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评价体系

陆小华

文学的评价体系<br><br> 和文友聊天。文友说到其居住的小区人家的孩子,学钢琴的、学小提琴的、学英语的、学围棋、学跆拳道的比比皆是。而孩子们的这些学习,几乎都会有个等级评价标准,也就是一个所谓的评价体系。围棋是业余几段几段,英语、钢琴是几级几级。而这些评价体系,一般来说,评出的结果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br> 当话题转到了文学作品的评价上,就觉得比较复杂。文学的创作不能重复,这就决定了每一个作品的唯一性;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美学风格,会让作品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这样,就造成了对作品的评价难以有量化的标准。从众多的审美者角度说,个人审美标准、审美口味的多样化,也造成了设计统一评价标准的困难。<br> 我就曾经咨询过许多文学同道。我问他们最喜欢的是那一类美学风格的作家的作品?内陆陕西甘肃一带的作家朋友说,喜欢厚重的雄浑的苍凉的。按他们的审美习惯,认为那才是文学的正宗。而江浙沿海一带的作家们,则普遍喜欢的是那种睿智幽默的作品; 当然,也有说喜欢恬淡雅致的,具体到那个作家,那部作品也都不尽相同。总之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br> 按照民间说法,文没有第一,武没有第二。这话说的是,武术技击是可以分出高下的; 因为最终可以看是谁能把对手打趴下,或者打得不能再还手了,就可以算胜。棋类对弈的比高下,也没有那么复杂,最终无非三种结果——胜、负、平。而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在达到了一定水平之后,常常是分不出高下的。这就有点像是各种菜系。国内菜系之多之繁杂,品尝者口味、嗜好又如此多的不同,于是,评价标准就会变得很繁杂、甚至是很有点主观性色彩了。你说是粤菜好呢还是川菜好?你说是淮扬菜系好呢,还是本邦菜系好?因为人的口味的不同,每一种菜系适合某一个地区、某一类人群的口味,这个一点也不奇怪。<br> 正因为好与坏的标准,甚至与主观的感觉相关,这就给文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千姿百态的作品也构成了文学艺术特有的魅力。但不管怎样的难,有一个好的、科学的文学评价体系,对于文学的发展和写作者来说,还是非常有利的。比如,写作者写到了某一个阶段,用这体系去评判一下,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文学功力长进了没有,文学能力能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或者说达到了什么样的文学标准。<br> 这里不能绕过的是美学标准。<br> 当年,我就曾经和一众文友讨论过美学的标准。有人赞同的是主观美学观点,他们所举的例子是,楚王好腰细,宫女尽折腰。有人主张的是客观美学。所举的例子是——残阳和朝霞的无限美。有人主张的是,主客观混杂的美学观。就像物理学上的波动说和粒子说,两样可以同时存在。而这三种审美标准,或者说审美原则,都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有那么多的分歧,更何况具体到一个评价体系,一个作品。文学似乎是没有办法用这类简单的标准来评价的。况且还涉及到各种美学风格、流派,个体生活的独特性,经历的独特性、情感的独特性,再涉及到千变万化的题材,以及审美方个人的情感、品味和喜好。其复杂性、不确定性是说不清楚的。我想,正是因为如此,文学,这大概就是人工智能不可能替代人脑的领域。<br>正因为文学审美的多样性,且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难以有精确量化的评价,这也给很多骗子留下了行骗的空间。不是没有量化标准吗?不是多样性吗?这对骗子而言,就有了施展和操作的空间。<br> 首先,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评奖,就成了最常见的一种评价体系。有钱、有权力,很明显,就可以操纵这个体系。更别说各种莫名其妙的民间机构所设置的各种各样的文学奖项。即使是正规的作协组织所评选出来的各种奖,能有公信力的也不多。<br> 按说,作家组织体系内的各种文学作品的评奖,应该是相当内行相当专业了,当然也是一个相对的、比较权威性的评价体系。但现如今,这种评价体系也常常受到质疑。评委们也常常会把政治、权力、金钱、人缘等等非文学因素带进去。我个人的写作有点超越功 利,多是出于玩的心态,极少去参加国内的各种文学评奖。