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戏背景<br>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要求第三点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并且要求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自由探索的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资源,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户外活动时间,我带领孩子们来到沙池,他们开始选择工具玩起来,有的用铲子、有的用桶子、有的挖洞、有的堆高,孩子们依旧三五成群的进行玩耍,于是我们开始了一场“沙水”的探索游戏。 <p class="ql-block">二.活动实录</p><p class="ql-block">1. 沙地寻宝 </p><p class="ql-block"> 受婧怡挖到贝壳事件启发,老师设计并组织了多次寻宝游戏,利用现有的沙池材料(如海星、贝壳、小猫等),分组游戏,部分人藏宝藏,另一部分人转身蒙住双眼,对方藏好后再去挖宝藏,小朋友积极性更高了,有了更加强烈的新奇感。教师引导幼儿思考:藏宝藏的人怎么藏才会不容易被找到?找宝藏的人怎么才能找到? 这个需要开动脑筋想一想哦。</p> 2. 沙子“喝”水 <div> 小朋友们太爱玩水,老师提出全部玩桶子和水管。挖条河道,水就可以流到这里了,说着找好工具开始行动起来了,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小朋友们就把一条长长的河道完成了,然后十多个小朋友纷纷拎着小水桶去接水,不停地往沙沟里灌水。不一会儿,珊瑚小朋友说:“水太少了一下子就没了。”旁边的其他小朋友也附和着说水不见了,不会按照自己预想的往水沟里一直流下去,孩子们非常好奇为什么沙子会“喝掉”很多水?老师立即追问:“倒进沙子里的水去哪了?有什么办法让水能一直流到尽头呢?”六六说:“因为水都漏(渗透)到地下去了。”</div> 厚博接着说:“桶子装的水太少了,可以用水管接水。”说完厚博小朋友跑去拿来U形水管准备去接水,可是他走到水池发现水管放不稳,老是滑下来,他正在想怎么办呢,这时六六小朋友大声说:“我有办法,用一个木桩垫在下面,把水管垫高一点。”在几个小朋友的协助下,成功架好了水管,厚博得意地打开水龙头,旁边的小伙伴们满脸欢喜地看着水流下。“啊,不行不行,这里漏水啦,流到地上去啦。”六六指着水管接口处,厚博发现问题后思考了几秒钟,立马去拿了个小木桩把漏水的地方架高,水马上就不漏了,问题得到了解决。我问厚博:“为什么要垫高水管?”他说:“因为那里太低了,水就往低处流,只要加高,水就会往另外一头流下去。”此时,旁边的孩子看到水终于往沙沟里方向流,大家都开心的笑了。在老师梳理回顾游戏时孩子们明白了为什么加入更多的水后,水才会从沙池里流出来,经过反复游戏和操作验证,孩子们明白了沙子是颗粒形状,堆在一起有缝隙,水就藏在缝隙里,但是当水足够多时,水就顺着缝隙流出来了。 第二次游戏大家玩得正开心时诚诚来“告状”说六六抓了一把沙子放进水管里了,我问六六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做泥水”,还对小伙伴们说“只要把沙子放进水里,就可以变出泥水”,在他的启发下,其他很多小朋友也开始尝试“泥水”游戏,往水管和水沟里加沙,还用水感知干沙与湿沙的区别,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还可以任意造型,对自己新的探索发现感到开心不已。<div> 这个游戏融合了科学课程,带领幼儿探索沙水的特性,好玩又有意义啊。</div> 3. 跨过沙地 <div> 游戏想法来源于一次舞蹈课后的游戏时间,因舞蹈课耽误,导致当天沙池游戏时间比平常短暂,老师就引导孩子们思考短时间内怎么玩,我们尝试着只投放部分材料木头积木,鼓励幼儿在沙地搭建独木桥,探索出了运送“粮食”的趣味游戏,这是初次尝试在沙地上将体育游戏和建构游戏融合在一起,观察发现孩子们参与积极性更高了。</div> <p class="ql-block">三. 支持策略</p><p class="ql-block">1. 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p><p class="ql-block">2. 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和问题),引导他们概括自己的探究成果,一起讨论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3. 帮助幼儿回顾,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样做的,结果和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享原因和下一次要怎么做,帮助幼儿提升经验。(部分幼儿游戏记录如下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