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第一中学心理辅导报《启明星》第342期

莫失莫忘

本期《启明星》共两篇文章:<div>第一篇 罗翔: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所以我向往勇敢(二)</div><div>第二篇 成长需要知道的事(二)</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罗翔: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所以我向往勇敢(二)</b></h1> <br>(接上期)<br> 03.<br> 这个世界本身不完美<br> 看理想:当下生活中普通人面对着许多无力感,法律在诸多意义上能够保障人们的生活安全和社会秩序,但一定层面上它也不是完全万能的,很多遵纪守法的人也会遭受不公。作为普法人,您会如何看待这种无力感呢?普通人有应对的方式吗?<br> 罗翔:这个问题确实过于宏大,我们可以谈一些对周边事物的看法或立场。<br> 人关于周遭事物的看法,无非有理想主义、虚无主义,还有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就是想画一个完美的圆,想方方面面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按照自己的规划进行。但是你会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一旦这个泡沫破灭了,很多人就会陷入犬儒,就会陷入虚无。<br>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让心灵适应我们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某种意义上,还是像爱比克泰德所说的,对于可控的事情保持谨慎,对于不可控的事情保持乐观。因为人生有太多事是不可控的,我们只能尽责任做好我们可控的事情。这大概就是理想主义和虚无主义中间的立场,乐观的现实主义。<br> 看理想:作为一个学法律的人,您怎么看待整个社会的浮浮沉沉?学法律是否赋予您一些比较独特的视角?<br> 罗翔:法律给我的一个重要的思考维度是,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如果我想在事件中追求完美,那可能会带来更不完美的局面。<br> 人类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就像火山口上的一层薄纱。它可能会瞬间为各种状态所突破,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法治那么重要。<br> 法治承认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它也承认人的内心有幽暗的成分。它知道人类的一些美好设想,都会因为人性本身的幽暗适得其反。法治在这种悖论性的命题中,接受人类理性的不完美,所以它要限制人的权力,它要控制社会,同时要限制社会的权力本身。<br> 对于个体,当你深刻意识到人类理性的有限性,那么你也不再纠结于画出完美的圆。但这并不代表理想不存在,还是秉持乐观的现实主义吧。<br> 04.<br> 悖论与荒谬<br> 看理想:您平时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br> 罗翔:因为我这个人比较浅,不太深刻,所以读的书比较杂。我会读一些轻松的、纯粹娱乐的、解乏的、打发时间的书。另外,也会读一些让我变得厚重一点的哲学书籍和历史书籍。<br> 看理想:最近有没有哪本书对您的影响或者启发比较大?<br>罗翔:最近读了很多关于悖论的书,人生中的悖论,人性中的悖论,物理学中的悖论,数学中的悖论,深刻地发现人生就是一个悖论性的存在,会发现很多凭感觉判断的事情,完全是错误的。所以这再次提醒我,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感觉经常会出错。<br> 看理想:如果太相信悖论的话,会不会让您进入到一种不确凿的状态?会不会没有那么容易获得平静?感觉人如果要好好生活,终究得有一些自己确定的信念。<br> 罗翔:关键在于怎么看“悖论”这个词。我们经常会把悖论看成一种矛盾,但是悖论这个词语其实有两种解读,一种是似是而非,一种是似非而是。<br> “似是而非”就是你觉得对的,其实是不对的。你凭感觉判断筷子在水里是弯着的,但它其实是直的,这叫似是而非。还有一种悖论是“似非而是”,你觉得它不可能,但它就是对的,比如光既是粒子又是波。<br>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的“悖论”是一种似非而是的悖论,那可能会让你更加拥有笃定感。在你认识到你的有限性的情况下,你更能对现实持一种乐观的关注。就像刚才所说的,人既是为命运所选择的,人又要有所而为。这看似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它是一个paradox。<br> 看理想:听说当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评审需要在短期内读很多本书,您读书的过程还好吗?<br> 罗翔:我非常感恩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让我系统地阅读了六、七十本年轻作者的文学作品。从来没有过这种密集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时段,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从年轻人的文字中看到了一些共通点。<br> 看理想:之前看您在评委论坛上的发言,似乎对现在的青年作家的文学作品有一丝失望,能否多阐释一点您认为缺乏的东西?<br> 罗翔:谈失望,这个词语可能比较重,准确地说我是对我自己失望,因为我试图在这些作品中去深刻地理解世界的荒谬性,并从荒谬性中找到一些答案。但作品本身是文本,文本并不提供准确的答案,它是一个开放性的答案。 <br> 如果说有失望,其实更多的是对作品的盼望。没有希望,也谈不上失望。我对失望的理解,可能在很多对谈中有说过,我把失望看成矢志不渝的盼望。我的所有失望,都是希望在作品中看到荒谬的本相。<br> 看理想:您在评委论坛上提过的“虚无和幻灭”,会不会是现在青年普遍的一种情绪状态?您如何理解这种状态? <br>罗翔:我觉得很多年轻人都会走过这样一条虚无的河流,但终究还是要上岸的,不能够为虚无所吞噬。因为虚无在逻辑上是不自洽的,在经验上是不合适的。 <br> 看理想:您对文学最低的期待和最高的期待分别是什么?<br> 罗翔:我对文学最低的期待,至少是要真诚,要真实,不要虚伪,不要矫揉造作,要诚实地叙述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最高的期待,可能就是让我们看到世间的无趣,同时又能带给我们对世间有趣的一种盼望。 <br> 看理想:您所期待的青年文学,或是更广泛的“青年人的表达”,具有什么特质? <br> 罗翔:青年应该是这个时代最有朝气的一批人,所以我希望能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一种朝气,一种习惯,一种奋斗,一种不妥协,一种坚韧。<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成长需要知道的事(二)</b></h1> <br>(接上)<br> 3.讨好的悲剧<br> 因为成长环境的制约,比如父母和外界的关系就是讨好关系。或父母自我中心,小时候只有听话才可能被接纳,所以讨好成了一些人主要甚至唯一的生存模式。<br> 讨好有明显的形式,比如习惯性迎合别人,把别人的需要和感受放在第一位。也有隐晦的形式,比如习惯在别人面前自贬,表面上是幽默,实际上是讨好。比如过于“真诚”,和随便一个不熟悉的人也袒露一切,常常也是一种讨好。再比如,有些人弯腰驼背、一和别人说话时就身体前倾或满脸堆笑,这也是无意识的进入了讨好模式。<br> 讨好可能会被喜欢,但很难被尊重,通过讨好建立的关系都是低质量的关系。一味的讨好,只会教会别人不尊重你,尤其涉及利益的时候,常常和你无关,爱情、友情、职场中都是这样。<br> 如果你是为了某个外在目的,或只是希望某个人开心,讨好是可以的,因为这种讨好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心理倾向。<br> 除此以外,你可以尊重别人或对身边人好,但是不要讨好。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值得你去讨好,不管对方是你的父母、伴侣或朋友、上司甚至某个权威。<br> 你不需要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也不需要让所有人都喜欢你。<br> 4.完美主义的悲剧<br> 不少人以“完美主义者”自居,好像完美主义是一个很大的优点。实际上,完美主义是你内心最大的枷锁,是一个悲剧。<br> 最典型的就是,完美主义者行动力通常很差,甚至完全没有行动力。因为太想一出手就完美,结果被困在了原地。<br> 比如你当众发言第一次就想不露怯,你可能一辈子都不敢上台。比如你太想在异性面前表现完美,太害怕暴露需求和缺点,你可能一辈子都找不下对象。比如你想写一篇文章,如果总是想到了完美的程度才发布,你可能一个月也写不完一篇。比如你工作有好几个事项需要完成,如果你每个都想做完美,你可能根本没办法在规定时间完成。<br> 完美主义必然会导致自我攻击。即使外在已经做的很好,内心注定也会活的很累,因为总是拿不切实际的高标准要求自己。<br> 完美主义者,通常是在一个比较苛刻的养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导致你会恐惧不完美就没价值、不配爱。你表面上可能很自负,但内心却是自卑的。<br> 完美主义者的人际容纳度很低。就是很容易看这个不顺眼,那个不顺眼。因为你对不完美的耐受度很低。<br> 努力做到最好和完美主义不是一回事。努力做到最好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用心理学家泰勒·沙哈尔的定义,这是“最优主义”。最优主义就是尽力做到最好,即使做不到,也可以慢慢改善。完美主义则是一种人格层面的冲突,是强迫性的,如果做不到完美,就会源源不断的自我攻击。<br> 完美主义也违反二八定律。完美主义意味着你花大量精力去打磨事情的边边角角,边际收益很低。做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抓大放小,不做完美主义者。桥水基金创始人、《原则》一书作者瑞·达利欧的一个重要的人生原则就是——做一个非完美主义者。<br> 如果有完美主义倾向该怎么做?<br> 你可以经常提醒自己:不需要总是有完美的言行举止,也不用等自己完美了才去恋爱,才去做事情,才去表达自己。要勇于做一个不完美的人 。慢慢放下完美主义这个枷锁,你的行动力就会慢慢释放出来,你对自己对他人的容纳度也会变高 5.情商是什么<br> 有些人会误解“情商”的含义。觉得情商高就是会来事或八面玲珑,或觉得看一些书比如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就能学到。如果你没有自我,你学到的技巧越多,越会变成讨好。<br> 情商高的本质是有自我和能换位思考。有自我说明你尊重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能换位思考说明你能够理解别人的处境。<br> 比如你习惯委曲求全,那么情商变高就不是变得更加礼貌、增加微笑、或研究怎么让别人满意,而是开始学着表达愤怒和维护自己的界限。<br> 其实对于老好人来说,开始变得难相处,开始变成黑天鹅常常就是情商高,因为你不妥协了。<br><br><div> 6.要有成长型思维<br> 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说,“所有人只要还活着就有改变自己,甚至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性,并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br> 一个人的力量感、思维方式、关系能力、做事能力、身体素质,都可以循序渐进的不断进化提升,要用发展眼光看自己。<br> 比如你原来身体不好,三年以后可能身强力壮。你原来没什么钱,三年以后可能花钱很难。你原来害怕见人,三年以后可能是社交牛逼症。你原来和男性不自在,三年以后是帅哥收割机。<br> 手机经常版本更新,细胞每天也在更新,你的性格处境也可以不断的版本更新,甚至一年半年一个月就可以更新一次,这就是成长型思维。<br> 反过来要警惕自己的固定型思维,就是认定自己就这样了,就是这种人。这种错误的思维会让你很无力且停滞不前。<br></div> 7.要有主人道德<br> 尼采把一个人面对人生的心态分为两种,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这种道德和外在无关,就是指心态。<br> 一个皇帝的心态可能是奴隶道德,其实这种皇帝也有不少,比如刘禅、成化等等。一个身无长物的人也可能是主人道德,比如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再比如贝多芬海伦凯勒,都是要扼住命运的咽喉。<br> 奴隶道德是把别人看的很伟大,把自己看的很弱小,想让别人来拯救自己。主人道德就是要面对属于自己的恐惧,承受属于自己的苦难,背负属于自己的命运,要对自己绝对负责。<br>用鲁迅的两句话就是:<br> ——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br>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