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军先生教育管理思想研讨会(20221011)

我心依旧

教育研究年谱 <p class="ql-block">教育研究年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5年上半年</p><p class="ql-block">在海州师范学校任教期间,参加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举办的江苏省师范学校教育学教师进修班学习,达半年之久。</p><p class="ql-block">1977年9月</p><p class="ql-block">借调至江苏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工作。1978年底</p><p class="ql-block">正式办理手续调入江苏教育学院(筹备处)。</p><p class="ql-block">1978一1981年</p><p class="ql-block">参加江苏教育学院复办工作,同时在南京师范学院为数学系1977级、1978级、1979级学生讲授教育学公共课程。参加鲁洁、王逢贤王编的《德育新论》, 刁培萼主持的《农村教育学》的编写工作。</p><p class="ql-block">1984年</p><p class="ql-block">江苏教育学院在轮训部基础上,成立教管系,并开第一届两年专升本脱产本科班(教育管理专业)被任命为教管系副主任,分管教学科研工作。</p><p class="ql-block">1985年</p><p class="ql-block">协助常春元教授召开《中国杜会主义教育学》编写会议。</p><p class="ql-block">1986年</p><p class="ql-block">撰写《简析思想品德形成的内部规律》一文,发表在《教育研究》1986年第4期。</p><p class="ql-block">1988年</p><p class="ql-block">撰写《社会主义教育竞争的特点浅析》一文,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年第3期;《倾听教</p><p class="ql-block">育改革的呼声探讨教育学的自身发展》一文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1988年第2期;《教育学的科学性质与构架》一文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198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p><p class="ql-block">1991年</p><p class="ql-block">撰写《对我国教育学的反思》一文,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2期。</p><p class="ql-block">1991年3月</p><p class="ql-block">参加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改革研讨会,我在会议上发言交流的题目是”教育学不是指令,而是具有更高的力量一一对我国教育学的反思”。</p><p class="ql-block">1996年</p><p class="ql-block">参加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织的《教育学指导纲要》调研和编写工作。1992年7月</p><p class="ql-block">通过江苏省教育厅关于高校专业技术高级职称评审,晋升为教授。</p><p class="ql-block">1993年1月</p><p class="ql-block">当选为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因籍贯是淮安,被安排在淮安市代表团。</p><p class="ql-block">1993年9月</p><p class="ql-block">《校长学》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被列入刘佛年、鲁洁等主编的“当代教育新理论”丛书。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张楚廷先生在其著作中指出,“王铁军等著《校长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校长问题的重要著作”。辜伟节、陈家颐、秦德林、李亚东、程兆祥参加撰写。我共撰写六章内容。</p><p class="ql-block">1993年12月</p><p class="ql-block">荣获首届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校教师三等奖。</p><p class="ql-block">1994年11月</p><p class="ql-block">参加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组织的赴加拿大、美国考察团,执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考察任务,历时20天。</p><p class="ql-block">1994年12月</p><p class="ql-block">荣获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p><p class="ql-block">1997年1月</p><p class="ql-block">主持全国“九五”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事司委托研究课题“面向21世纪中小学校长队伍培训与建设研究”。</p><p class="ql-block">1997年10月</p><p class="ql-block">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p><p class="ql-block">1998年5月 </p><p class="ql-block">参加江苏省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教育考察团,赴香港出席优质学校教育学术研究会并做《江苏省中小学队伍建设与培训》专题演讲。</p><p class="ql-block">1994年4月</p><p class="ql-block">应激参加上海市教育学会考察团赴台湾,出席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全民教育发展展望学术研讨会。</p><p class="ql-block">1999年11月</p><p class="ql-block">教育部人事司成立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委员会被聘请为专家委员会委员,由官培俊司长在上海颁发证书。</p><p class="ql-block">2001年</p><p class="ql-block">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聘请为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为研究生开设“学校管理实践研究”“校长学研究”两门课程。从2001年起,先后指导苏令、朱斌等9批共18名研究生。</p><p class="ql-block">2001年12月</p><p class="ql-block">专著《教育现代化论纲》荣获江苏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p><p class="ql-block">2002年1月</p><p class="ql-block">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兼教育学院专业委员会理事长。