曾经请教参与过国内某些奖项评比的文友说,要得这个大奖,个人努力约占30%,其余的要靠上述的种种因素,要靠运气。每个奖项的背后,能得奖作品的背后推手是谁,外人永远不得而知。这就是国内的评奖体系公信力差的原因,以致很多人转而去相信国外的评奖体系。比如xxx文学奖。然而,国外的评奖体系就那么可靠吗?还有谁能比每天都使用本民族文字语言的人,更知道谁的文字写得好,写得有趣呢?<br> 很多国外的评奖机构也和国内的评奖机构一样的可疑。很多人就是号准了中国人的脉——你不是有钱、不是喜欢玩虚的吗?大众不是不信国人的奖、转而去相信洋人的奖。于是,就有中国人找国外的人合作,给中国人颁发外奖。当然,前堤当然是想要获奖,作者要出些银两。据我所知,有人甚至拿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旧体诗词“XXX”奖。这个奖项的设计,让人想想都让人觉得可笑,联合国能干这事吗?也无非是国内的人借用人家的名义去忽悠吧!<br> 除去评奖,主要的是在各种各样的刊物、报纸副刊上发表,也是一种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一般人是以刊物的地位的高下来评定的。偶尔听到几个文学菜鸟在私下议论时说,某人的作品上了某某大刊、某某国刊。在说这话时,他们脸上的表情,就显露出非常仰慕的表情。能在某名刊物上露个脸,当然也是一种评价标准,即,这某人的作品去已经达到这个刊物的标准了。他们却不会说,是这个作品有什么特点,怎么怎么好,怎么打动他了!所以这一类文学菜鸟,恐怕就是吃了一个鲸鱼的脑,也进不了文学的庙堂。<br> 但就是这种标准,也常常是不十分靠谱的。在三亚,因为是旅游区,容易接触到一些国内执掌各种权力的人。这其中就包括了有稿件生杀权的文学刊物编辑。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接待就是生产力的说法。曾经有一些大报大刊的编辑过来三亚旅游,有朋友接待他们时,他们也说了现如今一些编辑部的内幕。一般来说,骨干稿是用来代表刊物水平的,一般都会好好经营一下。而那些非骨干稿件,属于搭配,多用于照顾一些熟人稿件或关系稿件。<br> 果然“接待就是生产力”这话真的很灵验。朋友在热情的接待编辑之后不久,他的稿件也出现在了这家大刊的版面上了。要知道,每个大刊物的编辑,每天在面对着海量的作者来稿时,与其千辛万苦的海淘,还不如在熟悉的人中找个差不多的往上一放。一则省事!二则用发稿件权搞搞关系。也很实惠!现在也有编辑在玩互发的。你在你的一亩三分地上发我的,我也投桃送李。大家秉着稿费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操作。总之,官场有多滥,文坛就有多滥。这个一点都不用去怀疑!<br> 再者,在那些所谓的大刊物上发的稿件,也就如同在全国范围撒胡椒面一样。如果不是特别突出的稿件,在国内,根本不会引起它域的人的关注。且不说现在的纸媒日渐式微,发行量越来越少。这些所谓大刊物,分散在每个城市、每个地区报摊上恐怕也只有几本十几本的量。如果不是考虑去挣那一点稿费,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种发表,复盖面也不会太深入太广泛。倒不如在网络平台上发表,或者在本地区民刊物发表,这样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内传播得更透。网络上发表,复盖面会更快、更广泛一些;在民刊物上发表,是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高密度的复盖。但有一点必须清楚,那就是如果作品本身没有影响力,你发在那里都不行!<br> 找一些文化名流站台推荐,这也是其中的一种。甚至出书时在书籍的封面上打着某某某(名人)推荐。但这似乎还不是主流。在这个评价体系里,有些人是靠与名流混得脸熟的,有些是给了某名人一些好处的。找个名人站台,其潜台词无非是要说,某某大师说我的作品好之类。甚至在出的书的封面上,也赫然写着,某某某推荐。凡此种种,也是为了要在这种鱼龙混杂的文坛中胜出。<br> 还有一种是研讨会的专家评价体系。有文友告诉我,他出了一本书,该书籍的编辑怂恿他在京城开一个作品研讨会。研讨,那也不是白白研讨的。自然需要有各路评论名家过来捧场。据说,在京城,一般这样是一场研讨会开下来,要价至少是十万元。评论家出台, 当然要拿出场费、车马费什么的。只是,在这种时候,拿了出场费的评论家是说要你作品的好话呢,还是不识时务说你作品的不好?如果某个文学评论家不识时务,下回也就没有人会花钱请他了。<br> 有人告诉过笔者,在他们地区,曾经有一个讲方言也搞文学写作的、连普通话都拎不清楚的老先生,就曾经对他(县作协会员)说,他是中国某国家协会的会员,你嘛,才是一个县的作协会员。这言下之意就是说,他是比你高明。在他那里,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就是按所在的协会的档次分高下的。