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看过《我在三分之一工作队》的朋友,建议我写篇《续》,介绍一下马井坳和明先一家的近况,找到秋花妹妹。为了满足读者的心愿,趁着绚丽的秋阳,不顾古稀劳累,又一次走进了马井坳。重游了那里的山水,走访了那里的乡亲,重拾了以前的记忆,看到了马井坳的巨大变化,得知了明先一家的近况,也找到了思念五十多年的秋花妹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重回马井坳见到的第一人,就是连任马井大队副支书、支书、马井村村长兼支书五十多年的“老革命”、大功臣谌培启。他满头银发,却还是那么精神、爽朗、健谈、身体好。在老支书的家里,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介绍了马井坳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走访得知,原老支书兴盛夫妇、明先夫妇都已经作古;原大队革委主任黄益良参加工作进了梅城氮肥厂,也已病故;曾经带着我漫山遍野挖草药的赤脚医生谌解先参加工作后,定居梅城;原来的生产队长基本上都不在了,当年的老人不多了。</p><p class="ql-block"> 在培启老支书的儿子谌民主、驻村领导谭正林和村干部谌先芝、谌君花的带领陪同下故地重游,爬黄岗,去牛角,走马井,绕了一大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去牛角湾的路上遇到了谌华安,他的记忆非常好,一见面,不用介绍,就一眼认岀我说“您是在我们马井坳搞过工作队的傅清香,那时候你经常和秋花在一起。你离开马井后,我还到县新华书店去找过您呢”!五十多年了,难得他有如此好的记心和情感,真让我动容!这真是:五十年阔别情义长,见面脱口傅清香。谢谢!谢谢马颈坳的父老乡亲,谢谢华安还这么记念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岗冲里的黄学敬,一见面就手舞足蹈地向我介绍马井坳的变化和如今的生活情况。当年的愣头青,而今的老顽童。更笑人的是,我都七老八十了,他还叫我“小傅”。这真是:“三分之一”情未了,七老八十还称“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边走边看、边回忆、边询问。知道了、也看到了。过去马井坳沿溪的羊肠小道,现在变成了硬化公路;过去木桥边的破木屋,现在变成了漂亮的小洋房;过去只有学校和两栋木屋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一条街,街边有了小卖部,一年四季都有乡里豆腐卖;过去摇摇晃晃的小木桥,现在变成了能够双向通车的水泥桥;连过去的踏水桥也变成了能够通车的水泥桥;马井坳由过去的溪多变成了桥多。 “养女莫嫁马井坳,四面八方水难熬”的民传成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现在的马颈井,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青山园村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培启老支书5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现任村干部及村民的出资出力,已经在马井坳建起了七八座大小不同的水泥桥,彻底结束了不通公路、出门就要淌水过溪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沿溪的羊肠小道,现在成了水泥公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井坳彻底变了,变得让我不认识了。要不是几处仍然存在的羊肠小道和石板路能勾起我当年的回忆,它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小乡镇。</p><p class="ql-block"> 马井坳,由一个出门就要翻山越岭淌溪水,姑娘只想外嫁,小伙只能单身,连薯米饭都吃不饱的穷山沟,变成了条条溪水有桥梁、家家户户有“洋房”的幸福家园。足见共产党的伟大,国家政策的英明;也充分体现了马井人奔小康、求发展、谋进取的开拓精神。物资生活跟上来了的马井人,现在需求的不再是温饱,而是安稳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精神生活。这真是: 如愿重回马井坳,贫困乡村换新貌。马井旧貌变新颜,党政施恩苦变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马井坳之前,我曾作过很多设想,如果明先夫妇健在,就去看望他们,陪他们好好聊聊,重拾记忆;如果不在了,就去看看他们的子孙后代,再到那木屋里去坐坐。所以一进马井,我就迫不及待地将头伸到车窗外,第一时间抬头向牛角湾的那栋木屋望去,可惜路边新建的房屋太多,挡住了视线。下车一打听才知道明先的木屋早已经拆了。心感惆怅却又欣喜,因为他们鸟枪换炮,住进了别墅式的小“洋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即使明先家的旧房拆了,我也要到那老屋场去看看。由于明先的儿孙都不在家,便由华安伴我去,在去的茅山路上还打了一身的草籽。老屋场现在种的是红薯、磨芋。站在老屋场,俯瞰马井坳,忆起当年事,感慨万千。今年如此大旱,很多山上的草木都枯死了,但这种在老屋场的红薯却长得非常茂盛,真是善良人家有余庆。便拍下红薯地留作纪念。这真是:昔居木屋已无影,洋房迁基替旧桭,故人不知何处去,此地不见旧时人。