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明光

<p class="ql-block">“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p><p class="ql-block">下午走了走明城墙,看着城内外不一样的风景,尽情地享受着秋日暖阳带来的惬意。</p><p class="ql-block">从解放门下城墙后,沿着鸡鸣寺路向北走到科学院门前路,看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前的世界文学客厅大门开着。</p><p class="ql-block">前些时间来过这里,因疫情原因,世界文学客厅没有开放。</p><p class="ql-block">今天正好进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学客厅”,好有气魄的名字。这名字就很吸引人来坐一坐。</p><p class="ql-block">尤其这座客厅在北极阁下、鸡鸣寺旁,朴拙苍桑又很有历史韵味,在傍晚的车水马龙间显得格外惹眼。</p><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南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学之都”后,就开始考虑文学赋能城市的计划,建设了这座“世界文学客厅”。</p><p class="ql-block">今年4月23日才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也是73年前南京解放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公元439年左右,南朝宋文帝命司徒参军谢元,在此地建立中国首个文学馆,召集学生讲授研讨文学,开世界文学分科教育之先河。</p><p class="ql-block">所以这里是15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馆所在地</p><p class="ql-block">400年前,曾寄居这里的明末篆刻出版家胡正言,因院中种竹十余株,故名其居室为十竹斋,其用拱花等技法印制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等,迄今仍是收藏珍品。</p><p class="ql-block">而今,延续了千年的文脉遗址上,建起了世界文学客厅,历史在这里有了回音,传统在这里有了延续。</p> <p class="ql-block">2019年,南京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学之都”的报告中,将南京比喻成“一位痴心不改的阅读者”。</p><p class="ql-block">世界文学客厅这一座3000平方米的院落,是文学之都的城市客厅、交流展示中心、文学创新活动的场所,用来展示南京的文学文脉和作为“天下文枢”的独特地位,链接城市各区域文学空间与地标。</p><p class="ql-block">根据《南京“文学之都”建设规划纲要(2020-2023)》要求,南京计划以“1+N+X”为框架,在城区内建设多个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学空间,而现在开放的世界文学客厅,就是网络中最为重要的“1”。</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学客厅11米高的主楼展馆被分上下两层,分设文脉、文码、文枢三个主题展区。配合院落内“文房”“文创”共五个展项,体现古都文韵传承与创新空间的设计寓意。</p><p class="ql-block">主楼展馆背倚北极阁,门上是一幅六朝松图,似从千年穿越而来。向上望去,外墙石板如竖排古籍书页,绢黄色古书般的墙面显得典雅古拙。</p><p class="ql-block">随着夜幕垂下,投影墙面的诗文犹如一位读书人在“翻页”,充满文学味道。</p><p class="ql-block">外墙廊下支撑的是绿色钢柱,如根根挺拔绿竹,尽显中国文人风骨……</p> <p class="ql-block">园子里的六朝松与大门上的“金陵六朝松图”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松树旁边的石头即取自山脚下,原先是座假山,后取一部分改为侧卧,与六朝松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一条浅浅的水池从主馆前面穿过,因为周围树木繁茂,倒映下来更是显得深邃而颇有层次。</p> <p class="ql-block">客厅黄绿色主调融合了南京世界‘文学之都’Logo色彩,也与周边历史文化建筑,如杨廷宝大师设计的民国建筑绿琉璃顶、黄色墙面呼应,与周边景物色彩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坐在这客厅里,让人思接千载、神交古人,激发出幽思怀古之情。</p> <p class="ql-block">走进主馆大厅,近10米高通顶,一个DNA双螺旋设计的艺术构件悬挂于正中。</p><p class="ql-block">这个由南京艺术学院张明教授设计的艺术品,铭刻了南京历史上的曾用名金陵、秣陵、建康……</p><p class="ql-block">仰头细读,构件上还刻印着从结绳到“0101”二进制文字演进的文码符号,画面首尾相连,象征着南京文脉的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一楼展厅东侧,以一块出土于越城遗址的陶三棱锥为起点,金陵千年文脉“流淌”出一个长条形展台。</p> <p class="ql-block">展板东侧是文都八大文学专题,包括文都作家、文都阅读、文都翻译、文都刊物、文都教育、文都名著、文都名句和文都城市。</p><p class="ql-block">文都作家中的作家,均为现当代以来一群优秀的文学创作者,他们或曾经生活在南京,或在作品中书写南京,其文本气质和创作风貌带有南京城市文化的内涵。</p><p class="ql-block">文都阅读,从多个角度展现这座被书香浸润城市的阅读氛围。</p><p class="ql-block">文都名句,是从近千条南京文学相关作品中精选出名篇名句……</p><p class="ql-block">一条条读下来,此时空气中仿佛已有“文墨飘香”。</p> <p class="ql-block">展板西侧可读到自公元280年至今,对南京文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近千条文学事件。</p><p class="ql-block">比如公元280年,魏晋长赋《三都赋》之一,描写了吴都建业繁华之景,被世人争相传抄;比如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诞生;比如2019年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p> <p class="ql-block">南京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诗赋之都”、“佛教之都”和“天下文枢”。</p><p class="ql-block">南京与文学有着与生俱来的渊源,文化是南京这座城市的底色和灵魂。</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个“文学馆”、第一部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诗品》、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等都诞生于南京。</p><p class="ql-block">民国年间的中央大学教授、南京市通志馆馆长卢前在《南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一文中评价道:“ 南京,我们与其说它是经济的名都,勿宁说是政治的都城,与其说是政治的名城,勿宁说是文化的名都。