</p><p class="ql-block">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在江苏教育学院成立江苏省教育管理研究所,我兼任所长。同时任教管系主任、干训中心副主任、《学校管理》杂志主编。</p><p class="ql-block">2002年2月</p><p class="ql-block">主持江苏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名校长名教师成长机制与规律的整合研究”。</p><p class="ql-block">2002年3月</p><p class="ql-block">主持编写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教材《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p><p class="ql-block">2003年9月</p><p class="ql-block">撰写《学校教育学》一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出版说明中写道:“王铁军教授长期从事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本书是他多年实践经验的理论反思的成果,是一部以校长为中心的专著性教材。”</p><p class="ql-block">2003年11月</p><p class="ql-block">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学院专业委员会理事长。</p><p class="ql-block">2004年5月</p><p class="ql-block">被评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2004年8月</p><p class="ql-block">教师节前夕,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p><p class="ql-block">2005年6月</p><p class="ql-block">江苏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名校长名教师成长机制与规律的整合研究”的成果《名校长名教师集体性个案研究》、《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展》两本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2009年2月 </p><p class="ql-block">正式办理退休手续,时年65岁。退休之际,江苏省陶研会会长周德藩,常务副会长张行邀请我加盟江苏省陶研会。2008年10月</p><p class="ql-block">任江苏省陶研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2009年4月</p><p class="ql-block">我和邬志辉教授共同主编教育部人事司立项并组织编写的全国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试用教材《校长专业发展》,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阐述校长专业发展的教材。</p><p class="ql-block">2010年1月</p><p class="ql-block">高等教育出版社禹明秋副编审来宁,与我商议《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学生读本出版事宜。教师读本主编周德藩,副主编我和秦德林;学生读本主编周德藩,副主编我和孟晓东。</p><p class="ql-block">2010年5月23日</p><p class="ql-block">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示全省高等专业技术正二级岗位拟聘人选评审结果的通知:经省教育厅高等专业技术正高二级岗位拟聘人选评审组评审,并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核准,41位同志具备专业技术正高二级岗位聘用条件我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2013年1月20日</p><p class="ql-block">江苏教育学院教管系校友在向阳渔港百合厅举办庆贺我70岁生日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250多名校友欢聚一堂。海州师范学校1974级8班20多位校友专程从连云港市赶来祝贺。江苏教</p><p class="ql-block">育学院党委书记管向群、副院长周成平出席,管书记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活动主题为“你鼓舞了我”,主持人为王凯、陈立友、张义宝、毛文泉、陆晔等。贾春林、周宁分别代表江苏省教育学院教管系、海州师范学校校友祝贺老师寿辰。苏令、朱斌等研究生朗诵《师生情谊》。校友们编撰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铁军班的记忆》一书,制作《永远的守望》专题录像以及纪念影集。校友们演唱了陈立友自创词曲《献给老师的歌》。</p><p class="ql-block">2013年9月9日</p><p class="ql-block">在第20个教师节前夕,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到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看望慰问教师,9月10日《新华日报》头版做了报道并刊登照片。在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教授工作室,罗书记与王铁军教授亲切交谈,肯定他在校长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建树和研究价值。”资深记者郑晋鸣在9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文中写道:“在教授工作室,罗志军看望了该校德高望重的王铁军教授。”</p><p class="ql-block">2014年10月31日 </p><p class="ql-block">江苏省陶研会召开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成立第六届理事会。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书记李洪天任会长。我为常务副会长,费炜炜为秘书长,协助李会长工作。</p><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14一17日</p><p class="ql-block">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基金会联合在广州举行纪念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100周年学术论坛。根据会议安排,受李洪天会长委托,我代表江苏省陶研会做题为“缤纷行知路,风雨陶研情一一江苏省陶研会工作汇报”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p><p class="ql-block">2019年3月</p><p class="ql-block">江苏省陶研会在句容伊顿学园召开“行知伴我成长”丛书编委会工作会议,研究编写工作。