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牛汉</p><p class="ql-block">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聂华苓</p><p class="ql-block">艾青在30年代初走上诗坛,他作品深沉而忧郁的抒情风格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注意。抗战爆发后,艾青事实上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称之为“艾青的时代”,他的创作不仅开了一代诗风,而且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乃至40年代后期的诗界。——中国网评</p> 一,知人论诗 <p class="ql-block">艾青(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p><p class="ql-block">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p><p class="ql-block">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p> <p class="ql-block">艾青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是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至1940年,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最残酷,又是反抗战斗最激烈最悲壮的年代,这个时期的艾青几经辗转,“满怀热情从中国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从南部到西北部——延安”,这一段流浪,使他接触到了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现实,更使他深刻地体察到了中华民族所蕴涵着的伟大的精神和力量。这个时期的作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人民的同情,呈现出非常凝重、深厚、大气的风格。代表作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乞丐》《手推车》、《补衣妇》、《我爱这土地》、《旷野》等。诗人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朴素、自然,不拘于外形的束缚。如《北方》,写“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写“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手推车》“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诗人在诗行中,尽情呼告、大肆排叙,整齐划一的诗节已经容纳不下他的悲哀与热情,于是他的诗行呈现出一种散而有致、活而有序的特点。</p><p class="ql-block">艾青创作的第二个诗歌高峰是1978年以后。此时,他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句更为整齐、诗情更为深沉、诗意更为警策。比如《鱼化石》,写鱼化石裹身岩层,重见天日,却没了活力,没了叹息,听不见浪花,看不见蓝天碧水。诗人由此引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又如《镜子》,写《镜子》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因为它从不掩饰,所以有人喜欢它,有人躲避它。</p> 二、诗歌的风格 <p class="ql-block">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p> 三、诗歌的意象 <p class="ql-block">艾青诗歌有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p><p class="ql-block">“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p><p class="ql-block">诗人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与中国土地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他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更写出了“游动于地心的热气”、“土地—农民”的复活:“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与解放。这正是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的描绘,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p><p class="ql-block">“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p> 四、方法指导 <p class="ql-block">一、关注形式 形式看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古体诗到现代诗,诗歌外在形式的变化代表着诗人在表情达意上的突破和创新。分行构建是现代诗歌最显著的形式特征。从中我们可以读出诗的意味、韵致、节奏。</p><p class="ql-block">艾青的诗不拘泥于形式,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又常常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一种新的统一。如《太阳》这首小诗,艾青运用“从”、“使”等有规律的排比复沓,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读来气韵通畅。</p> <p class="ql-block">二、品味语言 以文入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诗歌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相比,更为精练优美,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诗人常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使诗歌的语言“能量”更大,表意更为新颖别致。</p><p class="ql-block">知识卡片:陌生化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手法,通过对常规与常识的偏离,实现感受与语言理解上的陌生感。陌生化使哪些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p> <p class="ql-block">三、分析意象 把握情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读诗,要透过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在古典诗词中,精心构筑意象是其一大特色,如“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子规”,“杜鹃啼血猿哀鸣”中的“杜鹃”等是悲苦、凄凉、哀怨的象征。现代诗歌中也有许多独特的意象,如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等意象,赋予了它们相思的内涵。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诗人独有的气质。教材名著导读“专题探究一”就围绕“意象”让学生展开专题探究。</p> 五、我是读诗人 <p class="ql-block">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p><p class="ql-block">2.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p><p class="ql-block">3.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p><p class="ql-block">4.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p><p class="ql-block">5.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p><p class="ql-block">6.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读诗、学诗的方法还有很多,教材给我们指明了清晰的方向,除了抓住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注意诗歌朗诵、专项创作诗歌都是不错的探究方式。正如于坚所说“若问一首好诗的“好”究竟是什么,那么别无他法,我只能都诗给你听。” 在诗歌中我们可以穿越世纪的烟云、时空的隧道;从而感悟过去、体味现在、思考未来、获得心灵的滋养!</p> <p class="ql-block">台州市实验中学初三一群快乐会思考的鱼,在语文中海洋里遨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