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楼之探古

知足的人

<p class="ql-block"> 奎星楼之探古</p><p class="ql-block"> 侯淑娟 </p><p class="ql-block"> 春节前的一个午后,阳光明媚。文友来电说去孝北一处古迹“奎星楼”看看。听我有点犹豫,她又说,我等会儿去接你。呵呵,计划赶不上变化,就这样匆匆忙忙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坐上车后,她说这是一次文友活动,还要去接闫老师。电话打过去,闫老师已经出发了。他说没有多远,和老伴步行过去。可我们又不知道路怎么走?就这样,走着问着,老师电话指导着,在孝义镇卫生院附近的路口,有毛主席画像的地方拐进去,村名字叫大王沟村的地方,见到了闫老师他们。</p><p class="ql-block"> 闫老师夫妇上车后,发现我们是见过面的。他是我市的文化名人。就听闫老师说,这个活动的发起人邰老师以及还有部分文友都要来参加。看来我是空降的。不一会儿就到了,远远望去有一群人已经先到。走近一看是文联的杨副主席,好久不见,感到很是亲切。很快大家都陆陆续续来到“奎星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奎星楼”坐落在伊洛河东岸的孝义老集。抬头望去,只见“奎星楼”大约有两层楼高,是两层式建筑风格。因为缺乏维修,已经有些破落。底座有石头打底,上面是青砖。上层是蓝砖框架,最上面是蓝瓦,有飞檐,砖瓦结构。整个建筑坐西朝东,大门只剩两个木门框,南面有个砖拱门,拱门上方有个方框,刻有“奎星楼”三个大字。正前方大门口已经没有可以通达朝拜的楼梯了。南门口有一棵桐树,邰老师从南拱门攀爬进去,仔细查看,好像是榫卯结构,上面房梁上记载的有清道光年间建。两面墙上留有壁画的痕迹,但是已经看不太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我们一行人在此观看,旁边的老百姓也有围观进来的,听一个知情人讲:这个“奎星楼”是建在大王沟和小王沟村交叉口,有意思的是大王沟村没有姓王的,小王沟村有姓王的,并且解放后出了两个副县长。在楼的东南方是小王沟村的寨墙大门(现在已经没有)。紧挨着有个送子奶奶庙,还有香火,每年都有老百姓来求子求孙,保佑平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阿姨讲到,她就住在小王沟村。她说自从嫁过来,“奎星楼”就在这里。这里临近渡口,又有集市,南来北往非常热闹。那时的“奎星楼”周围还有其他建筑。只是后来拆了一部分。每逢春节,当地的老百姓都带孩子来朝拜,顺便赶集买年货,看戏。另一位老人讲到,“奎星楼”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有很重的位置。好多人都是在这里长大的,是历史的见证人。他们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玩耍,平时爬上爬下游玩。只是后来集市搬走,才逐渐冷清了。当年恢复高考后,孝北村有很多学子考上大学,后来都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主力军。这都是有“魁星楼”保佑的结果啊。老百姓七嘴八舌诉说着,满满的回忆和留恋,以及不舍和无奈。希望得到保存和保护。</p><p class="ql-block"> 杨主席提议,大家也都谈谈自己的理解吧。只听一位退休的老教师讲:魁星楼,又名魁星阁,是为儒士学子心目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而建的,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其正殿塑着魁星造像。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鲨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型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钩。脚上是北斗星。有人提出“魁”与“奎”有啥区别?闫老师讲: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星宿之一。“奎星”是俗称。古代有关“魁星楼”的故事,传说与宋代的包公有关。说包公是奎星下界(见《三侠五义》第二回)。邰老师讲:历史上的魁星是指道教中的,唐朝时陕西西安户县石井镇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据说钟馗是主管人们科考命运的文曲星。人们常说:“拜请钟馗,中榜得魁”。杨主席也讲道:古时候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魁星楼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色,是灿烂的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啊”!大家一致赞同。文友们在奎星楼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邰老师是本地人,也是我市的文化名人。他提议去看看这里的其他古迹。大家 边走边聊,在邰老师的带领下,去参观“三田故居遗址”。这里有一个关于“孝义”地名来历的美好故事。据说在东汉时期,这里发生了田氏三兄弟哭活紫荆树的故事,被汉章帝知道后,就赐名这个地方叫“孝义”。故居现在已经成为废墟,地上横着几块石碑,不过三田故居标志和简介石碑还在。这里正在城市新规划中,准备拆迁修路。</p><p class="ql-block"> 一行人从北向南走去,邰老师动情地向我们介绍,“奎星楼”在集市正中心,紧挨着就是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原来这里是很繁华的孝义老集,两边是门面房,孝义供销社等门市房就在这里。前面就是水陆码头。因为得地理优势,沿着伊洛河而居的人们,在这里出出进进讨生活甚是便利。他的爷爷就是在码头边摆摊卖水煎包子的,小时候他也经常在这里玩耍。据说,唐宋时期的孝义渡口浮桥,曾是西安、洛阳去开封的国之津桥,曾有文人墨客留下诗篇。唐·孟郊诗《至孝义渡寄郑军事唐二十五》,“咫尺不得见,心中空嗟嗟......何当来说事,为君开流霞”。《送谏议十六叔至孝义渡后奉寄》“晓渡明镜中,霞衣相飘飘......伊洛去未回,遐瞩空寂寥”均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  “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大家抬头向左前方望去。他说,那是一处炮眼。在废弃的土窑上面,有一处石头砌的围墙,桐树有点挡眼,看不太清楚。那是在抗日战争时,“孝义兵工厂”战士们打击鬼子,保卫家园留下的。大家决定上去看看。不一会儿,我们来到寨墙门口,“孝义寨”三个大字镶嵌在门楼上,只是年久失修,已经不用了。一行人在他的带领下,顺着新开的路,向上走去。到炮口处才发现是很深的暗堡,约有两米多高吧,围墙是用水泥合着砂石铸成的,很结实。可以想象当年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心。</p><p class="ql-block"> 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伊洛河蜿蜒起伏静静地流淌着,在落日的余晖下,波光粼粼。河对岸就是东周“巩伯国”遗址。还有清朝时期靠漕运起家的、富甲一方的“河洛康家”。成片的青砖灰瓦尽收眼底,往夕的繁华依稀可见。</p><p class="ql-block"> 一行人议论纷纷,诉说着巩义的历史、巩义的文明、巩义的发展,兴趣盎然。大家告别邰老师,各奔东西。在回来的路上,想起母亲曾经给我讲过的文曲星的故事。说是在怀我的时候,村里几个怀孕又要好的女友,一起去赶集,在集市上碰到一个算卦的,我妈想算算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算卦的说是女孩,并且与文曲星有关,不用担心她的学习问题,是吃禄粮的。是啊,那年月吃饭是大问题,也许父母都期望子女有吃有穿,又有学校上。这也是母亲的美好愿望吧。</p><p class="ql-block">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听说“魁星楼”已经拆了。</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p><p class="ql-block"> 2022.8.13初稿</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12日定稿</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侯淑娟,女,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司法局退休干部,业余爱好读书写作,书法绘画。曾多次在省、市报刊以及杂志上发表作品,其中《感悟宋陵石刻》发表在《河洛潮》,受到好评。疫情期间,作品曾在市作协的微信群里发表。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巩义市作协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