丛书主编为李洪天、我和顾建军。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支持下,2020年10月丛书正式出版。</p><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p><p class="ql-block">南京大学出版社胡豪编审提议再版《现代教育思潮(修订本)》,我为主编,副主编诸东涛、邹春芹。该书为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规划教材。</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p><p class="ql-block">撰写的《陶行知办学特色与当代中国学校管理改革》一文,在《中国教育科学》2020年第6期发表,全文13000多字。</p><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18一19日</p><p class="ql-block">参与庆祝江苏省陶研会成立40周年活动和江苏省陶研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周德藩和我被聘为学会顾问。</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12日</p><p class="ql-block">干训中心为成立30周年召开老同志座谈会,向与会同志颁发干训中心“十四五”发展特聘专家的聘书,我在会上发言并接受聘书。</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p><p class="ql-block">国内外有影响的教育家,我国现代德育理论领军大师鲁洁先生于12月25日早晨不幸逝世。应《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主编杨桂青邀约,我撰写《鲁洁:教育是得以获取永生的事业》的悼念文章,</p><p class="ql-block">发表在2020年12月31日《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p> 后记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缤纷校园路,悠悠师生情。</p><p class="ql-block">2013年元月,江苏教育学院(现更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管理系历届校友在我从心之年隆重举办以“你鼓舞了我”为主题的庆贺生日活动。那一幕幕温馨感人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时光流逝,岁月不居,在我年近80之际,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在《“铁军班”的记忆》一书基础上,教管系部分校友又策划编辑出版我的教育文集事宜。顾建军、王凯、陈立友等积极联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得到出版社领导的鼎力支持。如今《回望我的教育研究之路》一书顺利出版。</p><p class="ql-block">《回望我的教育研究之路》上、下两册,由自序(以心治学,在教育研究中前行)、历年发表的教育文章(共选取56篇)、评论文章(共选取3篇)、后记几个板块组成。其中教育文章包括校长学理论与实践研究(27篇)、教育基本理论研究(17篇)、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7篇)及为名校长名教师著作所作序言选载(5篇)等。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水涛,盐城工学院教授、博士丁建洋,中国教育报总编室副主任、新闻.要闻版主编苏令三位撰写了回忆评论文章,情具意切,感人之深。考虑到各部分文章篇目,本书的上册包括自序及校长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章,下册包括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为名校长名教师著作所作序言选载、回忆评论文章、后记。各部分导言由丁建洋、鄂春芹、王凯分别撰写,丁建洋撰写校长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等部分的导言,郭春芹撰写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导言,王凯撰写为名校长名教师著作所作序言选载的导言。</p><p class="ql-block">《回望我的教育研究之路》的出版,得到众多校友的关心和支持。2021年下半年,王凯、陈立友、丁建洋、邱淑永等就着手商议编辑出版方案,并开始收集整理我多年发表的系列文章。2022年1至4月,分工选编文章。丁建洋负责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部分,邱淑永负责校长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部分,王凯、郭春芹负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部分。丁建洋从教育管理系毕业后,先后攻读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南京大学博士学位,在南大学习期间,就对我的校长学思想开展专题研究,并发表文章。在姜爱萍主任、苏令主编的指导下,编委会组织部分同志对书稿进行初校工作。由王凯、诸东涛、郭春芹、丁建洋、邱淑永、唐伟、夏国梁、李士稳、钱星宇、陈雅露、胡祖倩等参加初校工作。大家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根据编委会建议,我撰写了3万多字的回忆文章,题为“以心治学,在教育研究中前行”。文章回顾了我从江苏教育学院复办至今的教育研究历程。</p><p class="ql-block">“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虛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这段经典名言,是我青少年时期的座右铭,它伴随着、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和前行。《回望我的教育研究之路》,回望的是我的教育研究之路,也是我的教育人生之路。本书的出版是向我曾经求学的南京市钞库街小学、南京市第三十二中学、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母校及其领导与老师,向我曾经任教的海州师范学校、江苏教育学院及其领导与同事,交出一份人生答卷;也是与曾经朝夕相处、共生发展的海州师范和江苏教育学院教管系众多校友的一个反馈交流;同时又是向含辛茹苦、同甘共苦、以沫相濡的家人与亲朋的汇报和交代。我的一生平平凡凡,普普通通,没有轰轰烈烈的骄人业绩,但是我坚守了一位人民教师一位共产党员应有的本分,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敢懈怠。我深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选择教育,无上荣誉,奉献教育,无怨无悔。人生的意义就在立足本职,扎根本土,认准“追求真理做真人”的目标和精神,不断探索,奋发进取。我没有饱食终日,没有碌碌无为,没有虚度年华,既不妄自菲薄,又不趾高气扬,以平和淡定的心态做人做事。努力做到陶行知先生所教诲的,用整个的心,做整个的人,做整个的事业。《回望我的教育研究之路》一书,记录了我不断求索、奋发前行的历程,展现了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学习、实践、探索、思考、感悟的轨迹,以心治学,前行在研究教育、奉献教育的康庄大道上。