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中轴线(2)

鲣鸟

<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从燕墩到正阳门这一段在元代时是城郊甚至是远郊,到了明代中期就成了外城。清代时,外城为普通百姓和汉族官员居住区,而现在已是三环内的北京中心城区。</p><p class="ql-block"> 过了正阳门,中轴线就进了古都北京的内城,也就是明清时的四九城。四九城分内城、皇城和紫禁城,一城套一城,不同的城分别住着不同身份的人,构成明清皇权的核心区。</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宫城)自然是皇帝和后宫佳丽居住的地方,也是皇帝办公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皇城内有社稷坛、太庙,居住的主要是满清宗室的亲王、郡王、公主、贝勒等。</p><p class="ql-block"> 内城则是指皇城与内城墙之间的大环。明朝时内城住的是中下层官员;清朝中期之前,内城住的是王公贝勒、八旗及其亲眷;到了乾隆年间,因内城旗人人满为患,开始将八旗外迁到海淀等城外地区。而到了清末民初,在内城南部西侧区域则逐步形成内、外资银行高度集中的金融圈,东侧则是使馆区和列强兵营聚集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1)》结束于内城的西交民巷金融区,此后因自驾东北暂停月余,9月6日从东交民巷使馆区接续前进,继续内城和皇城的中轴线徒步。</p><p class="ql-block">清末北京城地图</p> <p class="ql-block">  东交民巷最早叫“江米巷”。元朝时,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有漕运河通达巷口。当时这条胡同有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南方船运的米粮在巷子里交易,本地人把糯米叫江米,巷子也就被称作了“江米巷”。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这里聚集了很多列强使馆,被叫成了“使馆街”,清政府则在地图上更名为“东交民巷”。</p><p class="ql-block"> 早在明代,这里就设有会同馆(四夷馆)用来接待来自安南(现越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所以,这块儿作为使馆区由来已久。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根据《天津条约》规定,1861年3月英国公使入住东江米巷的淳亲王府(最早是铁帽子醇亲王奕譞的府邸);法国公使入住安郡王府(最早是努尔哈赤之孙安郡王岳乐的府邸);还有美国、俄国、日本、德国、奥匈、西班牙等国公使也都相继入驻东交民巷。这里成了真正的使馆区,直到1959年使馆整体搬离。</p><p class="ql-block"> 现在东交民巷的使馆区成了保护区,基本保持了使馆迁出前的格局和风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被保护起来的东交民巷“使馆区”</p> <p class="ql-block">设在原美国花旗银行的“警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设在原日本正金银行的“中国法院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span>圣弥额尔天主堂,原属法国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法国邮政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日本公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从东郊民巷使馆区往北穿过长安街,就到了王府井,这里原属于皇城。王府井大街始建于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明代时在这一带建了“十王府”,专供未成年王子居住,故被称为“十王府街”或“王府大街”。明中叶后因街上有一口甜水井,因井被称“王府井”。</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王府井大街已是北京的驰名商业街,早没了往昔皇城的模样,那口井也被锁在了私家院里。</p> <p class="ql-block">长安街口的王府井大街</p> <p class="ql-block">王府井大街的天主教教堂</p> <p class="ql-block">  皇史宬,位于南池子大街136号,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初名神御阁、表章库,</span>为中国明清两代的国家档案存放处,现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院墙</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普度寺,</span>与太庙一墙之隔,位于普庆前巷35号。明代为南城的洪庆宫旧址一部,原名为皇城东苑,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清初为摄政王多尔衰的府邸,王邸废除后,由康熙皇帝下令改建为玛哈噶喇庙,系围绕于紫禁城的皇家寺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  普度寺山门前的“多尔衮”塑像。可以看出,后人对多尔衮曾住在这里更感兴趣。</p> <p class="ql-block">  太庙就在皇城中轴线的东南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1950年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p> <p class="ql-block">  过了天安门城墙,就算从“四九城”的“内城”走进了“皇城”。不过,徒步刻意绕过了“紫禁城”,而从王府井一带走到了同属皇城的景山南门。</p><p class="ql-block"> 进景山南门往东百余米就是“明思宗殉国处”。1644年3月19日,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破城之时在此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在歪脖子树旁(当年的树被砍掉了,现在这棵树是后来重新移栽的),立着两块石碑,其中一块是1944年立的“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在碑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p><p class="ql-block"> 观夫甲申之岁,灵武、大同相继沦陷,李建泰疏请南迁。帝召示群臣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知死国之志,固已早决,及垂绝题襟有“任贼分裂,无伤及百姓”之语。揆之孟子民贵君轻之旨,大义凛然,昭示千古;是帝之一死,可以振一时忠义之气,更足以激励万世不死之人心!故当时上自缙绅,下逮佣保,既多慷慨赴义之徒……”</p><p class="ql-block"> 可见,崇祯并非无路可逃被迫自缢,而是决意要死。眼见明朝江山难以挽回,崇祯放弃南迁“留都”南京应天府的机会,主动选择“死社稷”。想想早年宋徽宗、宋钦宗国破被虏,受尽凌辱客死他乡的结局,崇祯的自缢虽可悲可叹却也令人起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远眺</p> <p class="ql-block">崇祯皇帝殉国处</p> <p class="ql-block">  过崇祯帝殉国处有步道可达山顶,景山公园的五座亭子: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辑芳亭、富览亭自东而西第次排列,万春亭位居中间且最高。