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就医康复记(三)

Wendy Yu

<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12日 晴 18度</p><p class="ql-block">一眨眼,陪护先生住院已半月有余,得以机会近距离观察大陆医护人员的工作生活,真心感叹辛苦且不易!</p><p class="ql-block">特别心疼大陆医生,与台湾医生相比,强度更大,环境更具挑战。亲眼目睹门诊医生不仅要看诊,还要维护病患看诊次序和平息一些病人的怨气;想想在台湾医院,这些工作都是护士在做的,门诊室的标准配备是一个医生加一个护士,护士负责维护就诊次序及解答病患除病症以外的各种问题;医生就是耐心问诊,专业诊断,这样就避免了诸如“排队2小时,看病两分钟”的普遍性投诉,有效减缓医患之间的矛盾。</p> <p class="ql-block">10年前,父亲因罹患胃癌,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在医院渡过。迄今回忆起来最遗憾的就是我们从没有陪夜过。每次护工都会跟我们投诉爸爸在晚上有多闹腾,现在想来一是因为病痛,二是因为孤独。我和姐姐曾扪心自问为什么陪不了夜,细细想来应该是那时的医院给人就是离死神很近的感觉,我们根本没胆量在那个阴森的病房呆上一晚上😢。</p><p class="ql-block">4年前,婆婆因为淋巴癌末期在台北马偕医院的安宁病房,先生一直陪伴在侧。记得婆婆临走前一个周末,先生发给我一段视频,在洒满阳光的病区大厅,婆婆安详地躺在病床上,享受来自志愿者的音乐侍奉。先生说护士鼓励大家把病人推出来晒太阳,享受音乐。不知为什么那一刹那,我眼眶湿润了,为那温暖及对生命的关怀而感动,同时联想到父亲那最后时光莫名伤悲。</p> <p class="ql-block">其实,2018年我曾抽空去台北探视住院中的婆婆,那是我第一次进入台湾医院的病房区,一扫我之前“病房=死神”的刻板印象,各处细节让我惊诧不已,分享一下我那时随手拍下的一些场景……</p> <p class="ql-block">(一)照顾住院病人的不同需求,特别是心灵层面的,真正做到温暖细心贴心。</p> <p class="ql-block">(二)管理透明化,医患之间沟通无障碍。</p> <p class="ql-block">(三)细节之处到处透露着爱……</p> <p class="ql-block">当然现在大陆医院病房设施已跟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跟台湾已很接近。</p> <p class="ql-block">记得2年前在台北陪护先生住院,曾问过医护人员为什么对家属这么照顾,当时被教育:“家属很重要吖,我们是全人医治的理念,对病人的康复来说,医生的治疗大概只占了30-40%,家属的陪伴,心理的安慰,对病人的痊愈康复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恰巧,这次先生作为典型病例被护士长用来培训医学院学生,我在旁听到她说:“三分治,七分护”时,顿悟原来大家学的是“同一本教科书”;只是想到先生入院时,我被护士以疫情名义质疑,“你来干什么,不是有护工照顾吗?”,不由得感慨从书本知识,到理念教育,再到落地执行,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