</p><p class="ql-block">在多年的校长培训工作中,我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南师大出版社”)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南师大出版社支持下,江苏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先后出版了江苏“九五”“十五”校长培训教材和面向21世纪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文库。我撰写的《教育现代化论纲》,1999年由南师大出版社出版,2001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我和周在人共同主编的《给校长的建议101》,1999年由南师大出版社出版,2005年又出版该书的全新版。我主持的“九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事司委托研究课题“面向21世纪中小学校长队伍培训与建设研究”成果《现代校长培训:理念·操作·经验》一书由南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2002年前后,南师大出版社还出版了我主编的全国校长培训教材《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我与汪政共同主编的《超越与创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与运作》;2005年,出版了江苏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培训项目、我主编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小学教育》。在年近80之际,南师大出版社又为我出版个人教育文集《回望我的教育研究之路》,张志刚社长、姜爱萍主任、仝玉林编辑、翟桂叶编辑等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了极大的辛劳,真切地体现了他们对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之情。</p><p class="ql-block">在《回望我的教育研究之路》出版之际,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很幸运,一生中遇见许多“贵人”,有领导,有导师,有同事,有朋友,没有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我是寸步难行的。我要感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王仁雷书记、王建校长、刘继红副书记、刘贵友副校长、刘守旗教授、章飞教授、何磊主任等,他们把本书的出版列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给予极大关心、支持和帮助。我要感谢编委会顾建军、辜伟节、王凯、陈立友、丁建洋、郭春芹、邱淑永等各位编委,从策划到组织、从选编到初校,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收硕果满神州。我要感谢海州师范学校1974级8班的校友们,感谢江苏教育学院教管系历届校友,他们是我生生不息的动力,使我充满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我要特别感谢已离世18年、劳苦一生、为人善良的父母双亲。养育之恩,永世难忘。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女儿及亲友,他们的鼓励、支持与无微不至的照顾,使我心静如水,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最后我要感谢南师大出版社,了却了我的一大心愿。</p><p class="ql-block">王铁军</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p> 感想 <p class="ql-block">王铁军教授教育管理思想研讨会上的感想(蔡飞,徐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校长、教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铁军教授是我的老领导,也是长期关心指导我成长的长者,在对王铁军教授的感受,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高、厚、恒、润。</p><p class="ql-block">高:德高,主要表现在“爱”,爱父母,爱学术、爱学生。爱父母:王主任是大孝子,父母健在时,每天必陪父母吃饭。忠臣出于孝子之门;爱学术,以学术为志业(马克斯韦伯语),为安身立命之所,人生意义所在。王主任对学术的追求,完全是非功利的,学术之于王主任,是人生意义所寄;爱学生,这是王主任的突出特点,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他的教导下成为优秀的教育家、教育研究者,培养了一大批教育家型的校长和教师,这是王主任作为教师的最大的成功,也是他对中国教育的最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厚:王主任的学术,一是扎根于中国的大地,扎根于中国的特别是江苏的基础教育,贴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真问题,且真研究问题,出真成果,产生真效益。将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因此,他的研究和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江苏气派!二是结合实际的工作开展研究。从事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就研究教师和校长的培训。其有开山之功、独树一帜的校长学研究,也许与其研究性地从事校长培训有很大的关系。三是他的研究对象也是接地气的。他将研究对象锚定基础教育一线的校长和教师,蔚为大观,形成系列成果。王主任关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也是用来观照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背景下校长和教师的发展,尤其是校长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恒:恒心或者毅力,是王主任的令人钦佩的特质之一。王主任生活、工作各个方面都极有规律,且持之以恒。锻炼身体每天走一万步,风雨无阻;每天在早上7点都到办公室开展研究,每天晚上在办公室研究到十点,教管系办公室的灯光,成为他的标志!有一年暑假,我亲见王主任汗流浃背,穿着背心、扇着大蒲扇,在大教室里研读写作。王主任在教育上和学术上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与其恒心关系极大。他并不是才子型的学者,他是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学者。</p><p class="ql-block">润:王主任有君子之风,其为人也,温润如玉;待人接物,温情有加;他对学生的教育,更多是润物无声的,更多的是以身作则的不言之教;他的文字,极无夸张之语,虽无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追求,却有平实温和踏实的格调,大道至简,讲述的都是朴素而深刻的真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