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核桃课堂反思:五上2-1地球的表面

小核桃课堂

<b>一、教材简析</b><br>《地球的表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起始课。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教材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安排了两个活动:<b>第一个活动</b>是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b>第二个活动</b>是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div><br><div><b>二、教学反思</b><br></div></div> 通过从太空俯视地球的图片,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地球的表面,直接进入新课的学习。<br> <b>活动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b><br>由于没有世界地形图,我是请学生观察书本P21的图片来完成此活动的。因为缺少“摸”的体验,学生对地球表面凹凸不平的感受相对弱一些。<br>描述观察发现时,有些学生提出“地形图上的绿色表示的是被植被覆盖的森林,黄色表示的是沙漠”,有些学生提出“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和地势高低”。学生在碰撞出不同想法时,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哪种想法是正确的,而是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在下一个活动中自主寻找答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通过提问“你能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中国的位置吗?”、“有没有哪种地形图能够看清我国的地形呢?”,将学习的关注点从世界地形图(整体)转移到中国地形图(局部)。 <b>活动二:观察中国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b><br>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地形图,因此观察时兴趣很浓厚。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组观察中国地形图</h3> 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br>1.引导学生用<u>准确的词语</u>描述地形,如平坦、宽广、一望无际、崎岖不平、悬崖峭壁等。<br>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提出并板书地形的名称。 仅仅通过观察和交流,部分学生还无法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地形。为了完善学生对“地形特点”的认识,通过视频和图片进一步学习。<br>1.播放视频,介绍各种地形的特点并举例说明。<br> 2.分发卡片,根据图片提示画出主要地形的示意图。 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卡片、画示意图的补充活动,学生对陆地的几种主要地形了解更全面,描述更准确。 <b>活动三:观察图片呈现的地形地貌,描述特点并猜测形成的原因</b><br>每组选择1~2张图片,将图片中的地形地貌特点及对主要形成原因的推测记录在记录表中。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小组观察和分析的时间要充分。一方面,要求学生的猜测要有依据,在仔细观察地形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小组观点;另一方面,猜测原因开放,不局限于表格中的内容,各组的猜测只要有理有据都要给予肯定。<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组的记录表</h3> 研讨部份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也为下面几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b>三、爱牛器材使用</b><br>爱牛材料:立体地形图、地形地貌卡片 <b>立体地形图:</b>观察中国地形图时使用。<br><b>地形地貌卡片:</b>正面是典型地形的图片,背面是此地形特点的文字介绍。对学生认识更多地形地貌及其特征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地形图

地形

学生

观察

地貌

学习

图片

特点

活动

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