比如在国内,从上到下按中国作协、省作协、市县作协来排序的。<br> 这样,前面的一定会比后面的高明一些。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也不是完全有道理。很简单,如果完全有道理,文学作品的评奖,甚至都不需要去评,直接把奖给中国作协的会员就好了。如果按资格,就把资格列出表来,按先后定得了。你还别说,某些作家协会出的文学作品集子,还真的是按职务名头来历和名气大小来排次的。其实,即使是名人的也并非每一篇都写好。总之是,文场也感染了官场的习气!<br> 我看某些作家协会出的作协会会员的作品集子,在其目录中,作品排序的先后,总是按照资格和职位来排位的,感觉就像是官场上的排坐次一样。一看就让人心生厌恶。这样作,似乎就是代表了官方对某人的文学能力的评价体系。客观的说,官本位的标准,当然不能真正反映一个人的文学能力。但一些三流或不入流的艺术家们,当他们知道在其在艺术其它评价体系中不能胜出时,就愿意把权力引入艺术评价体系,走傍门左道。当然,前堤是他要有这个权力。<br> 以上所说的都是常规的评价体系。如今,最新最广泛的是网络评价体系。网络自媒体时代,发表后能引起多少网友的共鸣,能圈多少粉,似乎没有什么人情的因素,似乎还是比较靠谱的。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能让地域的阻隔消失。而许许多多在互联网上发表作品的人,往往都不在乎名(用网名)利了。对这些人来说,重要的是一种表达!重要的是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这些人往往是在用一种玩的心态在写作,心态很放松。只要愿意,任谁都可以把自己的文本发到网上。上网发作品的人往往还不属真名,网友也只认文稿不认识其人其背景,这样,作品就容易得到比较客观的评价。<br> 在过去那种情况下,只有纸媒电视电台之类,且纸媒只有有限的刊物、报纸副刊的版面。展示的平台非常有限,且被极少数的人控制着。民间有很多优秀的写家,都会因此被捂着、被压制、被封杀。而在现在的网络时代,自媒体时代,正应了中国那个成语——囊锥必露。好的写家,在这个时代其实是很难被压制的。因为自从有了网络平台,有了自媒体,可以展示的渠道太多了。在这个纸媒日渐拭微的时代,纸刊物越来越难存活。当年,那些掌握了刊物版面编辑权的人,因为一个观点不合,因为妒嫉,就想封杀别人的人,如今他们就应该想到,一只巴掌能有多大呢?能捂得住网络天吗?<br> 文字这种形式,不管你的作品用什么形式发表,在我看来,都不过是通过某一个平台,把你的作品给展示出来,让读者看到。优秀的文学文本,并不会因为展示平台的大小和高贵低贱,而让其艺术魅力增一分或减一分。因为读文字和读图是不一样的。读图,是直观的,印刷的精美程度、分辨率、色彩还原度的高低,肯定会对视觉有所影响。而读文字,文本中的一个个字,一个个词汇,都是要通过读者的视觉接收这些符号,然后再在大脑中进行转换。当然,也要承认,在某些平台上发表,容易引起相关人士的关注。但如果你超越功利写作,这些就不要去在乎了。<br> 据说,《皇帝的新衣》那个寓言的文本,最初还是在挂历上发表出来的!虽然如此,也不影响它的传播!网络上那些让人疯转,让很多人叫好的东东,其作者很可能就是某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而前些年那些无名氏不径而走的民谣,也只是通过口口相传方式流传,却也传得满世界都是。所以,很多人会说,高手在民间。网络时代,也就是全民写作的时代。<br> 当然,网络也不排除会有人操控,比如运用水军炒作之类。大众评选出来的东西, 也有其不靠谱的地方。比如,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不同。如果是单纯按照点击率,纯文学作品的点击率肯定比不过通俗作品,比如,那种色情、穿越、秘闻之类作品,点击率是很高的,很多写手也借此发了财。纯文学部分,所以需要政府来扶持,那是因为纯文学部分代表着本民族的高雅文化,承载着民族高贵的精神。所以,也不能简单的说,流行的就是好的。不然就会有人怼你了——流行感冒也是好的吗?<br> 我个人一直认为,文学写作的最高境界是雅俗共赏! <br> 除了以上所说的种种体系,实际上还有另外的两个体系。一个是民间口碑体系。你用你的作品,经过反反复复的刺激,打动了许多读者,在一个区域的民间建立起了口碑。再一个是历史时间的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内,很多平庸的作品都被浩如烟海的作品所淹没了,只有少量的精品会被翻滚的浪潮推浮到水面。中国历史上那些留下来的名篇名著,都是在这个体系——时间磨洗之后胜出来的!在这两个体系内,谁又能靠金钱、靠玩权力、玩关系和操纵舆论去取胜呢?<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