围绕万春亭,南面的故宫及中轴线、西边的北海公园、北面的寿皇殿及中轴线北段钟鼓楼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在万春亭南、北平台,嵌有两块硕大的圆形铜制铭牌,分别标刻“北京城中心点”和“北京城南北中轴线”字样。</p> <p class="ql-block">万春亭视角的紫禁城</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中心点”铭牌</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铭牌</p> <p class="ql-block">景山上的五亭之“万春亭”</p> <p class="ql-block">之“观妙亭”</p> <p class="ql-block">之“辑芳亭”</p> <p class="ql-block">​ 寿皇殿就在景山脚下的正北面,建于清乾隆十四年,同属景山公园,是为供奉清代历朝皇帝神像而建,其规制有点像太庙,但比太庙更显紧凑,似乎也更精致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出景山公园东门是沙滩后街,街内原有乾隆帝四女“和嘉公主”府,后来成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二院校址。如今这条狭窄的街和那拥塞的14排民房,一百年前曾是李大钊、陈独秀及一众觉悟者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地方,毛泽东也曾在这里听课和从事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 沿着和嘉公主府东侧狭长的“大学夹道”胡同,高墙上剥蚀的青砖似乎在向行人述说着百年前这条夹道上发生的故事,那是近代中国觉醒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原京师大学堂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亢慕义斋》旧址</p> <p class="ql-block">  智珠寺原是地位高过雍和宫的藏传佛教寺院,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如今古色古香的智珠寺却透着艺术范儿,围着大殿一圈的屋檐下摆着供茶客喝茶休息的茶具和坐榻,时尚的茶客在品茗的同时,似乎在享受着大殿里溢出来的静谧。</p> <p class="ql-block">  在寿皇殿与鼓楼的中间本有皇城北门的地安门城楼,两端连着北城墙,城楼是1954年拆的,城墙则是1913年拆的。如今城门楼的雁翅楼已恢复重建,就是地安门内大街两侧的“中国书店”所在。</p><p class="ql-block">​ 地安门外大街就挨着什刹海了,在不到鼓楼的地方,除了火神庙,还有一座中轴线上最古老的“万宁桥”,桥上汉白玉栏杆已剥蚀腐朽,活脱脱透着“老态龙钟”的范儿,这可是从元朝一路蹒跚而来的中轴线元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p> <p class="ql-block">火神廟</p> <p class="ql-block">  烟袋斜街是条成色足够的北京内城老街。斜街里除了1459年明代修的“广福观”和1896年的“大清邮政信柜”,这条形似烟杆儿,旧时满街烟袋铺的斜街,如今依旧都透着岁月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明代广福观</p> <p class="ql-block">大清邮政信柜</p> <p class="ql-block">  明清中轴线的最北端,是高47.95米的钟楼和46.7米的鼓楼,晨钟暮鼓,掌握老城的节奏。</p><p class="ql-block"> 登上鼓楼和钟楼陡峭的69阶楼梯,是25面大鼓和号称钟王的大钟,看着就极具震撼力。七百年来,这暮鼓晨钟的声音穿过元、明、清,穿过四九城,回荡在古城北京的上空,为京城的芸芸众生孜孜不倦报着时辰,而背后的支撑就是那由“碑漏、铜刻漏、时辰香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构成的完整的报时系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鼓楼一层听“时间”</p> <p class="ql-block">69阶楼梯</p> <p class="ql-block">1主24副的“暮鼓”</p> <p class="ql-block">钟王</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  从钟楼往东不到两里地就到了国子监和孔庙。自1420年明朝迁都北京,明清两代在北京城留下了大量的皇家建筑,但元代建筑遗存并不多,而孔庙和国子监就属于不多的元代遗存之一。这从孔庙“大成殿”前几株七百年的侧柏和古槐可以得到印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七百年老槐</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前的七百年侧柏</p> <p class="ql-block">  文庙的建筑极为讲究,反映了元、明、清历代君王对孔圣人推崇备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大成殿前两侧,有十几座石碑楼,里面矗立着镌刻清朝开疆拓土或平复边疆等重大事件的巨型石碑,如“御制平定准格尔,告成太学碑”,“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大学碑”等等。可以看出孔庙在当时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  孔庙还有历代“进士题名碑”廊,每块石碑上刻着当年金榜题名的进士姓名和籍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与孔庙一墙之隔的是“国子监”,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是中国唯一保存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孔庙构成“左庙右学”之制</span>。</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街两头都有一座牌楼,上面写着“成贤街”,固然,在那个时代,能到国子监读书就等于走上了圣贤之道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街东头就是雍和宫。这原是康熙皇帝为四子胤禛盖的王府,后来胤禛成了雍正皇帝,胤禛在这里生的儿子又成了乾隆皇帝,皇宫取代了王府,王府就被改成了藏传佛教的喇嘛庙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过了雍和宫继续往北,就出了内城的北城墙了,今天二环北侧就是当年的内城外。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坛公园就在雍和宫对面的内城外。</span></p><p class="ql-block"> 地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地坛沿鼓楼外大街的中轴线向北继续一公里多就到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这算是元代中轴线北端。</p><p class="ql-block"> 持续两个月,分五天历时30小时,走过60公里,完成从燕墩到元大都城垣遗址的13公里中轴线徒步,其中正阳门箭楼正在整修未能近看,故宫被有意绕过,其他中轴线及两侧重要历史建筑和遗存都得以走进或走近,对中轴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为自己找到了更多爱上北京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人在旅途,且行且记录。</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12日整理于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