</p><p class="ql-block"> 虽然故居已不见了踪影,但鸟枪换炮,他们在马井“街上”建了最漂亮的新屋。明先夫妇虽已作古,但后人发达,生活幸福,足以慰籍。愿故人安息,生者安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井坳仍有几栋旧木屋;黄岗的黄铁军还穿着补巴裤;也看到了一位腰系砍柴刀、明显与时代落伍的罗赛娥。希望马井坳的这些“古迹”和“古董”,也能来点“现代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万物皆有瑕疵,马井也有忧心处:当年我犁耙过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稻田都不见了,有的建了房,有的成了早土。民以食为天啊!粮食从哪来?靠山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谌民主等村民的热心帮助下,终于联系到了阔别五十多年、出嫁到了邻村的秋花妹妹。从马井出发,再往里走20多分钟的车程,便到了通溪的秋花家。一见面,秋花就拉着我的手,高兴得象个孩子似地说“难怪今天有蜜蜂围着我叫,原来有喜事,是姐姐要来啊”!</p><p class="ql-block"> “你家养蜜蜂了?”</p><p class="ql-block"> “没有,不晓得从哪里飞来的”。</p><p class="ql-block"> 真是奇了怪了,难道蜜蜂也有先知先觉?</p><p class="ql-block"> 秋花还是那么纯朴善良,给她一点见面礼,她硬是打架似的不想要,只得霸蛮塞进她的衣袋。</p> <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不见的秋花,真的老了。她那在艳阳下穿着棉衣棉裤还手脚冰凉、十分憔悴的样子,令人心酸!秋花啊!你到底怎么啦?</p><p class="ql-block"> 原来,刚满十九岁的秋花,就嫁到了通溪冲。虽然夫妻恩爱,但七十年代初的人,生活都很苦,尤其是刚刚十九岁的秋花,还没来得及品尝青春的快乐和新婚的甜蜜,就接二连三地生了三个儿子,还收养了一个女儿。四个子女,就这样把她累垮了、拖病了、催老了。幸亏党的政策好,儿女争气,都已成家立业,生活稳定,家庭和睦,也很孝顺,儿子还在县城买了房子。而且已是儿孙满堂,有了天伦之乐,本该可以享福了。但她患有冠心病,视力模糊,听力不好,身体虚弱。尤其是丧夫后一个人独住乡下,令人担忧。</p> <p class="ql-block"> 我们彼此都有说不完的话,提不完的问。眼看天色不早,还要赶回县城,只能以后再叙。于是彼此存了手机号,约定以后多联系。她也象当年她妈那样,紧紧拉着我的手,问我要腊肉吗?要辣椒吗?要南瓜吗?要腌菜吗?要红薯老壳吗?好象要把他们家所有的土产都给我,问得我不知该怎么回答,只得连声说: 谢谢!谢谢!下次来拿,下次来拿。然后依依惜别。</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秋花妹妹,后会有期。</p> <p class="ql-block"> 这次故地重游,看到了马井坳的巨大变化,寻了一份情。感谢青山园村贺宁波书记、驻队干部谭正林书记、村干部谌先芝、谌君花和马颈老支书谌培启等新老领导的热情接待与支持;感谢谌民主、谌华安、黄学敬等村民的陪同与介绍。谢谢大家帮我重游故地、重拾记忆、圆了一个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山园村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黄岗的黄铁军、罗赛娥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黄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岗有了毛公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和赤脚医生谌解先上山挖草药时的羊肠小道,现是牛角湾通往横冲的毛公路</p> <p class="ql-block">当时这条小道没有桥,必须过溪里的踏水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条石板路,就是当年我每天劳动、生活、工作、开会需要往返多次的一条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去唯一摇摇晃晃的木桥,如今成了宽阔的水泥桥。桥头破旧的木房,变成了洋房和别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学校(大队部)原是木房子,三十年前改成砖房,现在学校撤了,成了闲置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原来只有学校和一户农家两栋木房的地方,现在成了马颈“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路边的小卖部一年四季有新鲜豆腐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来马颈溪多,如今马颈桥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连原来最贫困的黄岗,现在也都通了公路,村民从山坡上的破旧木屋搬到了山下公路旁的新砖瓦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铁军虽然住在高山上,享受的却是山泉水。那么高的山,今年这么旱的年,还有那么好的水,真是奇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