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城、东方的文化城,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文化名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南京,以35.267 公里长的明京城城墙围合的范围为核心。</p><p class="ql-block">南京城的中心是一片“宽平宏衍之区”,东面以钟山为代表的一系列山脉宛若巨龙蟠伏;西面以石头山(今清凉山、国防园一带)为代表的一系列山脉宛如猛虎蹲踞;北面覆舟山(今小九华山)和鸡笼山连成天然的屏障;南面有秦淮河蜿蜒流淌,隔水近处聚宝山(今雨花台)宛如几案陈列在眼前,远处牛首山宛若天阙双峰峙立。</p><p class="ql-block">如此的山水形胜之地,无疑是历代帝王建都的首选。</p> <p class="ql-block">南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书画家、留学生、僧侣、传教士等,前来创业、为官、求学、访友、致仕、弘法、传教、游历,更催生了一部又一部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造就了一位又一位声震寰宇的文学巨匠,铸就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金陵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郭璞的游仙诗,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鲍照的乐府诗、边塞诗,庾信的宫体诗,李白、崔颢、刘禹锡、杜牧、李商隐、韦庄等人的“金陵怀古”诗,李璟、李煜和冯延巳的南唐词,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王安石、李清照、史可法、纳兰性德、郑板桥的咏怀诗,高丽使节郑梦周和荷兰画家、诗人约翰·尼霍夫的赞美诗,以及袁枚的《随园诗话》等。</p> <p class="ql-block">李白曾在给安州裴长史的书信中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这是一句戏言。但李白喜欢金陵,是不争的事实。</p><p class="ql-block">李白一生中,究竟来南京有多少次已无法考证,但从他的诗中,可以发现他的足迹遍布长干里、雨花台、东山、板桥、新林浦、白鹭洲、鸡笼山、覆舟山、钟山、狮子山、冶城、凤凰台、落星墩、保宁寺、瓦官寺、甘露寺、白下亭、劳劳亭、灵谷寺、征虏亭、白杨路、玄武湖、朱雀航等地,几乎是走遍了整个金陵。</p><p class="ql-block">李白先后写了有关金陵的59首诗,难怪叶兆言说:“李白几乎成了南京形象代言人。”</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万多部文学作品与南京相关。</p><p class="ql-block">《红楼梦》《本草纲目》《永乐大典》《儒林外史》等中华传世之作都与南京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近现代以来,鲁迅、周作人、巴金、胡风、曹禺、朱自清、俞平伯、张恨水、张爱玲、阿垅、郭沫若、余光中、周而复、赛珍珠等文学家,以及陈三立、王伯沆、仇埰、王孝煃、柳诒徵、吴梅、黄侃、汪辟疆、胡小石、陈中凡、汪东、唐圭璋、卢前、叶灵凤、吴白匋、陈白尘、陈瘦竹、沈祖棻、孙望、程千帆等文学史家都曾在南京求学、教学、游历或生活。</p><p class="ql-block">朱自清《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巴金《死去的太阳》、赛珍珠《大地》、曹禺《原野》、阿垅《南京》(又名《南京血祭》)、张恨水《秦淮世家》《丹凤街》、张友鸾《魂断文德桥》、程先甲《金陵赋》、路翎《云雀》以及郭沫若《南京印象》等,或是在南京创作,或是以南京为背景创作。</p> <p class="ql-block">当代南京,文学也一直滋养着这座古都,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南京诞生和汇聚了一大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如李龙云、海笑、赵本夫、朱苏进、范小青、叶兆言、苏童、毕飞宇、周梅森、储福金、庞瑞垠、俞律、冯亦同、黄梵、徐志耕、方之、黄蓓佳、韩东、薛冰、傅宁军、程章灿、鲁敏、鲁羊、王大进、黄孝阳、丁捷等。</p><p class="ql-block">在南京诞生或以南京为题材的著名作品有:吴强《红日》、胡石言《柳堡的故事》、沈西蒙等《霓虹灯下的哨兵》(合著)、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苏童《黄雀记》《妻妾成群》、毕飞宇《青衣》《推拿》、周梅森《人民的名义》,以及周而复《南京的陷落》、海笑《红红的雨花石》、叶兆言《南京人》《南京传》、庞瑞垠《秦淮世家》、徐志耕《南京大屠杀》、严歌苓《金陵十三钗》、薛冰《家住六朝烟水间》、傅宁军《南京先生》、程章灿《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姞文《长干里》等。</p> <p class="ql-block">现在,除了中国的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还有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美国的西雅图、意大利的米兰、爱尔兰的都柏林。</p><p class="ql-block">展厅的二楼,展示了南京与全球其他“文学之都”城市,以文学为纽带开展的交流与互动。</p><p class="ql-block">以南京为窗口,传达中国民族的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和南京。</p> <p class="ql-block">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崇尚文学、热爱读书是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精神气质。</p><p class="ql-block">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认为,南京是六朝古都,六朝文学承汉启唐,为唐诗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后世的南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六朝时期的南京文学是南京人性格的表征,同时也塑造了南京人的性格,这种性格经后世文人的不断追忆和重塑,汇聚成了一条若隐若现的文脉,即‘六朝烟水气’。这一文脉就是南京文学的基本精神,也是南京性格的基本内涵。”</p> <p class="ql-block">黄绿色调的建筑,环境优雅的园林,让人在世界文学客厅里流连。</p><p class="ql-block">无论在庭院中,还是在展厅内,或者闲坐书吧,甚至在有水面倒影的参天大树下,都能感受到浓郁的书香气息。</p><p class="ql-block">南京是古都,但和其他的古都不尽相同,用余秋雨的话说,就是“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p><p class="ql-block">鸡笼山麓苍树掩映之间,自然别致的环境和具有现代之风、古韵之味的建筑,展示了南京文学底蕴与内涵,从而构成自然与人文相联的立体画面。</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触摸”了古都千年文脉,“将是一个汇聚文学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