<br> 从特区到湾区,深圳实现的是时代的跨越,展现的是一马当先的勇气和力量。新征程上,深圳不断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担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成为大湾区建设中动力澎湃的发动机。<br><br>2021年,尽管面临的外部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改革攻坚任务更加艰巨,深圳经济仍跃上3万亿元台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科技人才超过200万人,深圳依然是创业密度最高的城市;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过万亿元,新增小升规工业企业超2000家,深圳依然是企业成长性、经济增长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截至目前,深圳汇集了来自全球超160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包括近300家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超10万个。其中仅2021年深圳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6000家,同比增长超30%……这一切,都预示着深圳的城市能级跃上了新台阶,改革开放释放出了新能量,市场导向激发出了新活力。 高质量发展也带来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城市发展奇迹,尤其是最近十年,深圳更是接连跨越了两个万亿元台阶:2011年深圳GDP首破万亿大关,2016年迈上两万亿元关口,再到2021年突破三万亿元,十年之间深圳接连攀上两个万亿元新台阶,总体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一路高歌奋进,成为全球3万亿城市俱乐部中最年轻、极具活力与创新力的城市,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占据了重要位置。<br><br>从特区时代到湾区时代,深圳更多的发展密码藏在数据间。这十年,深圳商事主体总量增长至381.35万户,截至今年7月底,深圳已有512家上市公司。按最新人口数据计算,今年上半年,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16.29户,拥有企业134.67户。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10.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平方公里GDP产出约15亿元。深圳狭小的土地,创造出了最大的创业密度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br><br>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奇迹”,亦是中国创造的城市发展“样板”。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业、高端服务业、外贸出口、消费零售等格外抢眼,持续稳定增长。不断出现的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能。在深圳GDP构成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了38%;服务业中,高端服务业占了7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也居大中城市前列。继8家世界500强之后,深圳百万企业群落中的第二梯队如平安银行、比亚迪、中集、中广核等迎头赶上,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市的增长极更趋多元和均衡。<br> 来源:经济参考报<div>审核:斯琴<br></div>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