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记忆中的岭北精神

何苦同样

<p class="ql-block">  近日,恩师周先生 微信朋友圈发文,晒出了一些照片,以此纪念“7.23”洪灾,马上有朋友回应说,虽然三十多年过去了,但那一幕惨状,历历在目,如在昨天。是呀,“ 壬戍年打大水",岭北历史上老辈人口口相传的一个传说,既没有图片资料,也没有灾情描述的文字记录,我们无法想象。但同样是壬戍年,1989年“7.23洪灾"却是我们亲见的特大自然灾害,是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时,我刚刚学校毕业,在家等待分配,正是中午开饭时间,磅礴大雨中亲眼看见滔滔洪水漫过了公路,冲进了村庄,摧毁了房屋,卷走了牲畜……</p> <p class="ql-block">  灾难面前不低头。岭北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迅速投入抗灾救灾,恢复家园。那年8月14日,刚到单位报到的我,还可以看到大院里没来得及清理的成堆的泥沙,墙壁上依稀可见齐人高的水印。政府的机器高效地运转起来了:发放救灾物资的,清理断壁残垣的,撒石灰消毒的,而我则屁颠屁颠地跟在师傅后面发动各村修复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时任浙江省副省长的李德葆同志也乘着拖拉机赶到西周门前畈水毁工程现场指导抗灾救灾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岭北群众的抗灾救灾信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要了解岭北的历史,就要了解岭北修路的历史;要懂得岭北的精神,就要懂得岭北艰苦创业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公路未打通前,石壁水库如天险把岭北堵在了山凹里,翻山越岭,交通不便,成了岭北的代名词。听说,以前诸暨城关到岭北来,需要“三步曲”:公交车到石壁脚,再坐船过水库,再从焦坞船埠头走路到岭北。县里下乡来指导工作的干部那是需要住夜的。不过,公路开通前,我的足迹范围还没有越出过石壁水库大坝,也就没有经历过这“三步曲”。只是,有一次,父亲工作的诸暨瓷厂一批产品要供货,船到水库中央侧翻了,害得全家人担惊受怕。</p> <p class="ql-block">  若要富,先修路。以骆秀高、周维标、周田法等老书记为代表的老一辈岭北人,劈山造路,南接东阳,北连城关,依靠艰苦奋斗,硬生生闯出了一条新路。记得当时的乡镇领导号召大家学习山东“九间棚”精神,又带头捐款掀起建设高潮,涌现出了船山精神,稳草精神,吉竹岭精神!</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洪灾过后第一次踏进吉竹岭,一片乱石沙滩,犬牙交错,哪里还有路的痕迹呀。原先曾经供岭北老百姓肩挑手推来往东阳的羊肠小道已荡然无存。全乡人民发动起来了,五十米一个队,一千米一个村,任务到村到队到户,每天几千号人挤在狭窄的吉竹坑,战天斗地,那是岭北修路史上的人民战争!那时唯一的工具就是钢钎榔头外加畚箕,高大上的奢侈品就是硝化炸药!吉竹岭公路就是靠岭北人民用双手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洪水把稳草村唯一的一条道路冲毁了。稳草人从正月初八开始,全村二三十户人家,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带着干粮,依靠自己的力量愣是挖出了三公里长机耕路!</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盘踞在海拔800米高山上的船山村,村集体穷得连瓶红油漆也买不起,靠以吴祖生书记为代表的村干部一茬接一茬地干,磨破了嘴皮,跑破了脚趾,先后打通了接岭北的“爹娘路”和接东阳的“外婆路”!</p><p class="ql-block"> 当然,还有塘岭横山、下院环城湖、北腰坑、平原山、前后山坞等等村庄,说起修路,都是一把辛酸泪,“干部一生世,修路第一件”。</p> <p class="ql-block">  说起修路,不得不提一个人:周社长----周永亮。因为当任过公社副社长,所以老百姓都尊称他周社长,真名反到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周社长今年九十挂零了,皮肤黝黑,眉毛低垂,笑起来像个弥勒菩萨。工作时的周社长永远穿着一双解放鞋,背着个黄书包,里面有个小本本,写着密密麻麻的数据,那是他的吃饭“家伙”。塘岭横山修路时,跟在周社长后面扛了几天大尺,看他在小本本上面写呀画呀:距离多少,垂直高度多少,坡度多少;哪里转弯,哪里交会,哪里砌坎······。慢慢地,一条机耕路的雏形就出来了。道路修到碗泥塘时,因为要避开采矿点,直接抬升路面则要造成坡度太陡,施工人员没有了办法。周社长到现场一测量,通过延长连接线,多转了个弯,解决了问题。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设计公司、第三方,他的方案就是最佳方案,他就是岭北修路的土专家、万金油!岭北大大小小的山路都有他走过的脚步、洒下的汗水、留下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岭北的历史是修路的历史,是有道理的。岭北修路的历史大致可以说分几个阶段:石壁公路开通,打开了封闭的局面;东阳公路开通,结束了断头路的历史;主干道水泥路面硬化,提升了基础设施档次;全镇康庄公路工程提前完成,开创了岭北交通新局面。</p> <p class="ql-block">  岭北也不乏磨难,但总能在磨难中一次次凤凰涅槃。</p><p class="ql-block"> 艰苦奋斗学岭北,岭北应该怎么办。时任诸暨市委宣传部长赵解刚同志发出了灵魂拷问。穷则思变,再加上兄弟乡镇的激励,促使岭北老百姓在市场经济大海中学会了游泳——家家户户办织机,日日夜夜机杼声,整个岭北犹如一个大厂区,那是岭北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大批外地纺织工涌入,带动了第三产业,村村都有小菜场、早餐店,夜夜歌舞升平灯红酒绿。宣传部有位领导到岭北采访,了解到仅有7户人家的后山坞村办了9台织机,因为路不通,领导问他们机器是怎么运进去的,村长告诉他,机器拆开来用肩扛,用牛驮,用独轮车拉进来的。领导感慨万分,这就是岭北人的创业精神,也是岭北精神的缩影。后来,为了保护石壁水库饮用水源,岭北经历了关停织布机的阵痛,向生态型乡镇转变,又迫使一批批岭北人走出大山,闯荡江湖。昆明螺丝湾,广东三元里,聚集着年轻一代岭北人。恒伟建筑,九鼎装璜,箱包面料,鞋业百货,人才辈出,各领风骚。</p> <p class="ql-block">  岭北的历史,就是自力更生的历史;岭北的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岭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当然也离不开市县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记忆中派驻岭北的帮扶干部——原城建委领导许如松,永远那么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他用他的双脚丈量着岭北的土地,无私而默默地支持岭北的各项事业。老许,或者应该称许老,曾经说过,岭北的干部群众特别能吃苦,特别肯干事,特别会干事。这是对岭北最好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  如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已经刻在了岭北人的骨子里,流淌在岭北人的血液中!</p><p class="ql-block"> 岭北不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缺的是唤醒精神的人!</p><p class="ql-block"> 自力更生,永不过时!</p><p class="ql-block"> 艰苦奋斗,永放光芒!</p>